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新篇 第二卷 第271章:理藩良策
    第271章:理藩良策

    第271章:理藩良策

    這一刀砍將下去,立時便關閉了中、西兩國實現和平的最後機會,但是西班牙人無力增兵再戰,而帝國政府也沒有辦法去進攻西班牙本土,兩國之間大打嘴仗,彼此惡語相向,十餘年不休,這般「君子動口不動手」的交戰法子,幾乎成了近代軍事史上難得一見的奇景。與西班牙相比,英、法就務實的多了,眼見菲律賓戰事基本結束,中國人佔領整個菲律賓已成定局,西班牙勢力也徹底被逐出了南海地區,三國密約已經沒有維持下去的必要,兩國終於通知西班牙,他們將各自單方面與中國人展開停戰談判。這個結局西班牙人並不意外,雖然心中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只是帝國政府與英、法的和談卻十分的艱苦,英國要求帝**隊撤回《香港條約》中所規定的控制地區,這就意味首自開戰後帝國駐印軍所搶佔的十幾個城鎮都得拱手送還,而法國人在英國的鼓動下吃定了中**隊沒有辦法應付海軍艦炮,堅持不肯將越南的幾個港**出,而且英、法兩國還異口同聲的要求南海航道「三國共管」,這幾項要求實在讓帝國政府難以接受,如果說將印度那十幾個城鎮送還,王財還可以考慮的話,那南海航道三國共管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了,這就好比同意陌生人把手伸到自己家裡一樣,自然是無論如何不能同意的。只是軍事上王財也確實沒有必勝地把握。特別是仍被法軍所控制的那幾個越南港口,想要攻下來著實不太容易,考慮到此戰的戰略目的即已達到,最終皇帝還是同意由劉麗川、李鴻章兩人分別主持對英、法的談判,談的時間長一些不要緊,最重要的是南海權益一定要爭回來。

    菲律賓戰役結束後,帝國又開始了新一輪地輿論宣傳攻勢。把帝**隊浴血奮戰保護華人利益的壯舉給大書特書,反覆強調民命與國命地統一。竭盡全力的給老百姓灌輸「國家」、「民族」、「統一」的意識,還首次提出了「大中華文化圈」這個新名詞。

    所謂「大中華文化圈」是指傳統中被中華文化所覆蓋的東亞、南亞等地區,只是這次所提出的概念比傳統意義上的概念要更廣泛了,甚至包括了伊斯蘭教興盛的中亞、西亞,其時世界各國對於中華帝國皇帝層出不窮地花樣早已是見怪不怪了,這次「大中華文化圈」再輔以《帝國輿圖》,中國人把整個亞洲納入勢力範圍的心思已經是板上定釘。路人皆知的事情,況且他們也知道,就是再來幾份外交照會,中國人也未必當回事,因此各國除了象徵性的抗議幾聲外,也沒有太大的反應。不過在國內卻是激起了不小的波瀾,最令皇上得意的是,江南各通商口岸敢於扯著嗓子說「老子是中國人」的商人、窮漢是越來越多了。往日那些給洋人商船搬運貨物地碼頭工人見了誰都是點頭哈腰,遇上洋人更是唯恐脖子抬的高了被洋大人責罵,而現在情形卻反過來了,前來通商的洋商、水手見到這些中國人都是客客氣氣,商務部的報告也說如今帝國商人在海外的生意更好做了,無論到了哪個國家的港口。沒有人敢像過去那般勒索威脅,著實是讓國人昂起了腦袋。

    事實上幾年來帝國政府在處理海外華人問題上不斷採取強硬地政策確實給長期以來輕視華人的國家非常大的壓力,如果說派出武師去海外打擂還算是比較柔和的辦法,那麼征服菲律賓,屠殺數萬西班牙、菲律賓人那就是赤luo裸的宣揚鐵血精神了,這種層層推進的強硬外交讓中華帝國在世界各國的眼中極具侵略性,誰也不願意主動來刺激「這條發瘋的龍」,而帝國政府則正好借這個機會不斷的向海外輸送所謂的「傳教士」,不斷推進「文化擴張」地既定政策,這一切如此順利著實讓好大喜功地帝國皇帝得意不已。

    但並非所有的人都像皇帝一樣興奮地忘乎所以。帝國勢力的過速膨脹造成了根基的不穩。正如一座偷工減料的宮殿般,如果基礎不穩。那蓋的越高便容易坍塌。驅逐西班牙人之後,帝國政府實際上完成了對日本、朝鮮、越南、印度北度、菲律賓以及太平洋數千平方公里海域的實際控制權,但這些屬地大多都被被************而來,當地百姓並非都完全臣服於帝國政府,而王財又是急於求成,總是不等穩定人心,便急不可待的大肆搜刮當地的財富、資源,因此更容易激起民憤,所以到處都有亂起聚眾反抗,除了帝國本土以外,幾乎所有的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叛軍存在,雖然這些叛軍根本不是國防軍的對手,但沒完沒了的打下去,牽制了帝國兵力不說,還讓軍費逐年遞增,皇帝又是一個捨不得花錢的人,因此下達給各地駐軍的命令也從剛開始以撫為主漸漸變成了以剿為主,平息叛亂的行動也越來越血腥,各地的平亂最後往往都演變成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不但叛軍被殺的一個不留,連沾上點關係的無辜貧民也往往牽連受誅,這種情形在越南、菲律賓猶為嚴重,雖然高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抵抗行為,但這就如同裝滿了火藥的鐵桶,只要來一點點火星就能夠在瞬間爆發出驚人的破壞力,同時由於帝國的擴張政策引起各國的不安,導致曾經是盟友的美、普兩國也開始有了各自的打算,結果是帝**事上的勝利越大,危機也就越大,這一點王財並非看不到,只不過一連串的軍事勝利讓皇帝陛下有些不願意去想這個問題,而朝中一些大臣卻漸漸有人意識其中的危險性,不斷有人上奏請朝廷停止血腥的殖民政策,要求裁撤軍隊,與各國修好,甚至各地的議政院也開始以「連年征戰,勞民傷財」為由,不斷向各級政府申訴,最嚴重的一次乃是牛英久組織了一些示威遊行,招集了一百多名「大國黨」黨員跑到西華門68號吵吵鬧鬧了一整天,總算是王財對異國百姓沒什麼耐心,對自己的子民到是耐心十足,任由他們在官邸外折騰,也沒有一點點武力鎮壓的意思。

    可不管反對聲音如何高漲,帝國拿主意拍板子的總是皇上一個人,因此皇上不鬆口,誰也不會不要腦袋去拔下幾片龍鱗,一直到征菲戰役結束,對殖民地的高壓政策始終都沒有改變過,所幸帝國還有幾位直言感諫之臣,出於對國事的擔憂,一起去把編修《清史》的首輔大臣王闓運給請了出來,如果帝國內部還有人能說服皇上的話,那也只有這位德高望重的首輔大臣了。

    王闓運並非不知道這其中的厲害關係,現在帝國實力雖然前所未有的強盛,但國際環境也是前所未有的孤立,因此這些諫臣來求自己,他也覺得確實應該勸勸皇上調整一下對外政策,畢竟就算要以貿易富國,那也得有一個好的貿易環境才行,因此求見皇上,再三分析其中厲害,建議皇上將「掠奪藩屬」的政策調整為「富裕藩屬」的政策。

    「朝廷數年來始終將屏藩屬地看做資源掠取地,這樣一來固然為帝國發展工業增加了許多好處,但卻與擴大帝國商品傾銷的初衷矛盾,為什麼臣這麼說呢?皇上,因為屏藩屬地因為資源、財物的大量流失,必然導致藩屬百姓生活日趨貧困,百姓既然沒有錢,那他們拿什麼來購買帝國傾銷的商品呢?所以臣以為朝廷應當改變殺雞取卵的掠奪政策,富裕藩屬既可以提高藩地百姓的購買力,也可以穩定人心,讓藩屬與朝廷一條心,讓藩屬子民與朝廷傾心王化,臣伏於聖上!」王闓運喘了幾口氣,一年來編撰史書,著實是讓他嘔心瀝血。

    「王師傅說的不對!」王財還沒有回答,坐在他身邊的二皇子定漠突然出聲道,「王師傅,千百年來屏藩屬國與朝廷的關係始終遵循一個規律,那便是朝廷強大時,藩屬臣服納貢,而朝廷若生變亂,則藩屬必定離心離德,甚至公然反戈相擊,其中原因何在?我以為正是因為屏藩屬國有其固有的文化傳統,有其獨立的利害關係,臣服於中央王朝無非是一時無奈之舉,因此倘若要保證屏藩屬國永世臣服於中央王朝,那就必需消滅他們原來的文化傳統,將他們的利害關係與中央王朝的利害關係統一,這樣才能保證屏藩始終效忠於中央!王師傅,當此之時,朝廷正應該繼續推進即定的政策,推行文化擴張,則必有一日屏藩屬國心向王化,朝廷才可徹底放心,今日所為乃是不得已,父皇仁德愛民,實是為國家千秋萬代長遠之計!」

    [無廣告小說奉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