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安居樂業 第六卷 二十載征戰四方 第三十章 三路伐遼
    大年初十,也就是剛剛過完年,趙就接到了天子的詔令。趙是在中原過年的,畢竟,雖然他是明臣,但他的父母家人可都是在大宋,這過年麼,求的是一個團圓,趙自然是留在中原過年。

    趙匆匆進宮求見趙佶。

    「父皇,天子召兒臣還朝,兒臣此來最後一次確認一下父皇的旨意,大宋可會與大明連兵伐遼?」

    要說,趙佶對趙是越來越喜愛了。他的兒子實在太多,以前麼,對這個排行十七的小兒子不怎麼理會,可不曾想,十年不見,他看不上眼的小兒子卻被別人培養成了一個人才,天子門生啊!通過這些時日的接觸,趙佶發現,雖然趙的才能以軍略方面要強上一些,但讓趙治理政務也是能勝任的,趙佶這陣子就起了一個心思,那就是讓趙回到大宋來,畢竟趙是他趙佶的兒子,讓這麼個人才,還是大宋宗親跑去為別的國家效力,那叫什麼事?

    趙佶也不回答,卻反問:「皇兒,為父給你說的事你考慮得如何?皇兒畢竟是大宋皇子,還是回大宋好些。」

    趙很不高興,卻不好發作,語氣委婉地道:「父皇這是說哪兒的話,兒身為大明臣子,自然是效忠於大明朝,天子待兒恩重如山,又有教養和知遇之恩,,兒萬萬不敢存了背棄天子之心,此話卻也休提。話說回來。大宋地大物博人才濟濟,卻也不差兒一人。」

    實際上趙也不是沒動過這個心思,一是林靖文對他恩重。他實在不想讓林靖文失望。這二嘛,宋明體制不同,趙所學地東西也不是中原的那一套,他的才能是有,但就這個時代來說,他地才能也只能在大明朝才有用武之地,若是讓他回到大宋,他只能是庸碌無為——就像前幾年被驅逐回中原的鄭之原那樣。鄭之原在大明的時候還不是才能卓著,因功累遷,但回了大宋卻變得一事無成,成了一個不受待見的小吏,不是鄭之原沒才華,而是他的才華在中原用不上啊!

    趙不想這樣,林靖文教給他一身的本事,他想將這身本事施展出來。

    趙佶忙道:「為父也不是教你背棄大明天子,若皇兒肯回大宋效力,為父自會親自與大明天子解說。$$雖未有確實盟約,但宋明實為盟國,想來若為父親自與說的話,大明天子不會不給為父這個臉面的,若得大明天子允許,皇兒也算不上背棄。」

    趙想也不想,再三搖頭,只是不允。

    趙佶只好按下此話不提,卻轉了臉色,正色道:「朕還是那句話。宋明若無確實盟約,大宋是不會與大明一同出兵伐遼地。」

    趙暗自撇嘴,你當現在還是兩個月之前啊,那時候遼國四處借兵。兩個月的遼國是可以集結四五十萬甚至是六十萬兵馬,但是兩個月後的今天,烏古人沒了,敵烈人降了,蒙古人損失慘重,大明朝又是重兵囤積草原,遼國現在別想從草原上得到一兵一卒的援軍——一句話,兩個月後的今天。大宋出不出兵已經無關緊要了。

    想到這裡。趙也不多話,只道:「如此。待孩兒與母親告別之後即返回遼東。」

    趙佶就覺得奇怪了,往日一說連兵伐遼,這趙是勸了又勸的,今天怎麼就這一句話?不過這個問題他們談了都兩個月了,趙少說一兩句也沒什麼,趙佶也不在意,只是不死心地道:「皇兒真的不考慮一下?若皇兒回大宋效力,雖然朕無法立皇兒為太子,卻可以讓皇兒攝理大宋朝政,日後皇兒與你大兄一為君一為臣,共創我大宋盛世,此豈不是一段佳話?皇兒還是再考慮一下吧!」

    趙搖搖頭,自去尋孟貴妃告別。

    半月之後,趙回到遼東,剛回來就被天子召見。

    「微臣無能,無法勸服大宋與大明一同出兵。」趙還真是挺慚愧的。

    不過林靖文卻毫不在意,「無妨,時至今日,大宋出不出兵已經無關緊要,僅就我大明一國之力已可以滅遼。」頓了頓,又道:「其實在十年前我大明就已有滅遼之力,只是當時大明立足遼東未久,根基不穩,尚有女直人於一旁虎視眈眈,還有草原上的達達人和蒙古人更是野心勃勃,以當時的大明國力,尚無法控制住女直和達達。xx更重要地是,當時大明的體制尚未於遼東建立,傾力滅遼簡單,但若當時滅遼,則必然是初生的大明被遼國的儒家文化同化,這不是寡人想看到的。時至今日,大明法制已全,再也不慮儒家,滅遼時機成熟了。」

    趙連忙表示恭喜。

    林靖文點點頭,「嗯!此次戰爭不會僅滅遼就結束的,五年生聚,十年積累,大明囤積的糧草軍械堆積如山,國庫豐盈,兵強馬壯,區區遼國尚不用大明傾力而為,此次寡人準備一直打到河西,最低限度是收復河西走廊,若大明鐵騎能抵達安西則更好。故而,此戰定會連年,寡人召愛卿還朝主持大局。」

    「臣定當竭盡全力為陛下分憂。」

    正月十六,上元節剛過,林靖文登台拜趙為上軍大將軍,出兵八十萬正式啟動滅遼之戰。

    明軍兵分三路。

    北路是韓衛那一路也就不多說了,韓衛那一路兵馬在兩個月前就已經出兵,都已經打下烏古和敵烈兩部了,現在韓衛則領兵繼續西進,攻打遼國的西北招討司,這裡有遼國最後的精兵。而譚破虜則聯合三河草原北邊地茶扎剌部達達人攻打蒙古。滅掉蒙古之後則會往西掃蕩梅裡急、達密裡等達達部落和北部達達(克烈人),然後與韓衛會師於可敦城。這一路明軍地戰場主要在今日的外蒙古境內,遠地甚至能打到俄國境內。離遼國中樞距離較遠。

    南路兵馬以鎮西將軍、萬戶那朵為主帥,從遼西府出兵十四萬,包括六萬騎兵和八萬步卒越過長城攻打遼國南京祈律府,也就是燕雲十六州,在林靖文的計劃裡,燕雲十六州可沒大宋什麼事。

    中路兵馬是主力,以興中府地十萬羽林和五萬折衝府兵為主,再從遼陽尹調去五萬弓騎和二十部折衝府兵。另外屬國朝鮮出了六萬僕從軍,日本國也出兵四萬助戰,耽羅國較小,但也出了三千兵馬,其餘臣服於大明的長白山女直、鴨淥江女直、東海女直各部則各自出兵數千到一兩萬不等。合計,中路兵馬達到恐怖的六十萬人,上軍大將軍趙親自掛帥,萬戶蕭裡得顯、宿衛大將軍孫澤為副,另有萬夫長折可保、萬夫長魯元戎、千戶崔漢忠、千戶島律宗家等,可謂將星雲集。大明名傳於世的名將、各屬國享譽全國的勇士,都在中路軍找得到。

    此外,南方的美岸州、夷州府還有琉球府首次出兵。

    大明地兵馬主要是北人,在大明本土,南人雖然沒到被歧視的地步,但北人一貫都是瞧不起文弱地南人地,何況是在尚武成風的大明,百萬明軍之中南人所佔地比例尚不足五萬,由此可見一斑。在明人眼裡,北人向來是大明兵馬的來源。而南人,他們也就出些錢糧而已,了不起出些海軍將士。這一點,南人是無論如何都不服氣的。此次大戰之前南方三州都吵翻了天,三州官吏貴族聯名上書天子,此次大戰無論如何南方三州都必須要派兵參戰,北方貴族自然是要拚命阻止。這件事從秦元134年一直吵到1348年,爭吵之烈,以致遼人都收到了消息。最後天子詔令,夷州萬戶李恢領南方三州折衝府兵六萬助戰,被編入南路軍。受鎮西將軍節制。

    大明軍制。百夫長可領百人或是百騎,萬夫長可領萬人或是萬騎。而百戶千戶萬戶則相當於幾個百夫長千夫長萬夫長,百戶最多可領五百人,千戶可領五千人,以此類推。大明軍中沒有中原的伍、什、隊、曲等編製,只有百人隊千人隊萬人隊,但林靖文引入了軍銜制度,以校尉、偏將、將軍等為為軍銜,雖然名稱不同,但制度上與後世軍銜制一樣。閒話休提。

    最先出兵的是北路。光武一戰,蒙古人十五萬騎盡沒,而此時地蒙古總共也不過就是二十萬帳,十五萬騎已經是蒙古全族四之三的兵力了,蒙古本部駐地剩下的人馬不過只有五萬騎兵,最多七萬人,而譚破虜麾下此時除了兩萬羽林十萬折衝府兵之外,尚有四萬烏古騎兵,茶扎剌部雖然剛剛慘敗於蒙古之手,但總能湊個幾萬騎出來,所以,譚破虜倒是抽調了一萬烏古騎兵和四萬折衝府兵南下。

    秦元1348年正月十六,明軍剛剛在遼陽尹誓師出征,北路軍抽調出的五萬人已由耶律昊帶領南下,當日即攻克大定府以北四百里的高州,明遼大戰正式開始。

    高州只是個觀察州,小州而已,沒多少駐軍,但對於此時的大定府來說,卻是北方屏障,攻下高州之後,明軍若再南下攻克恩州,則大定府北方將毫無防禦,相當於對北路明軍不設防。

    收到戰報,大定府一日三驚,耶律延禧大驚,連忙抽調三萬遼軍急速駐防恩州。

    此時的大定府也就只有耶律延禧這幾年拚命征的三十萬新兵,其實也沒有三十萬人,實際上只有二十萬出頭,號稱三十萬,另外還有從契丹三十四部中的契丹、奚、渤海等部中強征的七萬人,而且,由於缺少馬匹,這七萬人只有四萬騎兵,黑車子室韋倒是對遼國忠心不二,他們出了三萬人助戰,這三萬人此時也駐紮在大定府。總計來說,大定府此時也有三十多萬人馬,這可是遼國最後地實力了。

    不過,遼軍此時還未完全做好大戰的準備,主要是缺少糧食,軍械更是短缺。秦元134年明軍第一次攻陷大定府,那一次,明軍將遼國國都,包括國庫,擄掠一空,二十餘萬遼軍被貶作奴隸,錢糧馬匹軍械全被運回遼東,工匠更是一個不留,雖然耶律延禧這幾年拚命搜刮,但區區幾年時間,搜刮來的遠遠不夠裝備三十萬大軍所需,大定府的三十萬遼軍,除去黑車子室韋支援地三萬人之外,其餘遼軍兵器倒是齊全了,但鎧甲弓弩箭矢極度稀缺,拋石機床弩之類的大型軍械更是屈指可數。

    如此實力,安能抵擋大明朝數十萬大軍的圍攻?

    高州陷落,眼見大定府北方危急,這還沒完,南路那朵的十數萬明軍雖然是以祈律府為目標,但為保側翼,那朵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攻下龍、利二州,而利州離大定府比高州還近些,只有不到三百里。

    耶律延禧無法,只得再次抽調數萬人入駐榆州,這是大定府南方屏障。

    這還沒完,趙的兵馬雖然還只是剛從遼陽尹開拔,但興中府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