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顛覆三國 作品相關 創作談之六JediOrder兄12.15的評論
    很久不上來看小說了。發現好像規矩改了。不登陸不許推薦。這樣一天只能推薦一次了。剛換了個ID好重新起個中文的筆名寫小說。看第二部的時候覺得不如第一部。自靈山停寫之後第三部的好了很多。有眼前一亮的感覺。談談我的感想,可能說不好的地方比較多,這也很自然,好像教授在上面演講,下面聽講的就算水平比教授低,在長篇演講中挑些漏洞也不是難事。希望不要介意。

    第一部感覺特別好,看得出很花心思去想,而且內容也很耐讀。第二部一開始感覺戰爭的問題多多,之後估計是每天都要寫的緣故好像不太吸引人。第三部又基本回到了第一部的水平。

    第二部最大的疑問都在戰爭裡。首先孟良和陶謙的鬥爭基本意義上不太說得通。說的偏向孟良一方就是諸侯之間的鬥爭。說的旁觀者一些就是孟良以下犯上。說的按漢朝一方的流行說法就是孟良造反,和張舉,張純沒什麼區別。陶謙好歹也是個政治人物,不可能那麼坐以待斃。陶謙的人緣很是不錯。如果真打得這麼難過那麼劉備,孔融,田凱之流的早就該過來幫忙了。雖然當時孔融還不在附近,其他周邊的人也不會放手看著徐州內鬥。其次就算逼著陶謙推薦他當徐州太守,這種推薦一般也不會成功。袁紹以聯盟盟主的身份推薦奉旨平定黃巾的曹操作兗州刺史還沒有被中央批准呢,何況是陶謙這麼個不吃香的被脅迫的太守。這裡孟良能作的也不過就是既成事實的當這個官而已。

    第三部寫了很多政治理想。我不同意的地方也有不少。首先孟良在必須以一個政治人物的身份出場的時候往回縮。諸葛亮特別想確立與孟良的君臣關係,可孟良更傾向於保持半同事半哥們的關係。孟良沒有明確支持任何現存勢力或階級。那年月有勢力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認為政治上應該擁護皇權。就算不擁護漢朝,你自己起一個朝廷也行。幾乎沒有任何人為老百姓說話。唯一見到的一個異類是曹操,寫一些什麼「天地間,人為貴」之類的詩,遭到無數惡罵。孟良這裡的最基本的夢想不是提高生產力,讓老百姓有飯吃有衣穿,而是要改變生產關係,給人們自由。這種喊法道清末維新的年代也都是只有最激進的知識分子才接受的,在農村裡講這個所有人都會覺得是空談。按政治課本上的說法就是生產關係脫離生產力。不會有多少共鳴的。在漢朝的激進知識分子是有的,像清流派的太學士們,而孟良又不買他們的帳,說看人的標準不是讀多少書,而是是否為老百姓幹活。旁邊坐著的十年寒窗的文士們有多少心涼下去了呀。孟良從十三歲到十八歲有充足的時間讀書,卻什麼都沒讀。也沒有創造自己的學說,那麼開學堂有什麼用呢?連頭都認為讀書沒用,也不管你讀不讀書,而且他自己就沒知識,誰還讀書呀?在這裡感覺孟良是看不起當時的老科學,不肯屈就自己以融入那個社會。這個問題實在太大了。總體的結果就是沒有什麼真正的人會擁護他,除了一些超級先知先覺的孔明魯肅類的知識分子。當時另一個持這種態度的是曹操,可看看曹操人家肚子裡的墨水,那是什麼書都讀完之後的總結。

    小說寫到這裡我還是覺得很好看的,好像在讀一個別人的故事與思想。但是孟良立業太早太順利導致以後比較難安排一些千鈞一髮,令人窒息的曲折場面。除非自毀長城陷自己於困境。而在孟良的性格中除了去留縣勸降之外又做不出什麼出格的事。這可能會成為一個衝擊各項指標的障礙吧——

    靈山回復如下:

    JediOrder兄道出了我的艱難之處

    從寫作狀態上說,每天趕稿對一部想要表達思想性的小說來說難度實在太大。也許是我的定位有問題,其實幹乾脆脆的說一個故事不就完了?非得在小說裡去建立一個想像中的社會制度。

    開篇孟良創業的太順利以至於沒有更多的故事可說,以及安排史渙這樣性格的人在身邊確實很難再構建出主角扣人心弦的情節,這個讓我很糾結,也不知該如何處理才順理成章。

    孟良讀書的問題、對待儒生的態度說到底就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的問題,不是不要讀書,而是該如何讀書該如何應用於社會實踐。這個觀點我在禰衡傳裡已經闡述過了,這個思想是一致的。

    對這問題,我且持保留意見。

    這本書在戰爭、以及與陶謙的爭奪徐州中大家提出了不少意見,說明確實沒有鋪墊好。以後,我會更加注意的。

    JediOrder兄寫的建議很中肯,也很客觀,我評價一篇評論好壞的尺度就是看能不能引起我思索,特意將這篇評論加入到作品相關中,讓更多的人都能讀到JediOrder兄的思想。

    什麼時候小說開始連載了,告訴我一聲。你該不會同myajax95兄是一個人吧?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