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王的棄婢 縷縷月光 後宮女人等級制度
    後宮女人等級析

    中國皇帝喜歡擁有眾多的女人,已成為歷史事實。問題在於,皇帝後宮眾多的女人,如何管理?除了皇帝之外,誰擁有最大的發言權?生活物資發放,按什麼樣的標準?皇宮重大活動時,如何安排座位?用一句現代退休老幹部管理時髦的話來說,她們的待遇如何?

    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不同的王朝中,有一個逐步成熟的封建官場等級制度一直運行著。同樣,在不同的皇帝後宮,一個同樣等級清晰的後宮女人等級制度也是悄然地運行著。

    公元前三世紀的秦王朝,後宮女人的待遇分為八個等級。其中包括,超級:「皇后」。一級:「夫人」。二級:「美人」。三級:「良人」。四級:「八子」。五級:「七子」。六級:「長使」。七級:「少使」。級別名稱的本來意義,我個人未經特殊專業培訓的理解是:皇帝後宮的女主人,皇帝丈夫的女人,美麗的女人,善良的女人,能生八個男孩的女人,能生七個男孩的女人,皇帝經常使用的女人,皇帝不經常使用的女人。這八個等級裡,每個級別中的女人是沒有名額數量限制的。用現代的話來說,這些級別,應該類似某專業「職稱」了。當然,有職稱者當然不一定就有正式的職務,這已經成為現代人事制度中的基本常識了。

    換到漢武皇帝時,後宮女人的級別之事,開始豐富多彩起來了。

    漢武帝他老人家,取消了秦始皇后宮女人八個等級中的第一級「夫人」級別,用另外四個級別的名稱代替了它。它們分別是第一級:「婕妤」。第二級:「經娥」。第三級:「容華」。第四級:「充衣」。也許,漢武皇帝對於女人的級別名稱取捨是有些藝術欣賞的因素在其中的。第五級至第十級,與秦始皇后宮女人等級中的第二級至第七級的名稱完全相同了。這樣,漢王朝後官女人,仍然享受著以秦王朝後宮女人等級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十一級的等級制度。這也證明了:所謂推倒舊皇帝的人,本質上只是自己想當皇帝。

    特別有趣的是,自漢代開始,皇帝後宮的女人,開始有了明確的「待遇」概念了。她們的「待遇」,與封建王朝其他官員一樣,當時都是以糧食的數量為計量的。

    為了敘述的方便,請允許我用「職稱」與「職位」兩個現代概念來說明以下古代事實。其中,「職稱」相當於專門用糧食數量度量的待遇。「職位」則相當於專用於對比當時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男性官員的級別。

    超級:「皇后」,職稱與職位相當於皇帝,生活待遇與皇帝完全相同。

    一級:「婕妤」,職稱相當於「宰相」,職位與皇帝的兄弟「親王」級相同。

    二級:「經娥」,職稱相當於「上卿」,職位與皇帝的親戚「列候」級相同。

    三級:「容華」,職稱相當於「副宰相」,「中二千石」(一石為十斗,一斗約十點四公升)。職位相當皇帝的親戚「關中候」級相同。

    四級:「充衣」,職稱相當於「部長」,「真二千石」。職位相當「文官」一品。

    五級:「美人」,職稱相當於「州長」,「二千石」。職位相當「文官」二品。

    六級:「良人」,職稱相當於「州長」,「千石」。職位相當「文官」三品。

    七級:「八子」,職稱相當於「州長」,「千石」。職位相當「文官」四品。

    八級:「七子」,職稱相當於「副州長」,「八百石」。職位相當「文官」五品。

    九級:「長使」,職稱相當於「副州長」,「八百石」。職位相當「文官」六品。

    十級:「少使」,職稱相當於「縣長」,「六百石」。職位相當「文官」七品。

    看看,古代女人只要有了美貌,被皇帝看中,那怕是授予最低的級別,也與當時的七品縣官相當了。這樣的待遇,對於女人來說,也許是借風上青天的合適的榮耀;然而,對於失意讀書男人來說,也許是致命的傷心不如女兒身的榮辱打擊。歷史記載,西漢十一級後宮女人等級,執行了七十年之久。漢王朝後宮女人最高峰時,曾經達到兩萬多名。所以,在京城這樣的地方,平常老百姓走路時,一不小心,就會碰上一位可以稱之為「處長」「廳長」級的人物,是不奇怪的。因為,此類級別的人兒,古來有之。

    到了西漢第十一任皇帝時,西漢國力大增,盛世百狀。皇帝後宮女人數量達到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高峰:比漢武皇帝時期增加了整整一倍,宮中女人數量為四萬多人。為了適應如此宏大的女人數量,這新皇帝又增加了多如牛毛的女人級別。

    超級「皇后」的後面新增加一級「昭儀」,享受原一級「婕妤」的待遇。原一級至十級者,一概順降一級。這樣,原十級「少使」變成了「十一級」,她的職稱就不是「縣長」級了,只是文官最末級了,糧食也少了,由」六百石」變成了「四百石」。有趣的是,後面新增加的幾個級別所使用的概念,竟與兩千年後的中國現代社會裡某類國營企業工資制度差不多了。

    十二級:「五常」,十二級以下就沒有職稱了,只有糧食「三百石」。

    十三級:「順常」,「二百石」。

    十四級一等:「舞涓」,「百石」。

    十四級二等:「共和」,「百石」。

    十四級三等:「娛靈」,「百石」。

    十四級四等:「保林」,「百石」。

    十四級五等:「良娣」,「百石」。

    十四級六等:「夜香」,「百石」。(相當一點四萬公升糧食)

    十五級一等:「上家人子」,「斗食」,一斗糧食。

    十五級二等:「中家人子」,「斗食」。

    看到這裡,我笑了:從這些後宮女人級等名稱上看,這西漢男人皇帝也許開始喜歡歌舞娛樂類的女性明星了。至於什麼是「上家人子」「中家人子」,我就有些費解了。

    當然,皇后也有具體的的待遇標準的:「湯沐邑三十縣」的稅收。西漢皇帝後宮四萬多女人們待遇與日常開支,應該是多麼大的一筆天文數目啊。可想而知,這西漢王朝的富足程度了。可是,好景不長,東漢劉秀皇帝上台時,國家經濟疲軟,皇帝後宮女人們也大大地減少了:除了超級「皇后」之外,只保留著「貴人,美人,宮人,采女,大家」五個女人級別了。這是後話。

    商朝:中宮皇后、東宮皇妃、西宮貴妃、

    四妃:德妃,淑妃,惠妃,莊妃、九嬪其餘的全統稱為美人。

    西漢: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武帝時加婕妤、婧娥、容華、充衣。元帝加昭儀、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

    東漢:皇后、貴人、美人、綵女、宮人。

    魏:皇后、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

    文帝加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

    明帝加淑妃、昭華、修儀。

    晉:皇后、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魏:皇后、左右昭儀、三夫人、三嬪、六嬪、世婦、御女。

    南朝:皇后、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五職(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三職(美人、才人、良人)。

    隋:皇后、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九嬪(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婕妤、美人、才人、寶林、御女、采女,共120人。

    唐:皇后、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寶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開元改四夫人為三夫人(惠妃、華妃、麗妃)、六儀、四美人、七才人。

    宋:皇后、貴妃、賢妃、德妃、淑妃、宸妃、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充媛、婉容、婉儀、順容、貴儀、婕妤、美人、才人、國夫人、郡君(南宋郡君改夫人)、紅霞帔、侍御。

    元:皇后(皇后人數不止一個,一般三人,多可達五人)、妃

    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

    清:皇太極仿元制設五宮后妃:清寧宮皇后、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永福宮莊妃(即孝莊文皇后)。以後各朝設皇后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此十四人稱為「主位」,得以在東西十二宮主一宮;貴人、常在、答應無定額,得以在某宮佔據一室。

    ★☆★ 中國古代后妃制度 ★☆★

    歷代后妃傳,常見有「三夫人」、「九嬪」等設置,出自周禮。從《禮記。昏義》查到以下記載:「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國理……」照此,古來有名號的后妃「編製」為: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

    西漢初立,因秦之稱號:皇帝之妻稱皇后,妾皆稱夫人。並立八品(該八品也是沿襲秦時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漢武帝時增加婕妤、經娥(經為女字旁,打不出來,下同)、容華、充依,各有爵位。漢元帝時又創昭儀,僅次於皇后;時後宮已達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

    1)昭儀,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2)婕妤,視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經娥,視中二千石,爵比關內侯(第十九等爵);

    4)容華:視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視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視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視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視八百石,爵比右庶長(第十一等爵);

    9)良人,視八百石,爵比左庶長(第十等爵);

    10)長使,視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視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視三百石;

    13)順常,視二百石;

    14)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均視百石。

    十四等之外,還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視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還曾出現過諸姬、長御、材人、待詔掖庭、中宮史、學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稱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級;皇孫妻稱夫人,妾無位號,皆稱家人子。

    東漢光武中興後,提倡儉樸,六宮稱號只剩下皇后、貴人,貴人金印紫綬,俸祿不過數十斛;又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無爵秩,只在歲時賞賜充給。皇子封王,妾數原無限制,此時也定制,正妻稱妃,妾不得超過四十人。

    曹操為魏王時,於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魏文帝時增設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明帝時又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省除順成,這樣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級:

    1)夫人,位次皇后,爵無所視;

    2)貴嬪,位次皇后,在夫人下,爵無所視;

    3)淑妃,位視相國,爵比諸侯王;

    4)淑媛,位視御史大夫,爵比縣公;

    5)昭儀,爵比縣侯;

    6)昭華,爵比鄉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儀,爵比關內侯;

    9)婕妤,視中二千石;

    10)容華,視真二千石;

    11)美人,視比二千石;

    12)良人,視千石。

    晉武帝取漢魏之制,參用古法,始設三夫人、九嬪:

    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視三公;

    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

    九嬪以下還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南朝宋初,武帝劉裕因襲晉制,僅省去才人、中才人。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省夫人,置貴妃,比相國,並進貴嬪比丞相,貴人比三司,是為三夫人;同時省修華、修容、修儀,置昭儀、昭華、昭容以代之,列於九嬪之內;又置中才人、充衣為散役。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省淑妃、昭華、中才人、充衣,復置修華、修容、修儀、才人、良人;次年省貴人,置貴姬為三夫人之一,又置昭華,增淑容、承徽、列榮。並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位次九嬪;美人、才人、良人為散位。

    齊武帝建元元年(479年),採用晉制,以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三年,太子宮置三內官:良娣(比開國侯)、保林(比五等候)、才人(比駙馬都尉)。

    梁陳二朝與宋基本相近,梁武帝時定制: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儀、修華、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美人、才人、良人為散位。太子東宮有良娣、保林二職。陳沿襲梁之制不改。

    北魏太祖道武帝時始立皇后,余妾或稱夫人,皆有品次。世祖太武帝增設左右昭儀及貴人、椒房、中式數等,後庭漸多。高祖孝文帝改定內官:左右昭儀位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御女視元士。後置女職,以典內事。內司視尚書令、僕。作司、大監、女侍中三官視二品。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書史、書女、小書女五官,視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視四品,春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視五品。

    北齊前幾帝所置內職很少,齊武成帝好內,頒布河清新令:內命婦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又准漢制置有:

    1)昭儀,有左右二人,比丞相;

    2)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3)上嬪:光猷、昭訓、隆徽,比三卿;

    4)下嬪:宣徽、凝暉、宣明、順華、凝華、光訓,比六卿;

    5)二十七世婦:正華、令側、修訓、曜儀、明淑、芳華、敬婉、昭華、光正、昭寧、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靜訓、曜德、廣訓、暉范、敬訓、芳猷、婉華、明範、艷儀、暉則、敬信,比從三品;

    6)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貞懿、曜光、貞凝、光范、令儀、內范、穆閨、婉德、明婉、艷婉、妙范、暉章、敬茂、靜肅、瓊章、穆華、慎儀、妙儀、明懿、崇明、麗則、婉儀、彭媛、修閒、修靜、弘慎、艷光、漪容、徽淑、秀儀、芳婉、貞慎、明艷、貞穆、修范、肅容、茂儀、英淑、弘艷、正信、凝婉、英范、懷順、修媛、良則、瑤章、訓成、潤儀、寧訓、淑懿、柔則、穆儀、修禮、昭慎、貞媛、肅閨、敬順、柔華、昭順、敬寧、明訓、弘儀、崇敬、修敬、承閒、昭容、麗儀、閒華、思柔、媛光、懷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艷華、徽娥、肅儀、妙則,比正四品。

    自外又置才人,采女,以為散號。齊後主立二後,昭儀以下數目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

    左右丞相,降昭儀比二大夫。尋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國。

    北周置有三夫人(後改三妃)、三弋(女字旁,下同)、六嬪、御媛、御婉等,各等詳細情形:

    1)三夫人:貴妃、長貴妃、德妃,位視三公,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改稱三妃;

    2)三弋:員額三人,位視三孤;

    3)六嬪:員額六人(其中之一稱昭化嬪),位視六卿;

    4)御媛:位視大夫,其中上媛、中媛、下媛分別位視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5)御婉:位視士,也分上中下三等,分別位視上士、中士、下士。

    隋開皇二年著內官之式,略依《周禮》,省減其數。嬪三員,掌教四德,視正三品;世婦九員,掌賓客祭祀,視正五品;女御三十八員,掌女功絲枲,視正七品。又采漢、晉舊儀,置六尚、六司、六典,遞相統攝,以掌宮掖之政。一曰尚宮,掌導引皇后及閨閣稟賜。管司令三人,掌圖籍法式,糾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璽器玩。二曰尚儀,掌禮儀教學。管司樂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贊三人,掌導引內外命婦朝見。三曰尚服,掌服章寶藏。管司飾三人,掌簪珥花嚴;典櫛三人,掌巾櫛膏沐。四曰尚食,掌進膳先嘗。管司醫三人,掌方藥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五曰尚寢,掌帷帳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鋪設灑掃;典執三人,掌扇傘燈燭。六曰尚工,掌營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縫;典會三人,掌財帛出入。六尚各三員視從九品,六司視勳品,六典視流外二品。獨孤皇后在世時,懷嫉妒之心,虛嬪妾之位,不設三妃;自嬪以下,置六十員。加又抑損服章,降其品秩。至獨孤後死,始置貴人三員,增嬪至九員,世婦二十七員,御女八十一員。貴人等關掌宮闈之務,六尚以下皆分泰焉。

    隋煬帝參詳典故,自製嘉名,著之於令:

    1)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2)九嬪: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品正第二;

    3)二十七世婦:婕妤一十二員,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員,品正第四;

    4)八十一女御:寶林二十員,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

    總共一百二十員,又有承衣刀人,皆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以下。

    唐高祖武德初年,於皇后下設有:

    1)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為夫人,秩正一品;

    2)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為二十七世婦;

    4)寶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為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設置有:贊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宣儀四人以代九嬪,秩正二品;承閨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衛仙六人以代寶林,秩正六品;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侍櫛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鹹亨二年(671年)復舊。

    遠古堯時期

    司空 掌管水利、建築的官員

    後稷 掌管農業的官員

    工師 掌管制銎魑鑭墓僭?

    虞 掌管山澤的官員 典樂 掌管教育、音樂的官員

    2、秦

    郎中令 掌管宮殿門戶(秦)

    督道倉吏 管理官倉內糧食的官員(秦)

    御史大夫 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員(秦) 。

    3、漢、三國時期

    太史令 職掌文史、星歷的官員

    大農丞 管領鹽鐵事務的官員

    中郎將 統領皇帝侍從的官員

    典屬國 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官員

    大長秋 皇后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官員

    武騎常侍 皇帝的侍從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於太守,秩比二千石

    騎郎將 統帥騎兵的將官,秩比千石

    驍騎都尉 禁衛軍將官 未央衛尉 未央宮禁衛軍掌管 長樂衛尉 長樂宮禁衛軍掌管 前、後、左、右將軍 職位僅次於上卿

    輕車將軍 漢時雜號將軍之一

    驃騎將軍 官位僅低於大將軍

    長史 大將軍的秘書

    建章監 監督建章宮羽林軍的掌管

    騎都尉 羽林軍掌管,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員,漢制,侍中是在原官職上特加的榮銜

    國相 相當於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從近臣,東漢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軍校尉 武官,統領皇帝宿衛兵的掌管,漢靈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設置了西園八校尉,。典軍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 漢代掌管宮廷藏書之處的官員

    蘭台令史 在藏書之處典校圖籍,管理劾奏等文書檔案

    太守 專門治理一個郡,掌握生殺大權

    4、唐

    觀察使 管理一道或幾個州的地方行政、監察掌管

    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 中央禁衛軍之神策軍的最高將領

    禮部侍郎 掌貢舉、禮儀的行政掌管

    京兆尹 長安地區最高行政掌管防禦使 負責一州或數州軍事的地方掌管

    招討草賊使 專為鎮壓農民起義或討伐逆叛而設置的軍事掌管監軍判官

    監軍使下的副職行營都統 為鎮壓和討伐而設置的出徵兵統帥侍御史 負責糾察的官員

    右衛將軍 中央禁衛軍軍事掌管之一左神武大將軍

    中央禁衛軍之軍事掌管

    校書郎 太子東宮所屬學館中校勘典籍的官員

    尚書右僕射 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掌管

    率府率 太子東宮侍衛掌管

    金吾大將軍 中央禁衛軍軍事掌管之一

    尚書左右僕射 全面負責行政事務的掌管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掌管

    折衝都尉 一府之軍事掌管。統兵兩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 一團之軍事掌管。有兵三百隊正 一隊之軍事掌管。有兵五十車駕檢校官 負責皇帝車駕並開路後保駕安全的安員轉運租庸鹽鐵使 設置造船廠,保證漕運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祿卿 主管膳食事務的掌管

    將作大匠 負責營造建築事務的掌管

    兵部尚書 主管全國軍事政務掌管

    司農卿 主管農業事務的最高掌管

    鴻臚卿 負責接待來賓事務的掌管

    虞部郎中 負責山林綠化的官員

    民部尚書 主管財政的最高政務掌管

    吏部尚書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務掌管

    尚輦奉御 專管御用車輛的掌管

    中郎將 正四品郎將 從五品,地方府兵將領子將 從五品下中書令 即內史,最高輔政官右拾遺 咨詢建議官員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務的官員

    右補闕 咨詢建議官員前鋒游弈使 前哨巡邏官左散騎常侍 議政官之一

    5、宋通直郎 隨奉太子的侍從官承信郎 武職官最後一階,宋武職共有52階。

    成忠郎 武職官第48階,充左班殿前侍衛官。

    秉義郎 武職官第45階武翼郎 武職官第41階宣撫使 負責督察軍事的重任,職位高於安撫使。

    節級 弓手班頭,統制弓手,聽命於縣尉。

    巡檢 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務,屬於較高一級官職。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權和知州(知府)共同處理事務,並監督行動。

    士曹參軍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鬥毆等訴訟案。

    司錄參軍 書寫六曹公文的專職官員。

    局務官 掌監造鹽、鐵等業的官員。

    主簿 掌出納官物、銷注簿籍等事的縣級官員,官階次於縣丞。

    縣尉 掌管訓練兵丁、防*禁暴、查緝走私等治安事務的縣級官員。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參軍一人掌兵事、緝捕等事。

    兵馬都監 馬步軍統制官。

    都監 有兩種,一種是路分都監,掌本路禁軍的屯戍、訓練和邊防事。另一種是州府都監,掌本城軍隊的屯戍、訓練、器甲、差使等事。

    監當官 州府所設掌管徵收茶、鹽、酒稅事務的官員。典級 掌禮儀制度的官員。胥吏 辦理文書的小吏。

    都統制 屬於御營使,為監護諸軍將領協同作戰的軍事掌管。

    同都統制 官職相當於副都統制。

    御營使 統管全國軍事。

    保義郎 右班殿前侍衛官。

    團練使 州府一級的常設武官,從五品。

    鈐轄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統制官。有路分鈐轄、州鈐轄。

    武經郎 又稱西京左藏庫副使,即西京(洛陽)供備庫副職武官朝奉郎 又稱左、右司諫,即諫議官,位次於諫議大夫下。

    宣諭使、撫諭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處理冤獄,措置營田的監時性官員,即所謂「欽差大臣」。

    忠訓郎 又叫「左侍禁」即內宮侍衛官。

    鎮撫使 由中央委派負責一個地區或幾個州府軍事防務的臨時設官。負責轄區軍事防務兼理民政、財政等事務。宜文字 簡稱「機宜」如同秘書或機要秘書。

    龍圖閣學士 皇帝侍從的榮銜,掌管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屬籍、世譜等事。

    提舉 原意管理,主管專門事務,提舉宮觀,為安置罷退的大臣而設,光領俸祿不管事。

    樞密使 掌全國軍機、邊備、征戰等事的最高軍事掌管。

    大理評事簽書判官 掌管刑獄的京官。

    參政知事 宰相的輔助,通稱「使相」。

    起居舍人 又稱右使,皇帝的近臣,負責記載皇帝的言行。

    中書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詔書。

    翰林學士 皇帝最親近的顧門兼秘書,權力極大,有「內相」之稱,往往是「將相之儲」。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