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馬佐夫兄弟 第一卷 一個家庭的歷史 第05節 長老們
    也許讀者裡有人會猜想,我的這位青年人具有病態的,狂熱的,畸形發展的天性,是一個面容慘白的幻想家,癆病鬼或是酒鬼一樣的人,然而實際完全相反,阿遼沙這個十九歲的青年,當時卻是身材勻稱,臉色紅潤,目光清澈,全身健康的。在那時候,他甚至很漂亮,體態端莊,中等個子,深褐色頭髮,端正而略長的橢圓臉,兩隻離得很開的、發亮的暗灰色眼睛。人很深沉,顯然也很寧靜。也許有人說,儘管臉頰紅潤,也同樣可能是狂信和神秘主義的;但是我卻覺得阿遼沙甚至比什麼人都現實。自然,他在修道院裡篤信奇跡,但是據我看來,奇跡是永遠不會使現實派感到不安的。倒不是說奇跡會使現實派接受信仰。真正的現實派,如果他沒有信仰,一定會在自己身上找到不信奇跡的力量,即使奇跡擺在他面前,成為不可推翻的事實,他也寧願不信自己的感覺,而不去承認事實。即使承認,也只是把它當作一件自然的事實,只是在這以前他不知道罷了。在現實派身上,信仰不是從奇跡裡產生,而是奇跡從信仰裡產生的。如果現實派一有了信仰,則正由於自己的現實主義,他勢必也同時會承認奇跡。使徒多馬說,他只要不是親眼得見的就不能相信,但是看到了以後便說:「我的神,我的上帝」,是不是奇跡使他有了信仰呢?大概不是的,他所以相信,只是因為自己願意相信,也許還在他說「未看到以前不能相信」的時候,在他的內心深處就已經完全相信了哩。

    有人也許要說,阿遼沙性情遲鈍,知識不廣,中學沒有畢業等等。他中學沒畢業,那是不假,但是說他遲鈍,或者愚蠢,就未免太不公了。我再說一遍上面已經說過的話:他走到這條路上來,只是因為當時只有這條路打動了他的心,代表他的心靈從黑暗超升到光明的出路的全部理想。此外,他已經多少有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年人的氣質,這就是說:本性誠實,渴望真理,尋求它,又信仰它,一旦信仰了以後就全心全意獻身於它,要求迅速建立功績,抱著為此甘願犧牲一切甚至性命的堅定不移的決心。然而,不幸這些青年人往往不明白在許多這類事情上犧牲性命也許是一切犧牲中最容易的一種;譬如說,從青春洋溢的生命之中,犧牲五六年光陰去從事艱難困苦的學習、鑽研科學,哪怕只是為了增強自身的力量,以便服務於自己所愛的真理,和甘願完成的苦行,——這樣的犧牲就有許多人完全辦不到。阿遼沙雖選擇了和大家完全相反的道路,但仍帶著同樣的渴求迅速立功的心情。他剛剛經過嚴肅的思索後,突然對靈魂不死和上帝的存在產生了確信,就立刻毫無做作地對自己說:「我願為探尋靈魂不死而生活,決不半心半意。」同樣地,如果他一經決定靈魂和上帝是沒有的,那他也會立刻成為無神論者和社會主義者(因為社會主義不單單是工人問題,或所謂第四種階級的問題,主要還是個無神論問題,無神論在現代的具體化的問題,建築巴比倫高塔的問題,——建築這個高塔正是不靠上帝,不為了從地上上升到天堂,而是為了把天堂搬到地面)。阿遼沙甚至覺得再照以前那樣生活是奇怪而不可能的。聖經上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捨掉你所有的……跟從我。」阿遼沙對自己說:「我不能只捨棄兩個盧布,以代替『所有的』,也不能止於做做晚禱,以代替『跟從我』」。在他的幼年時代的回憶裡,也許還保存著關於我們的市郊修道院的一點影子,——當時他母親也許曾領他到那裡去做晚禱。也許神像前落日斜暉的情景發生了影響,——當時他的害瘋癲病的母親曾把他高舉到神像的跟前。他這次帶著沉思的神情到我們這裡來,也許就為了看一看:這裡是否真捨棄「所有的」,或者也僅僅只捨棄「兩個盧布」,於是在修道院裡遇見了這位長老。……

    這位長老,我前面已經交代過,就是佐西馬長老。但是在這裡必須說一下我們的修道院裡的「長老」究竟是怎麼回事,可惜我感覺自己在這方面不夠內行,也不夠自信。儘管如此,我還是試試用極少的幾句話來作一個皮毛的敘述。第一,專門的,內行的人說長老和長老制度出現在俄國修道院裡還不很久,還不到一百年,而在所有正教的東方,尤其是在西奈和阿索斯,卻已存在了一千多年。有人說,在古時候,我們羅斯也有長老制度,或者說按理應該存在的,但是由於俄羅斯的災難,由於韃靼的侵略,叛亂,君士坦丁堡被征服後與東方關係的斷絕,這個制度被我們遺忘了,長老也絕跡了。從上世紀末期,一個人們稱為偉大的苦修者的巴伊西-魏裡契科夫斯基,和他的門徒們,才重新又恢復了這個制度,但是直到現在,甚至過了差不多一百年,它還只不過在很少幾個修道院裡得到恢復,而且有時幾乎還被當作俄羅斯國內前所未聞的新鮮事而遭到壓制。在我們羅斯國內,在一個著名的修道院柯澤爾斯克-奧普廷修道院裡,這個制度特別發達。在我們市郊的修道院裡,什麼時候、是誰建立這個制度的,我說不出,但是到最近的一個長老佐西馬已經是第三代了,不過他衰弱多病,已經離死不遠,而代替他的還不知道是誰。這在我們的修道院來說是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的修道院,直到那個時候為止,還沒有什麼特別著名的地方:裡面既沒有聖徒的骸骨,也沒有顯靈的神像,甚至沒有同我們的歷史有關的著名的傳說,也數不出什麼歷史上的功績和對於祖國的貢獻。它的興盛而且聞名全俄,完全是由於長老的緣故;香客們成群地從全俄羅斯各地,不遠千里趕來看他們,聽他們講道。可是,長老是什麼呢?長老就是把你的靈魂吞沒在自己靈魂裡,把你的意志吞沒在自己意志裡的人。你選定了一位長老,就要放棄自己的意志,自行棄絕一切,完全聽從他。對於這種修煉,對於這個可怕的生活的學校,人們是甘願接受、立志獻身的,他們希望在長久的修煉之後戰勝自己,克制自己,以便通過一輩子的修持,終於達到完全的自由,那就是自我解悟,避免那活了一輩子還不能在自己身上找到真正自我的人的命運。這種長老制的創立,並不是基於理論,而是基於東方一千多年的實踐。受業於長老,可跟我們俄國修道院裡一向就有的普通「修持」不同。這裡規定一切受業於長老的人要經常不斷地向他懺悔,授業者和受業者之間保持著一種牢不可破的約束。舉個例子吧,傳說有一次,在基督教的遠古時代,有一個見習修士沒有遵照他的長老的指示完成某種修持而離開修道院出國,從敘利亞到埃及去了。在那裡,經過長期重大的苦行以後,終於熬盡磨難,殉道而死。在教會把他尊作聖者,埋葬他的軀殼的時候,教堂執事正喊著:「尚待受洗的人,走出教堂!」忽然那口棺材連同躺在裡面的殉道者的軀體離開原地,彷彿被人推出了教堂,抬回來又推出去一連三次。後來才知道這位殉道的聖者曾破壞了修持,離開了長老,因此不經長老給他解除,他是不能被赦免的,不管他有多大的功行也不行。等到原來的長老解除了他的修持以後,這才完成了他的葬禮。自然,這是古代的傳說,但還有一種最近的故事:我們現在的一個修士在阿索斯修行,這地方他衷心喜愛,把它當作聖地,當作安靜的隱身處,忽然他的長老命令他離開阿索斯,先到耶路撒冷朝拜聖地,再回到俄羅斯北方西伯利亞:「那才是你該去的地方,不是這裡。」那個修士滿心憂鬱,垂頭喪氣地到君士坦丁堡去見總主教,央求他解除他的修持,總主教回答他說,不但他總主教不能解除他,就是在全世界也沒有誰,並且不會有誰擁有可以解除他的修持的權力。這修持既由一個長老加在他的身上,就只有這個長老自己才有解除的權力。所以長老制在某些情況下具有無止境而又不可思議的權力。在許多修道院裡,我國的長老制所以在最初幾乎遭到壓制,就是這個原因。但是在民間,長老們立刻受到了極大的尊敬。比方說,普通人和最高貴的人全都到我們修道院的長老那裡,對他們膜拜,向他們懺悔自身的疑慮,自身的罪孽,自身的痛苦,央求他們給予忠告和訓示。看到這種情況,反對長老制的人們除了別種攻擊外,叫嚷說,這樣一來,等於獨斷而輕率地把懺悔的聖禮貶低了,其實修士或俗人對長老不斷地懺悔自己的靈魂,本來就完全不是把它當作聖禮來看待的。然而儘管如此,長老制仍舊維持了下來,而且漸漸地在俄國的修道院裡奠定了基礎。固然也許不錯,這種使人類精神上從受奴役轉變到自由和心靈完美的、已經試用過一千年的利器,可能會變成一把也能傷害自身的雙刃利劍,也許會把有的人不是引向馴順和完全的克己,而是相反地引向魔鬼般的驕傲,那就是說,不是得到自由,卻是得到了鎖鏈。

    佐西馬長老六十五歲了,出身地主家庭,在很年輕的時候曾是個軍人,在高加索當過尉官。毫無疑問,他有某種心靈的特色使阿遼沙深為驚佩。阿遼沙就住在長老的修道室裡,——長老很愛他,讓他和自己同住。應該注意的是阿遼沙當時住在修道院裡,還沒有受什麼約束,整天都可以隨便出去,穿修道服也是出於自願,為的是在院內所有的人當中不顯得特殊。自然,他自己也喜歡這樣,也許經常顯示在長老身上的那種力量和聲譽強烈地影響到阿遼沙年輕的頭腦。大家都說佐西馬長老多年接待許多人到他那裡來懺悔自己的心事,向他渴求忠告和治病的祝辭,——大量的剖白,痛悔,自承,進入他的心靈,使他終於獲得了十分微妙的慧性,只要朝來見他的陌生人臉上看一眼,就會猜出:這人是為什麼來的,需要什麼,甚至猜得出是什麼痛苦刺傷著他的良心。他在來見的人開口以前,先知道了人家的秘密,這使那人驚訝,慚愧,有時幾乎使那人害怕。但是阿遼沙看到許多人,幾乎是所有的人,第一次到長老那裡去密談,進去的時候懷著恐怖和不安,出來的時候差不多永遠是明朗而快樂的,最陰鬱的臉會變成幸福的臉。使阿遼沙特別驚訝的是長老並不嚴厲;待人接物差不多永遠是笑吟吟的。修士們說他的心靈專門親近罪孽較多的人,而凡是作孽最多的人,他也愛得最深。到了長老臨去世的時候,修士們裡面還有恨他和嫉妒他的人,但是顯得少了,只能保持緘默,雖然在他們中也有幾個修道院裡很著名的重要人物,例如一個老修士,偉大的寡言者和不尋常的吃素人。然而到底有大多數人毫無疑問地擁護佐西馬長老,其中很多人是全心全意、熱烈而誠懇地愛他;有幾個人甚至近於狂信地依戀著他。這類人乾脆地,但並不十分大聲地說他是聖徒,說這是毫無疑義的事,並且由於看出他已接近死亡,因此期待著將會顯示的奇跡,以便在最近將來使修道院獲得偉大的名聲。對於長老奇跡的力量,阿遼沙是完全相信的,正和他完全相信關於棺材從教堂裡飛出去的故事一樣。他看見有許多人帶來了有病的兒童和成年的親屬,懇求長老撫他們的頭頂,為他們讀禱詞,後來很快地就回家了,有的人第二天就回來,含著眼淚在長老面前跪下,感謝他治癒了他們的病人。到底是真的治癒還是只是病情自然好轉,在阿遼沙心目中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因為他已經完全相信師傅的精神力量,師傅的榮譽似乎成了他自身的勝利。特別使他激動心跳、喜氣洋洋的,是每當長老出來接見等在修道院大門口的一群普通香客時的情景,——這是些從全俄羅斯各處趕來,特意要見一見長老,求他祝福的人。他們匍伏在他面前,哭泣,吻他的腳,吻他站著的土地,大聲哭喊,女人們把自己的孩子捧到他的面前,把害抽瘋病的女人領來。長老同他們說話,讀簡短的禱告詞,為他們祝福,把他們打發走了。近來他由於時時發病,有時顯得十分衰弱,無力從修道室裡走出來,於是香客們在修道院裡等他出來一等就是幾天。他們為什麼這樣愛他,他們為什麼在他面前匐伏,只要見到他的臉,便感動得下淚?這對阿遼沙是不成問題的。噢!他也很明白,對於俄羅斯普通人的溫順的靈魂,對於被勞累和憂愁所折磨,特別是被永遠的不公平和永遠的罪孽(自身的和世上的)所折磨的人們,見到聖物或聖者,跪在他的面前膜拜,是一種無比強烈的需要和最巨大的安慰。他們覺得:「儘管我們有罪孽,不誠實,易受誘惑,但無論如何,世上某處總還有一位聖者和高人;他有真理,他知道真理;那麼真理在地上就還沒有滅絕,將來遲早會轉到我們這裡來,像預期的那樣在整個大地上獲勝。」阿遼沙知道,人民就是這樣感覺,這樣推想的,他明白這一點。至於說在人民眼中,長老是否就是那個保持上帝真理的聖者,他對這一點絲毫沒有疑惑,正和那些哭泣的鄉下人,把孩子捧向長老的病女人一樣。長老圓寂將使修道院得到不平凡的盛譽的信念在阿遼沙心靈裡起統治作用,也許甚至比修道院裡的任何人都要強烈。總之,最近以來,一種深刻的、火焰般的內心的喜悅在他的心裡燃燒得越來越強烈。至於這位出現在他面前的長老畢竟不過是一個個別的人這一點,絲毫也沒有使他感到不安:「不管怎麼說,他是聖徒,他的心裡有使一切人更新的秘訣,有一種力量,足以最後奠定地上的真理,於是一切人都成為聖者,互相友愛,不分貧富,沒有高低,大家全是上帝的兒子,真正的基督的天國降臨了。」這就是阿遼沙心中的夢想。

    兩位兄長的歸來似乎給阿遼沙留下了極強烈的印象,——他以前完全不認識他們。他和德米特裡-費多羅維奇哥哥比和另一位同母兄長伊凡-費多羅維奇熟悉得更快,相處得更投機,雖然德米特裡還回來得較遲些。他極想親近兄長伊凡,可是伊凡已經住了兩個月,他們雖然朝夕相見,但卻仍舊怎麼也處不來。阿遼沙也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似乎總在期待著什麼,老有點靦腆;而兄長伊凡呢,儘管阿遼沙起初也曾發覺他用深長、好奇的眼光注視過自己,但不久就好像完全不加注意了。阿遼沙覺察到這種情況心裡感到很困惑。他認為兄長的冷淡是由於他們年齡不同,特別是文化差得太多。但是,阿遼沙還有另外一個念頭:伊凡對他的好奇和同情這樣少,也許是出於一種阿遼沙完全不知道的原因。不知道為什麼,他總覺得伊凡在操心著什麼,牽掛著某種內心的,重要的事情,努力追求某種目的,也許是很難達到的目的,所以才顧不到他,這就是他所以冷淡地對待阿遼沙的唯一的原因。阿遼沙也想到:有沒有看不其他的成分呢?一個有學問的無神派很可能看不起一個愚蠢的小修士。他深知他的哥哥是無神派。如果真的有這種蔑視的話,他本來也不致生氣的,但是他到底懷著一種自己也不明白的,驚惶的不安,期待著兄長願意和他更為接近的時候到來。兄長德米特裡-費多羅維奇帶著相當的敬意評論伊凡哥哥,談到他時總帶著一種特別的情感。阿遼沙從他那裡得知最近使兩位兄長關係密切起來的那件重要事情的細節。德米特裡對於伊凡哥哥的盛讚在阿遼沙的眼中所以顯得特別,是因為德米特裡這個人和伊凡比起來,差不多可以說是個白丁,兩人放在一起,在個性和秉賦方面,顯然成為一個鮮明的對比,也許再也不能想像比這兩人更為互相不同的了。

    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這個不和諧的家庭的全體成員在長老的修道室內相晤,或者說,開了一次家庭會議的事情,這個會議給予阿遼沙特別巨大的影響。這次聚會的借口,老實說是捏造出來的。就在那個時候,德米特裡-費多羅維奇由於和他父親費多爾-巴夫洛維奇鬧遺產和財務上的糾紛,雙方的不和諧顯然已經達到了極點。關係尖銳化了,已經無法再忍耐。費多爾-巴夫洛維奇首先好像開玩笑似的出了主意,就是大家全到佐西馬長老的修道室裡去談。這樣一來儘管沒求長老出面直接調停,卻到底可以比較得體地談出點結果來,在這中間長老的職位和面子,也許會起點勸誘和促成和解的作用。德米特裡-費多羅維奇從來沒到長老那裡去過,甚至沒有見過他,自然以為他們想用長老來嚇唬他;但是因為他自己對於近來同父親爭論時所作的許多決裂的舉動,暗地裡正在深自譴責,所以也接受了這個建議。另外應該注意的是,他並沒有象伊凡-費多羅維奇那樣住在父親家中,卻另外住在城市的另一端。剛巧當時住在我們城裡的彼得-阿歷山德羅維奇-米烏索夫也特別中意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的這種想法。一個四五十年代的自由派,自由思想者和無神派,也許由於煩悶,或者出於輕浮的逢場作戲,竟積極地要參預這件事。他忽然想看一看修道院和「聖徒」。因為他同修道院的長期爭論還在繼續,關於兩方田地疆界,林中伐木,河裡捕魚的權利的訴訟還在拖延著,所以他趕緊利用這點,借口說他願意親自和院長談判,看能不能設法和平了結這個爭論。一個懷著這種好意的賓客,自然會比普通好奇的遊人受到更慇勤有禮的接待。出於這樣的考慮,修道院可能對近來由於害病差不多不出修道室一步,甚至拒絕接見普通訪客的長老,施加了一些內部的影響。最後長老同意了,並且定好日子。「是誰讓我替他們分產的?」他只是含著微笑這樣對阿遼沙說了一句。

    阿遼沙聽說了會晤的事情,顯得十分不安。據他瞭解,涉訟和爭論的兩造中鄭重對待這次聚會的,無疑地只有兄長德米特裡一個人;其餘的人照阿遼沙看來,都是出於輕浮的,也許是為了羞辱長老的目的而來的。兄長伊凡和米烏索夫的來是為了最粗魯的好奇心,至於他父親,也許是為了來演一出醜角戲的場面。是的,阿遼沙雖然嘴裡不說,卻已充分而深刻地瞭解了自己的父親。我重複一句:這個孩子並不像大家所認為的那樣頭腦簡單。他懷著沉重的心情,等候約定的日子。無疑地,他自己在心裡很想使這一切家庭糾紛從速了結。然而他最關心的還是長老:他為他,為他的名譽發急,生怕有人侮辱他,尤其是米烏索夫巧妙的,有禮貌的嘲笑,和有學問的伊凡話語裡高傲的弦外之音,這一切都是阿遼沙腦子裡在轉的東西。他甚至想冒昧地警告長老一聲,對他說幾句關於這些就要光臨的人們的話,但是想了一下,就忍住了。他只在預定日子的前一天托一個朋友轉達德米特裡哥哥,說他十分敬重他,希望他履行預先答應的話。德米特裡思索了一陣,因為他一點也想不其他答應過什麼,不過還是回了一封信,說他將用全力自制,不對「卑劣的舉動」發火,雖然他深深敬佩長老和伊凡弟弟,卻認為內中必定設下了一種陷阱,或是不值一笑的滑稽戲。「但無論如何,我寧願咬破自己的舌頭,也決不對你萬分尊敬的聖者有所冒犯。」——德米特裡這樣結束了那封短信。阿遼沙看過這封信,並沒有得到很大的鼓舞——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