東晉名人小傳 正文 第五十二篇 瘐亮
    庾亮(2*年∼340年)明帝即位,任中書監,為王敦所忌,托病去官。太寧三年(325)明帝卒,庾亮為中書令,與王導共輔6歲太子司馬衍(晉成帝)繼位,庾太后臨朝,政事決斷於亮。蘇峻以平王敦、沈充功,進冠軍將軍,歷職太守,統精兵萬人。鹹和二年(327),庾亮擬奪其兵權,蘇峻與祖約以誅執政庾亮為名,聯合舉兵反晉,亮任都督,專征討事。建康陷落,奔潯陽(今江西九江)投溫嶠,不得已共推陶侃為盟主。亂平後出為豫州刺史,鎮蕪湖。九年六月陶侃卒,庾亮以帝舅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都督六州諸軍事,鎮武昌。鹹康五年(339)四月王導卒,朝廷以其為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庾亮不就,以弟庾冰為中書監。鹹康六年正月病卒。

    庾亮為北方南遷士族子弟,年16,隨父在會稽,巍然自守,風格峻雅,時人憚其方嚴。晉元帝為鎮東時,聞其名任為西曹椽。及引見,見其風情都雅,甚為器重,由是聘庾亮之妹為皇太子妃,太子即位,其妹立為明帝皇后。於是庾亮歷任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大臣。太寧二年(324年),參與討平王敦之亂,攻滅吳興豪族沈充,為東晉王朝建功立勳。三年,受遺詔與王導等輔立成帝,任中書令,執掌朝政。

    庾亮執掌朝政後,不以外戚偷榮昧進,自奉兼正,並向朝廷表示「臣於陛下,後之兄也……悠悠**皆私其姻,人皆有私,則天下無公矣……是以疏附則信、姻進則疑,疑積於百姓之心,則禍成於重閨之內矣。因此他一改前任王導輔政以寬和得眾的做法,不講情面,均按法規辦事,不為群臣所理解。加上明帝在褒獎升任大臣的遺詔中未提及陶侃、祖約的功勳。陶、祖卻疑是庾亮刪除,並流傳怨言。庾亮擔心因此發生動亂而任溫嶠為江州刺史,以便接應支援。同時,修築京都建康(今南京)城廓,鞏固防務。鹹和初,蘇竣大量接納亡命之徒,獨斷專行,亂施刑威。亮覺察峻將為禍亂,擬奪峻兵權,調回朝廷任為大司農。滿朝均認為不妥。嶠亦上書勸阻,亮又力排眾議,不予採納。蘇峻遂聯合祖約舉兵反叛。溫嶠得知後,準備派兵東下保衛京都,亮又不同意,並致書與溫嶠云:「吾憂西陲(時陶侃任征西將軍,鎮守荊州,在建康西面),過於歷陽(時蘇峻任歷陽內史),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不久,蘇峻派大將韓晃攻宣城,亮遣軍抵禦,不能制止,蘇峻乘勝進兵京都,亮督都軍征討,戰於建陽門外,軍未到陣,士眾棄甲逃走,京都淪滔。庾亮只得乘小船逃奔潯陽,與溫嶠商議推陶侃為盟主。侃至潯陽,眾議侃將殺亮以謝天下,庾亮也很害怕。兩人相會,侃見其風流儒雅,氣度不凡,產生好感,不覺便對亮有諷意地說:「君侯修石頭(即修康城)以防我,今日為何反來相求?」亮即引咎自責。嶠設宴招待,談宴終日,隔閡逐漸消除,氣氛開始趨於融洽。亮啖蕎頭,留下根須。侃問:「留此何用?」亮答:「還可以種。」侃稱歎良久,說:「非為風流,兼有為政之實。」侃嶠遂出兵勤王,斬蘇峻於陣。京都解圍,成帝脫險後至溫嶠船中,亮即晉見皇帝屈膝下拜,以額伏地,泣不成聲。帝命群臣與亮同升御坐。第二天,亮又頓首至地,請求辭官回家。帝不允許,遣尚書侍中持手詔慰喻:「此社稷之難,非舅之過。」於是庾亮請求外鎮自效,出為平西將軍,假節(古代使臣出行,持節作為憑證,叫假節)豫州刺史,鎮守蕪湖。不久,後將軍郭默據守湓口反叛。庾亮上表請求親征,成帝詔令以本官加征討都督,率兵二萬,會同太尉陶侃征討。亂平,亮還鎮蕪湖,不受爵賞,侃勸其接受,仍然苦辭。朝廷進號征西將軍,又堅決謙讓。陶侃卒,庾亮陞遷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進號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假節。亮堅決辭讓開府,遷鎮武昌。

    庾亮於鹹和年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建有庾樓,樓下有三嘯堂,樓南有一古槐,幾經興廢,於咸豐三年毀於兵災。現在有因之命名的「庾亮南路」、「庾亮北路」。庾亮樓為古代江州名勝之一,詩人墨客,多愛登樓眺望,飲酒吟詩,留下不少名詩作。白居易在任江州司馬時,詩中曾多次提到庾樓,如「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樓」;「三百年來庾樓上,曾經多少望鄉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