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兒 正文 0021-0030
    [21]

    集慶就在眼前!

    此時的朱元璋是義軍的左副元帥,而郭天敘是都元帥,郭子興的妻弟張天祐是右都副元帥,這個職位是劉福通封的,朱元璋的地位最低,但是顯而易見,這兩個人根本沒有與朱元璋抗衡的本錢,軍隊的實際統帥是朱元璋。此時元朝的統治者們已經十分頭疼,到處都是起義軍,沒有工夫去理會小小的朱元璋,朱元璋正是抓住這個機會,向集慶發動了總攻。

    由於船隻太差,而且過於小看集慶的城防,朱元璋於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八月和九月連續兩次攻擊集慶,都被元軍擊敗,然而失敗對朱元璋來說並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在這兩次戰鬥中,郭天敘和張天祐都戰死了,朱元璋順理成章的成為了都元帥。

    第二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進攻集慶,用了十天時間攻破了集慶,並改集慶為應天。

    窮人朱元璋終於擺脫了鳳陽,擺脫了濠州,擺脫了滁州,來到了富裕的南京,但真正的事業才剛開始,繼續努力!

    朱元璋佔據了應天,對他來說是件好事,但從歷史大勢上看,他的形勢並不樂觀,自古佔據北方即有天時地利,中國地勢由北向南,由南方起兵進攻北方最後獲得勝利,少有先例。

    可是朱元璋此時佔據應天,卻是佔了個大便宜。

    我們介紹一下朱元璋的鄰居們,住在他東邊鎮江的是元朝軍隊,而住東南方平江(蘇州)的是張士誠,東北面的是張明鑒的起義軍,南面是元將八思爾不花(什麼名字),西面是徐壽輝。

    表面上看,朱元璋的鄰居們個個都比他強,家大業大,朱元璋被他們圍在中間,就好像是到外地打工的民工,寄人籬下,然而這些鄰居們雖然並不喜歡朱元璋,但也正是因為他過於弱小,誰也沒把他看在眼裡,自己打來打去,沒空搭理他。

    更關鍵的是,朱元璋北面的鄰居是劉福通,這個是兄弟單位的部隊。幫助朱元璋擋住了元朝軍隊的進攻。元朝的統治者倒是很重視朱元璋,可是打不著。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情形,能打的不想打,想打的不能打。

    朱元璋充分利用了這一特點,對他而言,元朝雖然是他苦大仇深的報復對象,但還不到時候,他先要料理他的兩個鄰居。對他而言,這兩個鄰居才是真正可怕的對手。

    [22]

    下面我們要介紹他的兩個鄰居,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張士誠和陳友諒。

    這兩個人都是當世之豪傑,如果他們分別出現在不同的朝代,應該都能成就大業,可惜,歷史注定要讓這個時代熱鬧一點。

    這是一場淘汰賽,只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獲得勝利。

    根據顧愷之吃甘蔗的理論,我們先介紹弱一點的。

    張士誠,男,1321年生人,職業是販私鹽,山東泰州人,在這裡要說一下販私鹽這一封建時代長期存在的行業。鹽是國家管制的物品,非經允許不能販賣,但海水就在那裡放著,不曬白不曬,不賣白不賣,所以很多人都看上了這條發財之道。

    根據經濟學的理論,壟斷必然造成行業的退化和官僚化,古代鹽業也不例外,老百姓只要花三分之一的價錢就可以買到比官鹽好得多的私鹽。為了嚴格控制這一行業利益,歷代封建政府,無論是漢、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也不管他們治國的方法是道家、儒家還是法家,在對這一問題的處理上,他們都遵照了韓非子的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老百姓明知去河裡撈金要處死刑還要去幹,是因為存在著僥倖心理,所以要加大處罰力度。

    對待販賣私鹽的處罰也是不斷的加重,到了隋唐時期,販賣一石(約一百斤)私鹽就要處死刑,大家知道,程咬金就是私鹽販子,看他的個頭,應該不止賣一百斤私鹽,居然還能通過大赦出獄,確實讓人費解。

    那麼張士誠的性格應該就清楚了,首先他應該是一個不怕死的人,怕死就不能幹這個,此外,他應該是一個比較有錢的人,有錢就能交到很多朋友,最後,他對元朝統治應該有著刻骨的仇恨,因為這個政府不讓他賣私鹽,還處死了他的很多朋友。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張士誠在山東泰州起義,他是私鹽販子,所以他的起義兄弟也大都是幹這行的,他不屬於以貧苦農民為主的紅巾軍序列,這就為他和朱元璋的長期矛盾打下了伏筆。

    作為當時眾多起義者中的一個,張士誠是通過一場艱苦卓絕的戰役決定他的歷史地位的。

    [23]

    最艱苦的戰役——高郵之戰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張士誠起兵後,連續攻佔泰州、興化等地,在高郵建都,稱誠王,國號大周,以天祐為紀年。

    現在看來,這個天祐紀年名字實在是取得好。

    張士誠的王位還沒有坐多久,元朝就派兵打來了,其實元朝的官員們也是認死理的,誰稱王就去打誰,要是碰到個埋頭造反不稱王的,他反倒是不理的,朱元璋就是佔了這個便宜。

    我們上文提到過的元朝名臣脫脫率領百萬大軍(注意,這個是實數)攻擊高郵,所謂出師之盛,未有過之者(元史),此時私鹽販子張士誠表現了他的勇氣和決心。

    當時很多人都建議放棄高郵,張士誠考慮良久,說出了一句話:我們還能去哪裡呢

    是啊,還能去哪裡呢?

    死也要死在這裡!

    元軍用各種武器攻城,包括多種火炮,張士誠和他的兩個弟弟張士義、張士德就在城樓上堅守,所有的將士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更重要的是,這些起義者的心中有著這樣一個信念。

    投降也是死,抵抗也是死,不如抵抗而死!至少死得悲壯!

    於是,看似柔弱的小城高郵就在這種精神的下抵抗了百萬元軍三個月,這就是敢於拚命的力量。

    正在高郵外城被攻破,內城即將被攻下時,元朝政府內部出現了問題。

    在以往的史書中,我們總是看到很多奸臣,這些人只顧自己不顧國家,是大家痛恨的對象,比如秦儈,比如賈似道,總是在關鍵時刻來那麼一下,壞了國家大事。事實證明,少數民族政權也有奸臣,也會來這麼一手。

    之後的內容就是俗套了,小人向皇帝進讒言,皇帝擔心外面的將軍造反,限令立刻回來,於是脫脫撤離了高郵,他挽救元王朝的努力也就這麼付之東流。

    關鍵時候有天祐,名字固然取得好,但如果不能堅持那三個月,也不會有最後的勝利,所以決定張士誠命運的不是好的年號,而是他的勇氣。

    此戰之後,張士誠名揚天下,他再接再厲,連續攻克江蘇、浙江的富饒地區,成為佔地不是最大,卻最富有的人(不愧是做私鹽生意的)。

    [24]

    然而從此之後,張士誠就變了,從來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突然間有了全國最富的地盤,再也不用販私鹽了,有錢了,有房子了,拿著饅頭,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紅糖蘸紅糖。

    朱元璋對他有一個精準的評價,器小。

    這個人確實沒有大志向,但他的的確確是個好人,還是個大好人,他生來就沉默寡言,待人寬大,免除了江浙一帶的賦稅,江浙一帶的百姓受了他的恩惠,紛紛為他修建祠堂。但他的過於寬大和無主見也使得他無法成為梟雄,而只能做一個豪傑。

    下面我們要介紹的陳友諒是一個真正的梟雄。

    但在介紹他之前,我們必須介紹他原來的老闆,徐壽輝。

    徐壽輝,出生年月不詳(死期倒是很精確),湖北羅田人,是個布販,據說小伙子長得很精神,而且為人正直,是羅田第一美男子,由於經常被元朝的官吏勒索,所以對元朝心懷不滿,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劉福通起義經過他的家鄉,徐壽輝長期積累的怒火終於壓抑不住,準備造反,他的手段還是宣傳封建迷信,這次是明教。

    為了搞宣傳,他還找了兩個幫手,一個是在麻城打鐵的鄒普勝(強人),另一個是江西和尚彭瑩玉(大家應該熟悉),在宣傳明教幾個月後,他在大別山區發動起義,一舉攻克羅田,他是紅巾軍的支流,所以也戴紅巾,起義軍連續作戰,先後攻克黃州和浠水,並最終定都浠水縣城。

    他的國號很值得一提,堪稱自古以來最為奇特,叫天完(不是年號),這年號是怎麼來的呢,請大家和我一起做一個拆字遊戲,把天完兩個字的上面去掉,就可以發現是大元,這位布販子唯恐自己的國號不能壓制元朝,就想了這麼個餿主意,在字上面討個便宜。我每次看到這個年號總覺得是過幾天就完蛋的意思。

    當時徐壽輝的地盤很小,只有黃州和浠水這一片地方,但他的排場卻很大,元朝有的機構他都有,才那麼幾千人,就設置了統軍元帥府、中書省、樞密院、中央六部,真不知道他手下還有沒有兵,估計是都去當幹部了。另鄒普勝為太師,倪文俊為領軍元帥,此時一個浠水人參加了他的隊伍,此人相貌不凡,寫得一手好字,正是陳友諒。

    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篇第七章

    章節字數:4579更新時間:07-02-2215:45

    [25]

    厲害的陳友諒

    在那些元朝末年的起義軍中,很多的領袖沒有抵擋住元朝糖衣炮彈的攻擊,被招安,即使是朱元璋也曾經與元朝暗通消息,只有這個人從頭到尾反抗元朝外族統治,敢作敢當,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端的是一條好漢!

    陳友諒,男,1320年生人,原姓謝,工作是漁民,浠水人,曾經在縣裡幹過文書,當徐壽輝起義軍來到他的家鄉,他參加了徐壽輝的部隊,由於他很有文化,外加有計謀,很快得到了徐壽輝和當時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由於當時徐壽輝已經稱帝(不識時務),元統治者調集幾省軍隊,圍剿徐壽輝,攻破國都,彭瑩玉戰死,徐壽輝這才清醒過來,他率領部隊退到湖北黃梅一帶打游擊,同時對軍隊也進行整頓。然後紅巾軍大舉反攻,重新奪取江西、湖南,並於漢陽縣城(今武漢漢陽)重新建都,改年號為太平。

    當時徐壽輝改編部隊的手法實在厲害,他在每個士兵的背後寫下了一個佛字,並說這樣可以刀槍不入,這個謊話似乎容易被揭穿,因為士兵到了戰場上就會發現不是真的(不信扎你一槍試試),這個謊話還有下半部分,如果你不幸陣亡,那並不是這個字不靈,而是因為你的心不誠。也就是說沒有死就是因為我寫了字,死了怪自己,誰讓你心不靈!

    這種類似二十二條軍規的荒唐邏輯在當時倒是很有市場,所以他的士兵在上戰場前都要唸經,搞得很多元朝政府軍也莫名其妙,還以為是碰上了和尚。

    與之相對的是他的將領們,這些人可不是吃素的,都是一等一的名將,在徐壽輝手下有所謂四大金剛之稱,分別是鄒普勝(總司令)、丁普郎(狂人,原因後來會說到)、趙普勝(雙刀無敵)、傅友德(從來沒有打過敗仗)。此四人帶領部隊橫掃元朝軍隊,創立了天完政權。

    在徐壽輝的部隊裡,兄弟義氣是為人看重的,如果有誰背叛了兄弟,是要受到大家的鄙視和懲罰的,這種組織體系很容易讓我們想起著名的洪興幫,可是有講義氣的就一定會有不講義氣的。自古以來從無例外。

    丞相倪文俊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一直在徐壽輝身邊,深知此人除了長得帥,並沒有什麼突出的才能,自己是博學通才,文武雙全,憑什麼在徐壽輝手下幹活,於是他企圖暗殺徐壽輝,篡奪帝位。卻被人捅破,沒有辦法,只能自漢陽逃往黃州,因為黃州是陳友諒的老巢。

    倪文俊一直很相信陳友諒,因為他不但是陳友諒的領導,還提拔了陳友諒,讓他成為了軍隊中間的高級幹部,可以算是他的師傅。

    可他忘記了一條中國人的古話——

    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

    [26]

    陳友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用八個字可以形容他,心黑手狠,膽大妄為,從他後來的行為看,確實沒有什麼是他不敢幹的,別人把義氣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他卻把義氣當成狗屎。

    別人不敢殺上司,殺兄弟,他幹起來毫不猶豫,幹完後還大大咧咧的承認,就是我幹的,你能怎麼地?

    要分析這個人物,需要從他的童年說起,他本是漁民,而且還是那種最低等的漁民,相當於賤民,這種漁民在元代一般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村民都不和他們打交道,因為他們身上總是有著揮之不盡的魚腥味,陳友諒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

    從小就飽受別人的歧視,唾罵,以及那種看見他就躲得遠遠的行動和眼神,使得他心中有著深厚的自卑感,對他而言,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靠自己!

    他努力讀書,終於在當地縣衙找到了一份寫作文書的工作,但這個工作並沒有給他帶來尊嚴,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依舊瞧不起他,時常聽見的低語聲和議論聲讓他發瘋。

    原來讀書也無法改變自己的身份,在長時間的思考後,陳友諒似乎終於找到了一條可以讓別人敬重自己的方法。

    往上爬,不斷的往上爬,直到那最高的頂點,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最終要在我的面前低下頭來。

    於是,當徐壽輝的起義軍來到家鄉時,本是元朝政府公務員的陳友諒參加了起義,將矛頭對準了發工資給他的元朝,他參加起義的動機明顯與那些貧苦農民不同,這動機是一個信號,代表著在陳友諒的心中,信義和忠誠不存在。

    在他的心中,唯一重要的就是權力和地位,是當他高高在上的時候,無人再敢藐視他!

    在陳友諒所學習的東西中,四書五經和經史子集都是不重要的,他掌握的最好的是殺人滅口斬草除根無毒不丈夫之類的人生哲學,厚黑學應該也是他的專長,倪文俊欣賞的也就他這一點,但他想不到的是,有一天,陳友諒會把這一招用在自己身上。

    倪文俊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跑到陳友諒處時,陳友諒仍然友善的接待了他,為他準備了房間和換洗的衣服,陪他談話,倪文俊頓感自己沒有看錯人,便把內幕合盤托出,越說越氣憤,留下了眼淚,陳友諒平靜的看著他,問出了關鍵的一句話:

    趙普勝他們怎麼樣了

    倪文俊更是悲從心中起,他們那幾個人,你還不知道,都是徐壽輝死黨,不過,我們聯手,一定可以打敗他們。

    好了,這就夠了,我不用再問了。

    一天之後,漢陽的徐壽輝收到了倪文俊的頭顱。

    [27]

    陳友諒在殺掉倪文俊後,以所謂匡扶之功成為了天完國的第一重臣,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現了出來,他知人善任,有很強的組織能力,更為難得的是,他是一個很有帶兵才能的人。

    漢高祖劉邦問過韓信,自己能帶多少兵,韓信告訴他只有十萬,這件事充分說明了兵不是越多越好,關鍵看在誰的手裡,怎麼使用,而陳友諒的能力遠遠不是十萬兵可以包容的。

    與他相比,徐壽輝就差得太遠了,這個人確實是個好人,但除了好人,他什麼也不是,陳友諒每天看見徐壽輝高高在上的坐在寶座上就來氣,這個廢物為什麼坐在上面,我還要向他請示,當這個念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時,思想中的圖謀就將變成行動

    要除掉徐壽輝很容易,但之前一定要先解決他的那些明教兄弟,第一個就是趙普勝。

    於是,不久後,趙普勝以圖謀不軌的名義被殺掉,丁普郎和傅友德不是白癡,看情形不對,就溜了,跑道朱元璋處繼續當差。

    此時的徐壽輝真正成為光桿司令,是陳友諒手中的棋子,於是在幾乎所有的歷史書中都出現了這麼一段奇怪的描述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徐壽輝在陳友諒的挾持下進攻朱元璋。

    進攻,還是被人挾持的,做皇帝到了這個地步,還不如死了好。

    徐壽輝並不想死,他把權力交給了陳友諒,只是希望活下去。

    陳友諒是屬於那種臥榻之前豈容他人酣睡的人,他絕不會放過徐壽輝。

    這一天終於來到了,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夠精確),陳友諒率領十萬軍隊順江而下攻克朱元璋的採石,他邀請徐壽輝去採石城的五通廟拜神,徐壽輝一向對這些活動很是熱衷。於是他應邀來到了廟裡。

    當他來到廟裡時,陳友諒正站在窗前,身邊站著兩個衛士,外面下著很大的雨

    陳友諒沒有理他,徐壽輝多少有些尷尬,他走到陳友諒身邊,以一種近乎討好的語氣說道:我們就要打下應天了,這都是你的功勞啊。

    陳友諒沒有回頭,只是淡淡的說:可惜你看不到那一天了。

    徐壽輝懵了,他不是沒有想過這一天的到來,但當它到來時,還是那麼殘酷。

    兩個人都不說話了。

    死一般的沉默。

    徐壽輝的汗和眼淚都下來了,他心中的恐懼就像一隻大手將他拖入無底深淵。

    我把皇位讓給你,我做平章,你看這樣行嗎?

    陳友諒終於回頭了,他用一種難以置信的眼神看著徐壽輝,說出了他一生中聽到的最後一句話,你是怎麼在這個亂世上生存下來的?

    衛士上前,從預先準備好的鐵錘打碎了徐壽輝的腦袋。

    徐壽輝倒下時最後看到的是陳友諒那冰冷的目光。

    衛士們洗干了前任老闆的血跡,佈置好大殿,因為這裡馬上就要舉行新皇帝的登機大典。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陳友諒在暴風雨中,於五通廟登基為帝,定國號為漢。

    這就是亂世的生存法則,徐壽輝,你不懂。

    [28]

    陳友諒雖然算是個不折不扣的不講道義的人,但他卻是一個敢做敢當的人,他的大漢國的年號是大義

    真是夠狠,弒君奪位的人居然敢把自己的年號取名大義,這又告訴了我們一個信息,這是一個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在他眼裡,什麼仁義道德都是狗屁,你們不是不恥於弒君的行為嗎,道學先生們,我就做給你們看看,我的年號就叫大義!

    誠然,這樣的一個人是難於對付的,要對付這樣的人,君子的做法是不行的,守規矩是不行的。

    誰能夠對抗這樣一個可怕的人,

    看來只有朱元璋了!

    在朱元璋攻佔應天後,陳友諒和張士誠都感覺到了這個對手的潛力。他們都是非常厲害的人,誰對他們威脅最大,他們的心裡很清楚。雖然朱元璋還很弱小,但絕不能小看他。

    但是陳友諒當時並未掌控天完國的政權,最先與朱元璋發生衝突的是張士誠,雙方從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應天後,就沒消停過,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朱元璋對張士誠極為頭疼,自己只是佔了點地盤,幹嘛總和自己過不去,本來兵力已經不堪敷用,但屋漏偏逢連夜雨,同年六月,朱元璋的部將投降了張士誠,此時朱元璋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他要和張士誠談判,並寫信給張士誠,大致內容是,我是貧苦農民,你是私鹽販子,大家都是苦人啊,幹嘛非要打我呢,咱們兩家和平相處吧,時不時去串個門不是很好嗎。

    朱元璋這樣做是因為他已經和徐壽輝開戰,兩線作戰非常不利於他,可張士誠也不是等閒之輩,看出了朱元璋的計謀,他回信給朱元璋,大意是,你是從哪裡來的就滾回哪裡去,我已經和徐壽輝約好,非滅了你不可。

    談不攏,那就打吧。

    同年七月,張士誠大舉進攻朱元璋控制的鎮江,朱元璋早有準備,命令當時手下的王牌將領徐達和常遇春應戰,大敗張軍於龍潭,然後猛將常遇春一路打過去,到了第二年(1357年)攻克了常州,之後在攻克寧國的戰鬥中,常遇春充分繼承了夏侯敦受傷不下火線的精神,身中三箭(貫通傷)仍然堅持作戰,又攻下了寧國。張士誠一敗塗地。

    其實張士誠的軍隊戰鬥力並不差,人數也多於朱元璋軍,但卻慘敗,從以上情況我們可以得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結論。

    常遇春

    常遇春跟隨朱元璋的時間並不長,他於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克和州的時候才來投奔,雖然晚來,他卻一點也不客氣,開口就說,我到這裡來就是當先鋒的,把先鋒印給我吧。

    朱元璋見過的狂人不少,但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狂的,他很生氣的說:你小子不過是個吃不飽飯的難民,到我這裡來混飯吃的,我怎麼可能給你這樣的官位呢(明史記事本末)。常遇春卻笑著說:你等著看吧

    他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在朱元璋攻克採石的戰役中,元朝軍隊在岸邊列陣,朱元璋的水軍無法靠近,看著乾著急,正在此時,常遇春的船隻經過,朱元璋頓時想起了他的話,對常遇春大喝道:小子,你不是要當先鋒嗎,現在是時候了!

    常遇春應聲奮勇向前,單槍匹馬持長戈向岸邊元軍刺去,元軍接住了他的長戈(遇春應聲,奮戈直前,敵接其矛),卻沒有想到常遇春的目的正是在此,他手握長戈順勢跳上了岸邊(這似乎是個撐桿跳的動作),連殺數人開闢了灘頭陣地,後面士兵一擁而上,佔領了採石。

    此戰後,朱元璋重新認識了這個叫常遇春的年輕人,並親自授予他總督府先鋒的官位。

    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篇第八章

    章節字數:3084更新時間:07-02-2215:45

    [29]

    常遇春是個天生的先鋒材料,他善於使用騎兵進行突破,選擇進攻位置準確,能冷靜判斷戰場形勢,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武林高手,個人武藝也甚是了得,這一優點在後來起了極大的作用。

    但他也有個致命的弱點,他嗜好殺戮,而且是最不道德的那種——殺降。

    古語有云,殺降不祥,從道義上說,對方已經投降,再動手似乎就不那麼光彩,可他偏偏嗜好這個,這個嗜好也為朱元璋惹來了大禍。

    朱元璋擊敗了張士誠後,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付徐壽輝身上,但他明白,自己真正的對手並不是那個虛有其表的徐壽輝,而是他背後那巨大陰影——陳友諒。

    在這段時間裡,朱元璋做出的兩個決策使得他成為了最終的戰爭勝利者,第一個決策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正是這個決定讓他避開了天下人的注意,當其他農民起義領袖帝王思想膨脹,扯張虎皮做大旗,鍋裡沒幾兩米就敢開幾千人的飯時,朱元璋充分利用了時間,不斷發展自己的實力。

    另一個決策是在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個人中間拿誰開刀,當時大家普遍認為張士誠比較弱,希望先對付他,並利用佔據的江浙一帶土地擴張自己的勢力,從而與陳友諒決戰。應該說這個決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正確的,但朱元璋在此時體現了他的天才的戰略眼光。

    不受他人,特別是多數人的意見的影響是很困難的,當許多人眾口一辭時,很多人都會從大流,甚至改變自己原來的看法,而朱元璋正是用他的智慧告訴人們,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數人一邊的。

    朱元璋對他的謀士們說,你們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們沒有看到問題的關鍵,張士誠的特點是器小,陳友諒的特點是志驕,器小無遠見,志驕好生事。如果我進攻陳友諒,張士誠必然不會救他,而進攻張士誠,陳友諒就一定會動員全國兵力來救,我就要兩線作戰,到時就很難說了。

    精彩!真精彩!

    如此之見識,此人不取天下,何人可取!

    [30]

    大戰的序幕

    無論怎麼躲避,決戰這一天終究會到來,這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共識。

    至元十九年(公元1359年),陳友諒已經完全控制了天完國,他的兵比朱元璋多,訓練水平也比朱元璋的士兵強,更要命的是,他的長處正是朱元璋的短處——水軍

    陳友諒佔據了湖北和江西,也就是說,他佔據了長江上游,而朱元璋佔據的應天是下游,必須要仰首而戰,由於他們正好在一條水路上,水戰就成為不可避免的戰爭方式。朱元璋一再避免決戰的原因也就在於此。

    雖然朱元璋不懂物理,但他也知道拿漁船去和戰船決戰於水上,無異於自殺。

    恰在此時,一件事情的發生使決戰提前爆發了。這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

    至元十九年(1359年)11月,常遇春率部攻克池州,陳友諒大為吃驚,準備安排部隊奪回,但事情洩漏,朱元璋有了準備,命令徐達與常遇春採用伏擊方式作戰,常遇春與徐達在九華山下設伏,打敗了陳友諒的軍隊,並俘獲了三千人。

    此時,常遇春的老毛病犯了,他對徐達說,我要殺掉這三千人,徐達堅決不同意,並表示要上奏朱元璋,但他沒有想到常遇春膽子大到驚人的程度,竟敢不經過請示,連夜將三千人全部活埋了!

    常遇春殺降是有目的的,他留下了幾個人沒有活埋,讓他們回去給陳友諒帶去了一句話

    我是常遇春,是我打敗了你!

    這下麻煩大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