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政治經濟>>經濟類>>聚焦新經濟

雲台書屋

第04章 資訊經濟:新經濟的產業支柱 

  新經濟時代的21世紀是人類進入信息化的世紀,一個科學文化與社會經濟高度交融的時代,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蓬勃發展的新的文明時代!
  材料、能源和信息是構成社會物質生活的三大資源。其中信息已是今天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的開發資源,當人類進入信息化社會以後,信息的地位將更顯重要。社會信息化、信息現代化是新經濟時代的基本標誌。
  新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知識經濟。新經濟最突出的表現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這就使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資訊經濟成為新經濟的支柱產業。資訊經濟的迅猛發展是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特徵。資訊經濟的發展不僅滿足了人類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還對人類開發物質資源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它使生產實現自動化,生產效率得到極大增長,生產成本大大降低,產品質量不斷提高,而且使整個社會聯為一體,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資訊經濟是以信息技術為發展力支撐的。以信息技術為火車頭的高科技正在新經濟的軌道中飛速發展,這使人類社會形成了以資訊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據統計,當前世界資訊經濟產值已突破1萬億美元,大大超過了傳統產業。資訊經濟已成為一國眾多產業中最有生命力的先導性技術產業。它是新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先導和中樞,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意義。
  資訊經濟並非一枝獨秀,它憑借自己的技術優勢,帶動了傳統產業的信息化和高科技化,從製造、加工、運輸到信息的獲得與傳遞等全過程中,都對傳統產業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進行著破舊立新的根本變革。革新,為傳統產業提供了新的生命力。同時資訊經濟促使傳統產業大量採用新工藝、新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產企業和產品的目標競爭力。作為新經濟支柱的資訊經濟無疑將對各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做出極大貢獻。綜觀全球經濟,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由於迅猛發展的資訊經濟的強力推動,長時期內保持了經濟的增長與繁榮。這在傳統產業占主導地位時期,是不可想像的。這一奇特的新經濟現象引起全世界的效仿和高度重視。我國亦應在新世紀中牢牢把握住新經濟給我們提供的歷史機遇,積極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在資訊經濟的大潮中探索出一條有特色的發展道路,用最短的時間趕上甚至超過西方發達國家,重鑄中華民族新的輝煌。一、資訊經濟:涵蓋廣泛的全新經濟類型1.資訊經濟
  資訊經濟又稱信息經濟,IT經濟。
  所謂資訊經濟,是以信息技術等高新科技為物質基礎的、信息產業起主導作用的,基於信息、知識、技術、智力為一體的新型經濟。
  一般認為,最早而且較為系統地提出「信息經濟」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學者馬克盧普和波拉特。他們所提出的信息經濟概念和測定,不僅在理論上已形成體系,而且在實踐中切實實用,故目前已被全世界廣泛採用。隨後,美國企業家保羅·霍肯在《未來經濟》一書中以相對「物質經濟」的概念而提出「信息經濟」。霍肯認為,每件產品、每次勞動,都包含物質和信息兩種成分。在傳統的「物質經濟」中,總體而言,物質成分大於信息成分的產品占主導地位。而在「信息經貨』中出現了相反的情況,即信息成分大於物質成分的產品和勞務將佔據主導地位。物質經濟正在向信息經濟過渡。美國學者根據這一基本觀點,進一步進行研究,推出了「信息經濟」的理論體系。
  日本學術界也較早地對資訊經濟進行過研究。1963年1月,一位日本學者就發表了《信息產業》的論文,提出了產業發展或產業結構的變動類似動物進化的觀點。比如,簡單動物如細菌阿米巴蟲,其肌肉和骨骼所佔的比例較高;而複雜的動物如人類,其大腦、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所佔的比重更大。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動物的進化發展也相類似。在不發達的社會裡,從事種植業和漁業的人口比例較高。隨著社會的發展,重工業和信息產業的重要性就會提高。在農業、重工業發展到一定水平時,信息產業就會迅速地發展起來。他提出,人類的興趣或需要也將從食物轉向精神活動。這種需要決定了產業發展的順序,即從第一產業到第二、第三產業,又發展到信息產業(第四產業)。日本學者從社會進化的角度預言了信息將在新的社會形態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為資訊經濟的誕生提供了一些理論思考。
  綜合起來考慮「資訊經濟」是出於對經濟的這樣一種思考,人類的整個經濟活動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物質和能量的轉換有關的,一類是與信息產生和形態轉移有關的。這一思想承襲了計維納的「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這一基本思想。因此信息經濟的概念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理論性的,嚴格定義下的信息經濟,只包括與信息的生產、加工處理和流通直接有關的經濟活動,這種活動的總和稱為信息經濟。第二個層次是統計性的,根據統計工作的需要,可以將經濟中的各部、各行業按產業的性質加以劃分。這時,資訊經濟、資訊產業和資訊業就是同義語了。就一般而言,資訊經濟是指依靠更多的知識信息,生產出物質和能源消耗更少、質量更好、更耐用的產品的經濟。它要求產品中包含的信息比重很大,而物質和能源的比重較小。
  資訊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產物。
  物質經濟是工業化時代的經濟。它以大規模使用和消耗原材料、資源和能源為基礎,特徵是機械化。資訊經濟則是減少產品和勞務中的物質消耗,提高其中的智能和信息比重的經濟。工業化時期的機械化,延伸了人類的肌肉,而現代化的微電子技術則延伸了人類的智力。例如人造衛星、微型汽車等都由於採用了微電子技術而減小了體積,增加了智能,變得更為實用,同時節約了能源和原材料,降低了產品成本。資訊經濟要求把更多的知識信息運用於生產技術,它適用於設計、管理、勞動、維護、運行、消費、市場等環節。它鼓勵勞動者和管理人員增加產品價值。因而發展資訊經濟需要更多的富有智慧的勞動者和管理人才。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信息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源泉。信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無所不在,無所不有,在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的過程中,信息始終是溝通主觀與客觀的橋樑。資訊經濟就是表現為信息與社會生產的聯繫。一般地說,資訊經濟的概念總是根據信息和產業信息規模在整個新經濟中的作用來確定的。總之,資訊經濟是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它必將在新經濟時代發揮其獨特的重大作用。所以我們說資訊經濟與新經濟密切相關,它是新經濟的高級形態和重要表象。資訊經濟的產生和高度發展,使新經濟的特徵更加突出,這時就意味著新經濟的全面降臨。
  信息高科技是新經濟的先導,信息產業的崛起是新經濟時代最重要的特徵。信息產業的生產不僅滿足了人類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還對人類開發物質資源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據統計,當前世界信息產業的產值已經突破1萬億美元,已大大超過了傳統產業。信息產業已成為一個國家眾多產業中最有生命力的先導性技術產業。它是新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先導和支柱產業,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決定性意義。
  其實資訊產業的歷史由來已久,當人類遠古時代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離時,專門從事信息活動的人已經出現,人類語言和文字的出現,為資訊產業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古代的造紙術。印刷術及近代電報、電話等信息傳播手段的發明一次次地推動了資訊產業的發展。而現代信息技術革命才促進了資訊產業的真正崛起,也正是這一時期才提出了資訊產業這一概念。
  上文提到的最早對資訊經濟進行研究的美國經濟學家馬克盧普,在他出版的《美國知識的生產和分配》一書中,第一次將人類的知識信息活動和其他的活動進行了比較,並首次將人類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利用過程稱為「知識產業」。他認為:「知識產業是一類為自己所用而生產知識從事信息服務或生產信息產品的機構。」他還將知識產業劃分為教育、研究與開發、通信媒介、信息設備、信息服務。我們今天可以看出這正是資訊產業生產的全過程,即:信息產品的開發、流通、消費利用和再生產。
  繼馬克盧普之後,美國經濟學家波拉特於1977年在他的《信息經濟》一書中,提出了資訊產業,他將資訊產業劃分為第一信息產業部門和第二信息產業部門。第一信息產業部門是直接向市場提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部門。第二信息產業部門指只把信息勞務和資本提供給內部消耗而不進入市場的信息服務部門。其中第一信息產業部門包括以下八個主要產業:生產知識和具有發明性質的產業,信息交流和通信產業,金融、保險等風險性產業,市場信息業、宣傳業、調查業,信息處理和傳遞信息業,信息商品產業,教育業,用於信息基礎設施的產業。第二信息產業部門主要指工業、農業中的技術、行政管理和公務等。
  馬克盧普的「知識產業」和波拉特的「信息經濟」名稱雖然有差別,但他們的研究與以往的經典經濟學說不同,有共同的新的特點。以往的經濟學說都是研究物質、能量等內容,而他們倆人的研究則轉入了信息和信息活動的內容,即他們都是研究以信息為基礎的經濟現象。因此他們提到的產業可以統稱為「資訊產業」。正因為這一開創性的論述,使資訊產業從傳統產業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類新興產業。資訊經濟的發展是以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為前提的,信息技術是資訊經濟的技術載體,資訊產業的主要技術和產品範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多媒體技術,其中包括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個人計算機技術、液晶等高清晰度顯示技術。其次是數據儲存與處理技術,主要包括超巨型和超微型計算機技術、計算機免疫系統技術。另外還有信息傳輸技術,各種傳感器技術,交互式網絡技術等等。因此從整體上考慮所謂資訊產業,是社會經濟活動中從事信息技術、設備、產品的生產以及提供信息服務的產業部門的統稱,是一個包括信息採集、生產、檢測、轉換、存貯。傳遞、處理、分配、應用等門類眾多的產業群。衡量一個部門或行業是否屬於信息產業的標準是該部門或行業中的勞動是否為信息勞動。因而,凡進行信息收集、信息產品生產和傳遞、信息貯存的部門以及直接生產信息處理工具和信息物質載體的部門均是信息產業家庭中的一分子。2.資訊經濟的劃分危困
  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資訊產業的外延是不斷擴大的。最早人們把計算機產業(包括集成電路業)、信息處理產業(包括軟件業)和信息媒介產業作為信息產業,後來人們又把信息傳播傳導業、信息流通業、知識生產業等擴大成為信息產業。資訊產業成為一個行業多、領域寬、涉及面廣的產業。為了對資訊產業有一個比較全面和準確的瞭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資訊產業進行不同分類。
  1根據資訊產業發展的歷史階段,可分為傳統信息產業與新興信息產業,前者包括印刷出版業、新聞報道業、文獻情報業。圖書檔案業、郵政電信業以及科研、教育等知識產業;後者包括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產業、軟件產業、衛星通訊業、數據庫業、咨詢服務業、音像視聽業、信息系統與網絡建設業等。即:凡是從事信息產品及其裝備設施生產與流通的部門均屬資訊產業。這種觀點強調由於應用了新的信息技術,傳統的信息產業已面目一新,並與新興的資訊產業一起,共同組成支柱產業。
  2根據人們對資訊產業認識的早晚,可以分為狹義的信息產業和廣義的信息產業。狹義的資訊產業是人們對信息產業的一種最初認識,它包括計算機產業、集成電路業、信息處理業、軟件業。廣義的資訊產業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作用越加重要,資訊產業的內涵和外延越來越廣泛,人們對資訊產業的認識逐步擴大。它不僅包括以上列舉的信息產業,而且包括信息傳播傳導業(如印刷出版、廣告、音像視聽、咨詢等)、信息流通業(如計算機通信、郵電、傳真等)、知識生產業(如科研、教育等)、信息存貯業(如數據庫。圖書館、檔案館及信息系統建設業)等產業群。
  3根據資訊產業的結構,可分為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服務產業。前者的核心是提供信息技術及其設備,具體由信息機器產業、軟件業和信息媒介產業組成;後者核心是進行信息服務,由信息採集業、出版業、新聞報道業、咨詢業、數據庫業、科研教育業、圖書情報業等組成。
  4根據信息是否作為商品來進行交換,可分為第一信息產業部門和第二信息產業部門。前者包括所有向市場提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部門與企業,後者是指為政府和企業內部提供信息和服務的部門或機構。
  新經濟中的資訊產業,與以往傳統信息產業不同的是,它的應用範圍更廣,技術要求更高,由此構成了現代的信息產業,且對社會生產、生活產生巨大影響。
  (l)計算機產業——資訊產業的基礎
  計算機產業是資訊產業的最核心部門,資訊產業的產生和發展是建立在計算機產業的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上的。它的每一次革命都將引起資訊產業中其他產業的巨大發展。
  計算機產業是信息產業發展初期發展最快的一個部門。它是伴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電子技術最直接的應用和最集中的代表。電子計算機產業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發展不快,因為受計算機功能的限制,它只能在科技領域內應用,生產領域和管理領域應用非常有限,這時的計算機產業還沒有完全形成,尚未從其他產業中獨立出來。隨著第三代計算機的面世,其性能大大改善,使用越來越方便,一它的一個重要發展是電子計算機與通信線路相結合而組成局域網絡。一台計算機與大量終端連接以後,分散在各地的用戶就可使用一台計算機,利用這一技術建成了各種類型的經營管理自動化系統,如企業生產管理系統,銀行業務自動化系統等等。經過計算機在經濟領域的廣泛應用,促進了計算機業的長足發展,逐步成為獨立的產業體系。
  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個人電腦的誕生,計算機迅速向個人和家庭普及,微型機的市場迅速擴大,到1991年它的市場佔有率已達到50%,等於其他各類機種的總和。在10多年中計算機的性能提高了100倍,而成本下降了1萬倍,由於微型機的體積小,可靠性高,速度快,價格便宜,有力地推動了它的應用和社會化。計算機產業也相應地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統計,自70年代以來,計算機產業每4一5年翻一番,到1991年世界微機總量已達到三億台。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計算機產業發展也十分迅速。美國是世界上計算機硬件最發達的國家,1990年市場規模已達1100億美元,占世界總值的對心以上,其中計算機系統占世界的34.9%,數據通信設備占49.9%。亞洲是世界上計算機業最具有活力的地區,1990年亞洲地區計算機的銷售額占世界總值的36%,這一地區的個人計算機產量佔全世界的l/3。日本的計算機產業市場僅次於美國,1991年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8.9%。日本在微電子技術尤其是半導體集成電路等方面,具有與美國不相上下的實力,日本將與美國一爭高低。南亞的新加坡是一個小國,但計算機產業的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高達17.7%,硬盤驅動器的產量達ID00萬台,占世界總產量的50%。我國台灣省1991年微機主板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56%,其中筆記本電腦的產量已居世界第三。我國目前微機總量已超過9000萬台,國際輿論一致認為,21世紀中國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市場。
  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朝陽產業,計算機產業從一開始就存在劇烈的競爭。在高收益率的吸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這一領域,形成萬馬奔騰,百川爭流的局面。而計算機業的競爭實際上是知識技術的競爭。行業中領先的企業同時是技術上領先的企業,最具潛力的產品是包含了最新技術的產品,知識技術是計算機企業取勝的關鍵。據統計,微軟公司每年投入新產品開發的費用就高達5億美元,比另外10家大型軟件公司的利潤總和還要多。這種研究開發的高投入使微軟公司能一直保持它在技術上的領先地位,也保持它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隨著近年來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突破,多媒體、因特網、網絡計算機、電子商務等有可能成為行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多媒體技術使電腦脫離單調的文字和數字顯示方式,進入聲、畫一體的全新時代。電腦不僅可以用來進行文字處理和編製程序,還可以用來看VCD、聽音樂、唱卡拉OK,甚至可以看電視、編輯錄像。計算機功能的這一突破導致計算機普及程度的提高,計算機已成為很多家庭支出中的首選。而因特網堪稱一個國際性的信息總匯,天文、地理、文化、藝術、商務、體育、教育、衛生等,一切與人類生活有關的信息都可以找到。通過「上網」,我們可以查找資料,收發電子郵件、瞭解市場行情,與他人交流,甚至可以購物觀看影片。
  目前計算機技術在已具備計算、記憶、通信等功能的基礎上,正朝著具有識別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的智能化計算機方向發展。在微型計算機方面,台式微型機比重開始下降,而便攜式。筆記本式和袖珍式等輕巧品種的銷售量在迅速增加,有可能會取代小型機和微型機。計算機硬件發展的另一趨勢是由於微電子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計算機成本急劇下降,這使計算機市場上的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兼併加快,硬件的贏利將比較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將會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向計算機系統軟件和計算機服務業。計算機行業的這些變化對企業來說雖然是嚴峻的挑戰,但對用戶來說則是一件大好事,專家預計未來10年計算機的價格還可能會有較大的下降,這對加速信息時代的到來是有益的。
  計算機產業構成了資訊產業的主體和先導。隨著計算機業的迅速發展,家用和個人電腦的普及,資訊產業將有了更多的載體和更大的活動空間,未來的資訊產業將隨著PC業的日益興旺而步入新的輝煌。
  (2)軟件產業——資訊產業的靈魂
  如果說離開PC產業的資訊經濟只是徒具空殼的話,那麼,離開軟件的計算機產業將毫無用武之地。由此推斷,軟件業才是今天資訊產業乃至整個信息社會的靈魂中樞。
  軟件產業是指為有效地利用電子計算機而編製程序的產業。它可分為程序編製業、數據庫業、信息系統開發業等。計算機軟件是隨著第二代計算機的出現逐步發展起來的。儘管軟件產業的形成比硬件產業晚但它的發展更為迅速。據統計,美國1965一1985年間,計算機硬件產業的產值增長率為158%,而計算機軟件和服務產業的產值增長率為17.9%,而這個時期整個工業部門的增長率為9.1%。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計算機軟件產業的增長率高達80%,軟件及其服務產業的產值增長率已居於產業部門的前列。軟件及其服務產業的產值增長率已居於產業部門的前列。軟件市場需求在不斷擴大。1985年,世界軟件產品市場交易額大約為400億美元,現在則以30%的速度遞增,成為信息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而且是計算機市場增長的中要推動力量。1995年美國軟件產業產值已經超出計算機硬件產業的40%以上。軟件產業的就業人數也在不斷增長,據美國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從1970年到1993年,美國整個經濟部門的就業增長率為1.7%,與計算機有關的部門的增長率為10.3%,而從1979一1985年,軟件產業部門就業增長率高達的%。
  從全球來看,軟件產業的地區發展是很不平衡的,有的國家已形成相當規模,有的國家還沒有形成。現在軟件產業的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已成為信息產業中的一個主要競爭領域。目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軟件王國,占世界市場的比例達75%。法國是歐洲最大的軟件生產國,在世界軟件市場上僅次於美國。日本是第三軟件大國。今天,作為發展中國家印度也成為了軟件業的一支新軍和後起之秀。美國軟件產業目前的主要競爭優勢在於:它在世界計算機市場中長期佔有統治地位,它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及創業環境,然而這種優勢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比如在軟件的基礎研究和開發上,法、英都具有相當的實力,只是生產工程較弱。而現在日本程序編製人員的生產效率已經高於美國,而且目前特別重視軟件工程的研究,不久可能成為美國軟件產業的最大競爭對手。此外一些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台灣、中國等也在利用其勞動力價格方面的優勢,積極發展軟件產業,並逐步開始打入國際市場,雖然目前還無法與美國競爭,但卻顯示了很大的發展潛力。
  軟件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是影響未來軟件產業競爭力的最主要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美國和日本都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加強軟件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促進軟件業的發展。美國的一些重大科研計劃,如信息高速公路計劃、適用可靠系統軟件技術計劃、空間計劃等等,軟件的開發是其關鍵因素。由於軟件的編制是一項高度複雜和龐大的工作,人們普遍認為:生產一個沒有錯誤的大型軟件幾乎是不可能的。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中,僅在「阿波羅14號」飛行的10天中就出現了13個軟件錯誤。目前發展中的軟件工程,將傳統工程設計中的思路引入軟件生產中,對軟件的定義、設計、開發、測試、安裝、維護等等制定出各種標準,使軟件生產從手工作坊式向工業化生產過渡。現代美國許多大公司都開始用「代理入軟件」來代替人做多種經營活動。
  有人形象地比喻說:對電子信息產業這個巨人來說,集成電路是他的心臟,新型元器件是他的五臟六腑,通信、計算機是他的手、足,而軟件則是腦和靈魂。作為電子信息產業核心和關鍵的軟件產業,是關係到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產業。發展我國軟件產業不僅極為重要,而且可以說是迫在眉睫。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的軟件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難盡如人意。我國軟件開發至今仍停留在小手工作坊、低水平重複的層次上,遠沒有形成產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很大,我國缺乏能夠承擔高層次設計、系統集成、提出創新概念的軟件人才。在我國已有的軟件產品中,真正夠得上國際標準的商品軟件很少。
  進入八世紀後,特別是面臨新經濟大潮的衝擊,我國軟件產業正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軟件產業作為知識密集和高附加值、高效益、無污染、低消耗的產業,投入低、產出高,可以彌補我國資金和天然資源相對短缺的不足,對於我國正在進行的傳統產業的改造、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轉變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使得發展軟件產業更符合我國現實國情,從而使我國軟件產業有一片植根生長的沃土。
  由於中國軟件市場與美、日等國相比,至少有5一10年的差距,如此大的差距帶來的廣闊的發展空間,形成一個十分巨大的、潛在的軟件市場,以至所有的軟件大國都對中國的軟件市場虎視眈眈。不斷擴張的市場是我國軟件行業發展的一個最基本。最有利的條件。
  富有智慧的中國人民在軟件開發方面具有舉世公認的天賦。在美國軟件公司中,約有1/3的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是華人。同樣,國內軟件業也有許多傑出的人才,只要有一個能充分施展其才華的環境,就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現在,我國的軟件產業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並在政策和資金上得到重點支持,使我國軟件產業發展得到切實的保障。大力發展軟件產業,將把一個信息化的中國推向不斷躍動的新經濟時代。
  (3)信息服務業——引你真正進入信息化社會
  信息服務業主要指信息、數據和情報的檢索與查詢,以及對用戶提供信息咨詢的產業,簡單地說就是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的產業。這是資訊產業中有著廣闊發展前景的一個重要分支。
  信息服務業的歷史悠久,傳統的信息服務業早已存在。如圖書館業、檔案業、新聞出版業、廣播電視業、廣告業、科技情報業和社科情報業等,這些年來的發展是空前的。人們的知識正以指數形式增長。這些行業近10年的發展不僅規模擴大、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兩個新特點:一是正在逐步實現電子化和網絡化,二是增加了信息服務的內容和含量。前者如學術情報網絡的建立,後者如電話信息服務的出現。
  到了20世紀50年代,信息技術得到突破性發展後,以採用電子信息技術為特徵的現代信息服務業形成了現代信息服務業,如數據庫業、預測業、系統集成(信息系統建設)業、網絡服務業以及新型咨詢業(以電腦應用為基礎的咨詢業)等等,從無到有,「平地起高樓」,開始鑄就顯赫。
  但傳統的信息服務業仍是現成信息服務業的重要內容,不同的是現代信息高科技已滲透到其中。電子信息技術、電子設備以及各種電子加工手段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迅速發展起來的,而在這以前延續了幾百年的工業社會中,人類主要是靠大腦的思維,各種物理、機械和化學實驗,以及簡單的紙、墨、筆記錄和傳播了人類通過勞動創造和發明的知識和信息。因此,一般說來,電子信息服務的內容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之後,而傳統信息服務業至少延續了幾百年。目前,傳統的信息服務業已經有了龐大的基礎結構,無論從服務內容、服務機構和服務範圍來看都已相當可觀。全世界的信息機構已達10萬多家,所服務的內容涵蓋了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教育、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和各個專業領域,並且已經形成了一個密集的信息服務網絡。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在傳統信息服務業的推廣應用,傳統信息服務業與現代信息服務業的界限模糊了,要說區別只是服務項目和內容不同而已。它們共同推動了資訊產業和新經濟的發展。
  新世紀的到來,使得西方工業發展國家的科技信息服務業又有了長足的發展,他們從事科技信息服務的機構形成了科技信息服務機構和系統,它們又按學科或專業形成了眾多的專業情報信息機構。中國的科技信息機構是在我國制訂12年科學規劃、全國準備向科學進軍的1956年,由周恩來總理提議,並由聶榮臻副總理和郭沫若院長執行建立的。經過幾十年代的建設,全國的科技信息服務系統已經逐步完善起來。
  信息服務業的內容如按社會門類劃分,可分為科技信息服務、經濟信息服務和社會信息服務三大門類。不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科技信息服務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大多數國家信息服務業的發展都是從科技信息服務業開始的,而當該國的社會經濟從工業經濟發展到信息經濟時,經濟信息服務業便成為社會生活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信息服務。當前,一些西方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經濟信息服務和科技信息服務,無論從信息內容;服務手段和服務對像來看都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社會生活對信息的依賴程度逐漸增加,適應這一要求,社會信息服務的比重會明顯上升。
  經濟信息服務業包括經濟、金融、投資、市場、廣告、證券、期貨、物資供應、價格等信息服務內容。在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等,傳統的信息服務活動和機構現在已同電子信息服務業相結合,形成了現代化的信息服務設施。在我國,經濟信息服務業以及與之伴生的經濟信息機構和系統,大體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它是我國改革開放政策所帶來的經濟調整發展的結果。
  在目前一些西方國家裡,社會公共信息服務十分發達,這是政府根據國家經濟發展情況,必須向國民提供的信息服務。這類信息服務有免費、非盈利經營和盈利經營三大類,由於和國民直接有關,涉及內容廣泛,因此社會信息服務業在信息服務業總產值中佔有很大的比例。我國的社會信息服務業,尤其與國民生活直接有關的公益信息服務業,如旅遊信息、氣象信息、娛樂信息、餐飲信息等都是近十幾年才得到發展,但這些信息服務業顯示了很強的生命力。
  信息服務機構是信息服務業的基礎結構,按其性質來分,有各種類型的圖書館、信息交流中心、綜合性信息研究所、專業信息研究所、戰略發展與信息分析研究機構、咨詢服務中心、統計與數據分析中心等。這些信息服務機構都從事有目的的信息收集加工、綜合與分析等活動,其目的是向社會提供各種針對需求的信息服務。
  信息服務機構如按信息的類型來分類,有綜合性情報信息中心、文獻中心、專利信息中心、標準信息中心、數據信息分析與服務中心、商業信息中心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人們對信息的要求不斷提高,以上這些信息機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為了用戶更方便,所有的信息服務機構對信息加工的程度大大加深,從前主要對信息進行表徵加工,對用戶提供指示信息源,用戶只能接受被動的信息服務;現在開始對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對用戶提供面向需求的和真正解決問題的主動信息服務。另一方面,以前的無償的公益性信息服務逐步變為有償性的信息經營實體。由於信息高科技的不斷滲透,信息服務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都在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實現電子信息服務。
  咨詢業是近代新興的一個行業。它的存在是以數據庫為基礎的。隨著信息系統的建成,咨詢業便有了其發展的主要條件。現代咨詢業幾乎遍佈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到政府部門的宏觀戰略決策,小到每個人的生活設計,咨詢業都在發揮著作用。咨詢業已成為信息服務業的一種重要形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信息的及時性要求越來越高,因為獲取信息的速度越快,信息的有效性越高。日本商業界就以重視快速收集信息而著名,及時提供信息服務和咨詢服務以保證它在經濟、科技等各個重要領域中的優先和超前的地位。據報道,在西半球發生的事,大約5分鐘後就可在日本商社總部的收報機上出現。世界上任一地區發生的相關重大事件,日本商社都可以在24小時內派人到現場。
  數據庫服務業是隨著計算機軟件技術的發展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信息服務產業。數據庫的建設是一個國家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程度的重要標誌。國外機讀數據庫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從對世紀60年代初開始到90年代,生產的數據庫多數是有關科學技術方面的,用戶多為研究機構、大學或企業的科研人員;隨著經濟的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商業、金融、事務數據庫迅速增加,年增長率超過20%,這一階段數據庫的開發開始由市場導向;到80年代後期,隨著個人計算機和終端逐步向辦公室和家庭普及,社會和家庭服務的數據庫逐漸增加,數據庫的開發和服務進入了第三階段。據統計,1991年全世界共有商用數據庫5037個,其中美國3000個,西歐1200個,日本800多個。近年來,光盤技術的發展和多媒體技術的實用化,使數據庫服務進入了聲、圖、文一體化的新時期。
  新聞出版業作為一種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它占的比重很小,但作為信息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信息產業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雖然它規模不大,就業人數不很多,但它所具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影響力卻相當大。目前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都有成百上千種報紙,在某些發達國家,甚至一個家庭都能訂閱數十種報紙。報道業的發展以其技術創新為標誌,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20世紀70年代利用電子計算機實現電子化時期;80年代隨著激光排版的應用,新聞出版業從傳統產業的體系中分離出來;90年代新聞出版業向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的復合化和綜合化方向發展。
  新聞出版業是為社會文明與進步提供精神食糧、積累精神財富的一個重要行業。它隨著人類文字的產生而產生,並存在於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但只有在我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以後,出版業才得以快速發展。現代出版業,無論在哪一個國家都有相當的規模,各行各業的出版企業不計其數。
  實際上由於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相互滲透,細分出來的行業越來越多,不同行業之間也有交叉,它們的歷史與現狀又各有特點。對它們的未來大致可以這樣概括:信息技術正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並以信息處理電子化、信息傳輸網絡化為標誌。信息服務業正向信息產品商品化、信息服務社會化、信息經營企業化的方向發展。整個信息產業由依附於其他產業而成為獨立的產業體系,並在產業結構中向主導地位邁進。
  信息服務業在今天的新經濟浪潮中,隨著社會進步與發展,日益顯露出加快工作節奏、提高生活質量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信息傳播業一一晚代文明的投影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電話、電報以及廣播電視的發明,信息的傳遞技術走上高速發展的道路,從而形成了發展信息傳播業的基礎,今天它們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電話。
  目前除基本的雙向聲音通信以外,還有電腦控制的預警電話、按鈕式電話、通話中呼叫、外出查詢以及袖珍電話、汽車電話等服務。隨著數據電話的出現和大容量傳輸線路如光導纖維的運用,電話媒介正向復合化和綜合化方向發展。
  2電視。
  電視的普及速度非常快,現在正向高清晰度、多功能發展,面臨進一步更新換代。
  高清晰度電視(HDTV)是繼黑白和彩色電視機之後的第三代電視機產品。它把目前一幅電視圖像的掃瞄行數由525行或者625行提高到1050行(美國)。1125行(日本)或1250行(西歐),寬高比由十3改為16:9,具有圖像逼真、色彩鮮艷、屏幕寬大等優點。目前,HDTV技術已日趨成熟。它不僅作為新一代的新聞傳播媒介,同家家戶戶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通過同計算機結合,可以廣泛應用於大規模工程設計、軍事領域的高清晰度圖像情報的傳送、癌症的醫療、眼科手術和遠距離診斷,還可應用於電影攝影、印刷出版、郵政、高密度資料儲存等眾多領域,帶動錄像機、攝像機和電視廣播設備等進行相應的變革,對推動電子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據專家預測,高清晰度電視機每年將擁有1000億美元的市場。1995一2010年,全世界高清晰度電視機銷售總額將達2500一5000億美元。因此,美、日和西歐在HDTV領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3電報傳真。
  電報在世界各地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普及過程。但隨著電話、數據通信等其他信息媒介的普及,電報的利用率在逐步降低。電子郵件(Email)的普及最終將使電報失去存在價值。
  傳真機是本世紀70年代迅速普及的,已成為通信中的重要手段。目前,傳真機正向高速化、傳真信息彩色化發展,而且逐步向家庭滲透。
  4數據衛星通信。
  數據通訊產生於本世紀60年代。隨著計算機利用範圍的擴大,分散處理方式的普及,網絡結構的建立,以及復合智能終端的投產,今後的數據通信能力將大為增加。
  衛星通信是在本世紀中期發展起來的一項尖端技術,已逐步成為最受歡迎的信息傳遞方式。目前廣播衛星、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勘探衛星等種類繁多,衛星轉發器的租用業務也非常活躍。今後的衛星通信將更加廣泛的適用於事務通信、電視會議、電話等業務,並將隨著接收技術的發展,直接服務於家庭。
  總之,資訊產業行業眾多。其中信息技術產業正如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並以信息處理電子化、信息傳輸網絡化為標誌;信息服務產業正向商品化、社會化、企業化方向發展。整個資訊產業在新經濟的產*結構中向主導地位邁進。
  3.信息技術:資訊經濟的原動力
  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的。在決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諸因素中,科學技術是最具影響力的決定性因素。《中共中央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依據鄧小平理論深刻地闡述了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是國家強盛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是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創造的,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的本質和物質內部結構及其運動規律的系統知識。技術是在科學的指導下,人們在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中獲得的從設計、裝備、工程、規範到管理等的系統知識。技術直接應用於現實的生產力。科學的發展推動技術的進步,技術革命又推動科學的發展,二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共同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經歷了三次重大的技術革命,即: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農業革命使人類社會從遊牧社會過渡到農業社會,工業革命又使人類社會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成功跨越。現在正在進行的信息革命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次技術革命。
  20世紀用年代以來,世界出現新的科技革命浪潮: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開發與廣泛應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起來。
  信息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技術,它集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激光技術、通信技術、光電子技術。光導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之大成,是高技術群的先導領域和當代新技術革命的核心推動力。目前許多國家都把它視為技術發展的重點。
  由於信息技術對各行各業都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因此,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就成為加速經濟、社會變革的強大推動力,使生產自動化、金融自動化、辦公自動化、服務自動化、軍事指揮自動化得以實現。在現代社會中,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都同信息技術緊密聯繫在一起。在人類文明史上,在人類的科技發展進程中、還從來沒有一項技術像信息技術這樣對人類經濟、社會、軍事乃至政治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加強了信息創造、傳遞、儲存和處理等過程的能力和效率。這不僅為信息產業的興起與蓬勃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也為知識經濟的形成提供了客觀條件。如果說過去工業革命出現的機器是對人類體力勞動生產力的解放,那麼,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是對人類腦力勞動生產力的解放。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科技知識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投入生產過程,人們借助信息技術開拓新域、創造新知識、生產新財富。新技術改變了生產的內容:過去是靠技術把原材料轉化為產品,是資源的凝聚;而現在是靠信息技術把知識轉化為產品,是知識的凝聚、創造和應用。
  信息革命使社會和經濟產生根本性的變化,信息成為一種最重要的資源,信息產業變成最大的產業部門,腦力勞動成為創造社會財富的重要源泉,社會經濟將實現信息網絡化。
  因此,人們常把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水平視為一個國家科技、經濟、軍事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把信息技術為龍頭的一系列高新技術的發展視為新的產業革命即將來臨的徵候。從此,人類將走上新經濟的發展道路。
  目前,發展迅速的信息技術或產業主要有:
  (1)光纖通信技術
  目前一根光纖同時傳50萬路電話,電話能聽得足夠清晰的頻率要求是外(103)赫茲,信號數字化以後為64k字節(二進制代碼的0或1進制,同時傳50萬路電話要求達到32G(109)字節做的通量。目前,2.4G字節做的光纜已經商用,實現如信道寬頻通信,或者每根光纜裡有32條光纖就能滿足要求。至於同時傳輸5000個頻道電視,目前的光纜還達不到,但每根光纖傳輸的實驗室世界紀錄已達100G字節,同時傳輸5000個頻道電視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現實。
  (2)交互式網絡技術
  1996年世界上已經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萬個網絡,有1600萬台微機進入現有的因特網絡,使用人數為6000萬,在3年內翻了一番。交互式網絡已經在蘇梅克一列維19號慧星撞擊木星的世界性觀測資料實時交換中大顯身手。1997年因特網使用者已達7000萬人,到2001年因特網用戶將達5.1億,使用者超過3億人。
  (3)多媒體技術
  服務綜合化是把音頻和視頻的模擬信號數字化以後由多媒體處理。信號數字化以後量特別大,4秒鐘的電影視頻信號數字化以後有100M(10)字節,一部故事片就要充滿350個普通光盤。因此,需要進行信號壓縮,目前的壓縮技術已經可以壓縮為IQ0一1/50,這一技術還在發展;同時,將問世的新型12英吋光盤可存入1.SG字節信號;兩相配合可以達到對信號量的要求。多媒體的主要問題是高性能的新型計算機芯片,1995年指甲蓋大小的芯片上已經可以制3500萬門電路,2000年同樣大的芯片模塊上可以集成10化門電路,而且可以製成固定功能和可變功能兩種。因此,數字信號壓縮技術、存儲光盤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是適應服務綜合化的要求的,部分多媒體技術已在美國舉行的第15屆世界盃足球賽中應用。
  (4)智能計算機技術
  目前超大型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達10000億次刷,1000G字節a沙,在5年之內翻了100倍。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制定並開始實施1000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工作計劃,使目前最快的工作站一年的計算機工作縮短到只用刀秒鐘的時間,從而和光纖傳輸速度匹配。超微型計算機已經只有小筆記本大小,語言識別計算機已經應用,社會網絡計算機樣機已經出廠,日美正在聯合全力開發四維計算機。
  由於信息技術對社會各行各業都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因此,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就成為加速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強大推動力,使生產加工自動化、銷售服務自動化、貿易金融自動化、經濟管理和宏觀調控自動化逐漸成為現實。在現代社會中,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同信息技術緊密聯繫在一起。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使得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生產效率成百倍的增長,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自動化、電子化、帶有模糊功能的使用極為方便的設備層出不窮。人的大腦「擴展」,四肢「延長」,耳聰目明,能量劇增。對於掌握了現代信息技術的人類而言,地球確實變小了,宇宙空間也不再神秘。在人類文明和科技發展的漫長歷史中,還從來沒有一項技術像現代信息技術這樣在短短的幾十年間給人類社會經濟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信息技術革命正在把人類從工業社會推向信息社會,人類的經濟形態也從工業經濟跨躍到信息經濟。資訊經濟,正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等高技術為物質基礎的,信息產業起主導作用的,基於信息、知識、智力的一種新型經濟。
  由於信息技術這種極強的滲透力,它所帶來的社會變革是巨大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技術使知識和信息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戰略資源
  材料、能源、信息是組成社會物質生產活動和精神生產活動的三大基本要素。信息技術的應用使經濟中的知識性日益明顯,知識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資源,企業中最關鍵的資產並不是資本而是智力。由於創意、信息和技術越來越成為產品的構成成分,產品和服務中的知識含量增大。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將不依賴於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的數量與價格,而取決於所擁有的創造知識的能力和技術水平。
  在新經濟的客觀現實面前,許多專家學者都提出了把信息作為獨立於資本、勞動之外的生產要素。一般說來,經濟系統活動過程中都有三股流,即由生產資料、勞動資料等組成的物流;由勞動力和其他能源組成的能量流;以及由組織、計劃、指導、協調、控制、管理等組成的為達到一定目標的信息流。信息在這裡發揮著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的作用,因為人們可以通過信息流中的反饋信息調節物流和能量流的數量、方向、速度和目標。信息流可駕馭經濟系統中的人和物做合乎目的、有規則的活動。在同樣的物質和能量的輸入情況下,不同的信息輸入會引起不同的經濟效果,創造出不同的價值,經濟系統中的信息可以轉變為價值增值的一種手段。信息技術,尤其是微計算機革命和數字化革命使信息資源計算機化,把浩如煙海、雜亂無章的信息變成有序、有用、有經濟價值的信息。人們可以以任何方式進行加工處理,以任何方式按用戶的要求進行檢索和利用,並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這就認真正意義上和使用價值上把信息變成資源,進而成了現代國民經濟的主要經濟資源。
  (2)信息技術促進傳統產業的更新與改造,進而優化產業結構
  信息技術在「改造」中將發揮主導力量。比如,利用信息技術可大大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率,顯著降低資源消耗,有效改善管理水平和經營能力等等。信息技術還對以下兩個方面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第一,對產業結構向外向型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國際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是產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過去,我國出口產品結構以農產品、紡織品和加工、資源型產品為主,從經濟增長方式講這是屬於粗放型的;現在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就是要向高附加價值、高技術含量的出口產品結構轉變,在這一轉變中首先要發展電子信息產品的出口。我們應該加快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電子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使之成為我國進入國際市場的主力軍。第二,對第三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廣泛應用,加速了信息化的進程,而經濟與社會信息化的推進,必然使人類社會分工產生新的分化,促使信息技術的應用及其服務業由信息產品製造業分離出來,形成新的產業層次,使產業結構的重心向第三產業轉移。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推進,電子信息製造與信息服務業為人們提供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對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將起到推動作用。
  (3)信息技術顯著提高國民經濟效率與效益
  在信息時代,由於知識的大量產生、創新的不斷進行、信息的迅速傳遞、經濟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因而技術與產品的生命週期愈益縮短。比如,1990年生產汽車的週期為6年,現在不到2年;一些金融新產品的生命週期甚至只有幾個小時。快速性是企業競爭取勝的一個重要條件,企業必須不斷地、迅速地根據信息快速性所帶來的條件變化進行調整,產供銷各個環節都要適時,減少或取消倉庫職能,使企業從大規模生產轉化為「定做」生產,消費者將訂單等通過電子網絡送達生產單位,相應的運貨單通過網絡傳到銷售者或消費者手中,因而可省去許多中間環節。
  據統計,從1980一1995年,雖然國家投入只有670億元(含地方自籌100億元),而電子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卻從100億元提高到2457億元,增長23.5倍;實現利稅從14.5萬元提高到127.三億元,增長了1643倍,成為我國主要出口產業之一,為我國民經濟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4)信息技術改造著經濟與社會的技術基礎,對我國整體技術進步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信息技術滲透性很強,某個產業一旦與信息技術結合,就會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因此人們稱它為國民經濟的「倍增器」。同時,信息技術還是先導性很強的高技術,對技術體系中的各個門類的發展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信息技術廣泛採用,將推動整個技術體系向前發展,使整個經濟與社會活動的技術基礎煥然一新。如信息技術帶來辦公室自動化,不僅使事務處理特別是大量數值信息處理的效率大為提高,而且通過利用信息網絡和各種決策支持系統,可大量及時地獲得和處理決策所需信息,提高決策水平,現在的商務、通信和科研成果的傳播等都可濃縮在微小的硅片上並穿梭於「玻璃纖維」導體間,所有的信息都由1或0來表示和傳遞。在工業時代,信息是模擬的或有形的;在信息時代,信息以數字形式傳遞。由於信息數字化並通過數字網絡傳送,大量的信息可被濃縮並以光速傳遞,信息的質量也比模擬傳遞好得多。信息的數字化傳遞對經濟生活各方面都會產生重大影響。電子郵件僅是人們協作的全新方式的開端,v書信為基礎的電子郵件系統將被多媒體郵件替代,信息不僅包含文字,還包括聲像,對人類超時空的溝通能力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科技革命正在引起經濟形態發生質的變化,知識經濟將逐步佔據主導地位。過去的工業革命使得以土地和畜力為基礎的農業經濟轉化為以機器和原材料為基礎的工業經濟,目前信息革命正在將工業經濟轉化為以智力經濟為基礎的新經濟。
  資訊經濟形成的最大標誌是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取得主導性地位。資訊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是信息技術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的結果,也是資訊經濟走向繁榮的表現和保證。
  資訊產業的發展,其原因首先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其次是支持信息產業的重大技術日趨成熟。再次是信息政策的保證,美。日和西歐發達國家在向信息經濟過渡時期,都紛紛制訂了自己的信息政策,有力地推動了信息產業的發展。信息產業的外延是不斷擴大的。最早人們把計算機產業(包括集成電路業)和信息處理產業(包括軟件業)稱作信息產業,以後又把信息傳播報道業(包括數據庫業、音像視聽業等)、信息流通業(包括計算機通信業、咨詢業等)、知識生產業(包括科研、教育事業等)擴大成為資訊產業。這樣,資訊產業成了與信息的採集、存貯、傳播、利用以及信息設備製造、信息系統建設等活動有關的產業部門的總稱。這是一個行業多、領域寬、涉及面廣的大產業。廣義的資訊產業,雖然也包括一些像印刷業、出版業、圖書館業等比較古老的部門,但是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武裝的這些部門,有了全新的內容。在資訊產業中既有製造產業,又有服務產業,還有知識產業。有人把資訊產業稱為未來的第四產業。有人把資訊產業歸結為新興產業、戰略產業、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節省能源和資源而無公害的產業、高滲透型產業、高就業型產業、高增長型產業、高附加值型產業和高效益型產業,這是為了說明資訊產業在整個產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言的。但這些都不能涵蓋資訊經濟的全部內容。資訊經濟由信息產業所組成,但資訊經濟的內容比信息產業更豐富和廣泛,它還包括非信息產業內部的信息活動的經濟問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信息產業與非信息產業之間的配置問題,甚至還包括整個宏觀經濟的結構、運行,以及調動等更為廣泛而深刻的問題。如果把信息和信息技術的作用視野擴大到政治、軍事、文化、生活等社會各個方面,還可以看出,已經存在了300多年的傳統的工業社會由於受到現代信息技術的衝擊和改造,已經面目一新了,丹尼爾·貝爾稱之為「後工業社會」,阿爾文·托夫勒稱之為「第三次浪潮文明」,約翰·奈斯比特則稱之為「信息社會」,由此更可以看出信息技術的巨大威力。二、資訊經濟基新經濟發展的館長點三、1.資訊經濟是新經濟的工程產業
  信息革命促進了資訊產業的迅速崛起,使新興的信息產業大量湧現和飛速發展。資訊產業開始從其他產業中明顯分離出來並一躍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據統計,對世紀末美國信息高速公路大約有4000億美元的市場,而在日本到2010年僅多媒體就有1000億美元的市場。現代資訊產業已躍居美國頭號產業,以信息技術為主的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已相當於產業出口額的40%,據估計到2007年資訊產業將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0%。
  資訊產業規模的擴大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從具體某個產品看,其價值構成中,信息所佔的比重逐漸擴大;從整個社會產業結構來看,資訊產業的比重越來越大。因此有人說,整個社會都在信息化。據統計,美國信息產業的比重增長越來越快,在1958年時為40o,1974年時為53O,而到1990年時已達到70%。
  1985年歐共體資訊產業創造的價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7%。另外,資訊產業就業人數的增長速度也快於其他部門,在美國,自1950年以來,資訊產業的勞動力平均每年以3%以上的速度遞增,比全部勞動力增加的速度高1倍。現在美國資訊產業中就業人數已達到全部勞動力的75%。知識產品的生產也有了飛速的發展。「知識爆炸」就是人們對這一時期知識產業產品大量湧現的形象比喻。但這次爆炸卻像鏈式反應一樣一發而不可收,據統計1995年全世界圖書出版量已達36.5萬種,而且每天的出版量就達1000種;在工業經濟時代,人類的知識是每10年翻一番,而在資訊經濟時代達到了每5年翻一番。估計到下世紀這一週期將縮短到3一5年。
  知識產業的生產和發明靠的是大量的具有科技知識的人才,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許多國家都認識到人才對於競爭的戰略意義。為推動知識產品的生產和發明業的發展,各國競相發展自己的人才培養和智力資源的開發。美國等西方國家都通過制定各種優惠政策發展自己的教育事業,在教育經費上給予大力支持,推動了教育事業的大發展。我國也針對自己的國情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將發展教育事業培養科技人才提到戰略地位的「高度」。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加快教育體制改革,發展素質教育,培養能夠迎接未來挑戰的高素質的人才的方針,以便為未來知識生產和發明業的發展打下基礎。
  作為新經濟支柱產業的資訊經濟到底有哪些特徵呢?現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l)資訊產業是新興的戰略性產業
  信息高科技成為知識經濟的先導,資訊產業成為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標誌,並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資訊產業已成為主導產業,發展最快的產業,這一切都表明了資訊產業在知識經濟時代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資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牢牢站穩了戰略性產業的地位。
  在美國,它正逐步取代鋼鐵、造船、汽車、石油等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產業的傳統地位,並且成為當代社會的帶頭產業。在新興的高技術產業群中,資訊產業也處於帶頭地位,無論是宇航、衛星通信、生物工程、海洋開發、光纖通信、新材料工業、新能源產業還是新興服務產業,都離不開具有核心地位和先導作用的資訊產業作為其應用開發的突破口和帶頭部門。
  資訊產業作為戰略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先導作用舊本的經濟起飛就是成功的範例。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從19世紀對年代初的人均74美元開始增長,1980年達到人均產值2000美元以上,平均每10年增長38%,大大高於所有發達國家同期的經濟增長率。特別是1982年後,增長驟然加速,平均每10年增長率高達83%。通過對日本就業結構變化的分析,可以看出,恰恰是1952年以後,日本的四大產業結構快速地實現了三個階段的轉化,從農業化變為工業化,又快速由工業化轉變為信息化。這說明,日本產業結構的快速調整,尤其是資訊產業的迅速崛起,是促進日本經濟高速度增長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現代國際競爭中,要把當今信息技術已有成果所提供的機會當作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優先發展資訊產業,提高產業結構的優化程度,獲得總體發展的高速度。
  (2)資訊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
  資訊產業本質是以收集信息、生產和經營信息產品為職能的產業,因此,產業群體必須集知識、技術、智力於一體。這主要表現在:資訊產業的核心技術,如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等,既是資訊產業本身的裝備技術,又是為社會各領域服務的應用技術。這些都是處於前沿的高技術,對社會發展產生著重大的影響。資訊產業中的服務行業,如新聞報導業、信息咨詢業、科技開發業、教育業、圖書情報業、出版印刷業、軟件編製業等,都是以知識和文化的開發、採集、傳播為職能的產業,人類社會的知識幾乎大都集中於或出自於這些產業,它們是典型的知識集約型產業。
  (3)資訊產業是高沙造型產業
  由於信息傳播的廣泛性和信息技術的高滲透性,決定了資訊產業也是一個滲透性極強的產業。即它不僅自身形成獨立的產業系統,可以直接單獨地計量,如通信設備製造業、計算機設備製造業、軟件業等,並且它還和其他部門相融合,使信息技術直接在這些部門內部得到運用,刺激了這些部門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信息技術向第一產業滲透,使傳統的農業部門得到第二次新生。信息技術使農業在機械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如運用計算機和電子傳感裝置組成的自動監測和調控系統,能有效地預測植物病害、病蟲害、氣候等。運用計算機可以優化農業生產方案,實行灌溉、施肥、作物佈局、家畜飼養等管理的自動化。借助計算機,可以開展家畜育種,作物育種、動植物遺傳、系譜追蹤等方面的研究,利用生物遺傳信息工程改善農業物種使農業生物化得到進一步的拓展。農業信息網絡建立和農業的信息服務業的發展還可以促進農產品的銷售,協調和監測各地的農業生產。
  其次,信息技術改造了第二產業,使第二產業信息化的程度日益加深。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運用,使分工越來越細,技術越來越複雜,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的製造業生產的各個部分有機地聯繫起來,形成一個新的分工系統。同時,信息通信網絡使第二產業的企業實現了全部生產經營活動的信息化。在企業內部,從經理、生產工人、技術人員到銷售人員都由網絡聯繫在一起,使之互相溝通協調,提高經營管理效率。在企業外部,企業又可通過通信網絡與行業、上遊行業和下遊行業的各企業聯繫起來,因而可以對外界環境變化作出即時反應,增強企業的應變能力。
  最後,在第三產業方面,傳統的服務業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愈來愈緊密。第三產業接受了信息產業所提供的新方式和新手段,從中首先分離出第一批信息服務產業,信息服務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同時,第三產業本身也日益加大其信息含量,增加服務品種,更加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個人、機構提供全方位服務。
  (4)資訊產業是高就業型產業
  資訊產業的高就業是指信息產業的發展將帶動文化、教育。知識產業的迅速發展,這就需要大量勞動力投入,特別是目前信息技術職業部門的勞動者嚴重不足,如軟件勞動者等。日本目前這類勞動缺少60萬人。我國軟件業日益崛起,這方面人才的缺乏不言而喻。因此說資訊產業總體或多數產業具有高就業性。
  日、美自對世紀50年代以來勞務性服務業的就業人數一直徘徊在對%左右,真正迅速增長的就業人數是在提供智力性服務的信息產業。20世紀60年代美國新增加的近2000萬就業人員中,有90%左右都集中在信息服務業。1960年日本信息產業的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40%左右,1990年達到58.4%,本世紀末信息產業還將提供40萬個就業崗位。據測算,在近10年內,社會增長的就業人數最主要是信息從業人員,占世界全部就業人數的70%左右。這表明信息中心的發展為提供就業機會開闢了一條重要途徑。
  (5)資訊產業是高增值型產業
  無論是資訊產業的生產或流通過程,在提供多種信息產品的同時,都能在多方面起到直接或間接節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作用,其產品向小型化、無型化的方向發展,可以節約大量社會資源。
  資訊產業的這種高增值性,使發達國家不惜耗費巨資,加強對有強大經濟潛力的產業型技術進行壟斷開發。如高清晰度電視、多媒體技術已進入美、日、歐的實用化競爭階段。因此,在資訊產業的競爭上,發達國家具有很強的壟斷性。迄今資訊產業的生產和銷售,仍大都集中在美國和西方少數幾個發達國家。
  另外,資訊產業較高的產出效益,不僅在於其自身的高產值、高增值和高效益,而且通過資訊產業滲透和服務於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可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為資訊產業一方面可以在一國或一個地區的產業結構中起到結構性省資源。省能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向社會各領域和各種產業提供多種信息設備、信息技術和信息服務,在多方面起到直接或間接提高經濟效益的作用。特別是促使數以萬計的產業作業過程和管理過程實現信息化、自動化、高效率化;即擴大了資訊產業的功能效益又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6)資訊產業是更新決、變動大的產業
  目前,世界上資訊產業已進入一個加速發展的新時期,它以科研、開發為先導的特點日益突出。信息技術的更新速度是每三年增加一倍,信息技術專利每年超過30萬件,科研資料的有效壽命平均為5年。設計自動化、生產自動化和柔性加工系統的廣泛採用,大大縮短了產品從研製到批量生產的時間。而且資訊產業革命的形成與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緊密相聯,而信息技術的進步可以說是日進千里。
  因而,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資訊產業的更新速度是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信息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直接推動了經濟增長。
  (7)資訊產業是需求廣、增長快的產業
  資訊產業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形成了巨大的規模,現在仍以平均年增長20%以上的速度向前發展。有些行業,如微處理器業、個人計算機業、辦公計算機業、集成電路業、各種軟件業、信息服務業、廣告業、數據庫業、電信業等,平均年增長率可達30%左右,甚至更高。資訊產業的發展將大量的產業引向電子化、信息化、自動化,產品輕、薄、短、小化,社會對它們的廣泛需求,也非其他產業可比擬。
  資訊經濟正是具備了這些特點,才構成了傳統產業所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成為今天新經濟發展的增長點。2.資訊經濟是新經濟的擎天往
  最早提出主導產業概念的是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稍後羅斯托對主導產業進行了明確、系統的研究。羅斯托在《經濟增長的階段》一書中,根據他對西方國家經濟發展史的研究指出,在任何特定期間,國民經濟不同部門的增長率存在著廣泛的差異。這時,整個經濟的增長率在一定意義上是某些關鍵部門迅速增長所產生的直接或間接的效果。他把這些關鍵部門稱為驅動部門或主導部門。它的主要特點是:1具有高創新率,即能迅速地引入技術創新或制度創新;2具有高速增長的能力,其增長率較整個經濟的增長率高;3具有很強的帶動其他產業部門發展的能力,即具有很高的「擴散效應」。
  根據羅斯托對主導產業的分析,可以把主導產業定義為:是指能夠較多地吸收先進技術,面對大幅度增長的需求,自身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並對其他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的產業部門。
  為了更全面地理解主導產業,還有必要指出:1主導產業一般是由幾個產業部門組成的主導產業群。在社會分工和生產社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任何一個產業部門的帶動作用都是很有限的,對於大國來說,尤其如此;2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主導產業部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隨著經濟成長階段的更迭,主導產業也呈現序列的變化。正是因為不斷有新的主導產業取代!目的主導產業的地位,經濟發展才能不斷向前推進;3主導產業同基礎產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基礎產業是指為整個國民經濟提供共同的、基本條件的部門,諸如交通運輸、通訊、能源、基本材料。農業等部門。主導產業部門雖然可以包括某些基礎產業部門,但也可以包括某些非基礎產業,實際上也往往如此;4主導產業與先導產業也有區別。先導產業是指能最多吸收先進技術、代表產業發展方向和為保持經濟長期增長的需要超前發展的產業。因此,先導產業主要是著眼於未來的高新技術產業,它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較小。主導產業既可以包括某些高新技術產業,也可以包括某些「適度技術」產業,而且一般來說,主導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的份額。
  歷史的車輪滾輾到了新經濟的今天,資訊產業的發展愈加欣欣向榮,其表現在:
  在硬件領域,有生產微處理器、光盤驅動器、軟盤驅動器。主板、存儲芯片、硬盤、顯示器,甚至機箱的專業廠商,這與傳統產業中的鋼廠、糖廠等一樣,均屬製造業。
  同時,還有將上述元器件組裝成完整電腦的廠商,這類似於汽車製造廠。
  在軟件領域,有操作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開發的廠商。
  與軟件業相關的還有電子出版物。
  隨著網絡的興起,既有網絡接入服務商,也有網絡信息服務商,以及專門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如亞馬遜公司。
  隨著網絡興起的還有與網絡有關的通信設備製造商和運營商,這幾乎囊括今天全球紅紅火火的電信業。
  另外,一些被信息技術嚴重滲透的行業,如信息咨詢、出版業、郵政等。
  資訊產業的誕生和發展,是現代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和客觀需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範圍內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是,從以鋼鐵、汽車、石油為基礎的工業經濟向以硅芯片、電腦及網絡為基礎的資訊經濟轉變。資訊產業將成為未來全球經濟中最大、最有活力的產業,成為最重要的資源和競爭要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已率先步入信息時代,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將接踵而至。一個全球範圍的信息基礎設施將在21世紀初建成。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高速公路日趨完善,將在新經濟發展中日顯其重要的作用。資訊產業正在成為新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
  據有關方面統計,1997年,全球資訊產業的總投資已突破6000億美元,其中美國佔了40%以上。美國與信息直接和間接有關的部門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已達80%。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增幅中1/3來自網絡化數字化為主要特徵的信息產業。因此可見,美國目前生產效率的提高及全國經濟穩定增長與其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密不可分,特別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網絡化技術,帶動了眾多的企業的發展。信息產業成了美國現在和將來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
  下面我們從美國近10年來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一下信息產業的巨大作用。進入90年代以後,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現在資訊產業的支撐。美國近8年的經濟持續增長,是自上世紀末以來的三個經濟週期中持續增長時間最長的時期。在影響21世紀國家競爭力的高科技領域,特別是資訊產業領域,美國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資訊產業的年增長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1990年的14%左右,提高到1995年的川%,20世紀末其貢獻率可上升到30%。
  20世紀末,以資訊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的出現,是人類文明史上又一次重大的變革。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企業發展,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工業經濟的資本概念,知識資本已成為決定新經濟時代新型企業生存、發展與競爭的關鍵。
  從理論上說,知識經濟概念的提出,實際上應源於新一代信息科技企業的發展。對年代末期以來,世界上發展最快的企業是與信息科技相關的企業,以芯片、儲存器、軟件與其技術咨詢為代表的新興知識型企業的崛起與發展,代表著新經濟最重要的力量,成為企業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象徵。如成立只有十來年的網絡設備公司思科,1996年的市場價值達253億美元,超過了工業經濟的代表企業波音公司。又如,只有18個月曆史、規模不到50人的網是公司,上市當日的市場價值就達到了30億美元。所有這些都是資訊產業發展的成功結果。可以斷定,在未來的新經濟時代,資訊產業將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基於以上的認識可以看出資訊產業在整個社會經濟中越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必將成為新經濟的擎柱。資訊產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推動作用表現在:1資訊產業的發展促進社會分工的發展,從而促使社會經濟的發展。資訊產業的建立和發展,雖然是社會分工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資訊產業的建立和發展,標誌著專門收集經濟信息和生產經濟信息產品及信息技術的行業,從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中分離出來,組成新興的第四產業,從而促使社會大分工的發展。2資訊產業的發展為社會經濟提供一個洞躍式」發展機會。發展資訊產業,為社會經濟提供計算機、微電子、人工智能信息技術裝備,不僅會使傳統產業的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有更大的提高,而且只要對策適當,還會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一個「跳躍式」發展機會。3資訊產業為社會經濟決策提供經濟信息產品。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決策,只有正確的決策,才能使企業把生意做在其他廠家的前頭,能最早向社會打入新產品,最先佔領市場,並在市場的角逐中處於優勢。而正確的決策,則必須靠信息產業提供所生產的經濟信息產品。
  資訊經濟對新經濟的支柱作用表現為:
  (1)信息技術是知識經濟的開路先鋒
  近10多年,以數字技術、電腦技術和通信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只首先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形成了一規模宏大,聯繫緊密的信息產業群體,從而構成了新的信息經濟,而且隨著信息技術向各個經濟領域、各部門的滲透向全世界各國的不斷擴散,對所有發達國家以至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和推進作用,從而成為知識經濟形成的開路先鋒。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重視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在90年代世界信息技術革命的影響下,深刻地認識到信息技術是形成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的關鍵,確信信息經濟在我國也必然會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將成為知識經濟發展的帶頭羊。因此加快了電子技術與產業,電腦技術與產業,現代通信技術與產業,以及信息咨詢和信息服務業發展的進程。例如,我國信息咨詢服務業的產值到1993年就達到30多億人民幣;信息技術和信息市場發展更為迅速,幾乎每年以淨增50億元的速度發展,到1993年已達250億元人民幣;我國電信業近10年連續以30%左右的速度向前邁進,電話機容量已突破1億門,列世界第二位。
  在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產業發展的記錄數據更有力地說明信息技術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的重要作用。由於信息技術的普遍推廣,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各成員國的高技術新興產業,大多實現了數字化、電子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從而使生產、流通、銷售以及產品和服務發生了深刻變革。知識信息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在現代經濟增長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OECD的研究部門1998年年度報道,
  OECD主要成員國GDP的50%以上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
  在美國,每生產一美元產品,信息占總成本的比例1935年為15%,1955年為25%,1975年為36%,90年代達50%以上,而今已達對%。據估測到21世紀初美國信息基礎結構將產生的稅收,相當於美國目前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
  (2)資訊產業成為知識經濟成長的支撐力三
  資訊產業是當今工業發達國家眾多產業中最活躍、最有生命力的先導性高技術產業,也是知識經濟形成和發展的支撐力量,對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資訊產業的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工業化經濟向信息化經濟轉變的程度。例如美國早在60年代後期就已使其信息產業的產值達到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45%,而現在已高達75%,成為該國先導性支柱產業。與大多數工業發達國家甚至不少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信息產業的規模和水平還比較低,其生產總值目前只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5%,這也充分說明,發展資訊產業,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我們還要走相當長的一段路程。實現這一進程,觀念的更新是至關重要的。對世紀初經濟發展的目標,將是通過發展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產業,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和增值,帶動整個社會進人知識經濟時代,實現低消耗、高效率、高產值、高質量的生產活動,使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態都發生一次革命。
  當代資訊產業之所以是國民經濟的先導性支柱產業,還在於它能推動和實現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與創新。由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海洋開發技術所形成的當代高技術群以及高技術產業群,是在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帶動下發展起來的。因此,資訊經濟確確實實是新經濟的領頭羊。
  (3)資訊經濟是新經濟的奠基者
  信息化是新經濟發展的動因之一,資訊經濟則是維繫新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或奠基者。
  專家指出,每件產品和每項勞務中都包括著物質和信息兩個部分,所佔的比重各異。20世紀70年代以來,勞力、資金和資源三者之間的價值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產品中物質比重下降,信息和知識比重逐漸增加,這樣就形成了資訊經濟和新經濟崛起的基礎。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最核心的內容,是依靠信息和知識生產出物質和能量消耗少、質量好、更先進、更豐富的產品來。這些產品中信息和知識的比重大大增加,乃至占決定性地位,這是資訊經濟為新經濟奠定的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
  資訊經濟的另一特點是,不再崇拜「國民生產總值愈多意味著經濟增長愈快」這一典型的物質經濟觀念,因為利用新知識和新的信息技術和生產手段能夠節約資源、減少消耗,所獲得的財富會更多,經濟效益會更高,並且能夠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適應變化的環境和全面質量控制,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三個關鍵因素。這些因素都要靠知識、信息和信息技術實現。近用餘年的實踐證明,強化資訊經濟作為新經濟的基礎,正在發揮越來越強有力的作用。
  20世紀末至今美國經濟的發展,其關鍵在於其資訊產業的迅速增長和突飛猛進。美國從農業經濟起步,之後出現工業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相當長的時間裡,由於汽車。造船和軍事工業的需求,鋼鐵和能源工業成為美國的支柱產業。近30年來,隨著人們需求增加,汽車和住房建設成為美國經濟的兩大龍頭產業,推動著美國經濟的發展。如今,高科技信息產業的出現和成熟,已經成為美國經濟新的推動力。資訊產業成為「新經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據美國最近發表的報告,資訊產業已成為美國最大的產業,其重要性排在建築業、食品加工業和汽車製造業之前。州年前還很薄弱的資訊產業,如今已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8%以上。以信息技術為主的知識密集服務的出口,已相當於產品出口額的40%。據預測,美國依靠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到2007年生產率將比目前提高20%一40%。
  資訊經濟的支柱作用還表現在它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高滲透性的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的影響和改造上。
  (4)對銀行業的影響
  信息化與信息技術對銀行業務的影響非常快,也很大。現代科技能迅速解決一些人為的麻煩,運用電腦網絡,人人都可以在家理財。從自動提款機到無人銀行、電話銀行,銀行不斷翻新自動化技術。隨著全球的因特網熱,金融界也掀起一陣網絡銀行風潮。
  美國銀行家協會刊物指出,使用因特網已是美國年輕人的生活習慣,銀行要抓住新一代客戶,最終得把服務搬上網絡。麥金西季刊指出,電腦愈來愈普及,資金電子化的需求必定高漲,傳統銀行的作業模式將被淘汰。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則認為,科技進步快,顧客行為改變慢,網絡銀行帶來的並非革命性的衝擊。
  儘管影響多大各方意見不同。但都肯定網絡銀行是未來的趨勢,也認為銀行必須適應新的網絡金融環境。進入網絡時代前,銀行得先認清新的利益所在,就是要從存放款的中介機構蛻變成投資理財中心。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指出,在因特網上,各銀行的金融產品一目瞭然,客戶很容易就可以選出最有利的產品,銀行很難再靠單純的存放款業務生存,銀行必須提供客戶特殊、高附加價值的投資理財服務。
  其實,銀行運用電腦網絡並不是新鮮事,但過去服務對像一直僅限於企業。透過關貿網絡、商業網絡,銀行在兩年多以前就已經為企業處理通關、放款、入帳或做財務管理。現在因特網興起,人人都可上網。原本只有企業能夠直通銀行,現在,「因特網為個人、家庭另開了一條路」。
  在網上與客戶互相溝通,銀行的業務部門能夠找到潛在客戶,企劃部門也能針對客戶需求設計金融商品。而且,銀行上了網絡就沒有秘密可言,一有新招,很容易被對手模仿,使得銀行間的競爭愈來愈激烈了。
  (2)對汽車工業的影響
  毫無疑問,汽車工業是美國人引以自豪的工業之一。但是80年代,汽車工業的王冠卻落入日本人之手。由汽車工業引發的美國與日本之間的爭鬥,多次使這一對冷戰中的盟友大動干戈。90年代美國重新奪回汽車工業的王冠得信息技術之助良多。以福特(FDRD)公司為例,該公司歷史上經歷過兩次大的改造。這家老牌的汽車公司,在50年代面臨的是怎樣將家族公司改造成現代企業的問題,當老福特的兒子接手公司時,公司沒有現代的管理體制,沒有產權制約,沒有董事會機制。經過一系列的改革,福特逐漸成為世界第二大轎車和卡車製造商。進入90年代後,福特的經營體制逐漸呈現出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跡象。為了應付市場的競爭和全球經濟的動盪,福特公司制定了IXJRD2000計劃。在此計劃內,福特公司立志於在1995年啟動一個以信息化為基礎的改革項目,致力於建立全球統一的管理隊伍,合併世界範圍內的經營組織,創建五個汽車中心以集中設計、開發和製造。為此它建立了服務於遍佈全世界的上萬名僱員的企業內部網絡(Intranet)。內部網使福特的員工分享信息、學習經驗、指導研究與交流,以從未有過的方式進行分工合作。信息化的快速、迅捷和廣域使福特產品的研究開發週期縮短至2年,並使技術交流更為迅速,許多原有工作崗位已因內部網的使用而被替代。再看美國三大汽車公司中的另一家,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和三部曲軟件公司聯合開發出計算機資料庫,技術人員在辦公室自己的座位上就能查到對手企業的資料。克萊斯勒還計劃運用新建的Intranet,將開發新車的時間縮短到28個月,比日本汽車製造廠商所需時間還要短。信息技術正幫助美國汽車公司收復失地。
  (3)對農業的影響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市場行為這只「看不見的手」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原來一直對農業呵護的政府行為則相對弱化。但是,農業在國民經濟各產業中處於基礎地位,政府又不可能撒手不管。在這兩難困境中,「信息引導」應當成為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的有機結合點。
  農業產業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市場經濟的信息化潮流中去。傳統農業中,各生產要素結合模式為:土地十勞動十資本一產出,三者之間相互獨立,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資源的浪費。現代農業經濟中,開始重視信息,各生產要素結合模式為:(土地十勞動十資本)X信息(科技)一產出,通過信息這一重要媒介,各要素緊密聯結,產生協同效應,使投入節約,產出成倍增長。信息在上述協同效應中的重要作用在於幫助農民預測和減少了農業生產經營中的不確定性,這也是農業信息普及化,或農業產業信息化的最根本理由。
  要發揮信息引導作用的有效途徑就是建設農業基礎信息工程。包括:1經濟信息(國民財產、收入、各產業經營情況、資金流向、物價變動、人民生活水平升降等);2自然信息(陸地。海洋氣象信息、地質、病蟲災害、水文信息);3法規信息(農業方面的法律、政策,與農業有直接關係的其他法律信息);4市場信息(國內外主要農產品需求預測、農業生產資料供求分析、農民主要農產品生產預期信息調查統計等);5科技信息(農業栽培技術、農業科研動態、農業科技開發項目、農副產品先進加工技術等)。農業基礎信息工程是政府建立的一個縱橫交錯為農民服務的農業基礎信息網絡。它既要保留原來深入鄉村的「觸角」、「耳目」作用,又要具備信息傳播速度迅速,傳播手段現代化的新特色。
  資訊經濟的支柱作用關鍵在於其是以信息技術為發展支撐的,這種技術的滲透性使整個國民經濟的面貌煥然一新。
  三、資訊經濟:勢不和擋的潮流
  1.資訊產業正在全球興起
  資訊支撐起西方新經濟的藍天——被評為對世紀戰略產業的資訊產業正在全世界範圍內興起。全世界資訊產業的銷售額1980年為2330億美元,1983年增加到3200億美元,1990年達到5100億美元。人們普遍認為,對20年資訊產業將成為產值僅次於能源工業的第二大產業,甚至可能超過能源工業成為第一大產業。人們都意識到,一國資訊產業的發展程度將決定著下世紀一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世界各國都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這新興產業中去。資訊產業競爭激烈,現基本上形成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1)美國一一m發達的資訊產業
  美國資訊產業的發展處於全球領先地位。1996年,從各國每千人中與國際互聯網聯通的人數來看,美國居全球第一位,為43,11人;德國居第15位,為5.84人;R本居第22位,為2衛0人。此外,美國約一半的個人電腦實現了聯網,但在日本,只有3%的個人電腦實現了國內聯網,比美國整整落後了5年。
  美國無論是在電腦擁有問題上還是在電腦普及程度上都居全球首位。不僅如此,美國信息技術產品在全球也最具競爭力。例如在個人計算機行業,美國佔全球交易市場的份額從1983年的59%上升到1992年的70%。全球計算機軟件市場也一直為美國企業所控制。目前,在全球計算機軟件市場中,美國獨佔75%的份額,歐洲占20%,日本僅佔4.3%。在信息時代的關鍵技術——多媒體方面,美國的投資最多,人才濟濟,再加上語言和文化環境的便利條件,美國可望在較長時期內保持領先於德國和日本的地位。
  美國雄踞世界資訊產業巔峰的主要原因是:國家優先發展,重點投資。美國自50年代以來,一直把計算機、能源和材料並列為國家三大重點,僅計算機一項投資額就大於原子彈計劃投資的數十倍。每年僅計算機研製費就高達40多億美元,特別注意以計算機為主的信息業應用市場的開拓。根據國際數據公司的數據,1990年,世界計算機硬件市場的交易額為1630億美元,其中美國占60%;軟件和服務市場的交易額為1440美元,美國占對%。資訊產業的繁榮為美國的企業經營者帶來源源不斷的利潤,走「集團化」的道路。為了取得信息產業硬技術的世界領先地位,在美國政府協助下,各公司開始走聯合攻關的道路。比如,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蘋果計算機公司等12家美國的大型計算機公司在1991年成立了一個公司集團,研製世界各種語言通用的計算機數字代碼。
  美國資訊產業的發展,就是世界其它國家信息產業化的縮影。世界各國要想加快產業信息化和信息產業化,必須認真研究美國資訊產業發展史,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吸取有益的因素,避免走彎路。
  (2)日本——發展迅速的信息產業
  日本的資訊產業起步較晚,約比英美等國晚10年左右,起步時,它的工業經濟基礎也較薄弱。但是,他們很快就趕了上來,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訊產業大國。作為一個亞洲非原髮型國家,日本的資訊產業的特點是:
  第一,資訊產業的基本研究戰略性超前發展,搶佔本來產業的制高點。資訊產業屬於當代最尖端的科學技術生產方式之一,因而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日本特別注重尖端技術的研究,它在這方面的實力令世界同行感到震驚,同時也增強了日本的競爭力。
  第二,資訊產業的社會基礎雄厚,為信息產業的疾速飛躍提供了動力和條件。資訊產業屬於高智力產業。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十分重視教育,人口識字率、萬人中大學生數量、工程師數量等均居世界前列,這使日本信息產業有素質良好的勞動力大軍。日本在社會基本建設過程中建立了發達的信息基礎結構,包括無線電傳播網絡、新設置的全球情報網絡。日本資訊產業已經做到對世界各地的最新資料瞬息之間按「秒速」來傳遞。
  第三,日本的資訊產業的管理現代化程度高,為資訊產業的不斷發展奠定了基礎。日本信息管理高度科學化,能及時反饋社會的進步和變化,在有目的的規劃下不斷地調整產業結構。日本資訊產業管理的金字塔是通商產業省,它是聯繫政府和產業的紐帶,擁有一大批資訊產業方面的專家。
  日本資訊產業發展迅速的原因有:
  第一,政府積極扶植和指導。在不同時期,適應當時的情況,及時提出各種立法。如制定了「中子工業振興臨時措施法」,1978、1996等年份亦頒布了一系列振興法,為日本資訊產業的迅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二,採取「拿來主義」政策,大力引進外國(主要是美國)技術,有時甚至購買全套技術和全部特許證。正是由於具有這種戰備和決心,才使得日本的資訊產業從20世紀60年代初與美國相差10年,達到20世紀60年代末僅差5年,再到20世紀幾年代初接近美國,直到現在實力對比難分上下。
  第三,走「集團化」道路。在政府的激勵和協助下,把資訊產業一些主要廠家,針對不同的目的組成多種集團。這些集團既是科研組織,又是企業聯合體,因而不僅加強了科研力量,加快了科技進步的步伐,而且大大增強了日本信息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第四,重視技術研究規劃,以利於確定資訊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突破重點。正是基於以上的措施,才形成了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的突飛猛進,20世紀幾年代的繼續飛昇,地世紀80年代的馳騁全球。
  (3)西歐國家資訊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西歐發達國家的資訊產業也十分發達,以英、法、德為代表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宣佈勞動力的2人是從事信息工作。信息工作者在勞動總數中的比例,每5年就增長2.8%。但是,與美、日相比,歐洲資訊產業「處於落後的狀態」。
  西歐國家的資訊產業落後於美、日,認真分析其原因有四點:第一,西歐各國的研究開發費用分配不當,大部分用於防務研究,科研資金的絕大部分沒有使用到對發展尖端技術產業最有幫助的學科上去。第二,西歐各國採取的政策措施是從短期或局部利益出發的,缺乏通盤考慮的長期發展戰略。例如,歐共體曾經對集成電路的進口徵收17%的關稅,這種高關稅政策,雖然使得集成電路行業得到保護,但使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消費電子產品、電訊設施和自動作業裝置等等許多下游產業部門卻蒙受了巨大損失,喪失了發展機遇。第三,西歐國家各自為政,力量分散,相同一級的科研工作上協調較差,重複項目較多,造成人力物力浪費。第四,由於資訊產業研究開發費用一般比較昂貴且屬於風險投資,歐洲產業界與銀行對此持審慎態度,使企業發展難以籌集到足夠資金。
  當然,西歐國家不甘心成為資訊產業競爭中的失敗者,從80年代開始就制定新的政策,奮起直追,趕超美、日。這些措施包括,制定優先發展資訊產業的政策和計劃;加快信息人才的培養;歐盟各國間聯合開發;限制和縮小傳統產業的發展,實施強制性的信息時代產業政策等等。這些對策措施已經產生了明顯的作用,使西歐國家的資訊產業得到飛速發展。
  為了適應新經濟發展時代競爭的需要,美、日、西歐紛紛制訂了發展資訊經濟的戰略。如:克林頓政府在1993年和1994年相繼提出了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和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的宏偉計劃,並將為此投入4000億美元。這一計劃可與過去的「曼哈頓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及「星球大戰計劃」相比擬,是佔領科技制高點、對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從而達到維護其世界超級大國地位的科技戰略。為了保持在信息領域的領先地位,克林頓政府已把建設速度快1000倍的下一代因特網、讓網絡伸進每個家庭和教室列為第二任期的三大目標之一。在美國的推動下,歐洲和日本也相繼提出和實施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計劃。歐盟計劃在
  10年內投資1500億美元舊本則加緊推行「信息高速公路構想」,決定分三個階段於2010年在全國形成多媒體網絡,逐步買現公司業務、家庭購物、醫療護理、教學科研電腦網絡化和信息交流全球化。2.中國資訊經濟:ZI世紀的戰略產業
  在新經濟浪潮的催生與推動下,中國資訊經濟已嶄露頭角,在國民經濟中日益發揮出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的信息產業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民經濟對傳統信息新產品與服務需求的增長而不斷增長的。國家一系列推動信息產業發展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和信息與信息產業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信息產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促進了中國資訊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中國的信息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的歷史階段,不僅需求旺盛,發展迅速,而且競爭激烈,效益提高,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倍增作用與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成為21世紀新經濟的戰略產業。
  ZI世紀的世界信息產業將具有一系列新的特點。例如在技術上開放系統的網絡計算技術將起主導作用,在市場上競爭更激烈,競爭方式將從單純的競爭轉向又競爭又聯合的戰略聯盟,在格局上進一步向國際化和多極化方向發展。除少數發達國家外,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紛紛致力於信息產業的發展。在這種形勢下,中國要在21世紀進入世界信息產業大國和強國的行列,必須採取相應的對策。
  1推行工業與信息化相結合的方針,研究信息產業與信息經濟的發展規律,處理好信息產業發展過程中統一決策、多層次分級管理、多元化和多樣化經營的關係。
  中國正處在工業化中期向後期過渡的發展階段,又面臨著全球信息化的挑戰和機遇,發達國家已開始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建立網絡社會」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決不能埋頭工業化而置信息化於不顧,也不能脫離工業化現狀盲目追求信息化,而應實施「機遇戰略」,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用信息化促成工業化,引導新世紀的工業向高增值、高競爭力、高信息含量的方向發展,用工業化支持信息化,為信息產業的發展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物資、能源、資金、人才以及市場。
  21世紀的技術和經濟將有眾多的全新特點。至今已能看清的新動向,至少有技術從模擬向數字化。從單一媒體向多媒體。從低速傳輸向暢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從一般網絡向智能化網絡等等的轉變;經濟從物質型經濟向信息型經濟、從物質生產為主向知識生產為主、從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從單純的規模經濟向以範圍經濟為主並兼有規模經濟、從部門林立向相關部門綜合集成而形成聯網關係、從單一國家經濟向全球經濟等等的轉變。建立在這種技術基礎上的和處於這種經濟環境中的信息產業,其發展有著完全不同於現有傳統產業的規律性,例如創新在產業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等等,都需要人們去認識和掌握。
  2分析國內外環境,注重研究和開發,抓好大型企業集團和放活中小企業相結合,運用市場機制與依靠政策法規相結合,加強協調,及時調整產業發展方向與結構。
  收集技術、市場等信息,分析國際國內影響各部分信息產業發展的環境變化,捕捉機遇,供宏觀決策和微觀經營參考。這種工作在中國相當薄弱,亟需加強。增加研究和開發費用,加強研究和開發力量,使企業逐步成為研究和開發的主體。
  在資訊產業中既有競爭性產業又有基礎性產業。對前者而言,引人競爭機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對後者而言,近幾年來的國際經驗表明,適度引入競爭機制也是提高服務質量、抑制價格上漲的有效手段。過去被認為是「天然壟斷」的行業,由於技術變革和市場變遷,現在已開始程度不同地加入競爭行列。所以,運用市場機制對發展資訊產業來說是絕對必要的。但反映市場規律的政策法規同樣是不可缺少的和十分重要的。因為政府在資訊產業發展全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沒有政府的干預和協調,市場是不會自行發揮正面作用而無負面效應的。當然,政府的干預必須合理,協調必須恰當。同時,這種干預和協調要及時、靈活,並富於彈性。任何盲目指揮的後果不會亞於市場的失敗。政府是幫助而不是代替企業,解決企業不能解決的問題。例如,為產業指明發展方向,在全球生產鏈中找到本國產業的定位,積極擴展本國產業的營銷渠道,並根據世界行情不失時機地調整本國產業的相應結構。
  3從領導、規劃、管理、政策等各方面,積極加強資訊產業的薄弱環節,即信息服務業的發展,使其與資訊產業其他部分發展相適應,並逐步發揮它對資訊產業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信息服務業包括數據庫服務、軟件服務、網絡服務、系統集成服務等行業,它們在整個資訊產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今未被中國社會各界所充分認識。資訊產業的其他部分都有相應的管理部門,惟有這一部分處於多頭分散管理以至無人管理的狀態。由於信息產業各個部分的相互滲透和融合,電子工業和郵電事業等部門開始把業務範圍向信息應用服務或信息增值服務延伸,出現「電子信息產業」和「信息通信產業」等新稱謂,而且這兩個部門在數據聯網服務的領域相互交叉重疊,有所爭奪。事實上,信息服務業問電子工業和郵電事業既有密切聯繫又有明顯差別。為了遵循信息服務業的發展規律推進信息服務業的發展,理應有單獨的管理部門。同時還應加強組織領導和統一規劃。雖然國家計委的長期規劃和產業政策司在規劃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國信息協會也對加快信息服務業發展問題多次呼籲和寫報告,但是由於沒有對口的管理部門,全國性的業務協調和規範化管理以及有關投資、財稅、信貸、資費(價格)等等政策扶植,遲遲難於落實而告吹。信息服務業滯後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短期內似乎不甚明顯,但時間越長後果的嚴重性將越來越清晰。因此,需及早解決信息服務業的管理和發展問題。
  4加大對資訊產業的宣傳力度,使人們認識到這一戰略產業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長遠的全面影響。
  在國外,資訊產業有「三戶』產業之稱,即它是電腦通信(Cbrlllllllnication)、信息內容(Cbrltent)的總稱。這從一個角度說明信息產業不只是以信息資源的發展和利用為內容的「小口徑」的信息服務業,而是包括信息設備製造和通信在內的「大」信息產業。然而受現行管理體制的影響,中國人對資訊產業的認識往往局限於它的個別部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種觀念上的狹隘性往往阻礙資訊產業的總體發展。因此,需要有正確的輿論導向,宣傳大資訊產業的重大作用。人們應當從綜合集成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資訊產業的發展,從產業滲透的廣度來推動和促進資訊產業的發展。對中國來說,還應當從全球競爭的角度來抓緊和強化資訊產業的發展,從持續發展的要求來培育和扶植資訊產業的發展。
  5人才為本,教育為先,為發展資訊產業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的工業化初期,曾大規模培養工業化所需的人才,並源源不斷地從其他戰線向工業戰線輸送人才。當時的一個口號是,「要造就一支產業大軍」。那麼,在現今信息化啟動時期,中國同樣需要高瞻遠矚,培養和造就一大批為信息化所需要的發展資訊產業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在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上,應適當增加信息科技、信息工程、信息經濟、信息管理等院系。在資訊產業的各部門和單位內,應大力加強從業人員的在職培訓。在企業實踐中,應物色和造就一批信息企業家。同時,還應創造條件吸引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工作,使他們致力於資訊產業的發展;合理規範信息產業領域各類人才的流動,使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發展資訊產業效勞。
  當然,中國的資訊產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與發達國家的距離已大大縮小了。
  1998年5月26日,國家有關部門向「國家火炬計劃北京軟件產業基地」命名授牌。至此,全國已初步建成五個軟件產業基地。1998年以來,中國資訊產業的幾個連續動作引人注目,拓曾收購川長征,北大企業進軍延中實業,創智借殼五一文上市,股市頓現生機;信息產業部掛牌,中關村電腦節開幕,中國信息產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聯想1000萬台電腦下線,實達與DEC聯手,海信、長虹兩大集團轉舵個人電腦製造。種種跡象表明,剛剛進入工業時代的中國經濟已經為信息時代作好了打算。1998年5月18日,作為中國軟件巨頭之一的科利華與代表中國傳統電子產品的北京無線電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簽字儀式,共同出資6000萬元組建北京量子益華軟件集團。一位產業經濟專家認為,「北無」與科利華聯姻是中國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領域大舉轉移的又一信號。中國的資訊產業同時具備旺盛的需求和良好發展環境兩個有利條件,必將進一步蓬勃發展。
  資訊產業是21世紀的戰略產業,它的發展不僅關係到利潤,而且關係到一國在世界經濟、政治乃至軍事中的能力和地位。中國在世紀末信息化時代再次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時代的規律,加速培育自己的資訊產業,發展資訊經濟,使我國經濟保持健康快速增長,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