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軍事天地>>軍事小說>>世界百年空戰紀實

雲台書屋

2000架飛機"火源"大空襲--英美聯合轟炸德累斯頓城

  目 標

  1945年1月,伴隨著盟國軍隊在地面東西夾擊的軍事形勢,歐洲上空的制空權也牢牢地掌握在盟國空軍的手裡,為了給德軍最後致命的一擊,英美統帥部制定了加緊空襲德國大城市的"雷擊"行動計劃。
  很快,德國10萬人口以上的城鎮,80%都遭到了盟軍的空襲,有的甚至遭到了相當嚴重的破壞。然而,位於東部的德國第5大城市--德累斯頓卻始終沒有吃上炸彈,原因真是令人費解。
  因為德累斯頓是文化古都嗎?不是。是缺乏軍事價值嗎?不是。因為離英國太遠嗎?也不是。德累斯頓正處於盟軍轟炸機的作戰半徑之內,而且其附近的德國石油工業基地早已屢遭盟軍空襲了。
  有一種猜測也許比較可靠,據說這個城市關押著2.7萬名做苦工的盟軍戰俘,為了這些戰俘的生命安全,才使盟軍不敢貿然行動。
  戰爭在發展。
  1月12日,蘇軍從東面攻克西萊佳市,並以破竹之勢向德國中部平原挺進。德軍被迫沿奧得河擺開陣勢,準備背水一戰。
  被戰火逐出家園的東普魯士人、波蘭人、西萊佳人紛紛向西逃難。
  21日,德國薩克索尼州州長正式發出後撤令,滿載著難民的列車隆隆地開往德累斯頓。爬不上火車的便使用小車推著行李,沿公路徒步西行。由於列車在到達目的地後無法再向西行,德累斯頓的難民人數發生了爆炸性膨脹。中央火車站人山人海,一片混亂,市內人數陡然增加了1倍多。
  德累斯頓果真是永遠不會遭到空襲的避風港嗎?
  1945年1月25日,英國首相丘吉爾召空軍部長辛格萊到官邸,單刀直入地問:"你有什麼計劃能給從弗羅茲瓦夫撤退的德軍以打擊嗎?"
  當時,英國空軍內部在空襲方針上意見不統一,有爭論,轟炸機部隊司令哈里斯將軍對最高統帥部不重視城市空襲尤為不滿。兩個月前,他找到空軍參謀長包塔爾,強烈要求恢復和擴大對德國城市的轟炸。
  26日,辛格萊帶著與參謀部協商好的意見晉見首相,作為對首相昨天提問的答覆。
  意見說,由於技術上的原因,戰術空軍將謹慎行事,即便重轟炸機也不例外,否則將會在攻擊潰逃德軍的行動中誤傷蘇軍......。在促成德軍投降的戰役中,空襲石油工廠、坦克工廠將是首要任務。只有在適當的時候,才能對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等城市進行空襲,破壞交通樞紐,阻止德軍運動。不過後一行動仍在討論之中......
  對這個意見,丘吉爾作了進一步的指示,他對空軍部長說:"我昨天所談之意,並非要你直接對從弗羅茲瓦夫撤退的德國人進行打擊,而是要空軍考慮一下把柏林乃至德國東部大城市列為空襲目標是否合適?你們既然已在討論,我很欣慰,但希望明早就能看到具體行動計劃!"
  次日,丘吉爾收到了辛格萊關於對柏林等城市空襲將盡早實施的報告。但鑒於氣象原因,看來空襲在2月4日之前難以實現。
  也許出於和首相同樣的考慮,美國人也在伺機行動。2月3日白天,美國空軍先對柏林作了一次大編隊空襲。
  事後,英、美兩國商定,將在2月13日對德累斯頓進行大規模聯合空襲。由於英國原來沒有對該市的作戰計劃,有關的情報短缺,所以在這個決定做出之後,司令部情報室的一班人不得不忙得四腳朝天。

  "火源"戰術

  2月12日,美國空軍第8航空隊電告英軍,他們決定把次日上午的空襲目標定在郊外的火車調度場。為了互相配合,英軍隨即決定也在同一天晚上空襲市區。
  13日一早的氣象情報表明,德國東部地區上空的天豈不好,美國空軍不得不把預定的行動推遲一天。這一變動,使英國空軍成了打頭陣的角色。
  英國轟炸機部隊司令哈里斯將軍是一位經驗十分豐富的空軍指揮官,他憑著以往的經驗,決定此次空襲德累斯頓,轟炸機仍舊以3小時為間隔,分成兩批出擊,採取"火源"戰術。
  具體計劃是:第1批轟炸機將集中向瑪利安橋旁的體育場投彈,使這塊面積為1.28平方公里的場地變成一片火海。
  3小時後出發的第2批飛機,將正巧趕上德國人在進行艱難而緊張的搶救工作。可以想像,當英空軍又一次把火的地毯劈頭蓋臉撲向他們的時候,他們是何等的狼狽!
  這就是在空襲漢堡時創造出來的所謂"火源戰術"。面對那一次大火,連久負盛名的德國消防隊員也束手無策。
  時間到了。1945年2月13日18點整,第1批245架英國飛機,已全部從安德蘭特基地起飛完畢。
  飛在最前面的是作為先導的"蚊"式高速轟炸機,繼而是投擲綠色照明彈的1架"蘭卡斯特"飛機, 接著又是2架投擲紅色目標指示彈的"蚊"式飛機以及1架作為空中指揮官座機的"蚊"式飛機, 最後,就是黑壓壓一大片攜帶著大量炸彈的"蘭卡斯特"重轟炸機機群。

  攻 擊

  在指揮官座機裡,指揮官莫利斯·史密斯中校敏銳的雙眼,透過擋風玻璃,在照明彈綠色光焰的照耀下,查找著轟炸目標。
  22點整, 中校打破了沉寂,向負責投目標指示彈的「蚊"式機組長機飛行員多帕上尉呼叫:
  "多帕,情況怎麼樣?"
  "看來雲層很薄。"
  "雲高多少?"
  "750米。"
  "OK,攻擊!"中校下了命令。
  多帕上尉一壓機頭,飛機向雲層猛紮下去,事先在地圖研究中就摸熟了的一條條街道,頃刻之間就清清楚楚地展現在他的眼前,那個體育場也不例外。
  令人驚訝的是,此時此刻,德累斯頓卻沉浸在一派寧靜和安詳之中,連探照燈也沒有。雖說已是戰爭末期,但劇院和影院仍像往常一樣營業,夜空中迴盪著華爾茲舞曲。一列火車,正吐著白煙慢慢地駛向中央火車站。簡直是個不設防的城市。
  在240米高度,多帕打開了炸彈艙,4顆目標指示彈悄悄地向目標落去,不豈不倚,正好扔在體育場上,一團紅黃色的火球騰空而起。接著,僚機也投了彈,團團大火將空襲的目標點暴露無遺。
  22點09分,當多帕機組返航時,市民們從充滿恐怖的警報嘯叫聲中才知道遭到了空襲,但為時有些晚了。
  為了避免空中相撞,"蘭卡斯特"飛機分幾個高度層通過體育場上空,然後按規定沿放射線形飛行,一邊投彈,一邊散開。
  22點10分,第1枚炸彈離開炸彈艙,比計劃投彈時間提前了5分鐘。
  飛在最前排的飛機都攜帶爆破彈,它們將古老的花崗岩建築連根掀翻,同時將鄰近房屋的玻璃窗震碎。後排的飛機則投彈縱火,燃燒彈如傾盆大雨般,隨即把火焰灌進建築物的千瘡百孔之中。
  史密斯中校飛在最高層,忙著用無線電對部下發出各種指示:
  "地面沒設防,低空投彈!"
  "投彈太馬虎,看準標誌點!"
  "好!好極了!"
  "目標奧托利,距離19至24公里,方位300度,已燃燒,不要放過!"這一聲令後,彈如雨下,可憐這繁華的市中心,就在一瞬間變成了一片火海。
  在距市區西北方8公里處,有個不大的德國軍用機場,駐有十幾架夜間驅逐機。當德軍指揮官從睡夢中醒來,弄清發生的事情並下令攔截時,已是22點55分。可是,在22點30分,史密斯中校就班師回朝了。
  3小時後,午夜的第2批529架英國飛機臨空,由於要攻擊的目標早已燒成一片火海,所以空中指揮官臨時決定另尋新目標。哈里斯將軍的預計和現實竟如此合拍,排成長蛇陣的搶險車隊真的沿著公路開來了。
  這些首當其衝的目標瞬間變成了一條火龍。機群大搖大擺地在德累斯頓上空穿來穿去,傾瀉下無數的重磅炸彈。大火騰起的熱風,把雙引擎的"蚊"式飛機沖得搖搖擺擺。烈焰閃耀的光芒,將黑夜照得如同白晝一樣。最後飛離現場的「蘭卡斯特"飛機飛行員事後作過這樣的描述:
  "市中心方圓40平方公里內成了火的海洋, 即使隔著風擋玻璃,也能感到熱氣逼人。遠去160公里之後,天空還是那樣通亮通亮。我懷著不安和內疚的心情踏上歸途,並發誓今後決不參加這樣令人可憎的空襲了。"
  然而,災難並未就此中止。
  第二天上午,當德累斯頓的大火還沒有熄滅的時候,美國空軍的1350架B-17"空中堡壘"式和B-24"解放"式轟炸機在P-51"野馬"式驅逐機的護航下又蜂擁而至。
  雨點般的炸彈紛紛落到列車調度場和市區北半側,也許是雲層太厚的影響,轟炸效果不太理想。P-51飛機則因為找不到較量的對手,便鑽到低空,用機槍掃射四散的人群和車輛。
  3次空襲共投彈3749噸,其中燃燒彈占75%,使該城變成一片廢墟。
  真正的營救工作不得不從14日黃昏才開始,來自柏林甚至遙遠的奧地利的救護隊員把受害者從地下室中拖出來時,他們多數已被燒死。
  當柏林大本營派來的工兵隊長漢佩將軍匆匆趕到,駐足易北河遠望時,首先躍入眼簾的是一頭從動物園逃生的大美洲駝。
  一個戲劇性的插曲是,幾千名英軍俘虜由於偶然的機會,全部從集中營裡逃了出來,而且躲過了盟軍的炸彈,活了下來。

  尾 聲

  事後,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怒吼道:「我們死了202000人…. ..我們要用向英國施放毒氣來回擊。"
  在英國議會中,這件事很快成了有爭議的問題。4月1日,丘吉爾對空軍說:"看來,對德國城市幹得太絕,也許將給我方佔領軍帶來不便。"
  雖然這場災難已成為歷史,但有關德累斯頓的爭執卻時平時落,始終沒有停息。英國學者底彼德·阿賓格對那次大空襲作了較為客觀的估計。一共死亡135000人,35470座建築物被炸毀,其遭破壞程度僅次於受原子彈襲擊的廣島。
  對於這次災難,人們盡可以自由爭論,但是,有一點不容置疑,無數血與火的事實證明,人類的悲劇,有許多不能不說是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的必然結果。
  不知從何時期,每年的2月13日20點15分,德國東部每一個鄉村教堂的小鐘樓上,都不約而同地會響起沉悶而憂鬱的鐘聲。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