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兒 正文 0061-0070
    [61]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

    在解決了陳友諒的問題後,朱地主向比他更有錢的張地主發動了進攻。

    朱元璋和張士誠可謂是不共戴天,尤其讓朱元璋想不通的是,自己並沒怎麼招惹對方,怎麼就把自己當成最大的敵人呢?

    現在陳友諒已經完了,是時候收拾張士誠這個私鹽販子了。

    張士誠本不是容易欺負的,說來也巧,他的小名也叫九四,與陳友諒的名是傳言中來的不同,他的這個小名在正史中有著明確的記載,他打仗和統治地方主要是靠他的幾個兄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除了張士信之外,另兩個人都很厲害,但已經戰死了,現在的吳在花花公子張士信的帶領下,已經走了下坡路。

    看來這次再沒有天祐了。

    至元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即吳王位,他終於完成了從農民向王侯的轉變過程(之前他一直沒有封王),事實證明,艱苦的道路走下去,得到的成果也會更多。歷史上為了將他與張士誠的吳區分開來,稱這個政權為西吳,張士誠為東吳。

    然而有的史料上記載著朱元璋自立為吳王的字樣,大家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這句話裡自立二字很值得推敲。因為韓林兒此時還是名義上的皇帝,要成為吳王要經過他的批准,批准後就是合法的,如果朱元璋是自立,明顯就是一種犯上的行為,並沒有得到韓林兒的詔書。韓林兒是否心懷不滿,不肯下詔書任命朱元璋呢,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至元二十五年,朱元璋在經過周密準備後,發兵進攻東吳。

    八月出兵,不到半年,便工區了江蘇一帶的大片地區,如徐州、鹽城、泰州等,甚至還包括張士誠原先的根據地高郵。

    眼看朱元璋就要踢開他前進路上最後一塊攔路石,與元朝政府決戰,此時,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讓他驚呆了。

    意想不到的背叛

    正在他征戰江蘇的時候,密探告訴他,他的親侄子,戰功卓著的朱文正已經勾結了張士誠,準備出兵討伐他。

    朱元璋之前也曾被人背叛過,至正二十二年,大將紹榮和趙繼祖密謀殺害他,被告發,朱元璋將其二人處死,至元二十三年,正在與陳友諒決戰的關鍵時刻,大將謝再興叛變,朱元璋處理及時,將叛亂鎮壓。

    然而,朱文正的叛變,卻讓他真正陷入了痛苦中,連自己最信任的親侄子,得力大將都要背叛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

    其實原因很簡單,只是為了官位。

    在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他論功行賞,由於朱文正是他的侄子,立功最大。所以他先問朱文正有什麼要求,要封什麼官。朱文正頗有些大將風度,對朱元璋說,咱倆是親戚啊,你先封別人吧,我對這些沒什麼興趣。

    朱元璋聽了大喜過望,覺得自己的這個侄子真是個人才,識大體,顧大局。於是就把好的位置封給了別人,仍舊讓朱文正來守江西。

    他哪裡知道,朱文正是跟他客氣客氣的,就如同拍賣行裡的叫價,他是等著朱元璋提高價錢,挽留他一下,說出如你一定不能推辭這類的話,沒有想到朱元璋居然不抬價,直接敲了鎯頭。

    成交!

    朱文正的不滿終於爆發了,守洪都是我功勞最大,論功行賞卻沒有我,他怎麼想也想不通,整日借酒澆愁,還公然出外強搶民女,賣官賺錢。但這仍然不能讓他達到心理平衡,每當他看到那些手下在應天這些富庶的地方耀武揚威,而自己只能守著江西,都會從心底裡對朱元璋表示不滿。當這種不滿到達頂點,他就必然走向極端。

    天下誰還可以和朱元璋抗衡?

    只有張士誠了。

    就在他緊鑼密鼓的準備時,朱元璋知道了這個消息。

    他丟下了手中的工作,親自來到洪都。

    他要清理門戶。

    [62]

    朱文正和朱元璋的見面很有戲劇性,看到朱元璋時,朱文正就懵了。朱元璋卻一點也不懵,他充分表現了自己質樸的本性,沒有講諸如今天天氣很好啊,你好像長胖了之類的寒暄話,一點也不玩虛的,直接用鞭子去抽朱文正,一邊打還一邊說:小子,你想幹什麼!

    朱元璋本來想處死朱文正,但由於馬皇后的勸阻,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將他關了起來。客觀的講,朱元璋對朱文正還是不錯的,他在之後的洪武三年(1370)封朱文正年僅八歲的兒子為王,並就藩桂林。

    無論怎麼說,錯誤在朱文正的一邊。

    這個戰功卓著,頗具天才的將領就這麼結束了他的光輝一生,最後在囚禁中死去。他的悲劇源自於他的性格,這個有著軍事天才的人,卻不懂得怎麼為人,他性格乖張,心胸狹窄,品行不佳,即使不壞在這件事上,總有一天,也會因為其他事情惹禍。從這個角度看,他的悲劇是注定的。

    性格決定命運啊!

    這件事情卻給朱元璋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他從此不敢相信任何人,連自己最放心,最得力的侄子都背叛自己,還有何人可以相信?

    對於朱元璋來說,火藥已經埋藏在他的心裡,就看何時爆發了。

    解決這件事情後,朱元璋接著對付他的老對頭,張士誠。

    至元二十五年的戰爭已經把張士誠趕出了長江以北,東吳軍縮在江杭一帶,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和杭州。張士誠似乎還不明白自己的處境,他還想佔據所謂的江南半壁,當他的富地主。

    可是朱地主用行動告訴了他,天下只能有一個最大的地主,而這個人絕對不會是你張士誠。

    至元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率領他的全部精英,以徐達常遇春為主帥討伐張士誠。

    在討論作戰計劃時,發生了爭執,常遇春認為應該直接攻取東吳的老巢平江(今為蘇州),徐達也贊成他的這一意見,他們都認為,只要取得了平江,張士誠的所有地盤都將不戰而降。

    朱元璋不同意。

    朱元璋又一次展現了他的天才戰略眼光,他認為如果直接攻擊平江,張士誠在杭州的兵力一定來救,那麼平江就會極難攻克。而先攻擊杭州和其他地區,就能夠剪除張士誠的羽翼,平江自然也會成為囊中之物。

    事實證明,朱元璋確實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他這次又對了。

    在臨出發前,朱元璋反覆強調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攻克城池之後不可以隨便殺戮,因為殺完了人,得到空地,有什麼用呢(克城無多殺,苟得地,無民何益)。

    這話不是說給徐達聽的,是說給常遇春聽的。

    這位老兄,自九華山後,惡習一直不改,攻城之後必行殺戮,朱元璋多次嚴重警告他,才有所收斂。

    大軍出發了,朱元璋坐在營帳裡,有著一種說不出的興奮感。

    天下就要到手了!

    [63]

    這次朱元璋又集合了二十萬大軍,並交給徐達和常遇春指揮,這兩位名將沒有讓朱元璋失望,他們相約分兵進攻杭州和湖州,並很快攻下。

    現在只剩下平江了。

    平江攻擊戰

    平江號稱第一堅城,張士誠這幾年窩在家裡,看著陳友諒被打垮,看著自己的地盤被朱元璋一點點蠶食,只幹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修城。

    平江誠共有八個門,分別是葑門、虎丘門、婁門、胥門、閶門、盤門、西門、北門。每個門的城牆都極其堅固,是用大塊條石混合糯米製成,城上設置有固定的弓弩位,有靠近城牆者瞬間就會被射成刺蝟。城內還有大量的糧食,足夠守備數年。

    張士誠雖然是一個不思進取的人,但他卻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當年元召集百萬士兵進攻小小的高郵,歷時三月不能攻克,就充分說明了他的意志力。

    而此時,張士誠更加明白,如果平江失守,他就無處可去了。

    他決定拚死一搏。

    對這樣的一個城池採取攻擊行動,是需要周密的計劃的,可是當朱元璋的部下來詢問主攻哪個門時,朱元璋卻對他們大喊道:幾十萬軍隊,還要分哪個門主攻嗎,都給我往死裡打!

    看來幾百年的李雲龍並不是這一招唯一的使用者。

    朱元璋做出了軍事部署,他將自己的名將們充分調動起來,分配了任務,具體如下:

    徐達攻葑門、常遇春攻虎丘、郭興攻婁門,華雲龍攻胥門,湯和攻閶門,王弼攻盤門,張溫攻西門,康茂才攻北門。

    眼花了吧,還有呢!

    他嫌這些人不夠,另外安排耿炳文攻城東北,仇成攻城西南,何文輝攻城西北。

    數了一下,他在平江城外佈置了十一支軍隊,從不同的角度方位攻打,別說是人,神仙也受不了。其實不用打,這麼多人只要擠進城去,也能把張士誠擠死。

    朱元璋尚覺得做的不夠絕,在城外構築長圍,把平江城團團圍住,豈止是人,兔子也跑不出來。

    為了解決平江城過高,士兵仰攻不方便的問題,他在城外動工興建新式房地產——木塔,共分三層,站在塔上可以俯視城內的所有情況,並在每層配備弓弩、火銃和襄陽炮(新式火炮)。真正做到了指哪打哪。

    按說這麼幾套行頭擺出來,張士誠要是識時務,就該投降了。

    可這個私鹽販子硬是認死理,一定要抵抗到底。

    至元二十七年元月,攻擊開始。

    朱元璋的步兵、弓箭兵、炮兵協同作戰,日夜不停的攻擊城池,步兵從城下進攻,炮兵從木塔上不停往下射箭、開槍、開炮。

    張士誠的士兵在承受城樓下士兵進攻的同時,還要注意防空,而且木塔日夜都派人堅守,這些木塔上的士兵一旦碰上了值夜班,就不能下塔,吃喝拉撒都在塔上,吐個痰,小個便之類的行為,理所當然的往城樓上的東吳士兵身上招呼

    實在是苦啊,這才是真正的胯下之辱!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張士誠和他的士兵們以驚人的毅力堅持了八個月,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平江才被攻陷。

    [64]

    張士誠是很有幾分骨氣的,他在城破之時還在城中堅持巷戰,即使朱元璋反覆宣傳,只要張士誠投降,不但不會殺他,還會善待他和他的親屬。但張士誠抱定了決死的信念,他殺死了自己的所有親屬後,準備上吊自殺,被部將解救下來。後被俘押往應天。

    在押往應天的船上,他閉口不言,也不吃飯,表示自己決不屈服的決心。

    朱元璋派重臣李善長審問張士誠,李善長厲言喝斥張士誠,卻得不到對方的任何回應。

    從始至終,張士誠都用蔑視的眼光看著李善長。

    李善長被他看得發毛,又見他不說話,氣得暴跳如雷。

    張士誠看完了李善長的表演,說出了他在這次審訊中唯一的供詞。

    你不過是條狗而已,讓你的主人出來吧!

    沒辦法了,朱元璋出場。

    他看著這個打了十年仗的老對手,這是個怎樣的人啊,

    要徹底的打敗他,要徹底的征服他!

    於是他用少有的和藹語氣勸降張士誠,希望自己能感動他,而他得到的答覆也只是一句話

    你並不比我強,我之所以失敗,只是上天照顧你,不照顧我而已(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

    朱元璋終於被激怒了,他殺死了張士誠,並把張士誠的屍體燒成灰,所謂銼骨揚灰是也

    張士誠是一個有著堅強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終成就一方霸業。但他的缺點和他的優點一樣突出,作為亂世群雄中的一個,他有著小富即安的心理,卻並不明白,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的,只能是淘汰賽,勝利者只有一個。

    做不成天子,就不能再做人了!

    但他仍然是值得我們敬佩的,他意志堅強,反抗元的暴虐統治,雖曾投降過,但畢竟只是權宜之計。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懼,把自己的信念堅持到了最後一刻。

    不怕死的人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篇第十七章

    章節字數:4709更新時間:07-02-2215:48

    [65]

    朱元璋終於掃清了自己前進路上的兩大障礙,即將面對自己的最後一個對手。

    對他而言,這個對手才是真正的敵人和仇人。

    平心而論,陳友諒和張士誠確實是他最強的對手,但從個人感情上而言,他與此二人並無仇恨,甚至還有惺惺相惜之感。

    但元就不一樣了,正是在這個殘暴王朝的統治之下,朱元璋失去了他的父母,家破人亡。自己流離失所,乞討度日,不得已才去造反。

    在朱元璋的心裡,埋藏著對元的刻骨仇恨。

    不但有家仇,還有國恨。

    在朱元璋掃平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中,為了麻痺元朝,朱元璋不稱王,不稱帝,並暗中表示不與元朝為敵。他還給當時的元朝大將察罕貼木兒送去了厚禮。

    這麼看來,他確實是個搞關係的能手。

    在元朝看來,這是一個只想在戰爭中撈點好處的鄉巴佬,給點好處就行了。

    如果他們去調查一下朱元璋童年時候的悲慘經歷,再思考一下是誰造成了朱元璋的痛苦,就會發現自己的這個想法是多麼的荒謬。

    朱元璋的策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他解決了陳友諒,即將掃平江南的時候,元朝政府連忙派戶部尚書張昶來封他為官,他們總是覺得這個人是可以為他們所利用的,給點錢就是了。

    朱元璋的反應卻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他把官辭了,卻把張昶留下了。朱元璋挖了元的牆腳,還對劉基說:元朝送了個賢人給我,你們沒事可以和他多談談。

    如果這一行為還不能讓元朝明白朱元璋的真正用意,那他們就太蠢了。

    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作戰,打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元朝政府曾經非常高興的做了一回拳擊比賽的旁觀者,對於他們來說,最好的結果是三個人都倒下,然後自己上去宣佈勝利。

    元朝政府最愚蠢之處就在於,他不知道這場比賽是一場淘汰賽,而最後勝利的獎品是與自己決戰的資格!

    當朱元璋歷盡艱難,從屍山血河中走出,從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屍體上爬起來時,元朝政府才畏懼的發現,這個勝利者比以往任何一個對手都可怕。

    他有著精良的軍隊,善斷的謀臣,勇猛的武將,他率領的不再是那種一攻即破的農民起義軍,而是一支戰鬥力絕不遜於自己的強悍之師。

    元朝政府為了挽救自己的命運,想盡了各種辦法,他們送了大量的金銀財寶給朱元璋,希望他能接受招撫,繼續做他們的奴隸。

    可是他們慢慢發現,眼前的這個朱元璋不但想要自己的錢,更想要自己的命。

    比賽就要開始了!

    讓我們看一下雙方的選手,現在我們先歡迎元朝選手,元順帝出場!

    下面請元順帝用一句話表達他現在的心情,

    元順帝:就剩一句啊,那我說了,希望對方選手下手輕點,我怕疼

    現在請朱元璋選手說自己的感想,哎,朱元璋選手哪裡去了。

    喔,我們找到他了,他正在磨刀,那我們就不打擾了

    現在比賽開始!

    [66]

    在此之前,我們還要介紹一下朱元璋的對手,元。

    元是蒙古建立的政權,蒙古強大起源於十二世紀,1206年,蒙古族首領鐵木真統一漠北,代表著蒙古進入全盛時期。

    要說明一下的是,很多人都認為蒙古的強大是自鐵木真之後才開始,這個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實際上蒙古人的戰鬥力一直相當的強,他們是天生的戰士。

    這個強悍的民族之所以一直沒有登上歷史舞台,只是因為自身的分裂。而當鐵木真解決了這個問題後,其可怕的破環力和戰爭能力就如狂風暴雨宣洩到世界各地。

    文化先進的民族被相對落後的民族征服,在歷史上並不少見,如西晉和北宋的滅亡等等,但其中存在著一個誤區。那就是人們一直認為這些落後民族能夠成為征服者,是因為他們的士兵英勇善戰,並不是他們的軍事機構先進。

    在那些人看來,這些連字都不認識的野蠻人,只是憑藉著所謂的勇猛作戰,怎麼可能在軍事謀略上勝過長期受到系統軍事理論訓練的文化先進民族的軍官們。

    事實證明,他們可能是錯的。

    軍事和經濟的發展往往是脫離的,這句話已經被歷史多次證明。

    蒙古的軍事制度雖然簡單,卻很實用,他們沒有南宋那些無用的官僚機構,作戰時採用小股騎兵試探,然後採取突然襲擊的方法對敵方薄弱部位實施衝擊。一旦攻擊受挫,立刻撤走,然後尋機從側面突破。

    機動,這是蒙古軍隊的最大優點。

    更讓人難以相信的是,蒙古軍隊的武器也比南宋更先進,他們天才的發明了當時最為可怕的弓,其射程可達300米,無論多厚的鎧甲都難以抵擋。只有最精銳的南宋軍隊裝備的神臂弓才能與之相比。但戰爭中,武器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作戰的士兵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和蒙古人打仗是一種很痛苦的事,因為他們並不與對方直接用刀劍廝殺,其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弓箭。

    當你碰到蒙古騎兵時,你的噩夢就開始了。進攻前射箭,進攻的過程中射箭,甚至在他逃跑時,還在射箭。你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著,這種類似無賴的打法可以把人逼瘋!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蒙古軍隊進攻東歐時,那些體格遠遠比他們健壯的歐洲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

    他們基本上都不是被刀劍砍死的,而是被箭射死。

    而蒙古人的另一個特點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那就是屠城。

    蒙古人從東亞打到西亞,再打到歐洲,一直都來這一套,他們的屠城是比較有特點的,值得一說

    從各方面資料來看(多桑蒙古史、元史),蒙古人的屠城並不是放縱軍紀造成的,他們的屠城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注意這一特點)。

    屠城是為了讓對手屈服。

    在攻城前他們一般會打好招呼,投降就不屠城,不投降後果你們自己去想。

    但他們缺德之處在於,不投降他們必然會屠城,但是投降的他們也並不放過,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為了保障後方的需要,他們認為,有人留在自己的身後是不安全的,一定要殺光才安心。(蓋蒙古兵不欲後路有居民,而使其有後顧之憂也)

    蒙古的狂潮席捲全球,不過歐洲人似乎更有自律精神,他們認為無端出來這麼些恐怖的傢伙,是因為自己犯的錯太多,上帝用鞭子來教訓自己,所以他們稱呼蒙古人為上帝之鞭。

    這一榮譽稱號的授予在歐洲歷史上是第二次,第一次給了匈奴王阿提拉。

    歷史學家們給了蒙古軍隊的這種屠殺行為一個非常確切的定義——國家恐怖主義。

    蒙古軍隊似乎也有某些人相當愛好行為藝術,其具體表現為西亞戰役中,將被殺死的人腦袋砍下來,推成一座三角型山。

    此外他們也是頗有些黑色幽默感的,比如在攻克巴格達後,他們將最高領袖哈里發關在一座裝滿金銀珠寶的房子裡,讓他活活餓死。

    他們在全世界範圍內解決了幾千萬人吃飯的問題,卻是用最殘酷的方式——屠殺!

    [67]

    這是一個可怕的敵人,他們的破壞力是極其驚人的。此處我們要列舉幾個數字。

    這些數字讓人看了不寒而慄。

    蒙古攻滅金國時留存人口的數字如下:

    金全盛時(1207)有戶768萬,元滅金時(1235)剩下87萬戶,下降89%

    蒙古滅南宋時留存人口的數字如下:

    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戶1267萬,元滅宋時剩下937萬,下降26%

    這麼看來,蒙古對南宋還是相當寬大的,當然這其中是有原因的,我們後來會說到。

    蒙古軍隊對中原諸國的攻擊確實厲害,滅掉西夏國用了二十二年(1205-1227),滅掉曾橫掃天下的金國用了二十三年(1211-1234)。

    此時的蒙古認識到了自己的可怕實力,他們將下一個矛頭指向了南宋。

    在他們看來,與他們同樣健壯勇敢的金國人也不堪一擊,何況是整天只會吟詩作畫、體格瘦弱的南人?

    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人做好了一切準備,進攻南宋。

    他們認為,十年之內必然滅宋。

    可他們沒有想到,這一仗打了近五十年,還搭上了一個大汗的命。

    在他們屠城的威脅下,這些柔弱的南人似乎並不害怕,從兩淮到襄陽再到四川,無不遇到激烈的抵抗

    他們在合州遭受到了最大的挫折。

    宋寶佑七年(1259)二月,大汗蒙哥親自帶領軍隊攻擊四川合州,這一仗打了五個月。守將王堅堅守合州釣魚城,不但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還在戰鬥中擊傷了大汗蒙哥。

    發生的這一切,讓蒙古貴族們很不理解,是什麼樣的力量著這些柔弱的人,讓他們如此堅強呢?

    他們決心找出答案。

    雖然南宋進行了激烈的抵抗,但最終還是無法擋住蒙古軍隊的鐵騎。

    1279年,在激烈抵抗後,南宋最後一個戰時丞相陸秀夫在海上向幼年的皇帝趙昺行禮,說出了最後的話:

    國家到了這個地步,陛下也只好以身許國了。

    然後他背著皇帝,跳入了大海中。

    南宋滅亡了,但蒙古貴族們心中的謎團始終沒有解開。

    此時,他們發現自己有可能從一個人身上找到答案,

    這個人叫文天祥。

    [68]

    此時的文天祥已經在元的監獄裡待了很久,他是在南宋最危急的時刻起兵的,組織義兵抗元,戰敗後被俘。

    這樣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正是元朝統治者們理想的研究對象。是什麼著他去做這樣一件根本沒有可能達成的事呢?

    於是,從投降的宋朝丞相到皇帝,再到元朝的丞相、皇帝,個個都來勸降,但他們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樣的。

    絕不投降!

    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鋒中,蒙古貴族們認識到,這個人心中有一樣東西在著他,

    這樣東西叫做道義!

    道義是個什麼玩意兒?

    看不見也摸不著,但蒙古貴族們還是把握住了一點,那就是只要降伏了這個人,就能樹立一個典型,道義是可以被打敗的。

    於是他們換著法子折磨文天祥,從舒適的暖房到臭氣熏天的黑牢,從軟到硬,無所不用。

    但文天祥軟硬不吃,

    文天祥在艱苦的環境下,堅持了自己的信念,寫下了千古名篇——《正氣歌》

    其中有兩句話,是他內心的寫照:

    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一個人的氣節和尊嚴,正是在最困難的時候體現出來的。

    蒙古貴族們沒有辦法了,只好讓忽必烈出場。

    忽必烈是一個接受過長時間漢化教育的人,他深知,殺掉文天祥很簡單,但要征服他心中的信念是困難的。

    他以一種近乎哀求的語氣,對文天祥說,你是真正的人才,留在我這裡做個宰相吧。

    文天祥拒絕了他!

    忽必烈反覆勸說,都沒有效果,他實在無法了,只好對文天祥說:你想幹什麼,自己說吧。

    文天祥昂頭說道:只求一死!

    好好的活著不好嗎,為什麼一定要死呢,那個道義就那麼重要?

    他佩服這個人,但也不理解他,

    成全了你吧!

    1283年,文天祥被押往大都的刑場,他到達刑場時,周圍圍著無數百姓,他們將看著這個英勇不屈的人被處死。

    文天祥提出了他人生的最後一個問題,南是哪個方向,立刻有百姓指給了他

    他向南方跪拜行禮,然後坐下,從容不迫的對行刑的人說:

    我的事結束了。

    這一天,文天祥是真正的勝利者!

    他以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告訴了所有的人,在這場以個人對抗一個國家的戰爭中,他才是不折不扣的勝利者!

    他至死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

    元朝的統治者們最終還是沒有找到答案。

    其實答案就藏在文天祥的衣帶詔中,這也是他的遺書。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此誠為光照日月、氣壯山河的絕唱!

    文天祥的行為告訴了所有的人,肉體可以被征服,但道義是不會被征服的。

    這種道義,不但屬於每一個人,也屬於他們的國家,民族。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篇第十八章

    章節字數:3865更新時間:07-02-2215:49

    [69]

    我們介紹文天祥不但是要介紹他的偉大,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作為典型人物,文天祥的行為及思想很值得研究,我們在前面說過,很多看起來不相關的事情,是有著很深刻的聯繫的,文天祥的行為與後來明朝眾多的正臣及東林黨的產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們將在今後的文章中揭示這種隱秘的聯繫及其產生原因。

    而元朝就在這種情況下,開始了自己的統治,他們不瞭解自己統治下的這些人在想些什麼,也不想瞭解,而文天祥卻作為一個楷模,成為了被統治者的精神偶像。

    這樣的統治是不會牢固的。

    蒙古貴族們很注意保持自己的民族特點,他們不接受漢化,不與漢人通婚(夢想娶趙敏的人就放棄吧),他們與被統治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無法達成共識。加上時不時又出來幾個貴族叫囂著把漢人都趕走,拿農田去養牛羊,幸好當時的丞相脫脫阻止,這個愚蠢的主意才沒有得以實現。

    這裡要說明一下,這個脫脫不是後來的那個脫脫,這個元初的脫脫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就是因為他的建議,元朝軍隊在攻陷很多城市後,沒有大肆屠殺當地居民,而是不斷向農耕文明發展,此人實在是功不可沒。

    另外說兩句,看元朝史書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他們的名字經常重複,動不動就是帖木爾,脫脫等,我曾寫過一首打油詩:

    紙頭皆掛帖木爾,抬眼望去盡脫脫

    玩笑而已

    在元朝的大家庭裡,家長對家庭成員似乎沒有什麼感情,看中了什麼就搶什麼,彷彿這個家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十年,雙方越看對方越不順眼,既然過不攏,就分家吧

    可問題是這個家裡幹活的都是家庭成員,離開了他們,這些蒙古貴族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一方要分,一方不讓分,就只好使用家庭暴力了。

    可是這些曾經縱橫天下的蒙古騎兵已經在享樂的生活中沉淪了,有的連馬都不會騎了,他們除了欺負家裡那些手無寸鐵的下人外,並無其他本事。

    而等到這些下人們拿起了平時幹活的菜刀和鋤頭反抗時,曾經的統治者就將手足無措。

    比如蒙古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阿速軍,這支部隊即使在強悍的蒙古軍隊中也是出類拔萃的,曾立下大功。當起義爆發時,他們被派去鎮壓,這支部隊接到命令後,立刻出發,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去搶了一把老百姓。

    但是運氣不好,在搶劫回來後,正好碰到了起義軍,剛看到對方的旗幟,領隊的首領便大叫阿卜,阿卜(快跑),這支最為精銳的部隊就是這樣敗退的,退回去後還反覆強調自己是遭遇數倍於自己的起義軍才敗退的。

    就是這樣的軍隊素質,才使得元朝軍隊在起義初期顯得不堪一擊。

    但隨著起義的擴大,元朝統治者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成吉思汗的血液在他們的血管裡復甦過來,他們重新整編了部隊,戰鬥力也直線上升,先後鎮壓了全國很多地方的起義。

    只要跨上馬,我們仍然是偉大的成吉思汗的子孫!

    而在元朝陷入危急之時,也出現了一些具有豐富作戰經驗和軍事才能的將領。

    其中最優秀的一個,叫做擴廓帖木爾,

    他還有個為人所熟知的名字——王保保。

    [70]

    擴廓帖木爾這個名字太拗口了,我們就稱呼他為王保保吧。

    王保保是元朝名將察罕帖木爾的外甥,也是他的養子,在察罕被殺後,他承擔起了守護元朝的使命,並成為了明朝的主要敵人。

    這個名字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目標,元!

    朱元璋終於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了,消滅元,為自己的父母報仇,而他提出的口號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這也是當時很多人的想法。

    我們引用著名史學家吳晗先生的話來形容當時的局勢在這樣的情況下,戰爭的性質改變了,不再是紅巾軍原來的階級鬥爭的性質,而是一個漢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戰爭。

    今天的蒙古族當然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但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當時的人們是不大可能和蒙古騎兵一同聯歡的。

    事實上,他們等待這一天的到來已經很久了。

    是的,當時就是這樣。

    北伐開始

    至元二十七(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遣大將徐達、常遇春揮師北伐,這次北伐是有著特殊歷史意義的,公元十世紀初,石敬瑭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將北邊險要之地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

    此人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罪人之一。其人格之無恥,行為之卑劣,臉皮之厚度,後人難於匹敵。

    他的這一行為使得從此中原王朝在與遊牧民族的軍事鬥爭中處於無險可守的被動地位。由於中原以步兵為主,而遊牧民族以騎兵為主,割讓十六州以後,中原步兵們就要在千里平原上直接面對騎兵的衝擊。

    從某種程度上說,整個宋朝就毀在了石敬瑭的手中,中原的士兵們不得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抵抗遊牧民族的侵略。直到整個大宋王朝的崩潰。

    在燕雲失陷四百年後,朱元璋開始了他的北伐,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由南而北的統一戰爭。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