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安居樂業 第六卷 二十載征戰四方 第五十九章 政治這玩意兒
    大明朝的土地十之**都是苦寒之地,遼東遼西還好些,而山南河東那旮旯基本上就是常年積雪,這個時代可比後世要冷得多了,大明的人口絕大部分集中在遼東、遼西、柳州、長興、關內等寥寥數郡,也就是說集中在渤海灣一線,再往北……別說漢人,就是女直、契丹等異族人都受不了,也就是山南室韋人勉強能在那樣惡劣的環境裡生存。

    林靖文不止一次地想派兵將西伯利亞收歸囊中,那可是足足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資源極其豐富,將千萬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亞冰原留給後世子孫那是再好不過的事。他是這麼想的,可是這個時代的氣候遠比後世寒冷得多,西伯利亞那旮旯實在不是人呆的地兒,更重要的是,目前的明人還無法適應那樣惡劣的苦寒,故而佔領西伯利亞一事只能擱淺,不過瀚海總算是拿下來了,外興安嶺以南的遠東也被納入囊中,可以說,西伯利亞的精華大半已為大明所取,這多少是一個安慰。

    趙佶這個夯貨對大明朝一知半解,可趙不一樣,他是從大明立國之初伴隨著大明朝成長的,在趙的眼裡,大明就像一隻猛獸,永遠也填不飽肚皮,大明朝對土地的渴求永遠都無法滿足——也就是說,他的老師,那位大明天子的胃口是一個無底洞,金國被吞了,遼國被滅了,整個大漠也沒逃脫虎口,甚至山南河東那樣的旮旯也沒能逃掉。趙現在十分擔心,就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地老師的目光會轉移到中原,他可是知道的,別看那些宋人整日裡以天朝上國自居狂妄自大到沒變沒譜,可若大明將目光轉移到中原。大宋也只有滅國一途。

    中原的那些士大夫目光短淺而且無才無德,他們對大明不屑一顧,視之為蠻邦小國。在那些人的眼裡,讓女直人、室韋人、契丹人、蒙古人和達達人畏懼萬分地大明朝不過是一個偏安一隅的野蠻國度,比之西夏也好不到哪兒去——

    天知道這些人是什麼垃圾來的,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可這些士大夫,所謂地國之棟樑倒好,他們完全不去調查,也不想調查。直接就蓋棺定論了。他們說出口的話還就成了事實?!

    而趙卻是知道的,中原的那些士大夫瞧不起明人,反過來呢,明人卻更加瞧不起宋人,中原歷朝歷代,論及「懦弱」從未有如宋朝一般,萬乘之國,子民億萬,卻整個被異族按在地上暴踩了兩百年。大明朝要是有那麼肥沃的土地要是有那麼多的人口,早就打到雲和山的另一邊去了,宋人,簡直不值一提。

    因國力所限,在攻取了金山、青河二郡之後,目前的大明已經無力征服新地土地,龐大而恐怖地戰爭機器終於暫停運轉。不過這是在陸地上,可在海洋之上,大明卻轉眼發起了南方戰爭——

    趙還真就說著了。大明朝就是一隻猛獸。對土地的渴求永遠也無法滿足,太陽月亮旗啊。只要太陽照耀到的地方就是大明的土地,只要是生活在月亮之下的人民就是大明的子民,這是怎樣的豪氣!

    目前中原動亂,兩浙已經反了,河北災民百萬,指不定什麼時候這堆火藥桶就會爆炸,趙已經接連接到趙佶的請求四次,都是請求他出兵平叛,而天子也允許了,不過趙總是有顧慮,思索再三,援兵他是沒派,只是派快馬給趙佶一個答覆。

    中原,東京。

    趙佶接到趙的回復,默然不語。

    這陣子可真是讓人頭疼。災民千萬不說。南方還有叛亂。而最主要地是。國庫已經差不多空了。大宋百萬禁軍也在去年地北伐中損失慘重。趙佶現在不但要忙著搜刮錢糧賑災。還得重新募兵平叛。那日子過地。直叫一個淒慘。不過麼。天知道。趙佶以往都是以太平天子自居地。朝政能不打理就不打理。只知吃喝玩樂。這兩年好不容易親自處理朝政吧。面對地卻又是一堆爛攤子。趙佶可從來不是什麼明君。連平庸之君都算不上。他完全就是一個昏君。才德淺薄不說。只知寵信奸佞。只知搜刮百姓。窮奢極欲。以往他撒手不理朝政還好說。大宋朝廷總是有一些能臣幹吏地。在這些人地幫扶下大宋朝還能勉強維持。可這兩年趙佶親自一插手——得了。越弄越遭。天災**再加上叛亂四起。傳承百餘年地大宋朝已經變得岌岌可危。歷史上還有一個外族入侵來幫宋朝聚集民心。可現在遼、金都沒了。沒有外患。那就只剩下內鬥了。按照現在地歷史。宋朝還能不能繼續存在真地不好說。

    皇宮之內是沒有秘密地。趙佶剛收到趙地回復。當晚。蔡京、安公燾、鐘師衡、童貫等重臣就收到消息。

    「陛下。未知十七皇子如何回復?」蔡京知道不該是由他先出口詢問。至少是他不應該這麼問。可是現在地局勢這麼糟。他也顧不得了。

    趙佶暴跳如雷。「這個逆子。他居然對朕說。他已經為朕想好了退路。他將調集北明關內郡駐軍謹守拒馬河一線。必要時他甚至可以出兵河北迎朕北向。真是……」

    蔡京大驚失色。「陛下。前時不是說十七皇子已經答應出兵助大宋地嗎。怎麼才幾日功夫就變了?」

    安公燾對此倒是頗為理解。「此事並不意外。雖說北明天子許諾應允十七殿下相助大宋一事。然。為人臣者最忌私自調動兵馬。此為大忌。前時十七殿下一口應允陛下。當時微臣就覺得奇怪。今日殿下如此……這般說辭。倒是在情理之中。」

    趙佶一想,也是,大宋自身就是崇文抑武,武將。特別是封疆大吏又有哪個敢私自調動兵馬來著,這的確是大忌,只不過。現在趙佶自身難保,趙不出兵可讓他怎麼活啊!

    「這可怎番是好?如今大宋國庫空虛,軍力更是疲弱,河北大旱,江東大澇,兩浙又反,這河北、關中一帶局勢動盪不堪,無錢。無糧。無兵,難道說真要象兒所地那樣?」

    蔡京卻道:「陛下毋憂,局勢尚不至於此。雖然南北大災且兩浙又反,但朝廷也不是無力應對。陛下,國庫空虛是沒錯,加上去歲北伐,糧草是湊不出多少,但銀錢倒還有些,如今遼國已亡。這歲幣就省了下來,絹帛更是不少,陛下可以下令以絹帛和銀錢與北明換些糧草應急,前年北明伐遼,其從大宋以物易物換取了大批物資,如今我大宋以絹帛銀錢去與北明換些糧食,想來明人也不會拒絕。還有,夏國今年的歲幣也還沒到送過去的時候,但國庫卻是已經將這批錢糧絹帛給準備好了。陛下。今歲是不是將與夏國的歲幣給扣下?這一部分錢糧絹帛也不少,可以拿來應急。」鐘師衡這時候也道:「蔡大人所言甚至。今歲我大宋自身尚且應接不暇,與夏國的歲幣實應扣下。」

    童貫卻不怎麼同意,反對道:「可是如今中原局勢已然若斯,扣下歲幣不給,再觸怒黨項人,若黨項人以此為借口出兵劫掠又該如何?以微臣之見,夏國地歲幣還是應該按時送過去才是。」

    鐘師衡撇撇嘴,「黨項人若來,將他們打回去便是,大宋禁軍雖然因北伐損失慘重,卻也沒到不堪一戰的地步。」

    童貫一眼瞪回去,沒好氣地道:「鍾大人真是好大的口氣,將他們打回去便是,這許多年了,怎地沒見鍾大人將黨項人打回去過?本官與黨項人交戰多年尚且不敢言必勝二字,到了鍾大人口中卻成了癬疥小事,真是能耐啊!」

    鐘師衡大怒,「像童大人這樣的高人自然是不成,若……」

    「夠了!」趙佶本來就煩著呢,這些大臣倒好,當著他的面就吵起來了,這不是添堵麼!「朕召你們來是想讓你們為朕分憂,不是讓你們吵架來的,要吵滾出去吵。」

    真是難得,趙佶一慣注意風度儀表,很少有這麼大聲喝斥的時候,可見他也是真的急上火了。

    童貫二人唯唯諾諾,再不敢言。

    趙佶稍稍平息了一下怒氣,道:「兒尚有他言。如今遼國已滅,與遼國的歲幣是沒了,但兒建議,這筆歲幣卻不能省下,大宋應將與遼國的歲幣主動給予北明。目前北明天子尚無南顧之意,但明人叫囂著要入主中原也不是一日兩日,今日北明天子對此毫不在意,但保不定什麼時候他就改了主意,大明宮裡地那位天子地胃口可是好得很,他對土地的渴求從來就沒有滿足過……明宋雖然有姻親之好,去歲北明天子也遣使應諾兩國和平共處,但兒建議,大宋更應該主動示好才是,比如說大宋就應該主動輸予歲幣,而且這歲幣的數目一定要比給遼國的多。諸位愛卿,以愛卿之見,此事應當如何?」

    蔡京等人無言以對,他們能說什麼,剛走了一個遼國,現在卻來了一個更恐怖的大明朝,他們還能怎麼樣?

    看這些人的德性就知道該怎麼做了,趙佶歎了口氣,無奈地道:「歲幣一事就這麼辦吧,蔡愛卿,此事就交由你處理,在遼國歲幣的基礎上增加一半送去北明。」

    「是。可是陛下,夏國的歲幣又當如何?」

    「也只能扣下了。」趙佶忽然眼前一亮,「宣和三年的時候北明不是兵壓夏國,讓那些黨項人不得劫掠中原麼,蔡愛卿,你且選些口舌便給之士去奉天,務必要說動北明在大同一線屯兵,如此一來,黨項人當不敢出兵南向。」

    還大同,現在該叫雲中郡了。

    蔡京可不像趙佶那麼無知,他對大明地情報多有收集。對北邊地事瞭解得多些,聽了這話,忙道:「也不必如此。陛下,今北明六十萬大軍雲集關內、雲中二郡,其中雲中郡。也就是原大同府一線已有十數萬明軍鐵騎,想來黨項人這個時候是不敢動彈的,另外。北明天子以雲中、南方、赦勒川三郡之地分封了一個諸侯,稱代,就是原遼國西京道那個地方,微臣聽聞代王已然之國,代國新立,國庫空虛,以明人一慣的作為,那代王肯定是要揮軍劫掠夏國以填充自家國庫。如此一來。黨項人自身都難保,更不會出兵劫掠大宋了。」

    趙佶大喜,「真是如此?」

    「微臣不敢欺君,真是如此!」

    事實是這樣沒錯,代國新立,國庫豈止是空虛,簡直是窮得叮噹響,而韓衛也的確是派兵劫掠西夏,這些都沒錯。可黨項人都是些什麼貨色呀,那可是完完全全的野蠻人,那些蠻子可就是靠搶劫吃飯地,現在輪到他們被人搶劫了,黨項人不敢向明人報復,自然,為轉嫁自身的損失,黨項人在被韓衛劫掠之後應當會出兵劫掠大宋,好將損失轉嫁到宋人頭上。這一點幾乎可以肯定。

    可笑的是蔡京還樂滋滋地說黨項人自顧不暇。自顧不暇跟不會劫掠大宋可是兩碼事。

    不過趙佶倒是心安了,在他想來。在明軍地鐵蹄之下,那些黨項蠻子能夠自保就不錯了,應當不至於還有心思跑來中原搶劫了。

    按照趙佶地吩咐,蔡京立馬就整了一份錢糧和絹帛送往奉天,這是大宋輸予大明的歲幣,而林靖文也收下了,又跟宋朝簽了一份合約,以往大宋給予遼國地歲幣現在就由大明朝笑納了。

    不過林靖文也不是那麼招人恨的人,歲幣他是收下了,可轉眼又發還大宋。

    趙佶大喜,隨即大憂,詢問明使,「這是何故?莫非你家天子嫌少?」

    明使答曰:「不然。前時我家大王收下歲幣,那是按禮應當如此,可今歲中原天災**不斷,若此時我大明收下這許多歲幣,豈不是加重中原之民負擔?換而言之,那相當於將本就受災的百姓逼死,我家大王乃是聖明天子,一向愛護百姓,自不會做出此等事來,故而發還今歲歲幣,聊表大明之心意。」

    趙這才安下心來。

    可這還沒完,明使轉眼又給了他一個驚喜:「另,我家大王尚有言,中原大災,念在同為漢家一脈的份上,大明朝將向大宋捐贈一批錢糧,以助大宋度過難關。」

    放在後世,這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不過那是後世朝廷無能,本該由朝廷承擔的賑災義務朝廷無力承擔或者是不想承擔,卻發動百姓捐款捐物,還美其名曰「獻愛心」。屁,獻愛心那是應該,可從三皇五帝以來賑災一直都是朝廷地義務,什麼時候輪到百姓承擔這個責任了?

    不過這個跟林靖文無關,中原大災,受災地那可都是漢人,一族同胞,林靖文現在可是大明天子,一國之君,有能力幫忙他自然伸手幫上一把。

    但大明朝捐贈的錢糧也算不上多,這個沒辦法,大宋朝廷自然不想看到大明將手伸入中原,賑災雖然是一種義務,但何嘗不是一種收買民心的手段,中原的民心可不能讓大明朝給收買去了,你們大明已經夠強盛了,俺們宋人本來就怕,若是讓你們大明收買了中原的民心那還得了?

    秦元1349年,大明向大宋捐贈兩百萬金幣和三百萬石糧,另有牛羊和藥草若干,再多的話,大宋朝廷的那些士大夫就無法忍受了,他們寧願那些災民餓死病死也不會允許大明收買中原的民心,這個數目可以說是他們容忍的極限。

    收到使節地回復之後,林靖文搖搖頭,無奈啊,大明國力強盛,即使將中原那數百萬災民都賑濟了也勉強可以承擔,可是政治這玩意兒……林靖文大搖其頭,金幣兩百萬、糧三百萬石,若是官吏能幹的話,這些錢糧至少可以賑濟百萬之數的災民,這是至少的,可是那些宋朝的官吏……只能指望那些人少貪墨一點而多給災民留些口糧。

    悲哀啊!大明自身就有兩個郡受災,災民也是數以百萬計,大明朝的國力再強盛,在賑濟了自身的災民之後也是餘力無多——天知道,那兩百萬金幣和三百萬石糧還是林靖文專門從修建奉天京的預算中撥出來的,可人家大宋倒好,不領情不說,反而是戒備多多,實在是讓人無語……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