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資料集 秦國 秦軍兵器的種類
    在消滅了中原六國之後,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人就成了秦軍主要的對手。在秦軍進行統一戰爭的時候,匈奴騎兵乘機南下,侵佔了黃河以南大面積的土地。在帝國的都城咸陽,如何對付剽悍的匈奴騎兵就擺到了秦始皇面前。

    當匈奴騎手高速衝鋒的時候,傳統的步兵很難抵擋。從歷史記錄來看,一種叫弩的遠射兵器很可能在秦軍擊潰匈奴的戰鬥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0年,秦始皇嬴政最後一次出巡東方,曾經親自在東海上射殺巨魚。巨魚據學者推斷應當是一種鯨魚。司馬遷記載在這場格殺中,秦始皇和他的衛隊使用了一種叫連弩的兵器。連弩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如果能夠致鯨魚於死地的話,這種武器的殺傷力必然令人心寒!秦始皇陵墓道門上曾裝有能自動發射的暗弩,暗弩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呢?

    弩是由弓發展而來的一種遠射武器,跟現在的步槍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由於增加了發射用的機栝,因而可以從容瞄準,待機而發。除了像弓一樣可以使用臂力以外,還可以利用腳力或者機械力,弩的威力因此大大增加。據考證,弩有可能是楚人發明的。戰國時期,楚國面積廣闊,國力強盛,楚軍是秦軍的主要對手之一。在楚人的舊地,考古人員發現了不少戰國末年楚國的弩。可秦弩在哪裡呢?

    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秦弩在沉睡了2000多年後,重新出現在陽光下。與楚國的弩相比,秦弩的弩弓和弩臂加大了許多,大大地提高了射程,威懾力也因而更強。瞄準用的望山也增高了,從而提高了遠距離射擊的準確性。有一種勁弩竟然在弩臂上重疊了一根木條,還夾有青銅飾件,顯然這些裝置都是為了增強弩臂的承受強度,使弩的射程更遠。《史記》上說,戰國時期,韓國以弩而著稱,韓弩的射程超過了800米,而俑坑中出土的秦弩與之相比毫不遜色。

    俑坑中的秦弩,由於時間太過久遠,弩的木製部分已經腐爛,但完整的遺跡仍然可以復原當初的秦弩。據此復原的秦弩,有著驚人的力量。

    與弓不同,秦弩必須用腳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專家估計,這種秦弩的射程應該能夠達到300米,有效殺傷距離在50米之內,秦弩的殺傷力遠遠高於當時任何一種弓。而秦國勁弩的射程更遠,極限可能在900-000米之間,現代步槍的射程是在500米左右。青銅劍在戰場上主要用於防身和近距離格鬥,而戰國至秦期間,遠射兵器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更大,是當時的主導兵器之一。

    在秦弩腐爛後留下的痕跡中,考古人員發現了青銅製作的小機械。這些小小的青銅構件就是弩用來發射的扳機。它的設計非常精巧。令人不解的是,秦人為什麼不把它做得更簡單一些呢?

    假設一種最簡單的方案,製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勒得很緊的弓弦推出勾牙,這就要用很大的力氣,在擊發瞬間,弩肯定會抖動。今天的射擊訓練,擊發瞬間連呼吸調整不好都可能影響射擊的準確性。

    秦軍的弩機通過一套靈巧的機械傳遞,讓勾牙在放箭瞬間突然下沉,扣動扳機變得異常輕巧。這恰恰是弩對弓的優勢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氣,時間越長,越難控制瞄準的穩定。

    弩機上的望山,在上弦時可以自動地把扳機重新調整到擊發的位置。但它還有另一個不可思議的功能!

    可以推想,在與匈奴騎兵廝殺的戰場上秦軍弩兵射擊的情形。當瞄準遠處的目標時,射手參照望山估算弩抬高的角度,弩箭沿拋物線軌跡就可以準確命中敵人。望山很可能是步兵武器最原始的瞄準系統。

    在冷兵器時代,弩可以說是最為先進的武器。一直到了近代,隨著槍炮的出現,弩才逐漸退出了戰爭的舞台。2000多年前,秦人就已經大量地用弩來裝備正規軍了。而一直到5世紀,歐洲的戰場上也沒有出現過弩這種武器,射程最遠的大弓也只能射到200米之外。史書記載,北宋的床子弩射程可達500米,如果屬實的話,射程已經與今天的步槍相當了。三國時諸葛亮發明的戎弩一次可以射出十支箭,嬴政射殺鯨魚的連弩也應該是可以連發的,究竟一次能射幾支已不得而知。不過毫無疑問,強弓勁弩在中國的戰爭史中肯定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在兵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銅兵器是箭頭,由於在坑中沒有發現弓,考古人員認為,那些青銅箭頭都是為弩配備的。

    戰國時代,箭頭的種類繁多,這些箭頭上的倒刺和血槽讓人感到陣陣殺氣。而在兵馬俑坑中發現的箭頭,幾乎都是三稜形的。秦軍為什麼單單選擇了這種三稜箭頭呢?

    三稜箭頭擁有三個鋒利的稜角,在擊中目標的瞬間,稜的鋒刃就會形成切割力,箭頭就能夠穿透鎧甲、直達人體。

    帶翼箭頭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易受風影響,使箭頭偏離目標。

    秦軍的這種三稜箭頭取消了翼面,應該使射擊更加精準。專家對這些箭頭進行了仔細的分析。當檢測數據最終擺到桌面上的時候,研究人員確實感到難以置信。

    檢測結果發現箭頭的三個弧面幾乎完全相同,這是一種接近完美的流線型箭頭。

    這種箭頭的輪廓線跟子彈的外形幾乎一樣。子彈的外形是為了減低飛行過程中的空氣阻力。我們有理由推測,秦人設計這種三稜形箭頭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

    專家們搞過風洞試驗,就看箭怎麼飛,這樣的箭頭出去以後,它上下左右的氣流是平等的,所以才能保證這支箭沿著預定的軌跡前進。

    秦人憑經驗接近了現代空氣動力學的規律。這種古老的箭頭是早期飛行器當中的範本,它和今天的子彈一脈相承。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些特大型號的銅鏃,每支重量達00克,比其它銅鏃長一倍有餘。迄今為止,這是古代兵器史上發現的最大的銅鏃。強弩配以精良碩大的銅鏃,無與倫比的殺傷力足以令人心寒。秦弩,連同它配備的弩箭,在那個時代很可能是技術含量最高的武器,秦人在銅鏃製造方面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它使秦軍的攻擊力大為加強。

    公元前24年,秦軍發動了針對匈奴騎兵的全面戰爭。僅僅一年的時間,30萬匈奴騎兵就被徹底擊潰,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歸秦國。

    秦軍之所以能夠取勝,弩的作用至關重要。可以設想,在匈奴騎兵還沒衝到眼前時,強勁的秦弩就密集準確地擊中戰馬和騎手。持弩的秦騎兵射擊的準確程度是匈奴人的弓無法相比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擋不住弩箭強大的穿透力。

    對馬背上的匈奴騎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國兵書經典《武經七書講義》中說弩是對付古代遊牧部落襲擊最為有效的武器。青銅弩機的設計是一個驚人的成就,對於匈奴人而言,這種機械裝置太複雜了,他們很難裝配或者仿製。

    從兵馬俑遺址中發現了秦國其它種類繁多的兵器,戈、戟、矛、鈹等兵器與秦弩、秦劍組成了一個完美的青銅武器庫。然而據專家考證,戰國時期除秦國以外的六個強國,也同樣以青銅兵器為主。

    據《史記#83;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滅六國之後,擔心六國的殘餘勢力重新發動反秦戰爭,把天下的兵器都收集到都城咸陽,鑄成十二個金人(即銅人),可見戰國時期青銅兵器的應用之廣泛。如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兵器數量巨大,種類繁多。

    以楚國為例,從兵器質料上可分為鐵、銅、木、竹、皮等製品。鐵兵器主要有劍、戈、矛、匕首、鏃等;銅兵器主要有劍、戈、戟、矛、匕首、鏃、弩機等;木兵器有盾、甲、弓等;竹兵器有弓、箭桿等;皮兵器有甲、胄等。

    在楚國故都紀南城四週三四十公里範圍之內,分佈著數以千計的楚墓,975年開始先後搶救性地發掘了其中的554座,發現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其中兵器的數量最引人注目,有各種兵器達57件,計青銅劍72把、銅戈50件、銅戟7件、青銅矛5件、竹弓25張、木盾7件,另有數量眾多的箭簇。

    楚國青銅劍的製造久負盛名,在楚國滅掉越國之後,越國的名劍與干將、莫邪等鑄劍名師盡收於楚,使楚國的鑄劍工藝精美,居於六國前列。

    然而,考古學家發現秦國青銅兵器與六國的兵器相比更為齊整劃一,同類的兵器大小、形狀幾乎完全一樣。那麼00餘萬南征北戰的秦軍將士手中所持的兵器究竟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