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安居樂業 第六卷 二十載征戰四方 第十二章 聯宋滅遼
    戰爭結束了,金國是滅亡了,大明也足足增加了一倍還多的土地,可這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實在是沒幾個人,往往走上幾十上百里都不一定能看到人煙,用地廣人稀都不足以形容。

    人總是嚮往繁華的地方。大明本來就是人丁不旺,超過兩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然只有不到千萬的人口——遼陽尹和遼東府還好一點,畢竟是大明朝的統治中心,人口多少稠密一些,而遼西府、鴨淥府、興中府、安東府等府縣除了一些大的城鎮,別的地方根本見不到幾個人——至於那些移民,他們肯定是往繁華的城市跑的。

    不過雖然人丁稀少,雖然北方更苦寒一些,但還是有不少人願意去朝廷新佔領的土地的。大明百姓都是半耕半牧,甚至純粹放牧的人都不少,反而是以純粹耕作為生的人不多。放牧需要什麼?最基本的,草場,放牧需要大片的草場,越大越好,雖然小場地也可以養馬,但那樣養出來的只能是駑馬,用來拉車可以,做戰馬卻是不夠格。遼東遼西雖然地廣人稀,但牧民們自然是希望自家的草場越大越好,北方新佔領的土地那叫一個便宜啊,買上一千畝地也用不了幾個錢,而且越是苦寒越是出良馬啊!

    於是乎,本來就人煙稀少的遼東遼西又往北遷徙了不少人。林靖文非常頭疼,新佔領的土地是需要人口去鎮守,但大明本土也需要人啊,就這麼千萬人口,這裡分一點那裡分一點,結果每個地方都分沒到多少。南方的夷州府和美岸州倒是有兩三百萬人,但那些人都是南方人。南人不耐苦寒,遷徙百萬南人到滴水成冰的東北來,鬼知道會出什麼問題,至少,在那些南人適應東北的苦寒之前的幾年時間裡就不用指望他們能做什麼事了。

    他頭疼,不過有人比他更頭疼。

    戰後不到兩個月,三更半夜的,王散緊急求見。這個一慣注重君臣之儀地傢伙這次卻只是匆匆一揖就道:「陛下,東廠派在大定府細作八百里加急傳信,遼帝耶律延禧已經向大漠借兵了。」

    「向大漠借兵?」林靖文差點沒嗆死。這可能嗎?

    要知道,大漠之上的那些達達人(元朝史官修《遼史》的時候避蒙古人的諱,稱遼金時期的韃靼人為阻卜人,《宋史》稱達達)可不是什麼善茬。自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的時候起那些野蠻人就沒真正臣服過,這一百多年來對遼國是時降時叛。隔個幾年雙方就得打上一場。不過也幸虧達達人和東北的那些女直人跟契丹人不對頭。讓契丹難以全力南侵,不然宋朝很難說能撐到現在。

    若是遼國面臨滅國之危,唇亡齒寒之下,林靖文相信那些野蠻人會借點兵馬給耶律延禧,就如歷史上金滅遼的時候陰山阻卜就借了幾千騎,但是現在?現在遼國雖然傾覆在即,但大定府可是雲集了超過三十萬大軍呢,貌似強大啊。阻卜人會借兵給自己一慣看不順眼地耶律延禧嗎?

    林靖文也坐不住了。若是真的,以達達人的戰鬥力。跟明軍對上,結果還真地不好說,至少明軍損失慘重那是肯定的。「詳細說說。」

    王散竹筒倒豆子般一口氣說出來。

    原來,耶律延禧實在是被明軍弓騎給嚇住了。契丹人是遊牧民族出身,他們對弓騎的瞭解遠比其它國家的君主更為深刻。耶律延禧知道,就憑大明那三十萬羽林弓騎,別看他地大定府也雲集了三十萬大軍,但他自己心裡明白,那不過是仗著人多圖個心理安慰而已,真正打起來是一點都靠不住的,怎麼辦?百般思索之下,耶律延禧就想到了那些時反時降地阻卜人,再與諸文武一商議,一條禍水別引地計策就誕生了,那就是引阻卜人來對付明人。

    在許下戰後允許阻卜人獨立,也就是以後不需要阻卜人表示臣服,進貢朝拜之類的就不需要了。耶律延禧許諾,以後阻卜人自己管自己的事,大遼不會再插手。在遼國使節的巧舌如簧和空口許諾之下,九姓達達各部落或多或少都出了一些兵馬,而與遼國關係密切的黑車子室韋、烏古人、敵烈人和蒙古人更是幾近傾力來援。耶律延禧自己的契丹部也盡招十五至五十歲的男丁入伍,還強讓奚人也這麼做,結果差點將奚人逼反,只得作罷。

    這裡要說明一個問題,關於蒙古的問題。蒙古人屬於韃靼地範疇,但韃靼可不是專指蒙古。就好比我們漢人地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秦人、晉人、齊人、楚人對外族都自稱是周人,但周人卻不能用來專指哪一個諸侯國的人。鐵木真統一韃靼各部之前,各個韃靼部落可沒有自稱是蒙古人地,蒙古不過是韃靼各部之一而已,各部都是以韃靼自居,而鐵木真統一各部之後,鐵木真自己是出身於蒙古,於是將自己建立的國家、民族都稱為蒙古。就好比秦朝,始皇帝之後的秦人、晉人、齊人、楚人都成了秦人,若是秦朝持續的時間長點,那麼今天我們的民族就不是漢族,而是叫秦族;鐵木真之後的蒙古人、塔塔爾人、克烈人、札剌人、汪古直人都成了蒙古人,都成了蒙古族。

    所以鐵木真在蒙古人之中才有那麼高的聲望,被稱為「大海一樣的君王」。就如同我們漢人的始皇帝一般,始皇帝統一了四散分裂的各國各族,這才有了融合之後的漢族。

    也是因為如此,所以蒙古人才極度忌諱「韃靼」這個稱呼。如果有蒙古人自稱為韃靼,那相當於造反,如果外人這麼稱呼他們,這就跟你稱呼一個漢人為秦人一樣。漢取代了秦,對蒙古而言,蒙古也是取代了韃靼的。

    閒話休提,我們言歸正傳。

    王散的臉色十分凝重。道:「各部出兵多寡暫時還不知曉,但大定府本就有三十萬左右的駐軍,遼帝耶律延禧又令契丹全族十五至五十歲的男丁盡皆入伍,這樣差不多又可以得十數萬大軍(契丹人的聚居地在上京臨湟府,那裡被金國搜殺一空,契丹人損失了不少人口),加上達達人的援軍——至少五六十萬地兵馬是有的。陛下,此事嚴重。陛下應早作提防才是。」

    林靖文大驚,連忙召集眾臣商議。

    陸青城剛知道消息的時候幾乎駭得冷汗滾滾,不過這會兒平靜下來之後卻也想明白了點東西。道:「其實陛下也不必過多憂慮。誠如王大人所言,遼國最後可能會聚集起至少五十萬的兵馬,甚至極有可能達到七十萬人。但是陛下,遼國有七十萬大軍。我們大明也不差啊,我們的羽林加上折衝府。加起來也有七十萬兵馬了。還有百萬預備役,人數上我們並不差,甚至還佔有優勢。」

    韓衛連連點頭,擊節讚道:「陸大人所言極是。再看看士卒的素質,遼國士卒完全不能跟我大明精兵相比。遼帝耶律延禧是在大定府聚集了三十萬大軍,但那三十萬人都是些什麼人諸位大人想必也很清楚。那些都是遼帝強征來的丁壯,那些強征來的士卒本身就怨氣沖天,對遼國並不忠心。而且這些士卒構成複雜。契丹人、漢人、渤海人、奚人、女直人都有,民族矛盾不少。可以說這三十萬大軍內部純粹一團糟,這三十萬人根本不足為慮。」頓了頓,又道:「真正可慮地是那些達達人。達達善戰天下皆知,按照傳言,達達人的戰力比我大明精兵也不差分毫,殊為可慮,只是不知有多少達達兵馬會來。至於那些契丹男丁,王大人都說遼帝是盡征十五至五十歲的男丁了,這征來地十數萬男丁之中起碼有超過一半的人是老弱,也可以不考慮,而且契丹人安逸多年,他們先祖的勇武如今蕩然無存,不足為慮。」

    林靖文聽得連連點頭,分析的有道理啊,這麼七折八扣下來,遼國地七十萬大軍還真的沒什麼。

    不過達達人確實很難纏。想想蒙古人地戰鬥力,那可不是那些自稱「女直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地土著可比的。蒙古人自幼生於馬背,蒙古高原苦寒的環境造就了他們強壯的體魄,那些蒙古人從小就騎馬舞刀,而且大漠又是個弱肉強食的地方,部落戰爭在那裡幾乎天天都發生,蒙古人,可以說是從小就從戰爭之中成長起來的,他們都是天生的戰士,天生的弓騎。

    蒙古人VS大明羽林?

    一群裹著皮甲揮舞著彎刀吆喝著「阿(三聲)拉(四聲)」地達達騎兵和一支同樣是皮甲彎刀卻隊列齊整訓練有素地大明羽林對面衝鋒,然後撞到一起……

    太恐怖鳥,即使能勝也必然死傷慘重。林靖文可是很心疼他辛苦了五年才訓練出來羽林弓騎的,弓騎地訓練週期十分漫長,而且耗費很大,現在的三十萬羽林要是戰死個十萬二十萬……老天,他不要活了。

    得想個辦法減少自身的損失。精銳勝平庸?專業勝業餘?都算不上,達達騎兵的戰術素質並不比飽經訓練的大明羽林差多少,誰都不是業餘,都算得上是精銳。

    或者,用精良的裝備來彌補?復合弓?達達人也有,即使他們的復合弓質量不如大明精工製造的好,但也是復合弓;皮甲?大明羽林的皮甲都是精挑細選的上等牛皮再佐以其它材料經由多達十幾道的工序製成,質量上應該也比達達人粗製濫造的貨色好;馬匹?大明羽林用的都是三河馬,長於耐力,但比不上蒙古馬,爆發性方面則要比蒙古馬強,這方面難分高下;其它還有連弩、回回炮和火炮之類的,林靖文就不信達達人還有這些玩意兒——原來是要文明勝野蠻啊!

    大明羽林是不如蒙古人那樣是天生的弓騎,但專業的訓練可以彌補這方面的差距。而且,漢人是文明種族,大明朝強盛的文明可遠遠不是正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達達人能比的,科技能力、工業製造能力,乃至戰略戰術能力,都沒有可比性,就拿一匹戰馬來說,大明羽林挑選戰馬先要挑選出上等三河馬,培育、飼養、訓練,種種步驟環環相扣,最後培養出來的必然是上等戰馬,達達人能做到這些嗎?還有武器甲冑等方面,達達人知道什麼叫高爐煉鋼嗎?知道沖壓機嗎?或者他們根本不敢想像一日量產千套成品鎧甲是個什麼概念。

    不過達達人自有達達人的優勢。世界文明史就是一部文明和野蠻的對抗史,不是文明征服了野蠻就是野蠻摧毀了文明,林靖文這次完全有信心,文明的大明朝必然會征服野蠻的達達人。

    經過文武兩位重臣的分析,眾人的心情都變得輕鬆起來,不像剛知道消息的時候那麼擔憂了,其實他們對大明朝的實力比誰都瞭解,不過是消息太過駭人,一時被震住了而已。

    不過林靖文卻注意到,趙從始至終都是低著個頭一言不發,陸、韓二人的分析也就是讓他微微點頭而已,這廝在想什麼?

    「趙,你可是有什麼想法?」

    林靖文叫了好幾聲這傢伙才從沉思中清醒過來,見林靖文垂詢,試探著道:「微臣倒是有個想法,只是有些細節還沒想清楚。」

    「哦,說來聽聽。」不光是林靖文,眾人的興趣都被他勾引起來。

    「微臣在想,此次說是遼國大軍雲集,按照常理應該是遼國會率先發起戰爭,可是微臣卻想,若是由我大明先行進攻呢?滅遼是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的了,即使這次遼國沒弄出這麼大的動靜,按照計劃,再有半年時間就是我明軍全線進攻遼國之時,若是我等將這個時間提前呢?」

    趙越說越自信,侃侃而言:「經過金國的不斷消耗再由我連年西征,實際上遼國的國力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七十萬大軍,貌似強大,可大軍是需要糧草的,其國庫糧倉被我軍搬運一空,而七十萬人的糧草光靠一個中京道完全無法供應。遼國的賦稅重地一直都是南京道,而其糧草重地則首推東京道,其次南京道也供應一部分。現在其東京道沒了——微臣詳細研究過東廠的情報,很多細作都異口同聲地說了一個問題:大定府的糧草現在完全由南京道供應,而且光一個南京道是無法供養大定府的三十萬大軍再加上南京道本身的軍隊的,實際上遼國現在在燕雲之地是橫徵暴斂,不計後果地掠奪式徵糧徵稅,百姓不堪承受……」

    在座的可都是聰明人,趙這麼一說,眾人頓時明白過來。

    林靖文大喜,「愛卿的意思是……」

    「聯宋滅遼!」趙看著林靖文,語氣肯定地道:「明、宋聯合出兵攻取南京祈律府,斷遼國根本。」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