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名人小傳 正文 第四十六篇 謝靈運
    與陶淵明差不多同時的謝靈運(385-433)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詩特點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其中,但有些詩字句過於雕琢,描寫冗長,用典、排偶不夠自然。原名謝公義,字靈運。東晉末年劉宋初年的文學家,詩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祖父謝玄,晉車騎將軍;父謝瑍,不慧;其母劉氏為王羲之外孫女。他是中國山水詩的開創者,是第一個大量創作山水詩的詩人。詩與顏延之齊名,並稱「顏謝」。因從小寄養在錢塘杜家,故乳名為客兒,世稱謝客。

    幼年便穎悟非常,《宋書》本傳稱其「少好學,博覽群書,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善書,「詩書皆兼獨絕,每文竟,手自寫之,文帝稱為二寶」。東晉時,他18歲襲封康樂公,劉氏南宋朝建立後,按例被降為康樂侯,故又稱「謝康樂」。謝靈運因是名公子孫,才能出眾,認為自己應當參與時政機要,但宋文帝對他「唯以文義見接,每侍上宴,談賞而已」。在朝不得志,曾外任永嘉太守、臨川內史等職。好營園林,遊山水,製作出一種「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的木屐,後人稱之為「謝公屐」。與族弟謝惠連、東海何長瑜、穎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遊,時人謂之四友。後因罪徙廣州,密謀使人劫救自己,事發,棄市,時為元嘉十年,終年四十九歲。嗚呼哀哉,靈運公的最後安身之地——謝靈運墓位於今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裡泉村。子謝鳳,同徙嶺南,早卒;孫謝超宗,被宋孝武帝認為是「靈運復出」。謝靈運的詩意境新奇,辭章絢麗,影響深遠。因此,他被後世譽稱為中國山水詩鼻祖。

    晉末曾出任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馬行參軍,豫州刺史劉毅的記室參軍,北府兵將領劉裕的太尉參軍等。入宋後,因劉裕採取壓抑士族政策,降爵為康樂侯,出任永嘉太守,臨川內史等職。元嘉十年(433)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

    謝靈運主要事跡

    一、顯赫身世

    在東晉到南朝的200多年中,是謝氏家族的黃金時代,這時期謝氏見於史傳的人數就有12代100餘人。這時期,謝氏家族不僅擁有高峻門第,而且還享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特權。謝氏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擁有自己的莊園、山林和勞動人手。

    謝靈運的祖父是東晉宰相謝安的侄子謝玄,玄是「詠絮才女」謝道蘊的弟弟,謝玄和小叔謝石一起,取得了淝水之戰的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戰爭勝利後,謝安、謝玄、謝石等4人同日封公,尊貴無比,不僅獲得了應有的獎賞,而且還使家族的一流門閥地位得以確立。謝玄加都督徐、兗、青、冀、幽等州,封康樂(今江西萬載)公,食邑二千戶。

    謝玄生有兩個兒子,長子謝奐,幼子謝瓊(或謝混)。謝奐「生而不慧」,但也世襲了一個官職——秘書郎,娶王獻之的外甥女劉氏為妻,劉氏精通詩書,長於書法,美麗聰慧,是一代才女。謝靈運是他們的第四個孩子。

    謝奐26歲便夭亡了,時靈運剛誕生不久,長得靈秀漂亮,謝玄視之若掌上明珠,曾感歎說:「我生了謝奐,他很笨,但他卻生出了靈運這樣聰明的兒子!」謝靈運4歲時,祖父病重,臨死前諄諄囑咐家人一定要把靈運帶好,培養成才。公元391年,謝靈運7歲時襲承康樂公,世稱謝康樂,仍然食邑二千戶。

    二、錢塘「客兒」

    祖父亡故後,家人送他到錢塘(今杭州)杜明師室,杜明師是個道行頗高的道人,和謝家可算是世交,當年淝水之戰前謝玄曾親來錢塘問卜,杜明師曰:「苻堅必敗」,為東晉軍隊吃了一顆定心丸。據鍾嶸《詩品》雲,「某夜,杜明師夜夢東南有人來入其館,而當晚,靈運降生於會稽。」

    謝靈運從四歲至十五歲寄養在著名道士杜明執事的道觀中,故又名「謝客」,而「靈運」是杜明師為他取的名。杜明對靈運要求十分嚴格,不僅教他強身健骨之術,而且十餘年如一日,耐心輔導他學習佛、道兩家的經典著述。十餘年間,謝靈運博覽群書,精研佛、道兩理,同時,西子湖的清山秀水也浸透了少年靈運的心,這些為他以後進行山水詩的創作和註釋佛家經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少年詩名

    399年,杜明師仙逝,同年,孫恩起義攻克會稽郡,錢塘形勢危急,家人接靈運於建康(今南京),住叔叔謝混家。

    謝混少有美譽,善屬文,歷任中書令,中領軍、尚書左僕射。「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就是他的傳世名句。謝混對玄言詩的終結及山水詩的開啟起到了較重要的作用。

    靈運到南京後,朱雀橋畔的王謝府第,門庭顯赫,勝友如雲,名士滿座,菁華薈萃。因靈運詩好書好,人人喜歡他。他的叔叔謝混官為尚書僕射,「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曜、弘微並以文酒賞會。嘗共宴處,居在烏衣巷,故謂之烏衣之遊。」(《宋書·謝弘微傳》)

    「烏衣之遊」期間,靈運的才華深為叔叔賞識,混贊曰:「靈運文章華美,江左(指東晉、劉宋管轄的江南地區)莫逮。」

    四、*官場

    東晉太元16年(391年),謝靈運襲封康樂公,食邑2000戶。15歲後封國公例除員外散騎侍郎,不就。晉末曾出任琅琊琅王德文的大司馬參軍,次年成為豫州刺史劉毅的參軍,後又成為北府兵將領劉裕的太尉參軍。劉毅和劉裕都是北府兵將領,謝混支持毅,後二劉對抗,混為裕所殺,毅兵敗自殺。

    入宋後,因劉裕採取壓制士族政策,靈運降爵為康樂侯,食邑500戶,但裕對謝氏仍採取優容拉攏的態度。

    從擔任王德文的大司馬參軍到出任劉裕的參軍再到降爵康樂侯,十幾年間,靈運得以躋身官場的主要原因是他的身世和文名,尤其是文名。而他恃才傲物,喜臧否人物,得罪了許多權貴,所以一直未得陞遷。

    422年,高祖(劉裕)崩,少帝(劉裕次子)即位,權臣徐羨之等以他與劉裕長子廬陵王劉義真「暱狎過甚」,說他在廬陵王前「構扇異同,非毀執政」而讓靈運出任邊遠荒涼的永嘉擔任太守(有貶官流放的意味)。

    五、出守永嘉

    謝靈運出任永嘉太守的直接原因,是劉裕之子劉義真和靈運交情頗深引起了新帝少帝權臣的猜忌。劉義真好文籍,和靈運情趣相投,二人時常聚談,聚談中剛直的靈運偶有言辭激憤,議論時弊,權臣徐羨之等恐義真奪弟之位,故使靈運出為永嘉太守。

    422年的秋日,堤岸在夕陽的陰影裡顯得格外清爽,次晨,岸邊野草上滾動著圓圓的露珠,(「秋岸澄夕陽,火旻團朝露」),靈運懷著對故人故土的留戀之情,離開京都建康,到當時還很荒涼的永嘉(今溫州市還包括麗水、青田)當太守,他的心裡,自己雖然在政治上有一吐抱負的宏願,但是朝廷的頹靡,權臣的排擠,以及自己多病的身體,可能很難再有輝煌的政治前景了。也好,我正可以「窮山海之跡,做一個自得其樂的人。」(將窮山海跡。永絕賞心悟)。樹林在秋風中析析作響,月亮在在秋夜裡皎潔如玉,在這樣美好的時刻教人怎麼捨得離開這美好的故園親友呢。(「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鄰里相送至方山詩》)

    到永嘉郡後,謝靈運實行無為而治,他勸課農桑,行田考察,關愛民生。短短一年時間裡,靈運足跡遍及郡治各縣,在安固(今瑞安)、衡陽(今平陽)、樂清等地都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這些詩篇,雖以山水詩為多,但幾篇關注民生的詩篇如《種桑詩》《白石山下行田》、《北亭別吏民》、《初離郡》,卻以赤子情懷,抒發了他對永嘉人民的高度愛護,表現了他作為一郡太守的可貴責任心。

    《種桑詩》是靈運親臨種桑現場鼓勵人民的一首詩,「常佩知方誡。愧微富教益。」意思是說靈運常常想到要使百姓知禮法,要象孔子所說的那樣有「富民」「教民」的辦法,但自愧做得不夠。「疏欄發近郛。長行達廣埸。曠流始毖泉。湎塗猶跬跡。俾此將長成。慰我海外役」意思是一排排的桑苗從近郊一直延伸到廣闊的田野,像浩大的流水發於涓涓細流,遙遠的路程始於第一步。這些桑苗將長大成林,對於任職於這山海之地的我也是一個安慰。

    在永嘉當太守約一年後,謝靈運因身體多病等原因,於423秋與永嘉吏民作詩分別(《北亭與吏民別詩》)。

    此詩一開始便剖明心跡,說自己既無漢朝刀筆吏張湯、杜周之才,也無終軍從小立志幹大事的志氣,(「刀筆愧張杜,棄繻慚終軍」)而是像司馬遷那樣看重史學,像揚雄那樣愛作賦(「貴史寄子長,愛賦托子雲」),說自己嚮往隱逸之士,崇尚老莊思想。(「猶抱見素樸,兼勉擁來勤」)

    時光易逝,到郡已經整整一年了,但自己缺乏才德,治理無術,加以重病在身,因而很想歸隱故山。趁此秋水上漲,舟行方便,便決計辭官歸去。(「時易速還周,德乏勤濟振。眷言徒矜傷,靡術謝經綸。矧乃臥沈痾,針石苦微身。行久懷邱窟,景昃感秋旻。旻秋有歸棹,昃景無淹津。」)最後,靈運傷感地說:「前期眇已往,後會邈無因。貧者闕所贈,風寒護爾身。」

    從此詩歌我們可以看到靈運與吏民話別,言辭懇切,由此可以想像永嘉吏民對她也是很誠懇地依依惜別的。至今溫州市幾永嘉、樂清、瑞安、平陽等縣還留存著許多有關靈運的傳說、遺跡,還有專門為紀念他而建的塑像、亭台,都可以證明這位詩人太守在郡一年的影響之深。

    六、樂清足跡

    謝靈運在溫州當太守的一年時間裡(422秋-423秋),一邊關心民間百姓疾苦,一邊利用公餘時間遊山玩水,寫詩作文,423年夏天,樂清遭受了一場水災,靈運親臨水災最嚴重的白石等地視察災情,並寫下了《白石巖下徑行田》。

    「小邑居易貧,災年民無生」。「莓薔橫海外,蕪穢積頹齡。」

    這兩句描述了當年樂清災情之重,太守對災情的關心也溢於言表。

    「知淺懼不周。愛深憂在情。饑饉不可久。甘心務經營。」

    這兩句太守直抒胸臆,愛民之強烈責任心溢於言表,作為一個地方父母官,他要「甘心務經營」,努力開創新局面。

    「千頃帶遠堤。萬里瀉長汀。洲流涓澮合。連統塍埒并。」

    太守以他獨到的慧眼,設想可以在此建一水庫,讓涓流會合於此,既可解旱時水情,又可作水災時蓄水,豈不一事二功?

    「雖非楚宮化,荒闕亦黎萌。雖非鄭白渠,每歲望東京。」

    他希望,水庫能像衛文公造的楚宮,以及戰國時期的鄭國渠、白渠一樣,造福於民,使這一帶百姓安居樂業。

    白石水庫有沒有造成?靈運行田期間肯定有郡守、縣吏陪同的,雖說他因多病當年秋天就告病還鄉,但地方官們定為做出一些實在的舉措的,水庫可能沒有現在的大,但應該是有建成的。唐朝詩人張又新的《白石巖詩》(「白石巖前湖水春,湖邊舊徑有清塵。欲追謝守行田意,千古同憂是雅人。」就是很好的一個佐證。

    白石視察水情後,靈運一行又至樂成盤嶼(今磐石)行田,作《行田登海口盤嶼山》。稍後,他來過樂清縣治即今樂清城關,樂清西塔山上的「三高亭」就是為紀念他和王羲之、孟浩然而建的。

    隨後,他又游地胏山(今玉環山),然後從樂清灣入新溪(今清江),吃到了甘美無比的牡蠣(「新溪蠣味偏甘,有過紫溪者」)。後沿新溪溯流而上入芙蓉港,是夜,靈運一行在船上度過,第二天要入斤竹澗游芙蓉山(即雁蕩山)。

    斤竹澗之行,靈運寫了傳世名篇《從斤竹澗越嶺溪行》:

    猿鳴誠知曙,谷幽光未顯。

    巖下雲方合,花上露猶泫。

    逶迤傍隈隩,迢遞陟陘峴。

    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

    川渚屢徑復,乘流翫回轉。

    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

    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

    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

    握蘭勤徒結,折麻心莫展。

    情用賞為美,事昧竟誰辨。

    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

    我把這首五言詩的大意翻譯如下:

    天剛濛濛亮,猿猴鳴叫的聲音劃破了長夜的寂寂,美好的一天又來臨了。山谷裡仍然幽深陰暗,但一絲幽光透自林嵐,看,山巖下偶然顯現的雲兒一忽兒聚攏一起,一忽兒又飄散開來,就在這飄散離合之際,幽光變幻出神秘的五色來。秋花沾露欲濕,露珠在乍現的光亮中閃閃爍爍,晶瑩剔透。

    山道逶迤,仰頭只見遮天的險峻山崖,前路或巨石嶙峋或激流深澗或高窄的棧道。澗中常露出一個個小小的高地,流水活潑潑地在它們周圍流轉,水中有郁綠的浮萍,也有如春天剛發的柳芽般清嫩的菰蒲。

    我搬來石塊墊腳為了挹一口飛泉在心,我攀摘青翠的木麻於手,我費了好大的勁採摘到了山坡上一大把紫色的蘭花,多麼高貴的顏色,多麼美麗的花,多麼想把這美好的東西送給和我情趣相投的你(指廬陵王劉義真)呢,然而世事蒙昧難辨,只讓我用激賞的心情在此默默地回憶著我們的交情吧。

    七、山水詩鼻祖

    謝靈運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也是見諸史冊的第一位大旅行家。

    其詩充滿道法自然的精神,貫穿著一種清新自然恬靜之韻味,一改魏晉以來晦澀的玄言詩之風。

    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諸大家,都曾取法於謝靈運。

    謝靈運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但其祖父謝玄已移籍會稽始寧,並葬於該地。因此,謝靈運的故鄉就在始寧;原籍陽夏,平生實未至此地。

    始寧縣建置於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廢置於隋開皇九年(5*),其地為今浙江上虞南部,嵊縣北部,縣治曾在今嵊縣三界附近。謝家在始寧有大片莊園,其範圍基本上在古剡縣境內。

    謝靈運在始寧實際居住時間甚短,一生中只有六年。他自幼即「送錢塘杜明師治養之,十五方還都,故名客兒。\"1王謝大族多為天師道信徒,靈運亦幼奉道教,後皈佛法。當時風尚「恐兒童不易成長,使拜和尚為師,或送入寺院養育。謝氏送靈運於杜治之事,疑用意相同。」2靈運生後即寄養於錢塘,「初,錢塘杜師夜夢東南有人來人其館,是夕,即靈運生於會稽(始寧)。旬日而父歿。其家以子孫難得,送錄運於杜治養之。」

    十五歲至二十一歲(晉隆安三年至晉義熙元年,399∼405),由錢塘移京都建康烏衣巷,與王謝子弟共烏衣之遊,文義相賞,度過他一段世家子弟富貴風流的生活。

    二十一歲起入仕途,歷任晉、宋兩代琅琊王司馬參軍、劉毅記室參軍、秘書丞、中書侍郎、黃門侍郎、永嘉太守、秘書監、臨川內史等。中間兩次還鄉隱居。四十九歲,宋元嘉十年(433)以「謀叛」的罪名誅於廣州。

    始寧始終是謝靈運真正的故鄉,是他一生嚮往和皈依之地。這裡有他引為自豪的功熏卓著的祖舊之業,更有供他嘯傲風月、陶然忘機的靈秀山川,還有足資養生的良田美池,豐厚產業。這是一片令他深深眷戀、時時懷念的土地。這裡的人民對他也懷有同樣深情,千百年來,地方志書記載其行跡和詩文,民間更廣泛流傳著他那膾炙人口的軼事。本文著重考證謝在故鄉若干史實,不準備對謝的一生業績作評價,供研究者參考一、兩次回鄉隱居。

    謝誕生後即離鄉,第一次返回故鄉已經卅八歲。宋永初三年(422)五月,宋文帝劉裕卒,太子劉義符即位,是為少帝。謝靈運等受到當朝權臣徐羨之、傅亮等排擠,離京出守永嘉。同年七月,離京往永嘉途中曾枉道回始寧小住。七月廿日抵始寧,逗留數天,即折回錢塘,經富春、桐廬、七里瀨,再折回南至東陽郡長山(今金華市),然後陸行抵青田溪,再乘船至永嘉,已是八月十二日。他的行蹤有本人詩作可證。這次枉道而行說明當時會稽與臨海兩郡之間陸路難通。這次回鄉,時間很短,不能說是隱居。

    景平元年(423)秋至元嘉三年(426)秋,謝第一次回鄉隱居,長達三後。謝赴永嘉任太守僅一年,「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歷諸縣,動逾旬朔,民間聽訟,不復關懷。所至輒喲詩詠,以致其意焉。在郡一周,稱疾去職。」4去職獲准,買舟北上,欣然返回始寧。《歸途賦》云:「踐寒暑以推換,眷桑梓以緬邈,褫簪帶於窮城,返巾褐於空谷。果歸期於願言,獲素于思樂。」實際上比他自己所預期的「揮手告鄉曲,三載期歸旋」(《過始寧墅》詩)是大大提前了。隱居期間,「修營別業,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與隱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縱為娛,有終焉之志,作《山居賦》自注以言其事。「6這期間創作詩文頗豐,今存有《會吟行》、《田南樹園激流植援》、《石壁立招提精舍》、《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南樓中望所遲客》、《石門新營所住四面迥溪石瀨茂林修竹》、《述祖德詩》等詩篇。文章以闡述佛道思想為多,有《與廬陵王義真箋》、《和范先祿祗洹像贊三首》、《和從弟惠連無量壽頌》、《維摩詰經》中十譬八首,《傷己賦》、《逸民賦》、《曇隆法師徠》等7」。從作品中反映,他的隱居生活安閒自適,投入頗深。

    劉義隆即位後,政局起了變化,謝的政敵徐羨之、傅亮先後伏誅。元嘉三年(426)三月,太祖征謝為秘書監,「再召不起,上使光祿大夫范泰與靈運書敦獎之,乃出就職。8」這才離鄉北上,經丹徒,謁廬陵王墓,再進京任職,時間為元嘉三年秋。「既至,文帝(即太祖劉義隆)唯以文義見接,每侍上宴,談賞而已……靈運意不平,多稱疾不朝直……出郭*,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經旬不歸,既無表聞,又不請急,上不欲傷大臣,諷旨令自解。靈運上表陳疾,上賜假東歸。

    元嘉五年(428)春至八年(431)春,靈運第二次回始寧隱居,也是三年。「靈運既東歸,與族弟惠連、東海何長瑜、穎川荀雍、泰山羊浚之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遊,時人謂之四友。』』這時期主要作品有《入東道路》、《登臨海嶠初發強中》、《酬從弟惠連》,《登石門最高頂》、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