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X 三國中的千古疑案 九十七章 「天無二日」
    九十七章「天無二日」

    曹丕建立魏國,改元「黃初」,實際取自當初張角造反的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可見當時這句口號已經深入人心。魏國竟然公開承認與黃巾的思想有承襲關係,真是頗具諷刺意味!而事實上乃父曹操也正是利用黃巾降卒改編成「青州兵」而起家的,誠所謂「成者王侯敗者賊」啊!

    曹丕即時稱帝之後,逐漸現此舉竟然歪打正著,具有四大好處:

    第一,可以建立一個曹操死後的新權威。曹操死後,軍隊因為驟然失去最高統帥而變得不穩,藏霸的青州兵在洛陽鼓噪;孫狼在嵩縣宣佈起兵勤王;具有「惑眾之才」的魏諷在鄴城附近造反;自曹植以下的眾兄弟對曹丕接掌大權的合法性紛紛提出質疑;然而這一切在曹丕稱帝之後,不但沒有引起鏈鎖反應,反而趨於穩定,使他迅解除了藏霸兵權,平定了青州兵之亂;同時,與魏諷同謀的長樂衛尉陳禕產生畏懼心理,倒戈向曹丕告了密,致使魏諷等同黨十餘人盡皆被誅。可見,皇帝的權威在這裡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第二,順應當時周圍環境的需要。自張角組織太平道將「蒼天已死」四字傳遍神州大地後,群雄割據,改朝換代的思想早已深入全國上下層階級的意識中了,以夏侯敦為的一批將領俱已表明「恥為漢官,求受魏印」的態度,可見在各級軍官的眼中。曹氏成為新王朝地天子只是時間問題。而自己的登基,則為這些軍官的進一步晉陞開闢了廣闊前景。

    第三,若不稱帝,根本無法處理自己與漢帝的相互關係。曹操原本是以「承相」的名義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而承相一職按律不可世襲,僅能承襲「魏王」之爵,況且自己年齡也比漢帝小幾歲。若不稱帝,無論如何難以擺正號施令與聽令者之間的關係。

    第四。皇帝名號地還有其它好處。自己身為皇帝,則任何人以任何名義造反,都會被自己直截了當斥為「亂臣賊子」,這在討伐的時候便具有精神上地壓倒優勢;反之,若不做皇帝,就有可能被別人以漢帝名義壓下,反斥為「亂臣」了。

    不說曹丕當了皇帝。躊躇滿志;卻說蜀王劉備別具野心,也在密切關注著事態展。

    當劉備聽說曹丕已經稱帝,漢帝被逐出皇宮之後,不禁心花怒放,正中下懷!當然,表面上他必須表示悲哀一番,於是放聲大哭:「嗚呼……漢室傾矣!曹丕既然稱帝,漢帝必然為其謀害……吾躬為皇叔。嗚呼痛哉!嗚嗚嗚嗚……」這時報信之人急忙告訴他說:「主公勿憂。人言曹丕未能害得漢帝,他與荀彧、荀攸等人已逃出許都,現在嵩山之中,已有嵩縣人士孫狼起兵勤王。」劉備聞言怒斥道:「人言安足信!曹操暴戾,其子狼心狗行,既篡帝位。安能不害先帝?痛哉先帝也……」說完又哭,眾急勸免。

    這事被諸葛亮看在眼裡,不由得暗暗冷笑,早知劉備心意。自從慈航靜念派來了以後,他自己的地位一直在關羽、張飛、黃忠、張任之下,關羽「自取滅亡」之後,才稍微好了點。此時天賜「擁立」之機,哪有不用之理?於是咳嗽一聲,以期引起眾人注意,然後緩緩說道:「漢室雖然將傾。皇叔卻是擎天之柱!常言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如今大漢建安帝即已遇害,敢請蜀王即位。登臨大統,以正天下!」

    一番話說得四座皆驚。劉備心中大喜,卻不知群臣意見,假意推辭道:「這怎麼可以?我雖為景帝之孫,漢朝苗裔,先帝之叔,不過並未有德澤佈於百姓,稱帝恐非其宜。決難從命!」

    張飛卻道:「自打黃巾起事開始,看那皇帝所作所為,有何德澤佈於百姓?他算個球!怎及大哥戎馬一生,為天下安危四處奔波,裨肉散而復生,生而復散,大哥不能當皇帝,還有誰配?」

    劉備忙道:「賢弟不可胡言……」

    這時諸葛亮適時說道:「此事關呼『天道』,何不請紫虛上人前來一問?」百官盡皆贊成,於是劉備就把紫虛上人等一干慈航靜念派的長老請到。

    其實什麼「天道」?無非是被「聖人」所「認定」的事物而已!紫虛上人拂鬚道:「此順天應人之事,時不我與!好風憑借力,便可上青雲……常言道:『天與不取,反受其咎。』玄德公既然早已萬事俱備,還等什麼?」紫虛上人這番話,其實沒有一句涉及「稱帝登基」,然而人人聽了都覺得是那麼回事,頻頻點頭,這便是所謂「上人」的老道之處,既談吐清高,含而不露,又達到了說話的目的。

    劉備見眾人均無異議,佯辭之;眾人勸進,又辭之;眾人三勸,才「勉強應允」。於是,蜀王劉備,登基稱帝,以繼承漢統為國號,改元章武元年,立妻吳氏為皇后,長子禪為太子;次子永、三子理皆封為王;以張飛為太尉、大將軍,紫虛上人為右丞相,位在孔明之上,實則不理瑣事;以孔明為左丞相;其餘眾將,皆有封賞,詔告天下,百官稱賀。劉備龍袍皇冠,洋洋自喜。

    ……

    此時天下忽然冒出兩個新皇帝,楊華只當笑話一般去看,不置可否。但漢帝卻怒不可遏。他憤然說道:「曹丕狼子野心早存,可想而知,但蜀王劉備乃朕之皇叔,怎可也行那篡位之事?」荀彧哂道:「劉玄德自進蜀王之時,恐怕已有此心了……」

    這種局面,對於關師音卻是正中下懷。但她表面上卻幫劉備說道:「或許劉玄德並不知道陛下依然健在呢!他以為陛下不知所終。故有如此權宜之舉。照臣看來,不如派遣一名使者前去說明情況,宣諭聖意,著他取消帝號,起兵勤王。他既是漢室宗親,當此之時,責無旁貸。人人都說劉玄德仁義。這正是一塊試金石啊,豈不好過我們在這裡瞎猜對方心思?」

    漢帝點頭道:「果然妙計!但使臣一事非同小可。不知誰可擔任?」

    荀攸道:「便讓臣去走一趟,此番隨機應變,定能探知就裡……」

    薜靈芸在旁邊插嘴道:「我也正想看看這個笑話呢!荀大夫若去,我有辦法能讓您頃刻便到,不過卻有一個條件。」

    荀攸奇道:「你這小丫頭,有何條件?」薜靈芸道:「您讓我扮成您地侍女,然後閉上眼睛。讓你睜開時再睜開,約有大半日,便到了。」

    荀攸道:「聽起來竟像是神話……」薜靈芸道:「不信便罷了,我這麼幫你,其實是自己多事,說不定會挨我師傅罵呢!」

    曹皇后卻點頭道:「我這芸妹子古靈精怪,她說地事情荀大夫不可不信。」荀攸於是笑道:「姑且信你吧。」

    於是荀攸與薜靈芸前往蜀中……

    ……

    這時劉備正在蜀中封官許願,大宴群臣。忽報曹丕方而竟有使者前來,祝賀登基。劉備狐疑道:「他這是什麼意思?」諸葛亮笑道:「彼此彼此!他新近登基,正感孤獨,忽見我們也在登基,此番是期望互相扶持之意。」

    劉備道:「這麼說來他是希望我們也向他祝賀?」諸葛亮道:「正是!其實倒也無妨,根據我們眼下的地理位置。有他們相助的話,很多事情都可事半功倍。」

    此時一名慈航靜念派長老卻道:「不可!我們現在的登基,是打著繼承漢統的名義,如果反過來向他們的登基表示祝賀,豈不成了笑話?」

    劉備沉吟,問道:「楊華和孫權方面,都有何動靜?」手下答道:「楊華方面不置可否,但孫權方面向我們來了聲色俱厲的譴責。」

    劉備冷笑道:「好你個孫權小兒,給你幾分顏色就想開染坊了?朕正想收復荊州呢!前時按兵不動,竟以為朕沒實力……」

    諸葛亮道:「吾皇新近登基。不如歇一陣再……」

    劉備獰笑道:「不!朕正要御駕親征。趁勢向天下人展示朕地實力!朕的手足雲長賢弟被殺,朕豈能不為兄弟報仇?嘿嘿。傳令下去……」

    正在劉備得意之際,忽報大漢建安帝聖使荀攸駕到,眾人無不驚呆!

    劉備見手下群臣大眼瞪小眼,也是不無心虛地問道:「怎麼會這樣?」來報信地人說道:「漢帝自許都逃出之後,即至嵩山,與嵩縣孫狼所部勤王兵馬會合,最近又南下,與自新野北上的關將軍之子關平的勤王部隊會師。因此聖上……啊不,是建安帝特派荀攸為使,希望主公……啊不,是希望皇上易幟勤王……」

    劉備尷尬地說道:「這……關平賢侄……怎麼也摻和在了裡面?真是……」

    諸葛亮從旁說道:「主公……哦,皇上您不如暫且稱病不見,便由臣下前去與漢帝使者周旋吧!」

    劉備無奈點頭道:「那就有勞愛卿了!」

    ……

    諸葛亮見到荀攸,說道:「常聞公達先生每臨戰陣,知計百出,亮仰慕已久,今日得見,何幸如之!」荀攸笑道:「常聞諸葛先生知戰群儒,今日一見,鐵口果不其然!」二人相視大笑。荀攸接著問著:「事情還可行嗎?」

    他並未明指何事,但諸葛亮心中有數,歎道:「我主公原本因為曹丕篡漢,以為建安帝應當同時遇害。因國不可一日無君,躬為大漢皇叔,不得不即位以擔匡扶漢室天下之大任。此乃上應天意,下達民心。如今既已登位,豈同兒戲?眼下屬中群臣皆有疑慮,建安帝是否真的健在,也不能僅聽片面之辭,須得考證詳實方可服眾。今日亮有一計:只要公達先生能請建安帝親臨蜀中,則我主與帝原本相識,必然可知真假,而我主公劉皇叔又久有復興漢室之心,那時擁帝勤王,決無二志,必獻蜀中領土為漢室復興之基業,豈不快哉?」

    荀攸微微搖頭道:「果真有心,何不隨在下一同返回面聖,便知端底?」

    諸葛亮卻滿面笑容地解釋道:「眼下江東孫權逆天行事,佔我荊州,我方即將與江東開戰,以揚我大漢威德,因此一時無法離開軍旅。再說,嵩山新野之間,極不安全,莫如聖上移駕蜀中為妥。只要聖上到來,我方確認無誤,今日之事決不食言,定當竭力輔佐聖主。皇天可鑒!」說罷,諸葛亮賭咒誓,煞有其事。

    荀攸無可奈何,只得問道:「閣下所言,能代表劉皇叔嗎?」

    「那是當然!不過……你們最好能在大戰之前到達蜀境。否則,一旦大戰展開,為避免影響軍心士氣,諸般名分就不可變更了……」諸葛亮開出一連串估計對方不可能辦到地條件,然而又令人覺得合乎情理,所謂「鐵口」真是半點不假。他心中自是得意萬分。

    「這……」荀攸沉吟道,「此事還須奏與聖上裁奪。」荀攸也不得不說些模稜兩可的話,其實他心裡便如明鏡,早知這是對方推托之辭,但人家說得冠冕堂皇,並未拒絕,只是要求確證,自己也只得回去商量。荀攸心中只有苦笑,算是對劉備和諸葛亮的認識加深了一層……

    諸葛亮「恭敬」地目送荀攸離去,心道:「入蜀地道路險阻,既便漢帝真的敢來,只怕也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到達!那麼,能拖多久就拖多久,時間一長,既成事實就是誰也抹殺不了的了,而那時就看實力說話了……嘿嘿,說不定漢帝還活不了那麼久呢……

    [無廣告小說奉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