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科普知識圖文百科 第五章 生活百科 第二節 生活理財小竅門
    如何培養自己財商

    在我國,目前基礎教育所設立的各門學科中,從沒有對我們進行過財商教育。這也許是受了中國一句老話「君子言義,小人言利」的影響,人們總覺得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離金錢越遠越好;至於理財能力,長大了可以無師自通。似乎只有這樣學習才能專心,才能純潔心靈。事實遠非如此,很多成年人大多有這樣一種體會,改革開放以後,突然感覺自己在消費、金融管理等知識面前一片茫然,不得不花幾倍的力氣去補習,否則就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時代潮流。

    如果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那麼我們盡可能地學習知識和技能來增強『財商』吧!因為『財商』可以創造財富。那麼,什麼是「財商」呢?

    財商,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認識金錢和駕馭金錢的能力。是理財的智慧,它包括兩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二是正確應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

    財商是一個人判斷金錢的敏銳性,以及對怎樣才能形成財富的瞭解。它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實現成功人生的關鍵。財商和智商、情商一起被教育學家們列入了青少年的「三商」教育。

    作為青少年學生的我們,要怎樣來培養自己的財商呢?

    首先,要對金錢的獲得有明確的認識:

    第一,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幫助我們樹立勞動觀念,比如在北京財商舉辦的夏令營中,通過舞台劇表演、採摘勞動等形式體驗勞動的艱辛,體會父母勞動的不容易,知道錢的來之不易,通過這樣的活動,使我們會學珍惜自己的勞動,並有了節約意識;

    第二,不隨便伸手跟父母要錢,合理控制消費,減少不必要的開銷,在家長的幫助下制訂短、中、長期的儲蓄目標,在目標達成過程中。

    其次是如何使用錢:

    第一,講誠信,信用是有序社會的強力支撐,在經濟發達、法規健全的社會裡,信用體系是以制度為基礎的,比如,在美國,如果一個人留下不良的信用記錄,可能會斷送他一生的經濟生命,我們國家的誠信制度也開始起步了,從現在起,我們也要做到講誠信,與國家的信用體系同步成長,這對我們成年後的發展至關重要。平時我們可以從「說話算數」等小事做起,養成守信這個做人的起碼規矩。

    第二,學會做預算,在父母與老師的幫助下區分哪些是我們「想要的」或「必要的」,以此作為量入為出、合理開支的依據;

    第三,提高辨別和分析事物的能力,面對鋪天蓋地的廣告和名目繁多的促銷活動時,不要迷信,我們應作出符合自己情況的判斷和選擇。

    第四,平時可能向家長請教買東西為什麼要講價、怎樣講價,這樣更有助於我們形成良好的用錢態度。我們身邊很多同學在獨自買東西時無論價錢怎樣,只要自己喜歡就會去買,他們的頭腦中很少有講價的概念,有的甚至羞於講價,無形中浪費了很多錢。

    不同年齡階段的理財情況

    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及可接受的程度分析,理財意識的形成和發展一般會經歷4個階段:6歲以前的萌芽期,6∼12歲的確立期,12∼18歲的發展期和18歲以後的昇華期。

    西方把萌芽期和確立期的教育十分重要,不同的年齡對理財要有不同要求:

    3歲:辨認錢幣,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

    4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如畫筆、泡泡糖。

    5歲: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並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培養「自己的錢」意識。

    7歲:能識別商品價格標籤,並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如賣報、賣舊物獲得報酬。

    9歲:可制定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10歲:懂得節約零錢,在必要時可購買較貴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車等。

    11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並有打折、優惠的概念。

    12歲:懂得珍惜錢,知道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12歲以後,則完全可以參與*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由上述計劃可看到,西方社會對孩子的經濟意識教育比較看重,這與西方社會商品經濟發達有關。為此我們可得到以下幾點啟發:

    1、錢和日常密不可分,小孩的觀察能力很強,對錢產生的舉動早於其他事物,因為錢能給他們帶來直接的好處和利益。家長只要帶孩子逛幾次商店,錢的用處便牢牢樹立在他們心中。

    2、錢的知識與道德教育有緊密聯繫。孩子懂得錢應該經過勞動賺得後,便產生愛惜錢的心理,引起儲蓄行為,避免浪費。我國當前某些學校學生對錢毫不珍惜,任意揮霍浪費,與缺乏理財教育有關。據報載,某市小學生流行收集《水滸》人物套畫,扔掉乾脆面,浪費驚人,完全沒有愛惜錢的意識。

    3、懂得節約錢,計劃開支,是很好的習慣。將來長大後有助於從事財會經濟工作。知道自己掙錢,培養獨立精神。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洛克菲勒在童年時代,祖父每週給他10美分零用錢,到週末檢查是否增加,迫使小洛克菲勒到街頭賣報,養成勞動賺錢的觀念。

    今天看來,小洛克菲勒的童年不僅對他日後成為商業巨頭有很大意義,而且對我國兒童的經濟教育也有借鑒意義。

    4、通過理財教育,瞭解商品社會,培養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打破傳統觀念對理財教育的束縛,轉變思想,為將來學生*社會作好準備。

    借鑒外國中小學生的理財教育

    1、美國理財教育信條是「要花錢打工去」

    現在,給孩子講授理財之道已經成為美國中小學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熱門話題。美國人認為,在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中,一個人的理財能力直接關係到他一生的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為此,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明白勤奮與金錢的關係,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一般的美國人都沒有「銅錢臭」的思想,他們鼓勵孩子從小就工作掙錢,並教導小孩通過正當的手段賺取收入。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這樣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裡,也應該學會自立,應該有工作的**和社會責任感。

    現代美國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少,但父母投資在子女身上的費用卻愈來愈多。有感於孩子未來面臨的挑戰有增無減,美國的大多數家長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因此,除了讓子女具有良好的學歷與一技之長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子女的理財智商,培養一個可以經濟獨立、財務自由、創造財富、面對未來的成功者。在美國,即使非常富有的家庭也不會隨意給孩子零花錢。洛克菲勒家族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10億元財富的美國富豪,儘管富甲天下,但從不在金錢上放任孩子。洛克菲勒家族認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質的誘惑,所以他們對後代的要求比尋常人家更加嚴格。家族中流傳的「14條洛氏零用錢備忘錄」,即家長每週給孩子零花錢l美元50美分,最高不得超過每週2美元,而且每週核對賬目,要他們記清楚每筆支出的用途。領錢時要交給家長審查,如果錢賬清楚、用途正當,下周增發10美分,反之則減。洛克菲勒通過這種辦法,使孩子從小養成不亂花錢的習慣,學會精打細算和當家理財的本領。他們的孩子成年後都成了企業經營的能手。

    2、英國理財教育理念為「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

    英國人給人們的印象是過於保守,這種作風體現在理財教育方面則表現為:英國人更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所以,英國人善於在各種規定裡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

    作為發達國家,英國人的這種精打細算不完全是為生活所迫。雖然英國稅率和物價都很高,但是人們的生活水平並不低。英國人的平均工資折合人民幣計算,每人每月能掙3萬多元。儘管如此,他們認為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尤其善於理財的英國女性,年輕的時候,她們積蓄錢財,省吃儉用,熱衷於在各地購買房產。退休後,把多餘的房產出租或出售,獲得大量收入。

    英國人把他們這種理財理念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傳授給了下一代。理財教育在英國中小學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11歲至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14歲至16歲的學生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務,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

    3、日本的理財教育著重在「小鬼當家方知柴米貴」

    在日本,理財教育是從娃娃開始。戰後,日本經濟飛速發展,日本人瘋狂投資、投機、拜金,一度被人們揶揄為「經濟動物」。20世紀90年代,隨著*崩潰後,日本經濟—蹶不振。在飽經風霜之後,理財、持家、經營方面的常識已深人人心。日本人認為,國民素質的提高取決於教育,所以他們十分注重培養青少年的理財意識,使孩子們熟悉理財、親近理財和熱愛理財。

    日本人講究家庭教育。父母從小要求孩子遵守原則,比如自立求生、不給別人添麻煩等。在金錢管理方面,他們教育孩子不能隨便向別人借錢,主張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錢。在給孩子買玩具時,無論高收入的家庭,還是低收入的家庭,都會告訴孩子玩具只能買一個,如果想要另一個的話就要等到下個月。等孩子漸漸長大後,有些家長會要求孩子記錄每個月零花錢的收支情況,那叫「零花錢小賬本」。在日本,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小錢包,如果他們節省使用,加上每年得到的壓歲錢,那麼幾年下來,就是一筆不小的儲蓄。

    日本的學校不僅把理財教育擺在了重要的位置上,而且率先將它付諸實踐。世界最大的民間非盈利機構——青少年成長中心,在日本教育部、品川區政府和世界頂級金融機構——花旗集團的資助下,首次在日本辦起了一個「學生城」。繁華的商業街被搬到了學校裡,學生們在緘中的銀行、便利店、公司中努力「工作」,作為社區一員,一絲不苟地履行著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在工作中讓孩子們對大人的世界、賺錢的甘苦有了初步的瞭解,為將來的健康理財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學生如何理財

    1、中學生的理財觀念須加強。

    如今我們中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過著衣食不愁、「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父母辛辛苦苦掙錢,供我們吃飯穿衣、讀書學習,而我們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本來就應該這樣的。我們看到漂亮的衣服要叫父母買、同學的手機很時尚也想要一個,我們卻不知錢的來之不易,都是父母用血汗換來的!如果從小不會計劃用錢、只會大手大腳花錢,缺少理財觀念,會影響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

    2、如何創造財富。

    金錢和家裡的物質財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父母的勞動所得。父母親對自己在學習方面取得的成績而給予的獎勵,是對自己勞動成果的肯定。我們應不在乎獎勵的多少,而應把獎勵的小錢積存起來。這樣來體會勞動創造財富,不會再亂花錢了。

    同時,我們自己也要學會記帳,看看自己的辛苦所得都花到哪裡去了,哪些錢花得比較值得,哪些錢花得不應該,經常進行比較、總結會增強我們的理財意識的。

    3、如何留住財富。

    我們和父母一塊吃飯時,可以向父母探討花錢的一些學問,父母這方面的經驗比我們豐富多了。「當家才知柴米油鹽貴」。比如購物怎樣少花錢多辦事。

    同時,我們去瞭解銀行的存款利息,與父母商量怎樣存款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息。單一地把錢留在家裡是不會下金蛋的,只有把餘錢存到銀行中去才會錢生錢的。當然,也可以投到股市中去、或買債券等,不過後兩種方式獲利較多,但同時風險也大。

    4、如何用好財富。

    建一個家庭每月生活開支統計表;把每天的「吃穿住行用」的支出項目都列落出來,到月底再進行各項支出的匯總,會發現月支出是一個很大的數目,會更加體會「花錢如流水」。另外,會發現有些錢花得是必須的,而有些錢是可花可不花的,有些錢卻是很冤枉的、是在浪費錢財。這樣來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高理財意識。

    不亂花錢

    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是不願意讓我們這些中小學生接觸金錢的,認為從小持幣會使孩子思想受到銅臭氣的不良影響。這種消極防範導致我們中小學生缺乏經濟意識,出現盲目消費,不會理財等現象。其實,作為家庭成員之一,我們不可能不和錢打交道,試圖給我們這些中小學生創造一個真空的消費環境是不切合實際的。因此,我們適當地注意增強經濟意識,對健康成長十分有利,也便於提高辨別和分析能力,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更好地學習和生活,大部分家長都固定地給他們一些零用錢,數量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但每次還未到月末,同學們早已將零花錢用年完了。很多同學對「錢該怎麼用」這一理財的基本問題存在著種種不熟的偏見和誤解,甚至在他們「身無分文」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的錢到底花到哪裡去了。

    由於初中生年齡較小,家長一般不會給太多的零花錢。絕大多數(約占79%)的初中生每月零花錢低於50元,但也有5%的初中生每月零花錢超過100元。

    據調查,在同學們零花錢的支出項目中,經常購買飲食品占被調查人數的70%,位列第一,緊隨其後的分別是文具,書籍,報刊雜誌,磁帶和光盤等。

    調查結果表明,多數同學存在「亂消費,理財能力差」的問題。理財意識淡薄是導致中學*財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正如有些同學所說:「很多同學信奉『錢是身外之物』,『出手要瀟灑大方』;也有的人認為『算來算去煩死人』,『省來省去也省不出幾個錢』,還不如『今朝有錢今朝花』」。

    所以,同學們的零用錢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不正確的理財觀念中被浪費掉了。家庭對孩子理財能力培養的疏漏,是造成中學*財能力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學校對孩子的理財教育也很少涉及。

    因此,我們應在父母的指導下,培養良好的消費習慣,懂得進行價格比較購物消費;適當加入家裡一些有關財務問題的討論中,瞭解適度消費的道理,預防,杜絕那些從小就在自家裡私下拿錢,在外隨意借錢的問題。

    希望同學們能養成以下良好的理財習慣:

    1、學會消費,懂得必要的消費規矩。形成正確地花錢,算賬的觀念,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生活中需要購買東西時,需明白哪些該買,哪些不該買,哪些買了划算。

    2、懂得錢來之不易。要正確認識錢的作用和地位,懂得錢是勞動成果,珍惜父母勞動成果,不奢侈浪費,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3、找機會參加儲蓄存款,增加金融知識。如將逢年過節,過生日,長輩或親友送的壓歲錢,賀禮等進行零存整取,自己計劃管理,體驗理財的滋味。

    4、獲得一些投資知識。可以集郵,集幣等,有機會可以學習購買基金,債券。

    5、合理利用好零用錢,用於購買學習用品,交通費,以及同學間小額募捐等。

    現今世界,理財能力是一個人得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內容。而要培養和鍛煉這種能力,專家建議:在孩子*歲就應當注意培養其理財意識,而到了中學這一理財觀念的形成和定型時期,家長和學校也應積極做好引導工作。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同學們,在我們身邊經常看到一些同學身著名牌,日常生活中比吃比穿比用的現象。其實這與我們中學生的身份是不相吻合的,古人云:「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中學生是消費者,財富來源於家長,那麼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消費觀念呢?

    首先,應樹立適度消費觀。適度,就是適家庭經濟條件之度,適中小學生正常需求之度。花錢要考慮到家庭的承受能力,不顧家庭生活條件而追求超前消費是不應該的。父母辛苦工作撫育孩子本已不易,怎麼能以自己可花可不花的消費要求加重他們的負擔呢?適中小學生消費需求之度,這就是說,提倡同學們在為了自己成長方面該花的錢還要花,但在享樂方面不過分追求。比如身體發育需要的營養飲食,培育智力需要的有益書刊,符合中小學生身份的衣物,該買的就買。而時髦地去穿、去吃、去玩,互相攀比著花父母辛苦掙來的錢,是很不合情理的。穿的只要樸素大方即可,在我們的校園裡以後只能穿校服,這既有整體美,有能彰顯我們青少年青春的活力。吃的方面,大家更不能挑食、偏食,吃飽,營養足即可,我校餐廳的膳食是根據學生的年齡去配製,而有些同學不到餐廳吃飯偏去吃零食,這既是一種浪費和奢侈,也對自己的身體發育不利。

    其次,中小學生要防止盲目消費。盲目消費表現在不管有無好處,有無必要,是否適合自己,而一味地追時髦,趕潮流。只要人家說聲:「現在就興這個」或「這東西國際正流行」,就非要人有我有不可,我們應該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接受科學的消費咨詢,多聽家長、老師的意見,多思考消費的目的和效果,防止盲目消費。比如走讀生的交通用具方面,有些同學看別的同學的車是品牌的,就去盲目攀比,一輛車就花上千,夠我們家長一個多月的工資了。同學們,這純粹是虛榮心作怪,願我們多為父母著想,學會過節儉的,有愛心,有責任感的生活,不要盲目攀比。

    第三,要抵制不利於健康的消費內容。有個城市對中學生作了一項調查,吸煙的占35%,飲酒的占38%,會打麻將的占70%。此外,還有同學進營業性歌舞廳、玩遊戲機賭博,這都是不良的消費行為。抵制不良消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學生是否樹立了正確的審美標準與良好的生活方式。我們應在修身、礪志、促學、健體上下功夫,這樣才是一個正派而有風采的青少年。

    消費方式反映著人的文明程度。中小學生的消費方式應當是合乎社會的文明風貌、健康有益的。消費分為生存性的、享受性的和發展性的三個層次。在衣食不愁的基礎上,我們的消費應多投向發展性層次。例如,訂購有益的書刊,學習電腦,參加促進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對有害的消費要時時保持警戒,防止在某種誘惑下誤入歧途。不管社會發展到什麼程度,節儉美德總是受人推崇的,因為世界的資源有限。過去人們說「清貧之志不敢忘」,今天,仍要提倡勤勞儉樸的生活觀。中學生應當從消費行為上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理財第一方法——儲蓄罐

    儲蓄罐,儲蓄罐又叫存錢罐,是把平常買東西的零錢放進罐子裡積少成多,它可以教給我們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過去人們把它稱為「撲滿」,是我國西漢時由民間創製的一種儲蓄工具。《西京雜記》記載:「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這種用粘土做成的封閉式的小瓦罐,只有進口,沒有出口,錢幣能進而不能出,儲滿後,只有打碎「撲滿」才能取出錢幣,具有防止錢幣被耗散的優點,故而受人歡迎,流傳至今。現在的儲蓄罐有鐵製、瓷質、塑料等等,製成的樣子各式各樣,有製成郵筒、小房子的,也有製成電視機、小動物形狀的。儲蓄罐不僅我國有,在國外也同樣盛行。

    我們可以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儲蓄罐,把那些平時用不到的,或是剩下的零花放起來,開始我們的理財第一步。儲蓄是理財的基本,對於我們中小學生來說,理財應該從儲蓄開始。若孩子能建立良好的儲蓄習慣,意味著理財觀念已開始萌芽。學會用儲蓄罐收集零用錢,自覺或習慣地往儲蓄罐裡塞零花錢。同時,自己需要花錢時也在儲蓄罐裡取。養成儲蓄和不亂花錢的習慣。

    建立自己的「小銀行」

    現在有許多的家庭都為孩子建立了「小銀行」,有的父母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建立。首先我們先來瞭解一下什麼是「小銀行」,它其實是一個帶鎖的小箱子,除了每星期往銀行裡放一定數目的錢,每天還會把口袋裡的一些零錢放進去。然後,每月清理一次,把裡面的錢與一定數目的錢相匹配,然後存進銀行中專為孩子準備的定期儲蓄賬戶。孩子三四歲時,可以數一般的分幣和毛票了,家中的這類錢幣就由孩子存進「小銀行」。日常允許孩子用「小銀行」中的錢買2元左右的東西,其他的仍存進銀行作長期儲蓄。

    如果我們的父母沒有給我們建立,那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自己建立吧。

    首先,我們要準備個帶鎖的小箱子,並在父母的幫助下,為自己專門開設一個銀行賬戶。

    其次,把長輩子給我們的零花錢,定期定量地放進箱子裡,每到一個月我們可以對存錢的小箱子進行一次清理,統計出裡面錢額的總數。然後把這些錢或是相等數的錢,存入那個專屬我們自己的那個銀行賬戶。

    建立自己的「小銀行」,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錢」的觀念。此外,當父母到銀行辦事時,如有機會跟著去,那是再好不過的了,我們可以乘此機會學習和瞭解銀行作業流程、ATM功能等等。和父母一進對此賬戶理財,學習銀行對賬單、投資報表等,親身感受「復利」的效果,增進我們對理財的興趣。到了中學,自己就可以到銀行進行各類儲蓄、保險、投資等交易了。

    學會使用信用卡。現代社會,信用卡的使用正越來越普遍,所以,我們還要盡早地學會信用卡的使用。上初中了,我們可以擁有一張自己的信用卡,同時合理使用它。剛開始「一卡在手」我們往往對超支不太在意,容易欠債。為避免這種情況,首先盡量不要減少信用卡的本金;其次以父母的信用卡賬單為例,我們知道超支是要付出代價的,即較高的利率;最後,要使利率跌下來,在月底前保證信用卡的平衡就可以了。無意義的透支會帶來高利率,而這一種浪費,只會讓銀行得利。如果由於我們年紀尚小,不懂得管理和支配,最好不要使用獨立的信用卡。可以在父母的賬戶上另開一張卡,使我們的賬單寄到自己的手中,如此一來,父母可以與我們一同商討支出計劃。

    在父母的幫助下作支出計劃

    平常我們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結合自己的衣服和所需物品學做理智的消費者:明確哪些是父母所能承擔的支出;開列生活所需和學習所需物品的清單;這些物品的價格作出預估並與自己特收入相比較,面對預算超支,自己決定裁減,還是動用自己的儲蓄。這些辦法可以使我們瞭解父母是如何合理安排收支以及堅持的重要,學會預算、財務決策等,幫助培養我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態度。

    買禮物、送札物。節假日或生日我們通常可以收到長輩或同學同、朋友或小夥伴的禮物。當然,這個時候我們也常常要給親朋友好友們買禮物,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機會瞭解到合理支配錢財的必要性。比如,節假日出去買禮物時,先確定禮物的大致價格,如果我們無法確定,可以先向大人們請教。而這筆錢可以由家長支付,也可以用自己的儲蓄承擔,一旦預算確定下來,就應該堅持,如果預算超支,可考慮選擇其他禮物。也可嘗試著買一些質量有保證的打折商品,形成「少花錢多辦事」的概念,打折的部分可作儲蓄也可消費。

    在接受禮物的同時,我們要懂得:給予是一種快樂,尤其是節日的時候。我們可以拿出一些儲蓄或獎勵捐給有關部門,如希望工程等。健康的理財可使我們受益終身,它能使我們以平和、樸實的眼光看待金錢,不讓情緒影響支出,不因金錢挫傷感情。

    合理支配零花錢

    一到節假期間,同學們都和自己的親朋摯友,或是一起聚餐,或是一道旅遊,或是上街購物消費。過後,都會發現自己的錢包癟了,可又想不起錢具體花在了什麼地方。

    零花錢的來源主要包括家長給予和壓歲錢。而90%的青少年朋友存在著亂消費、高消費、理財能力差的問題。就如何提高管理零用錢的能力問題,在此,我們為你提出兩大好方法:

    第一,自製收支明細賬

    找一個本子,把每天支出、收入、結餘清清楚楚地記錄下來,當然也不能忘記將支出、用途、收入方式記錄下來。如果今天沒有支出、沒有收入也要記為「零」。一個月檢查一次本子,再總結這一月的總收入、總支出的結餘,然後再思考一下結餘的用途。這樣做有益於我們瞭解自己這一個月的支出情況,反省自己哪些錢用得合適,哪些錢是不應該花的,下一個月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第二,建立家庭銀行

    把自己的零花錢統一放到一個穩妥的地方,不妨叫做「家庭銀行」。給自己定一個計劃,一個月用多少錢,少用可以存起來,超支就要在一定時間內把錢「還」給「銀行」——這是一個有趣的辦法。看自己的「銀行」日漸壯大,每一個「行長」都會十分自豪,也就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節約用錢、適度花錢的好習慣!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無論何時何地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忘記。英國著名政治家外交官皮爾利捷斯特在對子女進行教育時說:「賢明而聰慧的人,金錢和時間同樣不浪費」。同學們,一定要學會合理使用零花錢,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未來有用的人!

    支配零花錢,比利時小孩的方式值得借鑒

    這裡所指的零花錢只涉及孩子每月從家長那裡拿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那部分錢。一般來講,比利時家長到孩子年滿10歲後就開始每月給一定數額的零花錢了。

    10∼12歲的孩子年齡較小,缺乏自理能力,因而每月從家長那裡得到的零花錢也相對少些,平均為14.8歐元(1歐元相當於人民幣11元)。13∼14歲的孩子稍有增加,平均每月為25.8歐元。到了15∼16歲,孩子的活動範圍擴大,需求增加,家長這時就顯得稍微大方一些,每月給他們36.5歐元。而17∼18歲的孩子已經接近成年,在零花錢上的待遇就比他們的弟弟妹妹強多了,每月平均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56.3歐元。統計顯示;僅零花錢一項,比利時家長每月支出總額就多達2800萬歐元。

    當然,並非所有家庭的孩子都能享受上述待遇。調查顯示;比利時4/5的家庭能夠符合上述情況,剩下1/5的家庭由於收入所限,就達不到這個水平了。孩子們的零花錢只能靠自己打工去掙,多少就沒有保證了。

    孩子成績好壞並不是用錢來體現的

    一般來說,孩子的零花錢是基本固定的,不受學習成績或在學校表現好壞的影響。成績好時,家長不會額外獎賞。反之,也不以剋扣零花錢作為對孩子懲罰的手段。當然,個別家長以扣發零花錢作為「管教」孩子手段的現象也並非沒有。

    孩子們口袋中可支配的錢當然不止這些。除了上述家長定時給的零花錢外,每逢孩子的生日或節日,家長還要額外給孩子一些補貼。家庭的其他成他們的錢與成績好壞沒關係員有時也慷慨解囊,給孩子一點資助。此外,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往往利用假期找些適合自己幹的工作,打工掙錢。調查顯示,如果加上這些不同渠道的經濟來源,那麼比利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每年的零花錢總額可高達6.5億歐元,平均每人每年為729歐元,即每月60歐元左右。

    孩子通常把錢存在銀行裡慢慢用

    家長給孩子零花錢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有的按月發放,有的每週現給。按月發放的家長比例達55%,他們通常都選擇用銀行轉賬的方式將零花錢轉入孩子的單獨賬戶。這些家長的考慮主要是想通過孩子自己管賬,讓他們早些學會理財。而那些每週現給零花錢的家長一般都用現金,當面交給孩子。

    孩子們如何支配這些零花錢,比利時家長一般都不過問,由孩子自由決定。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並非只懂消費,知道細水長流的理財之道的還不在少數。例如,這個年齡段中80%的孩子有自己的銀行儲蓄,甚至1/3的孩子將自己零花錢的半數存到銀行裡。正因為如此,如何更好地為這批特殊小儲戶服務,就成了銀行研究的課題。比利時進行這次調查的目的之一也在於更好地摸清十幾歲孩子的收入和消費情況。

    在消費方面,這個年齡段孩子有其相似的地方。例如,對13∼18歲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支出是手機費,1/3的零花錢都用在繳納手機的話費上。家長們的態度很明確,用手機可以,但話費自理,家長絕不代付。因此,鑒於手頭財力有限,孩子們在使用手機時不得不自我限制。

    其次,孩子們還會用零花錢購買一些遊戲盤和CD盤。夥伴們一起出去,買些飲料或糖果當然也是消費的一個重要方面。對那些十五六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最想得到的是通過儲蓄能夠購得一輛輕騎,而十七八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做自己的「汽車夢」了。

    德國青少年如何花零花錢

    零花錢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個誘人的字眼。最近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進行的一項*調查就揭示了德國青少年的零花錢現狀。

    德裡亞今年16歲,跟所有同齡人一樣,每月她能從父母那裡得到固定數目的零用錢:50歐元,這一數目對她來說實在是有點兒少。她最好的朋友已經完成培訓,每月可以掙到幾百歐元了。但是德裡亞眼下還不想去找工作,因為她還在上學,必須將主要精力放在學業上。

    德裡亞的同班同學每月也拿不到太多的零花錢。這些孩子的年紀都在15歲到17歲之間。根據比勒費爾德大學的調查,他們的零用錢每月平均不到50歐元。不過在緊急情況下,父母也會提供一些額外的資助。

    15歲的法塔馬說:「如果我的錢不夠花,我媽媽可能會再給我5歐元。但是再多就不行了。」孩子們都盼望著過生日,因為每逢生日家長會更大方一些,平均能得到100歐元,聖誕節也是一樣。

    錢不夠怎麼辦?孩子們選擇打工來滿足己需。

    凱文每月只有20歐元的零用錢,根本不夠用,他想:「我可以去撿廢鐵掙錢來買點兒自己想要的東西。」

    凱文靠打零工每週能額外得到30歐元。像他一樣,將近三分之一的15歲到17歲的德國青少年都會去打些零工,每月的平均報酬為80歐元。如果得到家長允許,更小一些的孩子也可以去打工。梅裡納今年才12歲,她說:「我去當保姆,每月兩次。」她的報酬是每小時3.5歐元,一個月下來就是20歐元。這樣一來,她每月15歐元的零花錢反而變成了次要收入。

    手裡有了錢,德國的青少年都用來做些什麼呢?

    甜食是青少年購買最多的商品,其次是快餐和手機。眼下德國青少年使用手機已經屢見不鮮。根據調查,在10歲的德國孩子中,擁有手機的占三分之一;而17歲的孩子幾乎全部都有自己的手機。自己支付手機話費的比例也高達三分之二。

    短信、多媒體短信、手機鈴聲,這些經常會讓青少年負債纍纍。通用信用保險保護協會的調查顯示,在10歲到12歲的德國孩子中間,有5%已經負債;在13歲到17歲的青少年中,負債的比例甚至達到10%。快餐也成為青少年的「負擔」,有些孩子因此而負債。

    當然,調查結果中也有令人欣慰的內容,例如將近85%的孩子已經開始儲蓄,尤其是年齡較大的孩子,其中男孩子儲蓄的比例更高。他們存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今後考慮,例如:18歲以後買車。

    學會記賬

    富蘭克林在其自傳中寫到,當他剛開始做生意的時候,上的第一堂也是最重要的一堂課,就是學會記賬。他在印刷廠打工,開始做業務時,經常丟三落四、賬目不清。他終於發現,賬記不好,就是賺了錢也是虧的。創業者要在經營管理的諸方面,甚至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上詳細地記賬,收入、支出,盈利、欠債等每一筆都要算清楚。

    隨著物質財富的不斷積累,很多人都認識到理財規劃的重要性,理財是為實現人生美好目標服務的。人的願望是無窮的,但可用的資源是有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財的關鍵是如何取捨,而記賬就能解決這個難題。

    富蘭克林說:「年輕時多學一些有益的東西,可使人在成年時取得更大的成就。在這些技能中,寫作與記賬是最不可忽視的。」

    中小學生花錢大手大腳,是令許多地方的教師和家長們頭痛的一件事。而我們自己也應當學會控制自己的銷費。控制的方法很多,我們可以選擇從記賬做起,記下自己的每筆消費,大到交學費、買書買玩具,小到買零食、橡皮等。明確自己的消費情況,才知道哪些是該花的,那些是不該花的。

    我們先要準備一本筆記本,記錄平時的零花錢支出,做一本記賬簿。讓我們有計劃地花錢,總結哪些錢是不該花的,看看錢是怎麼用掉的。

    可能開始由於我們年紀小,或不知如何記賬,這時,可請求父母幫忙將未來一星期所需的花費記錄下來,然後逐日補上額外支出項目,慢慢養成記賬的習慣。等到建立幾次記錄後,慢慢地我們自己來記賬。可和父母一起檢視我們的消費傾向,若發現有偏差,要適時糾正。

    寫理財日記

    一般來說,家長們為了從多個方面對我們進行培養,或是出於對我們生活學習的方便,總會給我們一些零花錢。對於它們的花銷,我們不僅可以通過記賬的方式記錄下來,作為我們對消費行為改進的依據,還有一種方式也是值得大家學習與借鑒的。那就是「寫理財日記」。它不但可以對我們在養成良好理財習慣的方面提供幫助,而且,還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水平和寫作水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名小學生的理財日記。

    每個月她父母給她40元錢零花錢,雖然錢不多,但這40元錢可以給她的童年帶來不少快樂。這是她在某個月底對一個月來消費記錄情況:「第一周,和媽媽一起去書店挑選了一本趣味百科全書,花費12元6角,這樣在寒假裡也可以知道很多有趣的小常識了。第二周,大年初三,給爺爺奶奶買了一盒八寶飯,花費4元5角。第三周,快開學了,購買學習用品,總共花費9元,包括一些新的鉛筆、橡皮以及幾張包書紙。第四周,媽媽三月初過生日,我精心挑選了一張音樂賀卡,希望媽媽會喜歡。賀卡3元5角,還買了1元錢粘紙作為裝飾。這個月我一共用了30元6角,還剩餘9元4角,繼續放入『心願儲蓄盒』中,去年我一共捐給山區的孩子86元5角,今年是奧運年,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山區小朋友。」

    以上這段文字只是這個孩子眾多理財小日記中的一篇,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份見證和留念。從中不難看出,她對使用零花錢的合理性,而且她在懂得關心長輩的同時,也樂於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小夥伴,真是既有孝心又有愛心!

    打理壓歲錢如何實現雙贏

    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壓歲錢」的數額也越來越大,調查中發現,春節期間,很多孩子壓歲錢收入都有上千元,有的甚至高達萬元,在記者調查的50名讀者中,壓歲錢收入在1000元至3000元之間的占65%左右,3000元至5000元的占近30%,5000元以上的占1%,其中有兩人的壓歲錢高達萬元。如果這筆壓歲錢控制不好,很容易導致我們染上亂花錢的壞習慣。

    不少學生平時的零花錢比較少,現在有了「壓歲錢」,一些同學就想狠狠過上一把花錢癮。有報道說,春節剛過,「賺」了不少利市錢的中小學生們紛紛走上街頭豪爽一把,有的學生一擲千金,一天竟然花掉6000元利市錢。另外,年級女童在春節裡竟然動用不菲的壓歲錢,懸賞親戚陪自己玩。陪玩的「賞金」從100元加到了400元,讓在場的人大吃一驚。

    這樣一來,春節裡,孩子們收了多少壓歲錢、怎麼花這些錢,就成了家長們幸福的煩惱。其實,我們可以和家長或老師一起盤點籌劃,給每個春節畫個圓滿的句號。

    壓歲錢要怎麼樣花才合理呢?下面我給大家提幾個建議:

    1、交學費:既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也培養我們的自立精神和家庭責任感。

    2、訂購報刊、學習資料:幫助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3、購買學習用品及益智玩具。

    4、交給父母為我們辦理保險:幫助父母解除對我們健康成長和升學成才的後顧之憂。

    5、獻愛心:我們生活在社會中,需要瞭解真正的財富是什麼。可以通過捐獻一部分錢來幫助別人,在這個過程中,既學會了理財又學會了做人。

    6、參加儲蓄:以我們自己的姓名參加儲蓄,培養的理財好習慣。

    買東西時學砍價

    不要認為討價還價是件俗氣的事,要買東西時有很多中小學生總是羞於砍價、不知行情和不會砍價等原因,而花了很多不必要的冤枉錢。父母掙錢不易,我們不能這樣讓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就這樣白白花掉,所以,中小學生很有必要學會砍價。

    其實,買東西砍價,不僅可以使我們在買東西時省下不少沒有必要浪費的錢,還可以鍛煉我們的口才和社交能力呢。

    我們該怎麼砍價呢?

    首先,在討價時要亮出錢,這樣對方就會明白你不是來搗亂的小孩,你是有意要買的,就不會輕易回絕你。然後,要先來點兒軟的,比如:我是一個學生,爸爸媽媽每月就給一點零花錢,就便宜點吧!等等。然後說出自己想買這個東西的價錢。如果軟得不行這時就來硬的,價錢不合適一定要走。攤主不叫你回去,說明你出的價錢確實太低了,這時你就去別人家看看,最後哪家最便宜就在哪家買。

    下面這段文字是一名中學生買衣服砍價的全部記錄,我們來看一看他是怎麼樣跟老闆砍價的:

    一個比較閒的週六,我打算去買件衣服,練練自己的砍價功夫。走進服裝店,我選了一件看上去很一般的衣服,上去問老闆衣服的價格,老闆開口要80元,我學著大人的語氣說:「沒這麼貴吧,老闆,便宜一點!」老闆又說:「給50元好了。」媽呀!我就隨便一說,他居然降了30元,看來,如果我下點功夫,這衣服還能更便宜。想到這,我又斬釘截鐵地說:「40賣不賣?賣,我就付錢拿走了。」老闆的表情很誇張,聲音也提了不少:「40?開什麼玩笑!太少了,真的要買你再加點!」嘿嘿,有門!我靈感突發,妙語如珠,一會兒說這衣服料子不咋地,一會兒說這衣服式樣不夠時髦……老闆聽得都快呆掉了,還沒等我說完,他就手一揮,狠狠地說:「40就40,拿去吧!」耶!成功了!我拿著戰利品回到家,心裡別提有多美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