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天秘史 卷四 混元證道 第303章 姜子牙出山為相
    卻說文王見武吉未死,心中惱怒他施法壞了自己先天算法,躲逃殺人之罪,見得如此刁民,便要將他治罪。

    武吉聽的這話,立即泣拜在地奏道:「大王饒命,武吉不過無知愚民,守法奉公不敢狂悖,只因誤傷人命,前去問一老叟。離此間三里,地名溪,此人乃是東海許州人氏,姓姜名尚字子牙,道號飛熊,叫小人拜他為師傅,便可救小人性命。

    小人聽他吩咐,回家挖一坑,叫小人睡在裡面,用草蓋在身上,頭前點一盞燈,腳後點一盞燈,草上用米一把,撒在上面,睡到天明,只管打柴再不妨了。大王!螻蟻尚且貪生,豈有人不惜命?還請大王明斷。」

    一旁散宜生在馬上立即欠身笑道:「恭喜大王!武古今言:『此人道號飛熊。』正應靈台之兆。昔日商高宗夜夢飛熊,而得傅說。

    今日大王夢飛熊,應得子牙。今大王行樂,正應求賢,望大王宣赦武吉無罪,令武吉往前林請賢士相見。」

    文王聽罷,大喜,遂命武吉領路,武吉立即叩頭拜謝,帶文王等前往溪地往前走去。

    前面武吉帶路,後面文王君臣隨後慢性,文王怕驚動賢士,怠慢了高人,在距離數箭之地,便下馬讓眾人等候,他則和散宜生步行入林,區間林中隱居的高人。

    武吉前面趕進林來,不見帥父,心下著慌,又見文王進林,三宜生問道,「賢士在否?」

    武吉答道:「方纔在此,這會不見了。」

    文王一旁問道:「賢士可有別居?」

    武吉道:「前邊有一草舍。」

    武吉遂又引文王、散宜生行至門前,駕至草舍門首,文王以手撫門,猶恐造次,只見一小童出來開門。

    文王笑臉問道:「你家老師在否?」

    童子道:「不在,同道友閒行去了。」

    文王問道:「什麼時候方可回來?」

    童子又道:「訪友問道,時常不定,或就來,或一二日,或三五月,萍蹤不定,逢山遇水,或師或友,便談玄論道,故無定期。」

    三宜生在一旁,心下知道定有玄機,便道:「臣啟主公!求賢聘傑,禮當虔誠。今日來意未誠,宜其遠避。昔上古神農拜長桑,軒轅拜老彭,黃帝拜風後,商湯拜伊尹,須當沐裕齋戒,擇吉日迎聘,方是敬賢之禮。主公且暫請駕回。」

    文王聽罷道:「大夫說的極是,遂命武吉一起隨駕回朝。」

    卻說文王訪賢不遇,隨眾文武回朝,到傍晚才回到西岐城中,到了朝殿,文王立即下旨:「令百官俱不必各歸府第,都在宮中齋宿三日,同去迎請大賢。」

    大將軍南宮聽罷,齊奏道:「那號飛熊之人只是溪地一釣叟,恐是虛名,大王未知真實,而以隆禮迎請,如果言過其實,不過費主公一片真誠,但畢竟為愚夫所弄。反使我西歧受人輕視。

    依臣愚見,主公不必如此費心,待臣明日自去請來。如果才副其名,主公再以隆禮加之未晚。如果是虛名,可叱而不用,又何必主公齋宿而後請見哉?」

    三宜生在旁聽得這話,厲聲叱道:「將軍此事不是如此說,方今天下荒荒,四海鼎沸,賢人君子多隱於谷。今飛熊應兆,上天垂象,特賜大賢助我皇基,是西岐之福也。

    況且那人所做詩歌皆非常人能為,其胸中才氣韜略可見,況且他為武吉續命,皆非凡人所能為,由此可知其人當得大賢之名。

    此時自當學古人求賢,破資格延召用之,切不可如將軍所說,那是怠慢賢士之舉,必自斷我西歧氣運,日後人人皆知我西歧慢待有為之士,怎會有大賢自來相投?請大王三思。」

    文王聞言大悅道:「大夫所說甚為周慮。正和孤王本意。」

    朝中百官也是齊聲贊同,於是百官俱在宮中齋宿三日,然後去聘請子牙。

    文王從散宜生之言,齋宿三日。至第四日,沐浴整衣,文王端坐鑾與,士卒扛抬聘禮,文武擺列車馬成行,封武吉為武德將軍,前往溪,來迎子牙。

    一時笙簧滿道,人馬出西岐,往南郊而來,路邊不知驚動了多少百姓,扶老攜幼來看迎賢。

    文王帶領文武出城郭,到南郊,逕往溪而來。行至三十五里,早至林下。

    文王傳旨:「士卒暫在林下札住,不必聲揚,以免驚動賢士。」文王自下馬,同散宜生步行入得林來,果然見子牙背坐溪邊,文王悄悄行至跟前,立在子牙身後,子牙明知駕臨,卻不回頭,作歌一首:

    「西風起兮白雲飛,歲已暮兮將焉依?五鳳鳴兮真主現,垂鉤竿兮知我稀。」

    子牙作畢,文王這才道:「賢士快樂否?」

    子牙回頭看見文王,忙棄竿一傍,俯伏叩地道:「草民不知大王駕臨,有失迎候,望大王恕尚怠慢之罪。」

    文王忙扶住子牙拜道:「久慕先生,前顧未遇。昌知不恭,今特齋戒,專誠拜謁。得睹先生尊顏,實昌之幸也。」見子牙拜伏在地,文王遂命散宜生扶賢士起來,子牙躬身而立。

    文王滿臉笑容,攜子牙至茅舍之中,子牙再拜,文王回拜。文王道:「久仰高明,未得相見,今日幸見大才,願恭聆教誨,請賢士巫妖推卻,此實乃姬昌三生之幸矣。」

    子牙再拜道:「姜尚乃老朽菲才,不堪顧問,文不足安邦,武不足定國,今蒙賢王枉顧,實辱鑾輿,有負聖意。」

    散宜生在旁聽罷道:「先生不必過謙,我君臣沐裕虔誠,特此一行,專心聘請。今天下紛亂,定而又亂,當今天子遠賢近佞,荒淫酒色,殘虐生民,諸侯變亂,民不聊生。

    我主晝夜思維,不安枕席,久慕先生大德,惻隱溪,特具小聘,先生不棄,共佐明主,吾主幸甚,西歧生民幸甚,況先生何苦隱胸中之奇謀,忍生民之塗炭?

    何不一展胸中抱負,救萬民出水火而置之昇平?此先生覆載之德,不世之仁也。」

    散宜生說罷,將聘禮擺開,子牙看了,沉思半晌,這才命童兒收訖了。

    散宜生又將鑾輿推過,請子牙登輿。子牙跪而告道:「老臣何德何能,敢蒙此等洪恩?

    以禮相聘,尚已感激不盡,怎敢乘坐鑾輿。越名僭分?這斷然使不得。」

    文王見此道:「孤預先設此鑾輿,特來應迎先生。先生必然乘坐,方才不負我君臣一片心意。」

    子牙再三不敢,推阻數次,決不敢坐。散宜生見子牙堅意不從,便對文王道:「賢者既不乘輿,望主公從賢者之請。可將大王逍遙馬請乘,主公乘輿。」

    文王聽罷道:「若是如此,有失孤數日之虔誠也。」彼此又推讓數番,文王乘上鑾輿,子牙才乘馬。

    卻說文王上了鑾輿,眼看子牙上了他的逍遙馬,卻只聽那馬嘶鳴一聲,跪在地上,口吐白沫,卻是起不來了。

    眾人見此,齊齊看子牙,子牙此時正好八十,相貌不過是一老叟,自然不會很重,此時壓壞了寶馬,卻不知是和意?

    原來姬周西歧大興,雖是大勢,但若無高人相助,想取殷商代之,卻還需許多年,此來是恰逢眾仙之厄,這才會借此天下大勢,完成殺劫,如此才有了商周大戰。

    如今子牙受命輔佐西歧,代天殺伐,本無需干涉人間人皇更替,再者,眾仙有殺劫要過,卻也不忍大開殺戮,這才有子牙下山先往朝歌去見保人皇之舉,只是殷紂王雖然佔據人皇大名,卻不識高賢,罔顧天數,一味沉迷酒色。

    那這代天殺伐,便成了代天伐紂。才有子牙西歧一行,借西歧大勢來討伐紂王,完過殺劫。

    如今文王雖然是賢王,卻不過一方諸侯,子牙受命佐助成姬周人皇大業,怎可隨便被些許聘金,一匹寶馬牽去西歧城中?

    不說閒話,卻說子牙施法壓壞了寶馬,文王見了不知是何道理。逍遙馬尚且馱不動子牙,況且其他凡馬?

    如今只有一駕鑾輿,文王頗識天數,立馬看出了端倪。

    原來文王早從卦象中算到,此處有保姬周的大賢,他齋戒三日卻正是因此。只是方纔他幾次三番讓鑾輿與子牙,子牙堅持不受,他便只好自乘鑾輿。如今見的寶馬壓壞,立即知道了玄機所在。

    這破他先天卦算的大賢,卻是要讓自己不行,他坐鑾輿,才有這騎馬,然後壓壞馬的舉動。既然如此,本王何不親自馱你回去。一則見得我姬昌愛才尊才之心,二則全了你高賢之名,你怎能不盡力保我西歧。

    卻說文王洞察天機,遂不再猶豫,下鑾輿到了子牙身前,挽住子牙臂膀道:「高賢既然寶馬載不動,今日便坐此鑾輿,本王親自拉車,載高賢回我西歧。」

    子牙本意如此,推辭幾番,便不再猶豫,逕直上了鑾輿,卻見文王挽袖上前,屏退一干士卒,獨自拉起鑾輿往前步行而去。

    此正是:子牙八十奉文王,八百步保八百年。

    卻說文王拉車,載子牙往前步行,一路往前。終究因年老力竭,腳下一滑,將鑾輿一歪,將子牙差點落在地上。此時步行正好八百步,子牙見命數已斷,氣運不濟,遂下鑾輿,扶起文王,拜跪在地道:「蒙賢王如此厚待,子牙定當保姬周國祚綿長。」

    卻說後來齊桓公姜小白尊王攘夷,力保周室國祚,此便是姜子牙今日許諾之一。不說這個,卻說子牙向文王許諾後,遂攜手共乘鑾輿往西歧城而來。

    聞聽文王請得大賢,西歧百姓皆來爭看,見賢士與文王共乘鑾輿,都道文王禮賢下士,愛才敬才。

    文王這才知子牙舉動深意,心中大為感謝,及至朝門下馬,文王升殿,子牙朝賀畢。文王遂封子牙為右靈生丞相,子牙謝恩。

    隨後文王在偏殿設宴,百官相賀對飲,其時君臣有輔,龍虎有依。子牙相國有方,安民有法,件件有條,行行有款。西岐起造相府,為子牙安居。

    此事卻早有報傳進五關,泛水關首將韓榮,立即奏章一疏往朝歌報信,說姜尚相周,西歧舉動異常,請行定奪。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