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安居樂業 第六卷 二十載征戰四方 第六卷第三十八章 焚書坑儒,反叛四起
    建州城下,無數黑衣黑甲的明軍將小小的建州城圍了個水洩不通,不遠處的大凌河上數百艘船隻還在源源不斷地卸下軍士,一門門火炮被推上來,黑洞洞的炮口對準了建州那不高的城牆。

    城牆之上,那些叛軍看得心驚膽戰,被鼓動起來的叛軍士卒,那些幾天之前還是農牧民的草頭百姓,哪裡見過這陣勢,一個個看得腿肚子發軟,勇氣全無。

    耶律殤面沉如水,從表情上看不出喜怒,不過就跟他手下的將領軍士一樣,這會兒他們的肚子裡都憋著一肚子氣。

    火炮已經就位,士兵們也準備好了,耶律殤正準備下令進攻,卻見建州城那邊出了變故。

    只見一群穿著遼軍制式鎧甲模樣的人衝上城牆,對著城牆上的叛軍一陣砍殺,叛軍猝不及防,一時間陣腳大亂。

    城門這個時候也被打開了,數個騎兵朝明軍方向本來,邊跑還邊大喊著:「不要放箭,我是建州千夫長蕭若望,今為內應迎接大軍入城。」

    「不要放箭,我是建州千夫長蕭若望。」

    耶律殤旁邊的副將解釋道:「蕭若望乃是降於興中府守將宗澤萬戶,聽說他也是參與了此次叛亂的,不過現在看來,這裡面還有別的原因。」又低聲道:「侯爺,耶律余睹將軍原是遼軍南路兵馬都統制,以前就駐守在興中府,這個蕭若望原是耶律將軍麾下。」這個副將小心地看了看四周,見士兵們都沒注意這邊,遂道:「此人一慣是效忠於晉王府的殿下何不趁這個機會將其納入麾下?」

    耶律殤聽得心中一動,他現在可不是什麼晉王了,以前的手下現在一個都沒有,更缺少心腹……

    片刻,蕭若望跑到明軍陣前,隨之被帶到耶律殤面前。

    蕭若望一見明軍主帥居然是耶律殤,大喜,立馬就拜了下去。「原來是晉王駕到……呃,原來是遼侯,屬下蕭若望拜見侯爺。」

    耶律殤一聽「晉王」二字就覺得靠譜,上前扶起蕭若望,卻見其面貌有些熟悉,不禁問道:「將軍有些面熟啊,未知將

    蕭若望聞絃歌而知雅意,立刻答道:「末將之父乃是晉王舍人蕭老干。」

    那就是熟人了。怪不得面熟。蕭老干以前可是天天在耶律殤面前晃蕩,這蕭若望長得有些像他的父親,眼熟是正常。

    不過現在可不是拉關係地時候。

    建州城牆上此時喊殺聲震天,叛軍還分出了一部分人手來爭奪城門,蕭若望的手下不多,雖然他的部下都是遼軍正規軍。戰鬥力不錯,但架不住叛軍人多啊,他們也有些不住了,正節節敗退。可這個時候城外的明軍就那麼眼睜睜地看著蕭若望的手下節節敗退,既不支援也不攻城,就那麼眼睜睜地看著城頭變換大王旗。

    蕭若望大急,「侯爺,原建州知州發起叛亂的時候屬下見叛賊勢大。只得虛與委蛇,現天軍到來,屬下遂帶領麾下將士打開城門以迎天軍……還請侯爺即刻揮軍攻城為上,屬下麾下兵少,怕是不了多長時間。」

    實際上,此時蕭若望的手下已經死得差不多了,所剩不多的軍士都退到了城門口,死死守住城門。城牆之上已經沒有多少廝殺。

    耶律殤先前是怕上當。不過到了這個時候局勢已經很明朗,建州地叛軍不可能捨棄上千精兵來做戲。更有甚者,此時的城門還是大開著呢,蕭若望看來是真的來降,耶律殤遂下令攻城。

    早已準備好的火炮開始轟炸城牆,黑壓壓一大片的明軍逼近城門,弓弩手開始壓制城牆。叛軍沒有幾個正規士兵,都是鼓動的一些農牧民而已,就連僅有的蕭若望手下那一千兵馬,此時也反水,數千叛軍,還不如說是數千亂民,靠這些沒有受過丁點訓練的亂民來抵抗精銳明軍?

    明軍地重步兵衝進城門,然後,一切都結束了。

    建州叛亂平息,糧道通暢。

    按照《大明律》,耶律殤將發起叛亂地人,連同其家人,全部處死,主犯之人株連十族。本來,按照《大明律》,原建州知州等儒士叛亂是要罪加三等的,按律當處以凌遲,株連十族,其家所在周圍的一千步距離之內的人家全部都得連坐,不過,天子剛剛頒布了《焚書坑儒令》,對這些儒生則有另外的刑罰。

    《焚書坑儒令》一經頒布,舉國嘩然。

    大明的百姓不是原漢人奴隸就是歸化地各部落之民,若非大明十年如一日的大興教育,這些人連字都不識幾個,可是大明的教育教的是什麼?法家學問、墨家學問、農家學問……諸子百家,只要其經典現在還有流傳的,在大明的公共學堂裡都能學到,獨獨在中原隻手遮天的儒家學問大明朝一個字一本書都不教。《大明律》明文規定,抄錄、印刷、販賣《論語》等儒家典籍為非法,傳播儒學更是禁忌。儒學,在大明朝是禁忌之學。

    十年如一日的禁儒,自然,整個大明地儒家勢力被壓縮到幾乎消亡,天子下令焚書坑儒,自然不會有百姓反對,始皇帝下令焚書坑儒,結果被那些儒生罵了一千多年,那些吃飽撐著的腐儒更是硬生生將「暴君」的名頭安到始皇帝頭上,可今日的大明天子這麼做卻不會被大明國民罵,只因為,大明沒有儒生。《焚書坑儒令》一經頒布,這「舉國嘩然」中的「舉國」指的是遼國,遼國雖然滅亡在即,但畢竟還沒有真正滅亡,遼國被漢化百年。其儒家勢力一點都不比中原的儒家勢力弱——可以說,天子下令焚書坑儒,焚地是遼國地儒家經典,坑地是遼國的儒生。

    就如同始皇帝那時候一樣,那些儒生自然不會束手待斃,紛紛勾連發起叛亂,隨著《焚書坑儒令》地頒布,明軍新佔領的遼國州府的叛亂更多也更激烈了。

    高麗。現在叫朝鮮,朝鮮也是以儒治國的,不過自李資謙發起叛亂滅了高麗之後,朝鮮地一切制度體系都向大明看齊,大明依法治國,朝鮮也廢儒興法。不過跟大明不一樣,林靖文是在一片廢墟,或者是一片空白的遼東建立的大明朝。他是在一片白紙上書寫文章。林靖文大興法家,自然不會遇到多少阻力。可朝鮮不一樣,李資謙可是在一張原本就滿是字的紙張上書寫文章,他要廢儒興法自然難上許多,朝鮮的法家是已經崛起,但儒家勢力依然很大。現在大明天子下令焚書坑儒。作為屬國,朝鮮自然也是要跟著做的,李資謙按照天子諭令下令焚書坑儒,受到朝鮮舉國儒生的反對,甚至也有叛亂發生。不過這正好,那些儒生掌握的勢力可不小,滅了那些儒生,朝鮮王室地權位會更穩固。李資謙一聲令下。朝鮮軍隊四處,撲滅叛亂地同時,到處抓捕儒生,李資謙更是藉著執行天子詔令的機會大肆排除異己以鞏固自己的權位。

    耽羅和日本就不多說了,這兩個地方的文明比較落後,對大明朝又是忠心不二,大明怎麼說它們就怎麼做。

    重點還是遼國。

    百萬明軍,除了圍困大定府的二十餘萬人之外。其餘盡七十萬兵馬紛紛調動。對叛亂堅決鎮壓,同時。明軍嚴格地執行了天子的詔令,窮搜天下,四處抓捕儒生查抄儒家典籍,焚書坑儒!有殺錯沒放過,只要是跟儒學沾邊地,不管參與沒參與到叛亂,明軍是抓到就殺。

    如此大事,鄭皇后就在奉天京,自然是聽說了,大駭,大明天子這麼做不是在逼那些儒生造反麼?他就想不明白了,雖然大明天子素有殘暴知名,但以鄭皇后所見,這位天子殘暴是有的,但也不愧為一代聖君,可逼人造反又哪裡是聖君所為?她就想不明白了。

    不過還好,大明是有報紙存在的。

    說起報紙,林靖文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林靖文雖然想辦報紙,但以朝廷的名義辦報實在是下下之策,以朝廷的名義辦出來的報紙只會被百姓看作朝廷的喉舌,根本就起不到引導輿論地作用(看今天的《人民日報》就知道了,人們看《人民日報》的時候只會想著觀察朝廷的政策走向,根本不會去考慮什麼輿論風向,官辦報紙的作用只能是這樣)。

    不過沒關係,林靖文不能自己動手,但他的手下裡會察言觀色的人可是著實不少,比如說財政部尚書馬萬三。

    在大明朝,官吏是允許經商的,不過其財產必須接受錦衣衛地督察,在大明,親自經商地官吏不在少數,馬萬三就是其中之一。這廝是明州人士,其原本就是個大商賈,破產之後作為亂民被朱勉發配到松江府,當時的松江府是以陸青城為知府,馬萬三地才能被陸青城發掘,進而推薦給林靖文,之後這廝就成了大明的財政部尚書。

    要說用馬萬三這個商賈來做財政部尚書,那是無比合適的,這廝早先幾年還規規矩矩,後來詳細研究了一下《大明律》,這廝居然發現,《大明律》之中沒有禁止官吏經商,「律法沒有明文禁止的,那就是允許的。」這句話出自天子之口,自然錯不了。馬萬三也就動起了心思,不過他還是不大敢開商舖辦作坊,這廝也算心思活動,大明經濟發達,每日新開的商舖作坊不知繁幾,老字號商舖並不多,那些新開商舖的名聲自然是比不上老字號的,再者,光大明本土及各屬國的市場就很大了,而且隨著明軍征服的土地越來越多,市場也越來越大,在那些新征服的土地上,別說新商舖,就是那些老字號都沒有丁點名聲,沒名聲的話生意可不好做,商家們是越來越愁該怎麼瞭解新征服的土地上的市場行情呢?該怎麼讓那些新征服的土地上的人都知道自家的商品?——對,他們缺的就是廣告。有鑒於此,馬萬三想到了仿照官府的邸報來辦理一份小冊子,這本小冊子就專門介紹大明各地的市場、物價,後來加上給商家做廣告,再後來又加上介紹各地的風土人情、介紹該地的政治形勢……一來二去,慢慢的,小冊子就變成了報紙,這是大明朝第一份報紙:《大明商報》。

    發展到現在,報紙可不只是商報一家了,也有幾份報紙是以報道時事新聞聞名的,天子頒布詔令,遼國叛亂四起,這些可都是時事,這些報紙自然會報道。

    鄭皇后實在想不明白,又不好去請教大明眾臣,自然,報紙就躍入了她的眼瞼。

    《大明時事報》:大家都知道,大明朝是以法治國,儒家理論與法家背道而馳,加上儒家學問根本就是一種功利學問,學儒的人天生就熱衷於爭權奪利,可以想像,若是放任儒家在大明肆意傳播,大明的政治風氣會變得跟中原的宋朝一個樣,若讓那些儒生入主廟堂,結黨營私、爭權奪利、利己背國,種種不堪之事會隨之而來,大明會變得腐朽而黑暗,是以萬萬不能讓儒學在大明傳播開來。天子令焚書坑儒,看似逼反了那些儒生,實際上只是以短時間的動亂來換取大明的長治久安,這是很划算的。

    《大明快報》:這段時間以來,大明新佔領的土地上叛亂四起,表面上是因為天子下令焚書坑儒,實際上呢,不過是「權勢」二字在作怪。在新佔領的土地上,原遼國官吏本是權傾一方勢力滔天,可大明入主其地,自然會剝奪這些人原本的權勢地位,這些人自然不會甘心,可以說,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和地位,那些原遼國官吏必反,所謂焚書坑儒只不過是那些官僚勳貴的接口而已,即使沒有這個接口他們也會反。再則,大明的體制完全不同於遼國,大明入主遼國的土地,必然要打破原本的制度體系,從這一點上來說,即使那些遼國官吏勳貴不反,大明也必須清除這些人——從以上兩點看,天子下令焚書坑儒是勢在必行,這個法令看似是針對儒家勢力,實則是針對那些遼國的舊官僚體系。

    ……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