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軍事天地>>軍事小說>>世界百年空戰紀實

雲台書屋

熱血當祭長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空中格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行員們把歐洲中世紀的騎士豪俠風度帶上了藍天。從此,勇敢而殘忍的決鬥走向了新的舞台。這些空中騎士們用青春、勇敢和智慧,用汗水、鮮血和生命促進了軍用飛機的發展,創造了空中格鬥的戰術,為後人留下了簡潔高速、勇猛頑強、精益求精的戰鬥精神。

  最初的空中格鬥

  大戰爆發之初,長期主宰戰場的歐洲各國的陸軍和海軍對那些用木頭和布料製成的歪歪扭扭的空中怪物並不感興趣,而當時的飛機的確也不是專為軍用而設計的。飛機的機身全都用木頭製造,機身和機翼上覆蓋著塗上膠的布料,沒有任何武器裝備。這時的飛機大多數是雙翼機。兩層機翼之間是密密麻麻的金屬線。據說當時的飛機在機翼之間的金屬線全部連接好後,要放一個鴿子在裡面,如果鴿子逃跑了,那就說明必然有一根金屬線斷了。當時根本就想不到也做不到採用流線型的設計來減小風的阻力,以增大飛機速度。

  陸軍和海軍中沒有人真正想到飛機是一種作戰的武器,只是把它作為陸軍或海軍的眼睛。英國和德國的飛行員們在空中相遇時,彼此並不交戰,而是專心致志於各自的偵察任務,頂多揮揮拳頭以示敵對。但是不久,這種互不相擾的局面就結束了。

  由於飛機上沒有專門的攻擊性武器,所以飛行員和偵察員們在執行任務時往往帶一支手槍或一支卡賓槍。但並非人人都帶,也不是每次都帶。

  8月25日,由哈維-凱利中尉率領的英國皇家飛行隊第二中隊的一個3機小隊發現了1架德國鴿式機正在對蒙斯南面的法軍防線進行偵察。中尉立即向德機靠攏,在德機方向舵的正後方佔位。另兩架英機也在德機兩側佔據了有利位置。靠得很近的英機使德國飛行員驚慌失措,他企圖俯衝脫離,但這3架英機卻死死咬住它不放,德國飛行員看到逃跑已不可能,只得匆匆選了一個地方著陸,然後棄機撒腿跑掉了。英機也跟著著陸,經過搜索沒有找到那個德國飛行員,於是縱火將德機燒燬後,又重新起飛。這就是空中作戰史上擊落敵機的第一個戰例,雖有點逗樂,但它清楚地說明了空中作戰如同陸地和海上作戰一樣,人的勇氣和智慧仍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

  1914年8月5日,俄國飛行員涅斯捷羅夫別出心裁地在自己的機身後部裝了一把刀子,並用這把刀子把一艘飛艇的蒙皮劈開了。後來他又決定在飛機尾部裝一條帶重錘的鋼索,準備從敵機上面飛過,用鋼索把敵機的螺旋槳纏住。

  另一位俄國飛行員卡扎科夫上尉受涅斯捷羅夫的啟發,在他的飛機上懸掛了一條帶"抓鉤"的鋼索,抓鉤上還聯著一個雷管。從敵機上方飛過,用抓鉤將敵機鉤住,並靠鉤住敵機時的撞擊引爆雷管,殺傷敵機。

  1915年3月19日,卡扎科夫在維斯拉河以西發現了一架德國"信天翁"飛機,他悄悄地開始跟蹤,並巧妙地把鋼索拉開,用抓鉤鉤住了德機。"信天翁"拚命想掙脫鋼索的束縛,卡扎科夫哪肯放過。他想不出別的辦法,於是決定把德機撞擊下去。他降低飛行高度,第一次由於高度判斷錯誤未能撞成,他又進行了第二次撞擊,又沒成功。卡扎科夫索性一個俯衝下滑,用機輪狠狠地撞在了笨重的德機機身上。兩架飛機都受了傷,在一起飛了幾秒鐘後,卡扎科夫的飛機開始滑翔,直立著觸在地上,上尉卻意外地活了下來。而德機飛行員卻沒有這麼幸運,一頭紮下去,轟隆一聲,摔了個粉身碎骨。這就是勇敢者創造的"撞擊戰術"。

  初期的空戰武器五花八門,磚頭、石塊也在飛行員之間來回投擲著。有些人經常把手榴彈帶到飛機上,並接連地投出,去炸毀敵機。還有些人提出從敵機上方向下投擲像鉛筆一樣大小的鋼鏢,但不久就被否定了。

  在探索新武器的同時,人們也在探索飛機的空中機動問題。殲擊機的機動動作是非常重要的。涅斯捷羅夫為解決這個問題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研究了飛機的盤旋,確定了能保證飛機升力增加的升力速度。盤旋理論使涅斯捷羅夫確信,如果有了大能量的發動機,飛機就可以進行垂直面上的機動。他成功地完成了後來成為垂直飛行特技基礎的"死筋頭"動作。這個戰術動作幫助許多飛行員避免了在戰鬥的緊要關頭墜入螺旋的危險。

  當空中格鬥為戰鬥所需時,殲擊機便應運而生了。

  "福克的鞭笞"

  由於空中武裝遭遇越來越頻繁,空戰問題已引起了人們相當大的注意。與此同時,飛機的識別也成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1914年10月,法國航空兵率先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將由紅、白、藍三色組成的傳統帽徽畫在飛機的機翼上。德國人的方法是在機翼和方向舵上畫上黑十字架。英國人採用的是像法國人那樣的圓型標記,但顏色的排列相反,中心為紅色,裡圈為白色,外圈為藍色。1914年11月最後確定了下來。

  人們發現,在飛機上裝上固定式前射機槍對空中格鬥非常有利,但由於拉進式飛機機頭上有螺旋槳擋著,因此只能在推進式飛機短艙的前部安裝前射機槍。首批殲擊機就這樣誕生了。由於這種殲擊機是推進式,飛行不太靈活,飛行員們感覺駕駛起來很不順手,於是便嘗試著在拉進式飛機上架設固定機槍。第一個做這件事的是法國飛行員加羅斯。

  加羅斯很早就意識到,殲擊機的未來取決於能否安裝沿飛機縱軸發射的固定式機槍。當時正好有一位飛機製造家在嘗試解決如何使機槍透過旋轉中的螺旋槳形成的圓盤來進行射擊的問題,這個人叫雷蒙·索爾尼埃。他發明了一種斷續器,每當槳葉轉到槍口前面時,便通過機械裝置使機槍停止擊發。然而,由於當時製造的子彈存在點火遲緩問題,有些子彈的射出時間稍稍慢於設定的時間,結果在這個間歇中,另一片槳葉就可能轉到槍口的前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索爾尼埃在槳葉的後面裝上鋼製的楔形偏導器擋開這些子彈,從而保護木質螺旋槳不被打壞。

  1915年初,加羅斯找到索爾尼埃,請求給他的飛機裝上斷續器。經過協商,決定不安裝斷續器,只安裝偏導板。這是一種危險的措施,因為子彈打在螺旋槳上的衝擊很可能使發動機停車或產生別的故障。

  儘管如此,加羅斯最終還是裝了這種偏導板,並焦急地等待著在空中投入使用。他的機會終於來了。

  1915年4月1日,4架德國雙座觀測機"悠閒"地巡視著戰場,飛行員們哼著輕鬆的小曲,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突然,1架法國單座機徑直朝他們飛來。德國人看到,一串子彈透過那架飛機的螺旋槳迸射出來,緊接著就見一架同伴的飛機冒著濃煙墜毀了。剩下的德國飛行員見勢不妙,掉頭就逃跑。這架法國飛機就是加羅斯的那架有偏導板的飛機。他成功了!在不到3周的時間裡,又擊落了4架德機。從此之後,法國人就把擊落5架飛機定為尖子飛行員的標準了。

  然而,加羅斯的好運到此即結束。1915年4月18日,當他駕機在德國陣地上空飛行時,他的發動機突然停車了。當時,交戰雙方的戰線是南北走向,風則是由西向東刮。由於當時的飛機時速只有70英里左右,有時協約國飛行員們返航時不得不與頂頭風搏鬥。發動機停車後,加羅斯的飛機失去了動力,被風吹向德軍後方。迫降後他還沒有來得及把飛機燒燬,德國士兵們便向他猛撲過來。由於加羅斯的名字在法國報紙上被大肆宣傳過,所以德國人十分清楚這名俘虜和他的飛機的價值。他的飛機機身的前部被送到了飛機設計師福克那裡。

  福克是荷蘭人,他對於提高飛機的性能很有一套辦法。早在1910年他就製造並親自駕駛了當時世界上最快、最堅固的單翼飛機。他先把這架飛機獻給荷蘭,但受到冷遇;後來他又把它轉獻給法、英、俄等國,又碰了釘子。最後是德國人接納了他,讓他在德國北部什未村飛機製造廠發揮他的才能。他成了當時歐洲公認的最好的飛機設計師。

  福克及其手下的工程師們很快就研製出了斷續器。他使用帕拉貝呂姆式機槍在M·5型拉進式雙翼機上進行了試K驗,並獲得了成功。一種稱為EⅠ型的改進型單翼機隨即生產了出來。這種斷續器的結構本身十分簡單:在機械聯動裝置的末端安裝有一個凸輪,該凸輪恰好在槳葉轉到槍口之前受到螺旋槳的撞擊,使機槍停止擊發,到槳葉通過槍口,凸輪迴到原來的位置之後,機槍再繼續射擊。

  EⅠ型飛機在1915年夏初使用時裝的是80馬力的汽缸旋轉式發動機,動力不足。EⅠ型機是100馬力的發動機,於1915年9月服役。進一步改進的EⅢ型機裝的是兩挺施潘道式機槍。1915年11月,EⅣ型機也被製造了出來,它裝有一台160馬力的汽缸旋轉式發動機。空戰史上很有影響的德國飛行員奧斯瓦爾德·伯爾克上尉駕駛這種飛機首次於1916年1月5日擊落了一架敵機。

  福克的E系列殲擊機出現後,伯爾克上尉和他的夥伴馬克斯·殷麥曼駕駛這種飛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真正的空戰。 「福克的鞭笞"將無情地抽在毫無準備的協約國身上,德國人將完全控制天空。

  "空中騎士"

  E系列福克式飛機的出現大大加強了德國的空中力量。德國飛行員駕駛這種飛機既能很快瞄準目標,又能對目標進行俯衝攻擊。在這種飛機出現後的半年內,協約國飛行員的傷亡率非常驚人。在此期間,伯爾克和殷麥曼成了有名的「尖子飛行員"。 伯爾克創造了小角度俯衝近距離攻擊的戰術;殷麥曼則創造了至今仍聞名於世的"殷麥曼翻轉",即半筋頭翻轉。

  伯爾克早就因其在空戰中所持的積極進攻態度而享有盛名,福克飛機的出現更是如虎添翼。他專心致志地研究著利用這種飛機進行空中格鬥的戰術問題。他早已懂得,在空戰中"誰獲得高度,誰就掌握著主動權"。所以每次空戰,他總是先爬高到1500米,利用雲層或陽光隱蔽,伺機出動。大部分協約國飛機達不到這樣的高度。飛來的敵機只要稍不注意,伯爾克就可以採用遠距離小角度俯衝,居高臨下接近敵機,在近距離開火,使用連續短促的點射,直到離對方只有幾米遠時,他才再次爬高,等待下一次攻擊機會。

  然而,在空戰中,他也看到了一種危險。他幾次發現,在他進行俯衝攻擊時,另外一架敵機也在悄悄地接近他。他感覺這樣太危險了,應當想個法子。

  於是,另一位"騎士"殷麥曼便被找來了,他們組成了飛行史上的第一對雙機。殷麥曼被稱為"裡爾之鷹",早在1914年9月,在德軍攻入法國北部、進逼巴黎的時候,殷麥曼就完成了一次驚人的"轟炸"巴黎的行動:他駕駛飛機低空掠過城市上空,投下沙袋炸彈,使居民陷入混亂,然後又撒下大量傳單,逼迫巴黎當局向德軍投降。殷麥曼戰術素質極高,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地空戰戰術。

  伯爾克和殷麥曼配合默契。他們商定了一套在空中聯絡的信號,彼此為視界盲區提供掩護,並藉以發現從尾後進入的敵機。

  殷麥曼在和伯爾克一起進行的雙機編隊飛行中,進一步完善了他的頗負盛名的"殷麥曼翻轉"。

  最初,殷麥曼和伯爾克一樣,經常採用搶佔高度的戰術。他等待在己方上空的雲層裡,當英國或法國飛機飛臨時,便像鷹抓飛鳥那樣從雲層中俯衝下來,從後上方實施攻擊,擊落對手。

  針對這種後上方攻擊,法國飛行員拉弗伯雷採用了一種類似於躍升倒轉的動作,即在遭到德機從後上方攻擊時,首先將飛機急速拉起,使其失速進入螺旋,然後在旋轉半圈後向原航向俯衝改出,使自己轉至敵機尾後,並佔據有利的反擊位置。

  殷麥曼不得不考慮使用新的戰術動作來對付敵機的招數。他一直在尋找如何在被動中擺脫不利位置而居於主動位置的方法,並在訓練和作戰中進行反覆試驗。當時在空戰中常用的機動動作是盤旋和轉彎等水平機動飛行。根據佔有高度即獲得主動的經驗,他於1915年秋第一次成功地創造了將飛機急劇拉起,在爬高的同時,改變飛機航向並做半滾動作的戰術。這一戰術既能擺脫故機,又能獲得高度優勢,對敵實施再次攻擊。這樣,他開闢了戰鬥機在空戰中實施垂直機動的新領域。

  1915年秋, 一個天高雲淡的日子,他當眾表演了這種「翻轉"。飛機在疾速飛行中突然拉起機頭向上躍升,近似垂直地爬高到頂點,忽然一個"鷂子翻身"般的滾轉,飛向了相反的方向。後來,他用這種方法多次擊落英法飛機。到1916年6月,他共擊落15架敵機,成了德國第一批"尖子飛行員"中的一員。

  1916年6月18日,殷麥曼又一次躲在雲中等待獵物。一架英國雙翼戰鬥機出現了,他閃電般地俯衝下去。然而,他沒有想到,另一架藏在雲中的英國戰鬥機尾隨而下,一個點射就將他擊落了。

  殷麥曼墜機身亡後,英國皇家飛行隊專門做了花圈,寫了輓聯,由隊長、王牌飛行員葛利楚駕機飛到德軍戰線上空用降落傘投下, 表示了對這位傑出的"空中騎士"的敬意和哀悼。

  殷德曼死後不久,他的同伴伯爾克即遭到了厄運。1916年10月28日,在與一架英國飛機搏鬥時,伯爾克與本隊飛行員伯梅的飛機相撞,他的飛機蒙皮從支撐上翼的木結構上剝落下來。這位在空戰史上創造出擊落敵機40架記錄的飛行員就這樣命喪黃泉。

  "血的4月"

  1917年4月,英國皇家飛行隊為配合聯軍實現法軍總司令尼維爾的進攻計劃,與德國飛機在法國北部阿拉斯上空進行了爭奪空中優勢的殊死搏殺。皇家飛行隊於地面戰役發起前5天率先進行了空中進攻,企圖把德機逐出這一地區,以便協約國的偵察機和炮兵校射機可以自由地活動。

  戰役開始後不久,就遇到了壞天氣,陰雨低雲,狂風大作。在前5天的作戰中,英國飛機發生了56起飛行事故,在戰鬥中被擊落75架飛機,飛行員傷亡105人。皇家航空隊的飛機在戰場己方上空一邊執行任務時,往往被強烈的西風吹過戰場的另一邊,從而受到敵機和地面炮火的打擊,而當負傷的飛機企圖飛回己方陣地時,又由於飛機速度無法戰勝風速而只能在敵方陣地迫降,遭受了沉重的損失。英國人因此稱這個月為"血的4月"。

  在"血的4月"中,戰績最佳的當屬德國"超一流"飛行員——紅色男爵馮·裡希特霍芬上尉。

  馮·裡希特霍芬出身於普魯士一個貴族家庭,最初從事軍務工作,不久加入騎兵部隊,爾後又加入了德國的飛行隊。由於他的阿爾巴特羅斯雙翼飛機被迫成了深紅色,所以他被稱為"紅色男爵"。1916年9月,他首開戰果,擊落一架敵機,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拾。英國的王牌飛行員霍克就喪命於他的手中。這是一場王牌對王牌的廝殺。

  1916年11月23日,裡希特霍芬駕駛著他的深紅色飛機在3000米高空巡邏時,突然發現前面有3架飛機。這是由英國王牌飛行員拉諾·霍克和另兩名飛行員組成的一個飛行編隊。此時,霍克也發現了這架德國飛機。他一聲令下,3架飛機同時衝上高空。裡希特霍芬處於下方,無法進攻,但他在等待著戰機。

  霍克的飛機俯衝了下來,機槍噴著火舌,打出了一個5發長點射。裡希特霍芬向左急轉彎改變航向,霍克緊緊咬著不放。

  兩架飛機兜起了圈子,都想進入對方後面佔據有利的攻擊位置,這種咬尾戰術至今仍是一項空戰原則。兩位有經驗的飛行員都開足了馬力,繞了40圈也未找出對方的破綻。這時,裡希特霍芬忽然想到,對方不是一個初出茅廬之輩,必須在飛機性能上找到突破點。他清楚地知道,霍克的飛機在機動性能和速度上是出色的,而他的飛機爬高性能較好。於是他充分利用爬高優勢,終於進入了英機後上方的位置。

  雙方飛機仍在兜圈子,彼此很難找到攻擊的機會。飛機的高度在不停地下降,從3000米一直下降到1800米。這時,一股疾風將他們吹向了戰線德國一側。霍克知道自己已深入對方縱深很遠,該退出戰鬥了。但他不想就此罷休。他們仍在繞著圈子,圈子越來越小,裡希特霍芬總是處於霍克的上方,有幾次他都能清楚地看到霍克在座艙裡的動作。飛機的高度仍在下降著。

  突然,霍克做了一連串的筋頭和其他動作。當他從這些動作中改出並往回飛時,裡希特霍芬首先開了火。

  飛機已經離地面不到90米了。霍克想趕緊飛回己方戰線上去,但裡希特霍芬緊跟在後,正在瞄準他。霍克不停地左右擺動著做曲線飛行,使敵人無法扣動槍機。當兩架飛機相距30米時,裡希特霍芬又射出一串子彈,其中一發擊中了霍克的頭部。霍克的飛機跳動了一下就墜毀了。

  這次空戰的勝利,使裡希特霍芬名聲大噪。1917年1月,他升任德國第11狩獵中隊中隊長,在4月進行的阿拉斯上空的戰鬥中,該中隊共擊落飛機89架,其中裡希特霍芬擊落21架。至此,他已總共擊落52架飛機,超過了其前輩、德國「空戰之父"伯爾克創造的40架記錄。

  編 隊 攻 擊

  自從伯爾克建議成立專業化殲擊機部隊——狩獵中隊以來,大規模的機群對機群的攻擊便開始了。英、法相繼組建了飛行中隊。法國和德國一樣,把最優秀的飛行員集中起來使用。而英國則將其優秀飛行員分散在各個中隊,以便使新來的飛行員學習老飛行員的戰鬥技能。

  隨著航空部隊的兵力不斷擴大,德國組建了幾支狩獵聯隊,以取代狩獵中隊。編隊空戰的戰術也在戰爭中發展著。從伯爾克與殷麥曼的雙機發展到3機、5機、6機甚至12機的大編隊,逐漸形成了以3機為基礎的模式。1916年夏末,德國開始以6機組成"大圓圈編隊",這是一種大規模的戰鬥機編隊。它既有很強的防禦能力,又有一定的反擊能力。

  法國人拉弗伯雷對德國的"大圓圈編隊"戰術作了改進,使參加編隊的飛機不但保持在一個水平面上飛行,而且可繞圓圈盤旋爬高。這樣就可以利用防禦隊形進行盤旋以取得高度優勢,伺機進行攻擊。這就是著名的"拉弗伯雷大圓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人和日本人都曾運用過這種方法;在朝鮮戰爭中,美機也曾用這種方法擺脫攻擊。

  編隊空戰也越來越普遍。

  1917年7月, 英國皇家飛行隊第45中隊6架索普威恩「一個半支柱"式飛機奉命去德軍防區執行照相偵察任務。當機群深入德軍縱深25公里上空時,遇到了德國機群。德軍飛機組成4個雙機編隊,在英國飛機的左前、右前、左後、右後分別佔位,將它們團團圍在中心,並取得了高度優勢。

  一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德國帶隊長機發出了攻擊信號。

  於是,凌厲兇猛而又井然有序的攻擊開始了。第一個編隊從英國機群的左後方進入,向下俯衝,在目標機尾後下方,實施小迎角上升攻擊。當英機飛行員注意力放在下左側的時候,德機第二個編隊緊接著又從右上方尾後俯衝下去。頭兩個編隊攻擊剛剛結束,第三個編隊便從左前上方實施攻擊,第四編隊則從右前方實施水平攻擊。

  英國機群被折騰得陣腳大亂。帶隊長機命令解散編隊倉促迎戰,但是慘敗的命運早已擺在他們面前。英機被擊落3架,其餘的落荒而逃。

  在大機群作戰中,走運的並不總是德國人。1917年9月23日傍晚,英德之間一場不期而遇的機群混戰開始了。

  由哈默斯利中尉率領的英國第60飛行中隊的"A"小隊首先和德國赫赫有名的飛行員沃斯遭遇。哈默斯利中尉對德機實施了小角度俯衝,從正面進行攻擊。沃斯卻像泥鰍一樣從他的下面滑了過去。哈默斯利迅速拉起飛機急躍爬升,但沃斯的三翼機已經佔據了高度優勢,並在盤旋機動中不停地向敵機射擊。子彈擊中了英機的發動機和機翼,哈默斯利盤旋下降企圖逃脫,另一架英機則準備救援哈默斯利。但沃斯一個急轉彎便繞到了這架飛機的後方,打壞了平方向舵,迫使它退出了戰鬥。

  英國第56中隊"B"小隊在大詹姆斯·麥卡登率領下對德國三翼機編隊的另一架飛機進行攻擊。麥卡登向右,裡斯-戴維茨向左,實施大速度俯衝,佔據了這架三翼機的尾後位置。德國飛行員驚慌失措,不顧一切地轉彎逃避。由於勢單力薄,德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英機重圍,但德國飛行員仍在做困獸鬥,並在混戰中打穿了麥卡登的機翼。另一架紅色機頭的德國阿爾巴特羅斯偵察機不知從何處鑽了出來,拚命保護那架三翼機突破了重圍。

  這時,鮑曼率領的英國第56中隊"C"小隊也趕來了,他們放棄了正在逃跑的兩架德機,集中力量對付可望成為德國最著名的空中勇士的沃斯。

  高度已降到了600米,沃斯在英國3個飛行小隊的重圍中左突右殺,不僅毫無逃跑的意思,而且還一次次地追回來起命。最後,當他從鮑曼機頭前面飛過準備實施攻擊時,裡茨-戴維茨正好進入他的尾後盲區。三翼機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墜地而毀,沃斯也結束了他的一生。

  編隊空戰大大促進了殲擊機的發展和空戰戰術的演變,為後來發展大機群空戰理論打下了基礎。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