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意三國 正文 第十三章 荊南整軍
    作者:易飄零對於荊南的官員們來說他們的主公李晟絕對是一位英明有為的主公。雖然年輕但絕不浮躁個性果斷卻又善納人言無論做什麼事情下怎樣的決定都能夠先徵求大家的意見然後在作出最後的決定並且將這個決定貫徹下去以到最後的結果出來。儘管在個人的愛好言行上頗有些大違常理之處比如輕視尊卑喜歡捉弄人等等但這都只是枝末細節而已算不得什麼太大的過錯自然也不曾影響李晟在他們這些人眼裡的看法了。

    當然這只是大體上而言的事情。事實上對於他們這些作為人家手下的人而言李晟這位主公也著實有令他們頭痛的地方。其中最大的一點就是這個主公實在太不夠勤奮了每每把原本需要他坐鎮才能解決的問題推給自己這些當手下的人。雖然自己這些當手下的也可以把事情處理清楚可……可這怎麼也算是違規啊。遠的不說就說眼下吧。面對剛剛從交州那邊送來的快令身為李晟手下三大「總管」之一的龐統就深深的皺起了眉頭。

    「主公也真是大膽啊。居然就這麼把事情交代了下來。他也不想想這事情是我們能一手操辦的嗎?簡直就像皇帝不要了玉璽把玉璽丟給了自己的手下一般。」龐統嘟囔著最小聲嘀咕著也不管自己所說的話是多麼的驚駭世俗就這麼攤著腿很不雅觀的坐在地上隨手將看過了的令書直接丟在了身前的案幾上很是不滿。

    「哎我說士元你一大清早的在這兒嘟囔著什麼哪。」有人偏是耳尖雖然聽不得龐統嘟囔的明確但也確實曉得他是在這兒說話了於是從門外的廊邊轉出一個人來卻是那總理政務的廖立。

    「嘟囔什麼?我正煩著呢。」龐統擺擺手又從自己的懷中掏出了那裝著酒的小壇來輕輕的拍開直接灌了一口酒下腹原本緊緊結起眉頭的臉上終於露了些許快意出來。

    「煩?那又是怎麼回事?我可很早看見你吐出這麼一個字來哦。說說看吧究竟什麼了什麼事情。」廖立徑直走到龐統的對面毫不客氣的坐下頗有些不懷好意的看著他。

    「你看看這個吧。」龐統沒說生了什麼事情只是提起剛剛被自己甩到案几上的令書直接交到了廖立的面前。「主公給我們帶來了了不得的命令呢。」龐統苦著臉說道。

    「哦?什麼命令?讓我看看!」廖立被龐統說得好奇起來接過了那份厚厚的足足有幾十頁大紙的令書看了起來。一時間兩人無話大廳寂靜只有沙沙的翻頁聲和廖立那越來越變得粗重起來的呼氣聲在這一方天地間響起。

    這令書上交代的東西果然是非同小可廖立才看了一半便很有些看不下去了:「孔明不是在主公的身邊嗎?他怎麼也不勸勸主公?這麼大的事情豈是我們這些臣子能夠獨立完成的?若我們今日應下了這事只怕今後就會有人拿我們作為專權的例子而擅專起來這對主公的大業可是不利的緊哪。」說著他放下了手中的令書一如龐統那樣將這一份的厚重丟在案幾之上氣呼呼的無禮起來。只見案几上的那份令書封後寫了四個紅筆大字:「整軍之令」。

    「孔明只怕也有他自己的打算。我等對此有所否認那就直寫信勸解就是了。不過主公這令書裡限的時間頗緊我們無論如何卻是要立刻先抓緊了完成才是。」龐統巴望著廖立說道:「這事雖然主要以我們軍方為主但在某些方面也是需要你們地方上的支援才行。我剛剛看完了全部的命令主公也已經意識道眼下我軍的人數不足正有意要將軍隊擴編呢。這件事情還請公淵大人多多上心哦。」徵兵雖然是軍方的將領出面但卻需要地方的上的官員衙役進行配合宣傳方可盡得完美故而龐統有此一說。

    「明白。」廖立重重點了點頭隨即有些苦惱又有些憤恨的龐統說道:「如今主公身旁只有這孔明一人在側若是一直如今這般被他說動主公的話我們可真是被動了。唉命令下達下來可以反對但在反對通過之前卻得一絲不苟的執行——主公這規矩可也真是令我們手忙攪亂啊。」說著廖立重重的歎了一口氣。

    「好了不要再抱怨了。其實主公定下的這個規矩也不錯:能把反對命令的力量減少到最小讓命令得以順利的執行。唉其實為官為將甚至為君主最怕的還都是這命令不通啊。」龐統搖頭晃腦說著小小的眼睛瞇了起來給人以一種適在半夢半醒間的感覺。

    「這個我也知道。不過眼下這事……」廖立有些欲言又止最後還是停住了「反正我會寫信讓主公收回成命的至於在主公同意收回之前我自然不會人浮於事來一個陰奉陽違了。反正這事情也只是配合著你們軍隊方面完成主要忙亂起來的還是你們啊。士元你接下來可有的忙了。」廖立看著龐統嘿嘿的笑了起來。這笑聲聽在龐統耳中怎麼也像是在一旁幸災樂禍。

    「去……去!你以為這些事情可以難得了我嗎?若非這件事情有些地方需要主公的坐鎮才能辦得我何必在此愁眉苦臉?你別看這令書上寫的繁雜若是讓我全權負責此事的話只怕不要等主公回來我一個月內就可以將事情解決一個大概。」見廖立笑得如此「陰險」龐統頓時不滿起來他有一種被看輕了的感覺連忙大聲的拍胸脯保證道。

    「呵呵說得也是你畢竟是一隻小鳥呢?」廖立嘻嘻哈哈的說著在龐統還沒反應過來之前就奔出的老遠。所謂「小鳥」是廖立、孔明兩人對龐統那「鳳雛」外號的戲稱作為平時打鬧用的。作為李晟軍中最被李晟看中的那位幕僚他們都被李晟委以統領一方事務大任:廖立自是負責政務之事而龐統專職戰術軍令之事至於孔明則是李晟身旁的戰略顧問了。雖然三人同處於高位但互相之間的關係卻很好。尤其是廖立在投入李晟帳下後又被李晟磨礪了幾年已經全然沒有最初的那種眼高於頂渾身是刺的毛病。對於龐統、孔明、徐庶、馬良等同僚他都能很好的同他們配合並在數年的交往中與之有了深厚的感情。諸如眼下這般的打鬧玩笑在他們看來卻是很正常的——大家都是兄弟麼自然還是放開一些的好。

    「去!」一隻飛鞋從廖立竄出來的門中激出從廖立的身後擦過他的耳梢撩起一陣厲風令他直覺臉上有些火辣辣的痛。他知道不好自是要飛快的逃了畢竟還呆在原處的話恐怕會受到那幾乎可以比擬傳說中喝的當陽水倒流的吼聲攻擊。雖然他也不太清楚龐統究竟是怎麼把這吼聲練出來的但這位看似於人畜無害的軍師有這麼一個絕技卻是所有人都清楚的。果然在他以近乎過音的飛快溜出龐統所在院落的時候一句斷喝在他的身後響起了:「死水潭你給我回來!」

    對此廖立甩了甩頭狠狠的揉了揉自己那隱隱被震得麻的耳朵心有餘悸的嘟囔著:「誰還會回去讓你吼啊。除非我傻了!」說罷卻是頭也不回的走了迅。

    *****

    建安十四年六月十五日李晟布令書讓留守荊州的龐統酌情考慮整軍擴兵的事情。六月二十日龐統收到書信以「主上不在事有所不可」為由請李晟暫緩整軍事宜。六月二十七日李晟回書再到長沙乃不許龐統之再請而堅決的把整軍擴兵的事情交到了龐統的手中。

    「沒用還是沒用!」面對李晟重新回來的令書龐統匆匆的看了一遍除了苦笑之外便沒有其他可以表示的了。說實話他不想接這樣的擔子但眼下主公都已如此下達了死命令他不接也是不行。

    只見那一尺見方的白絹之上細細密密的寫著幾百個繩頭大的隸字卻是白底黑字的將事情交代的清清楚楚:「……君乃吾之肱骨也。吾既以兵事委君自然信君之能力荷以留守之重責任以專權。擴軍整兵之事君自可會同有關將佐地方幕僚為之何必非要吾在一旁?有關要求條例於令上都已經交代的清清楚楚了君非要吾返回荊州方可為之是作態焉亦或是其他?」

    文字不多卻是恩威並施尤其是到了最後更是字字誅心。雖然龐統並不把這些誅心言語看得很重但讀到了此處他卻也明白事情已經到了一個決斷的時候了。除非自己想走人不干否則也只有按照主公令書上所說的那樣由自己來負責荊南軍隊的整編了。

    「算了做就做罷!其實這也是主公對我的信任呢。」龐統小聲的這樣說著悄悄的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微微的聳了聳肩膀或許他在放寬心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李晟壓在自己身上的這個擔子的重量了吧。

    七月初一龐統令包括江陵太守趙雲在內的所有將軍除留一名副手與駐地統領兵務之外全部匯聚到長沙城內開始商議整軍事宜。七月初六眾人到齊龐統乃於太守府東廳召開會議商討此事。就一開始向從各地歸來的將軍們聲明了這次整軍的緣由和目的之後龐統便命人將早就命書辦抄滕了十數份的整軍令書布了下去讓這些將軍們端看以便聽取他們的意見。雖然在這些將軍之中很有些是大字不識一個之輩但龐統早就命人各在他們身邊配備了一名文書專門負責向他們解釋令書上總總務必要讓他們明白這整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李晟的大軍如今擁有十萬之眾這是算上了作為俘虜的赤壁降兵在內的數字。考慮到新降之人軍心不穩士氣低落等問題就一般而言李晟方面是不把這自赤壁之戰中得到的三萬人馬計算在自己軍隊數量之內的。因此李晟方稱自己的人馬時都說自己有七萬帶甲之眾。這是李晟實實在在的軍事實力也是李晟賴以在赤壁與曹操交手並趁機奪了襄陽和江陵的實力所在。就外人而言他們所探到的軍隊數量也就是這個數——在這一點上李晟並不像江東那邊總把自己的兵力藏著掖著而是明明白白的公開出來。

    如果只是單純的整軍那牽扯到的也就是李晟作為自己軍事實力所在的七萬人眾。但由於此刻李晟乃是在整軍之上又加了擴軍二字使得龐統和將軍們都不得不把那在赤壁之戰投降過來的士卒也考慮在了其中。畢竟他們原來也都是兵雖然在忠誠士氣方面龐統這邊還不敢打滿滿的保票但在身為士兵的實力和訓練程度上卻是比那些由平民徵召上來的新兵要好上許多了。與龐統同樣坐著的將軍們似乎更喜歡把這些降兵編入自己的麾下。

    這當然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這些降兵擁有的實戰經驗可是李晟軍中的這些士兵所不能比擬的。事實上作為與孫權、劉備相並立的李晟這一方手中的軍隊幾乎都是青澀的可以的新兵。除了甘寧的水軍之外在赤壁之戰前李晟軍中的這些人根本就沒有任何大戰的經驗非但如此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是第一次走上戰場。若非有李晟、龐統、諸葛亮這三個強人前思後慮的照看著又有赤壁之戰完全是壓著對方打的順利之戰的緣故只怕出陣就面臨如此大考驗的李晟軍在經歷了這麼一場大烽火之後所剩的人數將不到最初徵召一半。無論訓練是多麼艱苦沒有上過戰場的新兵和已然經歷了烽煙的老兵之間的差距永遠都是天和地的分別。即使那天地有時看來也只是一線之隔。

    李晟軍的主力也就是那七萬人主要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作為李晟長沙太守的長沙城防部隊人數約有五千;另一個則是李晟成為長沙太守之後謀求自立而私自徵兆的部分大約是六萬五千人。雖然在李晟立軍之初就考慮到了未經戰場的新兵是很難以直接參加大規模戰鬥的事情並有意讓自己可以名正言順參加「剿匪」任務的城防部隊與自己的私軍進行一些輪換以求讓私軍也具備有一定的實戰經驗然而那時畢竟還有劉表看著李晟無論如何也不敢把這樣的舉動做得太大以致就這麼數量的輪換下來李晟軍中只經過訓練而沒粘過血腥的人還是佔了三分之一以上令李晟頗感頭痛。

    赤壁之戰雖然過去自己這邊還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李晟和他的軍師們都明白這勝利是由多方面原因合成的並不完全是自己這邊單獨努力的結果。知道所謂歷史的李晟明白在赤壁之戰以後已然成功的代替了劉備在荊州之地位的自己所將面臨的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在這個挑戰剛剛開局的現在他所控制的地盤遠比歷史上劉備所擁有的要強大的多但與本身已經具備了強大實力的曹操和孫權相比自己這邊還是孱弱的很。為了能夠迅的擴張自己的實力李晟這才決定迅的奪取交州充實自己軍中的錢財並在諸葛亮的提點之下讓龐統直接進行軍隊的整編和擴充。

    李晟軍的整軍方案是在原來李晟私軍編制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新的機構稍加變動而成的即以:

    自李晟以下設立軍令處和軍政處兩大機構軍令負責軍隊駐防戰略戰術的策劃、安排等與作戰有關的事宜軍政處則負責軍隊糧草銀餉的放軍械物資的調用各監軍的安排及其信息情報的匯總等等。

    在編制上以五人為伍包含正副伍長各一名;五伍二十五人為排包括正副裨尉一名排中設直屬伍一由副裨尉直接統領;六排一百五十人為一標設正副偏尉各一名並監軍一名;五標七百五十人為一曲設正副裨校各一名並監軍一名;五曲並一加強標四千人為一營由偏校領軍設正副偏校及監軍一名;五營並加強標兩萬一千人為一軍設正副軍將各一名並監軍一名。

    行軍作戰上以曲作為基本作戰單位常設營而不長設軍。各營平時駐守地方戰時則由軍令處抽調各營組為一軍並委派將軍統領。戰時將軍對各營擁有絕對的管理權而這個管理權在戰後除了有特殊的必要之外即行解散。

    在訓練和裝備的統一上李晟的整軍計劃中將自己現有的十萬多人整編成二十五個營。其中長槍整編營四個弓箭整編營四個騎兵整編營三個步兵混合營六個水兵營四個水兵6戰營一個工兵營三個。

    所謂長槍整編營則是大盾兵與長槍兵混合的編制:即一伍中有兩名大盾兵、三名長槍手。大盾兵裝備一人半高的巨盾一面手弩一把短劍一把投槍三支以皮甲為護具立於隊伍的最前方作戰時以巨盾著地側身以肩抵盾以投槍及遠以手弩及近;長槍手根據各自所佔的位置不同裝備一丈到三丈不等的長槍一支投槍五把以皮甲為護具立於大盾兵之後以投槍及遠、長槍及近形成槍林之勢平推應敵。

    所謂弓箭整編營則是大盾兵與弓箭手混合的編制:即一伍之中有兩名大盾兵三名步弓手。大盾兵裝備一人半高的巨盾一面手弩一把短劍一把投槍三支以皮甲為護具立於隊伍的最前方作戰時以巨盾著地側身以肩抵盾以投槍及遠以手弩及近;步弓手裝備弓一把矢兩壺手弩一把矢二十支短劍一把以皮甲為護具立於大盾兵之後以弓箭及遠手弩及近。

    整編騎兵營為輕甲騎兵的編制騎兵著皮甲配丈八長槍一把投槍五支馬刀一把弓一矢五十一人雙馬。戰時先以弓箭至遠處攻擊而後接近以投槍及敵亂方可以長槍執手佈陣衝鋒。(馬刀為李晟軍新的裝備刀長四尺可單手把握刀身厚重開單刃以取代原本裝備於軍中的斬馬劍。)

    步兵營則是用於近戰、混戰的編制一伍之中備刀手一名槍兵兩名弓手兩名。刀手一長柄馬刀為主要武器配備長柄馬刀一把投槍三支以皮甲為護具。槍手一名以連丈長槍為主要武器另配短柄馬刀一把投槍三支以皮甲為護具。弓手裝備弓一把矢兩壺手弩一把矢二十支短劍一把以皮甲為護具位於伍之正中以弓箭及遠手弩及近。

    水兵營根據各自在戰艦上的位置進行相關的訓練至於個人的裝備則統一以迴旋縹兩枚、弓一、矢三十短劍一把為武器。這還是水軍都督甘寧強烈要求的結果如果按照李晟原來的看法那是沒有必要裝備這些的。「如果到了我們的軍艦要和人家面對面近戰的時候基本這戰鬥也要輸了!」李晟是這樣認為的。對於並不是很熟悉水軍的他來說接弦戰無疑是一種落後的需要避免的作戰方式——這一觀點並不被甘寧等人認同雖然他們也認為李晟給他們的戰船是十分強大的。

    水軍6戰營是李晟軍新設的編制其主要的任務就是負責6戰、偷襲等等……以裝備短柄馬刀一把、迴旋鏢兩枚、雷火彈十五枚、弓箭一把、矢二十、飛爪一具為武器並以皮甲作為護具的士兵被李晟當作精銳中的精銳來要求。就一般而言水軍6戰營除了在李晟名稱和李晟自己的近衛營不同之外其他的都是按照近衛營的標準來訓練的。上船能當水兵、下步能為6軍、有馬能成騎兵都是他們最基本具備的能力。當然能夠進入水軍6戰營的士兵在李晟軍中所享有的待遇也是最高的。

    工兵營說實在的卻是李晟將後世的工兵與擲彈兵相結合而形成的兵種。「能夠製造各種攻城器械、使用投石車、床弩、飛火箭車、雷火彈為主要武器。在具有一定防護條件下具備擁有獨立作戰的能力。」這便是李晟對他們的要求。儘管在這整軍的最初他們不太可能擁有如此高的水平但他們確實是要往這方面展的在今後一年的時間裡。

    整軍擴編的計劃是分成兩個部分來進行的第一步分就是在一年的時間裡完成這十萬人二十五個營的整編這是作為李晟軍主力野戰部隊使用的而第二步則是在十萬人的基礎上擴展出所謂的十萬城防部隊也就是戍衛營這一部分大約是六十個營二十四萬的規模。這數量雖然很多很驚人但在事實上卻不是那麼恐怖的。與完全脫產並作為攻擊部隊的主力來說這二十四萬的戍衛營簡直可以算是曹操那邊的屯田部隊和新兵營的結合體。沒有什麼整編混編的區分基本沒有皮甲的保護戍衛營的士兵都是剛剛告別家園被徵召上來的百姓是作為那十萬主力的後備力量和協防力量使用的。

    他們的出現是李晟根據後世的兵役和眼下自己的要求而提出的。在整編的方案中李晟軍的士兵只需要服滿十年的兵役便可以申請退役。而這所謂的十年期中又只有五年是作為正規兵役存在的。即是說一名剛剛為召入李晟軍的士兵必須先在戍衛營中呆滿三年在屯田的同時進行一名士兵的訓練然後根據自己的意願和上級的要求分配到各個主力中去隨主力參加五年的作戰挨這五年作戰期滿則退回到戍衛營中作為戍衛營裡的基層骨幹為戍衛營培養新的士兵並逐漸適應所謂沒有血腥的生活並在之後的兩年裡退役。

    相較而言十年的兵役期比後世那短短的只有三年的兵役期相比實在是長了不少。本來李晟也是想直接套用著後世的辦法但在反覆的盤算考慮自己眼下所面臨的形勢需要之後還是很無奈的放棄了那樣做:「沒辦法呀這個時代人的水準尤其是來當兵之人的水準實在太低了。」李晟無奈的頭痛著。在他看來新招來的士兵沒有經過兩年左右的教訓根本就不可能養成一個士兵的模樣這令他不得不設立一個前三年的「緩衝期」。至於那後兩年則是出於對士兵自身情況的考慮而設的:在南下的人流中李晟見過一些為了逃離血腥而離開軍隊的人他幾乎都從他們的身上聽到過這樣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想在血的廝殺中存活下來很難而存活下來之後想重新歸於平靜更難。所有的人都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將那一閉眼就看得見血淋淋的戰場之景從自己的夢消除慢慢的才習慣了原本就應該屬於自己的平淡。

    「那幾乎是一段難為兵難為民的日子。內心的痛苦比身體上的疲憊更盛。」一位小讀過幾年書最後當上一個小軍官的荊州兵如是說道。

    李晟想想就理解這種感覺他聽著他們對自己的描述結合著後世聽來的那有關退伍之人難以在社會上生活的種種便決定設立了這最後兩年的緩衝期並從原則上確立了所謂退役兵的安置辦法——反正荊南之地地廣人稀既然我們人少那就藍這些退伍兵都去種田吧一人給他們分上十畝田地似乎也就夠養活一家子的了。李晟具體沒有算計過這個時代養活一家人究竟需要多少田畝因此他也只是確定了這麼一個原則而將具體的數目交給廖立、龐統他們負責。因為不止一次聽歷史課上老師們講述中國人對田地的渴望李晟便直覺的以為分給他們田地是對他們最大的獎賞。

    十畝地只是一個服完十年兵役沒有任何軍功的老兵所能領取的數目。而就現在這個亂世來說能在十年的兵役中活下來卻沒有任何軍功實在是不可想像的事情。要麼死亡、傷殘、要麼殺敵立功這個時代的軍隊就是這麼殘酷。於是李晟根據秦朝的耕戰獎懲政策和後世的軍銜制度設立自己這邊的士兵軍功等級:每獲取敵人級五顆或俘虜敵人三名著升軍銜一級每升軍銜一級則獲取田地畝數增加五也就是所謂「一個敵人的級值一畝地」的辦法。另外規定士兵因兵役或戰功所獲取的田地其所有權歸於「國家」(現在是李晟自己所有)士兵及家屬只擁有土地的耕作權耕作權允許恩及兩世兩世之後則將田畝數降為原本田畝數的一半歸於軍屬所有而另一半則重新收歸「國家」。戰死者按照戰死者的軍銜的上兩級也就是加封十畝地給予戰死者的親屬;而傷殘者則根據傷殘著軍銜等級的上一級到兩級加封五到十畝地給傷殘者或其軍屬。

    至於軍銜則分為:卒、兵、士、尉、校、將、帥七級分為二十一階:卒者初入伍之人也分上、中、下三階其家屬享受十畝田地的待遇兵役前三年按年提升軍銜不加入軍銜田畝制之中;兵者征戰之士也分上、中、下三階主力軍中之兵可以為之按斬數目而獲銜按軍銜田畝制獲得相應的田畝獎勵下兵十畝地中兵十五畝上兵二十畝;士者伍長之從也分上、中、下三階按斬數目而獲銜按軍銜田畝制獲得相應的田畝獎勵下士二十五畝中士三十畝上士三十五畝;尉者排、標之長也分上、中、下三階按斬數目獲銜按軍銜田畝制獲得相應的田畝獎勵下尉四十畝、中尉四十五畝、上尉五十畝;校者曲、營之長也分上、中、下三階按斬數目而獲銜按軍銜田畝制獲得相應的田畝獎勵下校五十五畝中校六十畝上校六十五畝;將者統軍之長分上、中、下三階按戰功或眾議而獲銜按軍銜田畝制獲得相應的田畝獎勵下將七十畝中將七十五畝上將八十畝;帥者將將者也為尊銜按軍銜田畝制獲取百畝田地為獎勵。

    由於使用了一人為兵全家受益的獎勵制度使得李晟軍的士兵們能夠安心的作戰而不必顧慮身後的事情。因為他們都知道只有自己在前方殺敵更多獲得的軍功更大他們在身後的家人才能活的更好。

    建安十四年七月的這場整兵運動令李晟軍的軍力和作戰意志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它使得李晟軍成為天下間最不怕死的軍隊之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