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名人小傳 正文 第九篇 桓溫
    桓溫(公元三一二年至公元三七三年),字元子,漢族,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西龍亢鎮)人,相貌溫偉,有奇骨,面有七星,劉惔稱他「眼如紫石稜,須作猥毛磔。」。

    幼年喪父,少年結交名流,與劉惔、殷浩齊名。後與庾翼相交,受庾翼推薦,娶晉明帝之女南康長公主為妻,並擔任琅琊內史,歷任徐州刺史、荊州刺史、江州刺史、揚州刺史、征西將軍、都督天下諸軍事、大司馬等職。

    公元三四七年(永和三年)攻滅成漢,收復蜀地,後三次北伐,戰功纍纍,威名赫赫。公元三六一年至公元三七三年(海西公、簡文帝、孝武帝期間)獨攬朝政,欲行篡位之事,後綜合各方利益沒有發難,憂憤而死。

    一、枕戈泣血,手刃父仇

    「桓溫之父桓彝為蘇峻部將韓晃所害,涇令江播豫焉。溫時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復仇。至年十八,會播已終,子彪兄弟三人居喪,置刃杖中,以為溫備。溫詭稱吊賓,得進,刃彪於廬中,並追二弟殺之。時人稱焉。」摘自《晉書·王敦桓溫列傳》翻譯過來:「桓彝犧牲那年,桓溫只有十五歲,但身為長子,他不得不主動挑起家庭的重擔。一次,他的母親得了重病,需要吃羊肉來醫治,但他們家裡窮,買不起羊肉,桓溫不得不流著淚把最小的弟弟桓沖賣給了賣羊的老闆。這樣的骨肉分離才弄到了一點點羊肉,救了母親的命,解了燃眉之急。這種痛徹心肺的經歷使得小小年紀的桓溫深深體驗到了人世間的艱難和無奈,也讓他對背叛他父親的仇人江播更加恨之入骨。那時,十五歲的桓溫白天拚命掙錢養家,照顧多病的母親和三個弟弟;夜裡,就一個人在園子裡,苦練武功,發誓一定要手刃忘恩負義的江播,為父親報仇。在一面辛勤養家一面刻苦習武的日子裡,桓溫度過了三年艱難的光陰,在他十八歲那年,江播已死,桓溫詐稱弔喪之賓,手刃江播兩子和他的兄弟一人,名聲大振,晉成帝親自召見。」後拜駙馬都尉,琅琊太守,尚明帝長女南康長公主,荊州刺史庾翼與其結為生死之友。後累遷徐州刺史。庾翼死,部下推其子庾愛之代任荊州刺史,朝廷以庾世家族勢力太大,遂以桓溫為荊州刺史,大臣以為桓溫不能牽制庾氏家族在荊州的勢力,後來桓溫到了荊州,驅逐庾愛之,荊州安定。

    二、剿滅成漢,統一南方

    公元三四五年(永和二年)十一月,桓溫出兵伐蜀,使袁喬率二千人為前鋒。他上了表就出發,所以朝廷雖有異議,也無從阻止他了。朝中的議論多以為蜀中地形險阻,路途又遠,桓溫兵力不大,難以取勝。劉惔卻以為必能成功,眾人問他根據何在,他說:「從賭博可知。桓溫賭博的手段極精,非一定能贏絕不出手。只怕滅蜀之後,朝廷都得聽他的而已。」劉惔幼年便與桓溫相識所以他是真正瞭解桓溫的。李勢仗著蜀道險阻,不作戰備。桓溫長驅深入,至三四七年(永和三年)二月,已經在離成都不遠的平原地區上大耀軍威了。李勢這時如夢方醒,急命叔父李福、堂兄李權、將軍昝堅等領兵迎敵。昝堅不知根據什麼,領兵到了犍為(今四川彭山東)。三月,桓溫到了彭模(今彭山東北),這裡離成都只有兩百里。昝堅與桓溫走的不是一條路,他不知晉軍何在,只在駐地傻等。桓溫與眾將商議進兵方略。有人主張分兵為二,兩路挺進。袁喬反對,他說:「此刻懸軍萬里之外,得勝可立大功,敗了就全軍覆沒,必須合勢齊力,不可分兵。應當丟掉鍋子,只帶三天糧草,表示有去無還的決心,全力進攻,必可成功。」桓溫依計,只留參軍孫盛、周楚帶少數軍隊守相重,他自己引兵直取成都。李福攻彭模,被孫盛等擊退。桓溫和李權遭遇,三戰三勝,漢兵潰散,逃回成都。待桓溫進至成都近郊,昝堅才發現自己的失誤,趕忙回來,但見晉軍已逼近成都,所部軍心慌亂,竟不戰而潰。李勢派的幾支兵都完了,他垂死掙扎,領兵出城,在笮橋(在成都西南)迎敵。這是滅漢的決戰,也是惟一的一次硬仗。晉軍開頭打得並不順利,參軍龔護陣亡,漢軍的箭射到桓溫馬前,軍心有些動搖。這時,突然鼓聲大振,袁喬拔劍指揮,將士誓死力戰,於是大獲全勝,便又進到成都城下,放火燒其城門。李勢連夜逃往茵萌。他自忖無法再戰,只得修了降表,派人送到軍前投降,成漢就此滅亡。從公元三零二年(太安元年)李特起兵起算,共六世四十六年;若從李雄稱王起算,還得減掉兩年。笮橋之戰有一個問題還需要說幾句。戰鼓之聲從何而起?史籍的記載是這樣的:「眾懼,欲退,而鼓吏誤鳴進鼓。」《晉書·桓溫傳》、《資治通鑒》均同。筆者認為這是不可能的。當時只是有些動搖的徵兆,主將沒有下令撤退,此其一;古人打仗,擊鼓進兵,鳴金收兵,不會有什麼「誤鳴進鼓」,此其二。我估計是袁喬見情況緊急,來不及向桓溫請示,便命鼓吏加急擂鼓,以振士氣。這樣似乎比較合於情理。蜀事還有餘波。好幾個蜀將起兵反晉,被桓溫、袁喬等打敗。桓溫留駐成都三十天,班師還江陵。李勢被送到建康,封歸義侯,後來在建康病故。晉軍主力撤退後,蜀將隗文、鄧定等*成都,立范長生的兒子范賁做皇帝,到公元三四九年(永和五年)才完全平定。

    三、三次北伐,威名赫赫

    (1)第一次北伐

    陶侃平定了蘇峻的叛亂以後,東晉王朝暫時獲得了安定的局面。這時候,北邊卻亂了起來。後趙國主石虎(石勒侄兒)死了以後,內部發生大亂,後趙大將冉閔稱帝,建立了魏國,歷史上稱為冉魏;鮮卑族貴族慕容皝(huang,人名用字)建立的前燕又滅了冉魏。公元三五二年,氏族貴族苻健也乘機佔領了關中,建立了前秦。後趙滅亡的時候,東晉的將軍桓溫向晉穆帝(東晉的第五個皇帝)上書,要求帶兵北伐。桓溫是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他在當荊州刺史的時候,曾經進兵蜀地,滅掉了成漢,給東晉王朝立了大功。但是東晉王朝內部矛盾很大。晉穆帝表面上提升了桓溫的職位,實際上又猜忌他。桓溫要求北伐,晉穆帝沒有同意,卻另派了一個殷浩帶兵北伐。殷浩是個只有虛名、沒有軍事才能的文人。他出兵到洛陽,被羌族人打得大敗,死傷了一萬多人馬,連糧草武器也丟光了。桓溫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職辦罪。晉穆帝沒辦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職,同意桓溫帶兵北伐。公元三五四年,桓溫統率晉軍四萬,從江陵出發,分兵三路,進攻長安。前秦國主苻健派兵五萬在嶢關抵抗,被晉軍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帶了六千名老弱殘兵,逃回長安,挖了深溝堅守。桓溫勝利進軍,到了灞上。長安附近的郡縣官員紛紛向晉軍投降。桓溫發出告示,要百姓安居樂業。百姓歡天喜地,都牽了牛,備了酒,到軍營慰勞。自從西晉滅亡以後,北方百姓受盡混戰的痛苦。他們看到桓溫的晉軍,都高興地流著眼淚說:「想不到今天還能夠重新見到晉軍。」桓溫駐兵灞上,想等關中麥子熟了的時候,派兵士搶收麥子,補充軍糧。可苻健也厲害,他料到桓溫的打算,就把沒有成熟的麥子全部割光,叫桓溫收不到一粒麥子。桓溫的軍糧斷了,呆不下去,只好退兵回來。但是這次北伐畢竟打了一個大勝仗,晉穆帝把他提升為征討大都督。

    (2)第二次北伐

    公元三五六年(壽光二年)六月,桓溫進行第二次北伐,從江陵發兵,向北挺進。八月,桓溫揮軍渡過伊水,與羌族首領姚襄軍二次戰於伊水之北,大敗姚襄,收復洛陽。桓溫在洛陽修復西晉歷代皇帝的陵墓,又多次建議東晉遷都洛陽。東晉朝廷對桓溫的北伐抱消極態度,只求苟安東南,無意北還,桓溫只得退兵南歸。到公元三五九年(前燕光壽三年),中原地區被慕容氏的前燕*所佔領。公元三六三年(建熙四年),桓溫被任命為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第二年又兼揚州刺史。桓溫身為宰相,又兼荊揚二州刺史,桓溫盡攬東晉大權。

    (3)第三次北伐

    公元三六九年(前燕建熙九年),桓溫利用執權之機,發動了第三次北伐。討伐前燕*。這年四月出發,六月到金鄉(今山東金鄉)。桓溫率水軍經運河、清水河*黃河,一直進軍至枯頭(今河南浚縣西南,黃河重要渡口)。前燕王任命慕容垂為大都督,率五萬軍隊前往抵禦,將晉軍糧道截斷。桓溫被迫從陸路追擊,慕容垂率八千輕騎兵追擊,將晉軍打得潰不成軍,斬晉軍三萬餘。桓溫敗歸後,所收復的淮北土地重又喪失。

    四、欲行篡逆,未逞而死

    桓溫長期掌握大權,素有不臣之志,漸羨王敦。一次,他撫枕而歎:「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復遺臭萬載耶?」公元三七一年年(鹹安元年),率軍攻壽春(今安徽壽縣),俘斬袁瑾。枋頭敗歸後,桓溫威望大減,便從郗超之議用廢立的辦法重新樹立威權。同年,廢帝司馬奕為海西公,改立司馬昱,即簡文帝,以大司馬專權。次年,簡文帝死,遺詔由太子司馬曜繼承皇位。這就是晉孝武帝。桓溫本來以為簡文帝會把皇位讓給他,聽到這個消息十分失望,就帶兵進了建康。桓溫到達建康那天,隨身帶的將士,都是全副盔甲,手裡拿著明晃晃的武器。朝廷官員到路邊去迎接時,看到這個情景,嚇得變了臉色。桓溫請王坦之、謝安到他官邸去會見,王、謝兩人早已聽說桓溫事前在客廳的背後埋伏一批武士,想殺掉他們。所以,王坦之到了相府,渾身出冷汗,連衣服都濕透了。謝安卻十分鎮靜。進了廳堂坐定之後,他對桓溫說:「我聽說自古以來,講道義的大將,總是把兵馬放在邊境去防備外兵入侵。桓公為什麼卻把兵士藏在壁後呢?」桓溫聽了,也有點不好意思,說:「我也是不能不防備點兒。」說著,就命令左右把後面埋伏好的兵撤去。

    桓溫看到建康的士族中反對他的勢力還不小,不敢輕易動手,希望朝廷賜其九錫的願望也沒能實現。兵權由其弟桓沖接掌。不久,就病死,終年六十二歲。桓溫死後,謝安擔任了宰相,桓溫的弟弟桓沖擔任荊州刺史,兩人同心協力輔佐晉孝武帝,東晉王朝出現了團結的氣氛。南郡公的爵位由幼子桓玄繼任。桓玄稱帝后,追封桓溫為宣武皇帝,廟號太祖。桓玄敗死後,桓溫的後代為躲避劉裕追殺,一部分降後秦,另一部分逃入苗中,成為南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