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資料集 秦國 長城千萬里
    春秋戰國時期,居住在中國北部的匈奴,佔有今內外蒙古、寧夏一帶的廣大草原地區。當時,借中原各國忙於征戰、無暇北顧之機,匈奴不斷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

    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對中原文明一直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當秦軍在南方奮戰的時候,匈奴人越過了陰山腳下的黃河,直接威脅秦帝國的都城咸陽。

    平定了南方之後,匈奴人就成了秦軍最後一個對手。

    公元前25年,大將蒙恬揮師北上,秉承秦始皇的旨意,去解決匈奴問題。但是,30萬強悍的秦軍並沒有立即與匈奴騎兵決戰,而是停在了年久失修的長城邊上。

    春秋戰國時期,為了抵禦匈奴人的侵犯,北方的秦、趙、燕三國都陸續在邊界上修築過長城。在今天甘肅省的臨洮縣,這段古長城就是由秦始皇之前00多年的秦昭王所修。

    從秦長城向北,就是已經滅亡的趙國曾經經營了幾百年的長城。這條長城時斷時續,早已破敗不堪。

    到達北部邊疆以後,30萬秦軍的任務就是維修、改造破舊的長城。

    秦軍和匈奴人周旋了幾百年,蒙恬家族幾代人都是秦國的戰將,他應該非常瞭解與匈奴作戰的艱難。

    匈奴是遊牧部落,他們居無定所,往來如風。不知什麼時候,就會突然聚集成一支凶狠的軍隊,轉瞬間,又變成散落天邊的牧民。匈奴人是游擊戰的高手,如果秦軍倉促出擊,匈奴騎兵會避開鋒芒,繞到別處大肆搶掠,甚至兇猛攻擊秦軍的後方。秦軍勞師遠征,尋求決戰而不得,曠日持久,將無法忍受。

    在這種情況下,蒙恬選擇了長城戰略。秦軍修建的長城,並不只是一堵牆而已。長城不僅用於防禦,蒙恬改造過的長城是一個可以進攻的體系。

    長城的首要作用是預警。那些最高處的烽火台就是瞭望哨,為了提前預警,有些烽火台甚至遠遠突出於長城之外。

    在長城沿線,秦軍修建了許多由堅固城牆圍起的小城,這裡是戍邊軍民的居所,也是長城工事上的戰鬥支撐點。

    在離開長城有一定距離的後方,秦軍又修築了屯軍要塞,這些要塞既能夠容納眾多的軍隊,又可以囤積大量後勤物資。在出擊匈奴時,就成了大部隊的前進基地,也是長城防線的戰略縱深。有了這套體系,部隊就避免了無依無靠的野戰。

    一年多以後,蒙恬大軍基本上完成了長城的維修和改造,與匈奴騎兵開戰的時機到了。

    以長城為依托,裝備先進的秦軍只用了一年,就打敗了匈奴鐵騎,匈奴人暫時退到了大漠深處。在此後的很久一段時間,胡人都不敢南下牧馬,士兵也不敢彎弓抱怨。

    深切體會到長城戰略價值的秦始皇,從此開始大規模地修建長城。秦帝國從內地征發了00萬人,沿著幾千公里長的北部邊疆,展開了史無前例的國防工程。施工多在蠻荒偏遠之地,《史記》記載民夫的屍骨填平了溝壑。

    西起臨洮,東至遼東,一條萬餘裡的長城橫貫帝國的北方,秦人締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巨大的軍事工程。

    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儘管有長城的依托,秦人仍然在後勤保障方面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專家推測平定南方的戰事耗盡了巴蜀的糧倉,而關中平原保障都城的糧食是不能調用的,因此,供應北方軍隊的糧草主要來自於山東半島。從那裡到北方草原,直線距離000多公里,運糧的隊伍要兩次穿越太行山、至少三次渡過黃河。

    史書上記載從出發地到目的地,平均每消耗92石糧食,卻只能剩下一石供應軍隊。

    92石剩下石,途中的消耗率是99.5%,就是說99.5%的糧食都在運糧途中消耗了,到了戰場就很少了,可以看出,古代的糧食運輸是十分困難的。

    為了向前線輸送糧草,成千上萬的民夫死在了路上。然而,草原深處的匈奴人並沒有消失,他們隨時可能會再次南下。攻打匈奴的戰爭,後勤運輸之艱難,很可能令秦始皇徹夜難眠。作為帝國的決策者,他必須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