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遠見>>父母的革命

雲台書屋

第一章 觀念的革命


  你是否有全球的觀念去引導孩子?


1.世界正走向全球經濟一體化


  隨著新技術革命的到來,整個世界正面臨新的挑戰,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提高,全面而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信息量劇增,先進快捷的傳播方式,使地球日益「變斜,這就要求我們把握時代的脈搏,做到思想、知識與時代同步,用全球的觀念去看待問題,引導孩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生活中出現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那就是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國際專業化分工漸趨明確,國際貿易明顯增加,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跨越國界,世界經濟逐步融為一體。

  但是,「地緣現象」在這種形勢下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由於地緣因素的影響,一些相臨的國家形成了經濟聯繫格外密切的集團並最終形成有組織的整體。

  丁伯根於1950年首次提出了「經濟一體化」這一概念,在他所著的(國際經濟一體化》一書中進一步對世界經濟一體化問題作了比較系統的理論分析。在人們對經濟一體化的研究中,這一概念的不同含義在不同角度上得到大量使用。

  人們既用它來指一個大公司對小企業的兼併,有時又帶有空間上的意義,用它來指一國之內各地區間的經濟融合,或是幾國間就單一商品所進行的經濟合作。地區經濟一體化與跨國公司的區別在於地區經濟一體化是屬於宏觀經濟一體化,而跨國公司是屬於微觀經濟一體化。

  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是一種靜止狀態,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正如羅伯遜所指出的:經濟一體化本身並不是一個目標,而是服務於某種更高目標的過程,在經濟方面的首要目標就是促進所有合作者的繁榮,經濟一體化的更遠一些的目標是和平。

  上個世紀中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曾指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的了。」「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

  一個多世紀以來,世界的這種發展趨勢不是減弱了,而是大大向前發展了。今日世界的現實表明,「閉關鎖國」的時代過去了,連戰後一度形成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平行的世界市潮的時代也不復存在了。正像鄧小平同志精闢指出的那樣:「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

  世界的開放反映著生產和國際關係的發展,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和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而世界的開3放與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使世界的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世界開放的序幕是由地理大發現拉開帷幕的。世界的開放是以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瞭解為前提的。歷史上,世界存在若干彼此隔絕、互不聯繫的文明中心,當時人們只能憑直覺認識世界,對越是遠離自己居住的地方,認識越模糊。直到15世紀末,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奉西班牙國王之命,橫渡大西洋,才到達了今日的美洲,然而他一直以為自己「發現」的地方是東方的「印度」。後來才由意大利人亞美利哥·維斯普奇斷定這是一個新大陸。

  16世紀,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繞地球航行一周,第一次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18世紀後半期,以詹姆斯·庫克的3次航行完成了對澳洲的發現,從此澳洲開始進入世界地圖。

  上述地理大發現為世界的開放準備了條件,從此地球上的居民獲得了名副其實的「全世界」的概念,即地球是圓的,全世界包括「五大洲」和「四大洋」。

  世界開放的出現則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結果。產業革命前,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雖然也存在一定的經濟聯繫,但那只是偶爾發生的互通有無的少量的交換關係,而這種交換通常只是因為各國之間自然條件的差異。產業革命後,國際商品交換的品種和數量擴大了,而且形成了長期穩定的交換關係,世界開始進入了開放的時代。馬克思曾指出:「機器發明之後分工才有了巨大進步……。從前結合在一個家庭裡的織布工人和紡織工人被機器分開了,由於有了機器,現在紡織工人可以住在英國,而織布工人卻住在東印度,而在機器4發明前,一個國家的工業主要是用本地原料來加工。……由於機器和蒸汽的應用,分工的規模已使大工業脫離了本國基地,完全依賴於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當時的開放局面同今天相比還處在初級階段,其主要特徵是以商品國際化為主,世界出現了工業國和原材料生產國的分工。

  世界的全面開放形成於第二次科技革命後。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開始於19世紀70年代,它以電力的應用為主要標誌,電不僅被用作強大的工業動力,而且被運用於照明、通訊。廣播等方面,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所造成的空前強大的生產力,給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和國際經濟關係帶來了新的內容和新的形式。

  首先在國內,規模龐大的工業要求巨額資本,於是加速了資本的集中,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其次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的發展,需要尋找國外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和瓜分世界的鬥爭日益激烈。而帝國主義時期大量的資本輸出,使這一時期世界開放的局面形成了以資本國際化為主的新特點。而交通運輸業和通訊事業的發展,為世界的進一步開放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第二次科技革命就這樣導致了世界市場和世界經濟體系的最終形成,世界全面開放的格局已基本奠定了。

  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開始於本世紀中期,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合成材料與激光技術等為主要標誌,推動了世界開放的新發展。

  原子能的開發和利用揭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序幕,對它的研究開始是出於軍事目的,是在戰爭的推動下開展起來的。戰後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研究迅速發展,隨著世界能源日5趨緊張,核能的開發利用將大有可為。

  電子計算機的運用是人類智力解放道路上的重大里程碑。它不僅大大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廣泛涉及和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電子計算機向小型化。智能化發展,它們可部分取代人的智力,運用於生產操縱。經營管理、資料處理,並已進入辦公室和家庭,使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在發生重大變化。

  空間技術的發展把人類帶入了一個比神話中的「千里眼」、「順風耳」還要神奇的時代。

  戰後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與生產力的高速發展相適應,現代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面貌大為改觀,生產專業化與生產國際化進一步加強了,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隨之加深,世界開放格局取得了新發展。國家之間因經濟上的相互需要,彼此聯繫密切,交往十分頻繁。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的發展,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擁有發展本國經濟所必需的全部資源、資金和技術,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生產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產品,因此必須進行交流和相互合作。近50年來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又把世界各國的交往推到了一個新階段。地球上的空間距離「縮短.了」,信息的「時間差」也趨於消失。這種局面不僅大大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條件,而且加快了經濟生活的國際化,使世界變得空前開放了。

  開放的世界使世界各國原有的「一國經濟」正在走向「世界經濟」,從而形成了「全球相互依賴」的經濟格局。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機遇和挑戰,中國的父母們,你們是否6已具備全球的觀念去教育和引導你們的孩子,使他們健康成長,成為新世紀的弄潮兒?


2.我們生活在「地球村」


  人類的歷史於本世紀最後的10餘年中,起了巨大的變化——象徵世界兩極化的柏林堵於1989年被推倒了,東歐各國的政局發生了劇變。政治上,分別由兩大超級大國領導的對壘局面已不復存在。全球各地紛紛崛起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如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亞太經合組織等,突破了既有的國界限制,代替傳統的政治勢力,成為主導世界的力量。全球環境的變遷,更加深了人類命運的一體感。全球溫室效應不斷升高,工業國家排放的大量廢氣與熱帶雨林的濫伐,更加重了臭氧層的破壞程度,這些都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即將來臨的21世紀,我們的命運將更加緊密相連。

  「天涯若比鄰」已不再只是美好的憧憬,伴隨著先進的交通和通信設備的問世,它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現實。

  火車、飛機的發明已使我們的地球變得越來越校電話應用於通信,使通信技術迅猛發展。現代通信技術是在近代有線通信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世紀中期,科學技術和近代電信事業的發展,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的到來,特別是電腦的出現和發展,現代通信技術日益發達。新的通信技術包括數字程控交換、數字微波通信、光導纖維通信、衛星通信、移動通信等。

  隨著電子計算機向微型化和多功能化發展,它的體積大大縮小,成本大大降低,性能明顯提高。計算機技術日益緊密地與通信技術和傳感技術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不同規模的各種信息網絡,這些信息網絡,是信息社會必不可少的社會基礎設施。信息網絡的形成,是世界高技術發展,特別是電腦和通信發展日益結合的結果。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新的科技知識和信息量迅猛增加。根據英國學者詹姆斯·馬丁的統計,人類知識的倍增週期,在19世紀為50年,20世紀前半葉為10年左右,到了70年代,縮短為5年,80年代未幾乎已到了每3年翻一番的程度。近年來,全世界每天發表的論文達13000一14000篇,每年登記的新專利達70萬項,每年出版的圖書達50多萬種。新理論、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的不斷出現、使知識老化的速度加快。據統計,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半衰期在18世紀為80一90年,19一20世紀為30年,本世紀60年代為15年,進入80年代,縮短為5年左右。而且由科技發現發明到工業應用的週期也縮短了。18世紀20年代發明的攝影機,112年之後才成為工業產品;19世紀60年代發明的無線電花了35年時間,到20世紀初才付諸使用;19世紀末發明的調光機經過18年開始得到應用,而本世紀發明的電視只經過12年就被應用了;原子彈從設計到應用只花了6年時間;晶體管的發明到工業生產只有3年時間;激光器發明到應用只有不到1年的時間。

  此外,現代科技發展中的交叉綜合趨勢也日益明顯,現8代科學技術已成為一個緊密聯繫的整體。與此同時,生產的日益社會化、國際化,信息量的猛增,都要求建立相應的信息網絡為之服務。

  信息網絡建立的物質基礎是現代化的通信和傳播技術形成的通信網絡與電子計算機的有機結合。現代通信和傳播技術,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由廣播、電視、衛星通信、電子計算機通信等技術手段形成了微波、光纖通信網絡,克服了傳統的時間和空間障礙,將世界更進一步地聯結為一體。

  計算機與通信是信息時代的兩大支柱,因為計算機——通信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網絡化、全球網絡化是信息時代發展的重要內容。

  目前已在發達國家開始普及的綜合數據通信網絡將向著更高速度、更大容量提供信息服務的寬頻帶IsDN發展,光纖通信將從主幹線路向用戶終端線路普及。

  利用衛星通信和光纖通信的國際信息網絡正在繼續發展並進一步充實。到90年代後半期,利用衛星的移動電話全球網絡已經達到實用化。

  最能代表美國知識經濟發展狀況的縮影是硅谷。50年代的硅谷還僅僅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水果產地,70年代以來,硅谷如日中天,在美利堅大地光芒萬丈,直射全球。到今天,世界上幾乎沒有哪個國家不知道硅谷的大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訪問。洽談生意者絡繹不絕。硅谷幾乎成為世界通用的電子工業及高科技的象徵和代名詞。硅谷被譽為企業成功的象徵、「信息社會」的典型、電子工業的心臟。硅谷可謂是美國乃至世界上最先進入信息社會的「特區」了。

  隨著電子互聯網絡的全球一體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網絡世界,知識經濟下的信息技術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價值觀和社會經濟相互碰撞影響,創造出某些嶄新的東西,從而使人類的文化和人類的價值觀有史以來第一次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電子媒介所左右。

  如此發達的信息網絡是建立在不斷湧現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基礎之上的。自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廣泛興建高科技工業園區,而今全世界已有大大小小900多個比較規範的科技工業園區,從業人數達數百萬。

  在看到電子互聯網絡對經濟發展所起巨大作用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電子媒體對人類社會的一些影響,電子媒體煽動情緒的功能遠強於邏輯信息的傳送。

  一個人只有通過學習才會閱讀,學習閱讀又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而通過電腦、電子互聯網則不需要花太大力氣。兩者之間的差別是巨大的。隨著電子詞彙的縮小,從書寫文字向視覺一口頭語言媒介的轉移將會改變我們思維和決策的方式,著名的演說家和感動過無數聽眾的演說詞都不會再有了可以看到,一個尚未定名的,處在電訊、電視、電腦和媒體藝術交匯點上的產業正對世界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隨著電訊、網絡事業的日益發展,地球變得越來越校人們獨坐家中便可同時得知世界各地發生的各種事情,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驚訝和歎服的偉大的時代。

  讓我們來看一看迅速發展的因特網對世界的重大影響吧。

  自從1946年世界第一台由1.8萬個電子管組成,重30噸,佔地150平方米的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英爾學院問世後,信息技術便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現在價值2000美元的一台電腦比70年代中期價值1000萬美元的一台大型主機的運算能力高出許多倍。25年前,全世界僅有5萬台電腦,現在已增到1.4億台。信息傳播技術也得到相應發展。1960年一條橫跨大西洋的電纜僅能容納138對電話同時通話,現在一條光纖電纜能同時容納150萬對電話同時通話。現在全世界有6000萬人使用因特網,預計到本世紀末可增加到5億人。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世界經濟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已經並將繼續極大地改變世界經濟面貌,並塑造出一種「新世界經濟」,即「網絡經濟」。

  網絡經濟的特徵是:信息產業將在世界範圍內大大發展,以此為基礎的各種服務行業將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的主導產業;它將使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速,使任何單一國家的市場顯得過於狹小,國際投資、國際貿易以及跨國生產進一步發展;跨國公司和跨國經營將在世界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其內部流通將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取代通常的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企業跨國家和跨行業發展的勢頭日益強勁,經濟活動將按網絡加以組織等等。這種趨勢必將在更大程度上衝擊國家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從而使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面臨新的挑戰。

  在知識經濟競爭方面,歐盟各國與美國相比已處於不利的地位。它們正面臨嚴峻的考驗,並且仍試圖用工業時代適用於一個國家的經濟規則來應付變革,而它們自己的信息和交通技術則正在把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

  通過電腦網絡做生意的人日益增加,這不僅使貿易發生變化,而且對企業本身也有影響。工業界必須轉變思想,才能適應這種變化。整個生產過程正在變成一個全球的平行過程,目前的發達國家首先是以技術參加這個過程,電腦甚至能夠擔任過去由管理人員承擔的任務。

  產品的革新週期越來越短,因此以一項革新產品賺錢的時間也越來越短。由於世界聯網在不斷發展,開發人員獲得關於市場趨勢和新產品的信息也越來越容易。仿製產品會閃電般出現。

  因特網已愈來愈成為電腦愛好者的最新追求,因特網的用戶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快速成長的用戶群,使因特網成為最豐富的金礦,而且可能是跨世紀的新金礦。未來因特網與新的電腦技術結合,其威力將更為驚人。因特網的介入,使信息業與家電業的競爭提前展開。現在中國的電腦用戶考慮的不僅僅是購買電腦,而且上網也成為最新時尚。愈來愈多的校園網在高校出現。清華作為中國校園網的始創者,已將學生的個人電腦聯網,極大地豐富了學校與外界的交流。

  而最新出現的網絡電腦,因為其價格便宜,不需要軟件,也無硬盤,不需要升級,故對傳統的個人電腦形成了挑戰。

  在幾年前,還很少有人看好因特網的前景,現在卻沒有人懷疑它在未來的影響力。它所改變的不僅是電腦功能,更牽涉新的工作方式和企業組織運作。因特網這一個大浪沖上來,如何應付,則要看誰能率先搶佔有利位置。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電子商務」。由於困特網的全球性特點,人們可以不受時間及空間的約束而更為自由地。

  迅速地交流信息,從而同時誘導產業結構的變化。隨著高度信息化社會化來臨,產業組織將向「開放型、網絡型導向」發展,這是必然的趨勢,也是競爭節奏加快產生的結果。因此,21世紀的社會體制,將是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的共存與融合,以因特網的「電子商務」為社會基礎,重新塑成社會系統,並因之出現網絡銀行和電子貨幣。它們的出現,反過來又使因特網的應用更加廣泛,也使人們更加依賴於網絡可以看出,知識經濟的到來使全球一體化加快,全球的經濟日益融合,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愈來愈多,各國之間也越來越沒有什麼秘密可言。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任何東西都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產、銷售的現象。由於技術的不斷進步,必然導致競爭的加劇。大家都面對一個嶄新的現實,所有的入都相互競爭,強大的組織機構在維護自己和它們周圍環境與之相稱的既得利益。

  多極世界正在走向經濟一體化。隨著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國家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全球性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了,從而急需制定一個指導全球經濟規則的體系,以解決各國、各地區之間圍繞各種因素出現的問題,尤其是有關科技進步和技術革新的知識產權問題。但是這條線劃在哪裡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對發達國家來說以盡可能高的價格出售知識財產至關重要,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則要以盡可能低的價格購進。目前發展中國家使用的錄像、激光唱盤和電腦軟件有90%是盜版,美國公司為此每年損失高達幾十億美兀。

  如果一個國家的公司能夠毫無代價地使用世界上任何一種新技術,這個國家還能為基礎研究開發花錢嗎?這樣就可以創造高就業機會和高工資。但如果大家都採取這種策略,新的產業就發展不起來。因此,理想的情況是,成立一個全球科學基金,該基金支出基礎研究費用,這樣就可以使每個國家從中受益,有助於新的高科技快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當然,在為這一目標所作的努力中困難重重。

  在知識經濟時代,全球範圍內的生產協作分工使生產、銷售、消費已成為世界各地企業的協同工作,再也不能明確指出產品的產地。

  全球化已成為時髦的經濟口號。隨著貿易。投資和金融資本國際流動的增加,國民經濟無疑正走向一體化,消費者購買的外國貨越來越多,有越來越多的公司跨國經營,儲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好地在邊遠地區投資,而全球化經濟的實現也依賴現代化的信息產業和電信業的創立,也可以說是知識經濟的到來導致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地球也日益變「斜,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們,無時不感受著這新技術帶來的巨大衝擊。


3.中國父母,你知道知識經濟浪潮嗎?


  新的世紀不遠了,我們的雙腳已經站立在新世紀的邊緣。一個新經濟時代已經來臨,這個時代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只有知識和科技,才能把我們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0世紀是人類文明史上科技發展最為輝煌和燦爛的時代。這一時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和數不勝數的發明創造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發生了深刻而持久的變化,科學在不斷加深著人類對自然界、對世界、對社會的認識,增強著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時,也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自身。

  80年代以來,在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動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已進入世界經濟的第五次增長週期,這次增長週期將持續到21世紀三四十年代。這是一個以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時期,它不僅改變著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形式和內容,而且產生了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轉變,世界經濟正從以鋼鐵、汽車和公路為基礎的工業時代轉向以硅、電腦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時代。這一巨大轉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可能比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的轉變更為重大而深遠。

  美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的第五個增長週期的先導和中心,其它西方國家緊隨其後,到下一世紀初,發展中國家無疑也將加入這一以信息為特徵的新的增長週期。

  在美國,隨著關鍵技術,特別是電腦、激光、微電子、因特網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新的技術經濟體系已經成形;信息產業及有關的服務業成為美國經濟的主導性產業,基礎設施是以因特網或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為代表的「電腦空間」(COmputerSpace),企業採用電腦綜合製造系統進行生產並實現「參與和互聯繫統」的管理制度。

  這一時期發生了以信息產業迅速發展為內容的新的產業革命,即信息革命,這不僅改變了生產的方式,而且改變了生產的內容。過去的製造業把原材料轉化為產品,是資源的凝聚,而現在信息業把知識轉化為產品,為知識的凝聚和不斷發展提供了條件,並不斷地創造和使用知識。信息產業具有信息創造(包括科研、工程、設計、教育及培訓等)和信息處理(包括電腦程序編製、軟件設計、數據處理等)功能。它不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經濟部門,而存在於各產業尤其是各級服務業以及信息活動中。目前美國信息工作者在全部就業人數中所佔的比重已超過60%,信息產業在美國國民經濟中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美國正是憑借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成為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中心,並一直執全球信息和通訊產業發展之牛耳。

  這是與美國幾十年來致力發展信息及相關產業分不開的。近幾年來美國政府和一些大企業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和開發全球衛星移動通訊網絡等計劃,把信息和通訊技術及其產業提高到新水平。美國在電腦關鍵部件和軟件部件方面佔有絕對優勢。1990年美國公司控制世界微處理機市場的3/4,到1993年其控制份額上升到90.1%,其中因特爾公司控制著75%的份額。軟件方面,美國微軟公司獨家供應的軟件操作系統占世界份額的80%,它供應的應用系統軟件占世界份額的50%。在建立電子信息網絡方面,美國擁有因特網全球聯網電腦總數的70%,遠遠超過德、日等其它發達國家。

  在如此壯大的產業基礎和高度信息化的社會條件下,美國知識經濟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伴隨世紀末鐘聲的臨近,美國「新經濟」日趨發展,對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這一以知識為基礎,以信息為先導,以全球為導向,以網絡為載體,以週期淡化為特徵,以知識經濟為核心的新的經濟形態,將主宰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所以美國管理權威彼得·德魯克指出:現代經濟的主要職能是「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和分配」,而不再是「物質的生產和分配」,而知識經濟則是我們開啟未來大門的鑰匙。

  也正因此,當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歐洲經濟增長遲緩,日本經濟困難重重的時候,美國經濟這幾年來卻一直健康、持續、穩定地發展。1996年以前的3年裡,美國高科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1996年美國信息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3%,1997年上升到40%。目前美國經濟增長已持續保持7年,失業率低於5%,通貨膨脹率穩定在3%左右,各階層的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

  彼得·F·魯克在一本著作中提到「知識生產力已成為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成就的關鍵。知識已經成為首要產業。這種產業為經濟提供必要的和重要的生產資源」。

  在知識社會裡,學校的學習和文化越來越控制著工作、生活與求職的途徑,所以全體社會成員都需要有文化。但在知識經濟時代裡,有文化遠不止於會閱讀、寫作與計算,如今,有文化還包括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及對信息化社會的瞭解。每個社會成員對這個複雜的世界都必須有相當深的瞭解與廣博的知識。新的傳播媒介提供了大量這樣的知識。在知識社會中,要求我們學會如何學習,因為迅速變化是知識的基本性質。在知識經濟社會體系中,知識的迅速更新更是其重要特點之一。因此,學會如何學習遠比掌握有限的知識更重要。

  21世紀的曙光已經出現在我們眼前,新時代的腳步已經越來越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都會感覺到社會的飛速發展與巨大進步;文明的發展與經濟的繁榮造就了現代化的工業社會,隨著全球科技浪潮的一次次洶湧澎湃,我們的時代日益踏上新的道路,走上新的起點。「知識經濟」這個詞變得不再陌生,它屢屢出現於各類報刊、雜誌上和經濟學家、商界巨人的理論書籍與暢銷書上。「知識經濟」將日益成為新時代的基矗那麼,什麼是知識經濟,知識經濟的特點有哪些呢?簡單他說,知識經濟就是以智力資源的佔用、配置,以知識的生產、分配、使用(消費)為重要因素的經濟。根據專家們的意見,它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徵:1經濟發展可持續化。知識經濟是促進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是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富有自然資源來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資源。如信息科學技術的軟件、生命科學技術的基因工程對資源的耗費之少,與傳統技術不可同日而語。2資產投入無形化。知識經濟不像傳統工業經濟需要大量資金、設備,而是知識、智力、無形資產的投入起決定性作用。3世界經濟一體化,這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前提。4經濟決策知識化。知識經濟的決策和管理必須知識化,科學的宏觀調控作用在知識經濟中有日漸增強的趨勢,如美國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高技術經濟導向政策,對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起了巨大作用。5新的價值取向,促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實現。未來的人才教育,應以培養高技術產業化的人才群體為主體。3新的市場觀念。「網絡經濟」已經成為市場的新特徵;日益發展的跨國公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互合作,又彼此競爭的局面。7新的社會組織形式。如江澤民主席指出的:「本世紀在科技產業化方面最重」要的創舉是興辦科技工業園區。」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長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歸根到底要靠高技術產業化來實現。3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

  從現在起到21世紀中葉是我國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已不再是比誰船更堅炮更利,而主要表現為科技實力的競爭。教育的成敗關係到國運的興衰。我國政府一貫重視教育和科技。朱熔基總理在新一屆政府的施政綱領中鄭重指出:科教興國是本屆政府的最大任務。江澤民主席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多次闡明瞭科教興國的重要性。科教興國就是要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提高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最終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人才競爭將成為21世紀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知識經濟對我們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中國的父母們,你們將怎樣讓你們的孩子去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這既是孩子的問題,也是父母的問題。

  知識經濟對我們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中國的父母們,你準備好了嗎?


4.誰也躲不開的信息時代


  隨著新技術革命的到來,整個世界正在急劇地發生變化。古希臘辯證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有名句言:一切皆流。如果說這句話在遙遠的古代是一種真知灼見,那麼它就更適用於當代。

  與過去任何歷史時期相比,當代世界在各方面都以空前的高速度和快節奏迅猛前進,變革的浪潮勢不可擋。

  科學技術革命充當了這次大變革的先導,本世紀40年代以來,在科學、技術和生產領域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又一次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它導致從傳統工業向信息時代轉變。這一次新技術革命與以前的技術革命有著根本的不同。這一新衝擊的原動因是知識及其載體——信息,因而可以稱為「信息革命」。在這一社會變革中起決定作用的主要不是資本,而是智力和信息。

  信息,知識成為生產力。競爭力,成為經濟和技術成就的關鍵因素。在向信息時代轉變的過程中,電腦、通信及其兩者相結合形成的信息網絡起了重大作用,電腦和通信成為信息時代的兩大支柱。

  信息時代是信息和信息技術在社會上獲得普遍、有效、合理應用的社會。電腦、通信和信息網絡則是信息技術的最主要內容。把握這個信息時代的脈搏,做到思想、知識與時代同步,是時代對我們每個人的迫切要求。誰也躲不開這個信息時代。

  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在20世紀中葉,在地球這個藍色星球上醞釀和發生,其迅猛發展對社會各方面都引起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科學技術在我們的時代,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來得重要。

  現代科學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科學。科學,作為人類實踐知識的概括、總結,理論化、系統化,它最早產生於奴隸社會。古代的科學理論是初步和不完善的,近代自然科學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而迅速發展起來。17世紀後,從對自然現象的分門別類的研究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嚴密理論形態的獨立學科,19世紀末葉,尤其是20世紀以來,科學以空前的速度向前發展,其水平之高,體系之龐大,發展速度之快均是前所未有的。有人形象地將這種現象比喻為「知識爆炸」。

  現代科學有了許多新特點。首先,學科不斷分化使新學科不斷出現,各領域都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分支學科。其次,科學的發展又不僅是單純的分化,而且有綜合、匯流、交叉,學科的交叉、綜合形成了許多新的學科,表現了現代科學發展的整體趨勢。再次,現代科學的整體性不僅表現在交叉學科的大量出現,而且表現在橫斷科學的發展上。進入20世紀以來,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等橫斷科學異軍突起。在信息時代,這些學科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在應用技術領域都發揮著巨大作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研究方法。決策方法和理論體系的建構。最後,在新技術革命時代,出現了許多具有時代特點的新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橫斷學科,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出現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學科。軟科學就是綜合運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哲學的理論與方法解決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生產的發展帶來的各種複雜問題,研究經濟、科學、技術、管理、教育等社會環節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其發展規律,從而為它們的發展提供最優化方法和決策的一門高度綜合性的科學。其他還有諸如未來學、科學學、創造學、傳播學等等。

  而紛至沓來的高新技術則給當代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傳統工業時代建構了三單元機器系統(動力機、傳動機、工具機),以自然力代替人力,確立了能源的地位。信息時代建立了四單元機器系統,但能源的地位並未降低,而是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當代新能源的開發首推原子能技術,核裂變能的利用已經成熟。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能也有很好的開發前景。

  此外,材料技術領域廣闊;航天技術在近幾十年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現代管理和決策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新技術革命為發展社會生產力開闢了新的途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新技術革命為豐富人們的精神生產創造了新的有利條件,提高了科學文化水平。

  首先,新技術革命使人們從傳統的單一化工作中解放出來,實行彈性工作時間,勞動時間也縮短了,因而有了空閒時間開展一些學習和文化娛樂活動,而各種休閒方式也日益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的時尚。

  其次,新技術革命有利於擴大受教育的機會和提高科學文化水平。社會對人們的科學文化水平要求越來越多,迫使人們成為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人,以適應各種職業的需要。

  世界信息化的發展,知識日益成為生產競爭能力和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而人才更成為關鍵中之關鍵。

  高技術人才的需求隨著信息革命的日新月異而日益增大。現有的高技術人才遠不能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

  據美國信息技術協會近期統計,現今美國高技術企業中,高技術人才總共不過19萬,而美國商務部預測摸底,到2010年,需有100萬高技術人才才能滿足全美高技術企業的渴求。

  為留住來之不易的高技術人才,許多企業使盡了高薪金、超彈性工作時間等招數,同時,還在其他方面大動腦筋、挖空心思,提供五花八門的特殊待遇來留住人才。

  高技術人才的不足已成為遏制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於是「超早搶購稚嫩幼苗」的戰略應運而生。它已成為當今美國高技術企業界的共識。「及早發現與購買尚在褪褓」即「剛剛出芽的幼苗」(具有高新知識方面學習天賦的高中生)已成為美國高技術企業爭奪人才的最新動向。

  「全力選拔計算機人才是技術產業發展的必然」,這是美國微軟公司專門從事人才選拔工作的負責人特比爾·普利奇說的,微軟同其他公司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物色人才就如同NBA職業籃球隊物色球星那樣緊迫和重要。

  毋庸置疑,在知識經濟的大潮中,能否及早發現搶購到,「人才幼苗」是現今高技術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企業成敗如何,人才爭奪至關重要。

  在美國,每年用於知識及傳播的開支佔其GDP的20%,其中教育開支占GDP的10%,培訓和在職教育占5%,科研和開發開支占3%一5%。如此巨大的投資,為知識經濟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矗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信息高速公路將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給我們提供一切途徑,使我們得到看上去似乎無窮無盡的知識。這是讓人歡欣鼓舞的前景。因為將這項技術投入實踐,用來改善教育,將會給社會各個領域帶來利益。也有人擔心技術會使正規教育非人性化。但任何人只要看到過孩子們圍著計算機共同工作,或者看到過在遠隔大洋的教室裡孩子們交換信息的情景,他就會瞭解到技術力量能使教育環境變得富於人性,會使學習變得既必要、實用,同時充滿樂趣。企業正由於信息技術所提供的靈活機遇而獲得新生,課堂教育也不得不隨之發生變革。

  而把學校教育與業餘教育結合起來,把專才培養與通才培養結合起來,把尖端科研人才的培養與一般技術勞動者的培養結合起來已成為教育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與農業時代、傳統工業時代相比,信息時代對教育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首先,教育應全面提高全社會成員的文化素質,培養大批的各級各類人才。其次,要培養具有「T」型知識結構的精英人才,即既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又有廣博的相關知識的人才。第三,教育導向上不是造就「高分低能」的死記硬背的「書櫥」式人物,而是培養創造性人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播形式多種多樣且越來越現代化。信息網絡能為人們提供大量材料,許多東西無需死記硬背,大量的簡單勞動、重複作業將由機器人承擔,而人則主要從事創造性勞動。第四,信息時代知識更新加快,要求教育為全社會提供終身服務(終生教育)。也就是說,教育應該擴展到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把社會的發展和人的潛力的實現作為它的目的。在信息時代再也不能一勞永逸地獲取知識了,而需要通過終身學習去建立一個不斷更新、充實的知識體系。教育將衝破傳統學校那種呆板的體制,向周圍世界更廣泛地打開大門,「終身教育」的思路和選拔終將改變世界的教育面貌。

  與信息時代的教育相適應,新的教育手段和設施也必然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並對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如在教育過程中,使用幻燈、電。錄音、廣播、電視、錄像、語言實驗室、程序教學機、電子計算機等對學生傳授知識。

  在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觀念、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具有新的特點。

  新舊更替,星移斗轉,大千世界,瞬息萬變。新的文明重新描繪了時間的圖像,時間在急驟縮短,高速度、高節奏已成為現代化的標誌,時間計量單位由年到月,由月到日,由時到分,由分到秒,在現代科技中又縮短為毫秒、毫微秒、微微秒。

  由於信息革命來勢迅猛,人類知識高速膨脹,知識廢舊率很高,每個人都必須充分運用自己的有限時間,學習和掌握勞動和生活所需要的知識,並不斷實現知識更新,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據說,日本的專家、技術人員到不發達國家去工作,都注意隨時掌握本國的文化科技、經濟信息,不然的話,即使在外國停留一段不大長的時間,回國後都會感到很不適應。

  而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工具,為人類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高速公路、高速列車。噴氣式飛機,形成了與中世紀的馬車、轎子完全不同的景觀。在高科技的今天,「天涯」確已成為「比鄰」,而一日已何止「千里」。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以高速度、高節奏、高效率為特徵的現代思想,無情地衝擊著經營觀念陳舊,缺乏競爭力、開拓力的社會勞動組織。

  在信息時代,人們已能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中征服並駕馭自然力,越來越多的謎被解開,甚至寫入了兒童讀物,人們不再為他的金錢而是為他的知識和能力而驕做。人們開始從對「生存型自我」的超越中認識生活的更為崇高的意義。人們渴望擔負更多的責任和更重大的工作,以便充分發揮才智。

  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志趣和閒暇生活也發生了改變。

  資本主義工業早期階段,工人的日勞動時間曾經長達16小時,而以高科技為基礎的信息時代,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不僅使勞動時間逐步縮短,每週勞動日減少,而且還設置或延長假期,從而為人們提供了較多的閒暇時間,工業、企業,機關實行「彈性工作制」,更為人們從事業餘愛好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信息時代,人們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普遍提高,不再滿足於「幹活——吃飯——睡覺」的三部曲,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和興趣愛好,追求更加豐富多采的業餘文化生活。閒暇生活日趨豐富多采。

  人們生活的物質條件日益得到改善,文化素養提高,人生追求、價值觀、思想境界發生變化,消費觀念和消費生活也具有新的特點。如由生存型消費到科學享受型物質消費,現代人不僅比過去有錢,而且捨得花錢,會花錢,花得合理,花得科學。家用電器及交通工具如摩托車,汽車紛紛湧入現代家庭,而且購買電腦、信息網絡終端設備的人也越來越多,機器人也將逐步走人家庭。

  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提高,精神性消費和文化消費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現代人除購買和借閱大量書籍外,還訂閱一些報紙雜誌,或閱讀公共使用的報紙雜誌;夜生活和旅遊在現代人生活中所佔地位日趨重要。

  現代消費的手段和方式也不同於以往,如信用卡的使用,以允許透支鼓勵人們消費;電腦服務更方便了人們購物;還有如賒購(分期付款)等購物方式。

  現代科學、新技術革命的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向人們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展望未來,人類作為藍色星球的寵兒,將把自己的搖籃變成舞台,得心應手地上演一幕幕輝煌的戲劇。人們將大量安置機器人在各種工作崗位上,而自己則去發展興趣,從事創造性工作,盡情享受生活。

  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能夠及時準確地預報地震和火山爆發,甚至對諸如此類威脅人類生存的自然現象實施有效的控制;利用高科技手段戰勝癌症、愛滋病,使自身的生命過程處於高科技的保護之下,從而成為自己命運的真正主人。

  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可以到太空站,到月球上去旅遊,去遙看地球:在空間站進行各種科研和生產活動……但美好的明天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它要靠人類自身的努力去爭取和創造。

  來吧,這是誰也躲不開的信息社會,讓我們齊心協力,共同迎接這信息時代的挑戰,發揮我們的優勢,振興我們的祖國,譜寫出從未有過的輝煌樂章!


5.中國父母,你知道新世紀的生活時尚嗎?


  崇尚休閒是新世紀的生活時尚。

  什麼是休閒?休閒是否就是娛樂?

  休閒時間並不像人們經常認為的那樣,混同於業餘時間。隨著城市的擴展,人們的居住地點與工作地點距離的擴大,上下班的交通時間也隨之延長;而家庭或社會的義務,還有為滿足生活需要(睡覺、吃飯等等)的必要時間……這些形形色色的義務插入就業時間,「干擾」著休閒的自由支配時間。

  M·卡布朗將休閒定義為——任何活動,只要是自由選擇,並為個人在進行這一活動的過程中謀得自由這樣一種感受。他把個人的一種心理態度作為定義的標準,即休閒與否取決於人在進行活動時的精神狀態。

  初看起來,休閒只與個人有關,因為這是個人的自由選擇。但休閒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因為社會相對地影響著個人的選擇。而且,由於休閒取得的規模,它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休閒表現為個人或集體的積極實踐,由於這些實踐的擴展及其所需的基礎設施,使休閒成為重要的社會現象。

  以法國旅遊業為例:每年外出度假的法國人越來越多,外出率已超過60%。而中國自從實行雙休日以來,逢年過節,或周未或趁短的假期外出旅遊的人數也大幅增長,體育娛樂行業更以令人驚訝的速度發展。

  可以說,休閒已成為人們的基本需求之一。

  現代休閒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物質特點,用來進行娛樂的相應的自由支配時間;二是社會特點,娛樂在全體民眾中的普及;三是制度特點,一些娛樂由行政單位負擔。

  空閒時間的增加是休閒活動在全社會範圍內發展的前提,休閒活動「騰飛」的前提便是擁有一個相對的空閒時問。如果每天增加一小時的自由支配時間,但休閒時間並不一定會隨之增加一小時,因為它可能會被滿足生理需要或種種義務所耗費,不足以保證我們考慮的娛樂休閒的發展。應先擁有整整一天,然後是一個周未,最後是幾個星期假日的可能性,來刺激娛樂的真正飛躍。

  現在,每週五天的工作日已經確認,由此使人們每週有了兩天可用來安排休閒的時間。

  隨著學習期、培養期的延長和退休年齡的下降,人們一生中就業工作時間的縮短更為明顯。

  五六十年代的未來學者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歸功於生產率的上升,一個以機器代替人類勞動的產業革命後社會必然到來,這種演變的必然結果是空閒時間的增加和娛樂文明的出現。在生產率進步方面,他們的預測基本正確,1936年至1978年間,生產率提高了4倍。換而言之,生產同樣的產量,在1978年需要的時間是1936年的1/4但人們的工作時間卻只有少量縮短,也就是說,生產率的進步幾乎都被用來提高產量而不是增加人們的空閒時間。但是,與未來學家的預測相反,機器沒有取代人類的勞動。勞動的性質改變了,生產活動被監控活動和三產活動的膨脹所取代。

  人們同樣設想,為了保持經濟增長率,產業體系正繼續創造出新的需要,它所產生的勞動多於財富。商業部門不斷擴大,一些過去由個人自己承擔的職責現在成了有償服務的對象;形形色色的專家進入了私人生活領域,且要價很高。

  休閒領域即這方面一個很好的例子。無論是以提供設施的形式或「全包」的度假形式,越來越多的休閒活動被納入了商業界。

  而阻礙勞動時間明顯縮短的第二個因素與國際背景有關。

  對外貿易的全面發展,經濟相互依存度的增大,國際分工迫使國民經濟相比之下具有更強的競爭性。這種對於外貿的依附性在決定生產條件的組織方面給國家很少的自主。為了具有競爭性,某種產品的生產成本就不能越過競爭經濟的成本。勞動時間的明顯縮短不可避免地會提高生產成本,使產品在出口中缺少競爭力。因此,在目前的制度下,很難設想在一個國家中能單方面縮短勞動時間。只有技術先進、生產率高的國家(如美國),勞動時間才可能縮短。

  國際壓力、世界範圍內的競爭都是勞動時間沒有隨著生產率的提高大幅度縮短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但事實上,勞動工時縮短有利於個人產量的增長,勞動時間更緊湊、更好的勞動條件、更豐富的休閒活動能對勞動產生有益的影響,生產率也會提高。

  如果說空閒時間是發展現代休閒的一個必要的前提條件,那麼娛樂的普及對全體民眾更是基本的條件。儘管空閒時間多了,但如果休閒沒有進入各個階層、它就不會造成如此有力的衝擊。在現代社會中,休閒已不再是貴族或資產階級的特權,雖說人們可以將一小部分人特有的「精華」娛樂與大部分人進行的「大眾」娛樂對立起來,但休閒已經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波及整個社會。空閒時間不再是空洞時間,而是生氣勃勃的時間,人們將從中獲取最大的利益。周未相當於徹底改變「環境」和精神狀態,是另一種生活。

  人們普遍參加娛樂已使空閒時間發生了變革,它們表現方式各不相同,如旅遊事業、文化娛樂活動、體育等等。據調查,私人汽車在60%的情況下被用作休閒目的。逃避和離開周圍環境的可能性被看作一種休閒的可貴資源,因此,休閒活動經常與交通和旅行聯繫在一起。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市民在每個周未大批外出,而假期間風景名勝地經常人滿為患。一個相應的空閒時間剛出現,許多協會便成立起來了,帶動了全民的旅遊熱。

  另一種很快普及的大眾休閒形式是電視。電視在人們的休閒活動中佔據重要位置。我國城鄉的電視普及率相當高。

  它的購價已為大多數家庭所能接受。每天播出節目的多樣性被認為是面向所有人。聚集成千上萬的人參加同一種休閒,不僅說明了電視的魅力,也說明了休閒時間在社會生活中的基本地位。有人誇張他說電視是人們娛樂中的帝國主義。但電視的確是人們普遍進入休閒生活的象徵。

  現代休閒的一個特點在於它得到制度的承認,國家制度不僅通過限制就業時間,而且通過成立促進和幫助有利於休閒的創意機構刺激休閒的開展。

  休閒時間的增加使像G·強利特這樣的社會學家認為,娛樂將使人真正從勞動中解放出來。一方面,由於休息時間增加,勞動的辛苦程度會減輕;另一方面,娛樂應該作為對使人遭受勞動的痛苦的一種補償而起作用。

  休閒活動使人能重新找口自我,並表達在就業時被壓抑的潛在本性。勞動時禁止幹的事,休閒時應允許他幹,一切在勞動和工作中找不到的東西,娛樂都要能給他帶來。

  如我們看到,許多勞動者在休閒時間裡搞室內裝修。這反映了人想幹一項實在的,有想像力和個性化的勞動的願望。人們逐漸希望以多樣的休閒活動來刺激這些有創造性的、在就業勞動中受壓迫的個性充分發展。

  另一方面,勞動形式的演變,並沒有使勞動更有吸引力。在工業部門,一些勞動使人筋疲力荊第三產業也直接受到信息革命的衝擊,辦公室自動化是其直接產物。在此,人類的參與越來越有限,至此本來尚有一些個人自主權的雇工一變而為設計好的程序的簡單執行者。

  工作對休閒的影響不是機械的,某種類型的工作並不自動產生一種可以事先確定的休閒行為。能影響休閒行為的主要因素有:文化水平、年齡、居住地。像在其它許多領域一樣,教養、早期教育對個人休閒方式的選擇影響甚大。今天,隨著休閒活動地位在學校的提高,這些將變得更真實。

  是在學校,孩子開始愛好體育;是通過啟蒙和教學活動,孩子才能熟悉各種藝術門類,從發現自然中得到快樂,努力使他的生理和智力器官全面發展。同樣是在學校,孩子能夠學習管理他的空閒時間,學習以一個強制的時間表和一個以任意選擇活動為主的、較自由的時間表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在希臘語中,休閒一詞也表示教育,這不是偶然的。人們在年輕時接受的教育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將來選擇休閒的方式。較年長後,儘管有很多機會開始體育活動。演奏樂器,人們也很少進行嘗試,不敢再當初學者,因為習慣戰勝了他,年紀成了很好的借口。人們經常聽到年輕人的娛樂。

  因為有些娛樂更符合年輕人的特性,如尚未進入職業生活的年輕人,比他們的前輩擁有的休閒時間多得多;而且他們的娛樂沒有被家庭生活的義務瑣碎所吞噬。

  居住地對休閒行為影響重大,它表現在娛樂的需求隨著城市化的擴大而不斷提高。城市是娛樂發展的一個極地,大城市提供了休閒活動的廣泛選擇。這些娛樂是以文化、電影、戲劇、展覽、博物館等為主,或是以商業為主。在大城市裡,鋪天蓋地的廣告,對號召消費最有影響。另一方面,大城市減少了身體休閒甚至公關休閒的可能性。身體娛樂,包括簡單的散步,在大城市裡也成了難事。放鬆和娛樂場所分佈不均,體育設備與需要相比數量微不足道。由於缺乏容易進入的大面積綠色空間,戶外娛樂幾乎不存在。公關娛樂也很難在大城市展開。

  而娛樂的質量取決於城市的環境。人們希望住房周圍有可供大家休閒的綠色空間,如公園,遊樂園等,可進行一項主要的休閒——散步。

  休閒的意義因地而異,因人而異。休閒具有明顯的社會心理學功能,如它們的放鬆功能、消遣功能和發展功能。

  恢復一天工作後積累的緊張和勞累是休閒的第一個功能。因勞動崗位的固定而使人缺乏身體運動,勞動者之間幾乎沒有交流,嚴厲的等級區分,由周圍環境污染和噪聲引起的危害,這些都是引發緊張的原因。

  工作並不是生理和精神疲勞的唯一起源,上下班交通的不便,路途遙遠也導致人的辛勞,所以,放鬆對人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消遣補充放鬆,給予放鬆一種更積極的內容,因為勞動和都市生活方式不僅帶來了生理和精神的疲勞,煩惱、憂鬱更是如影隨形地伴隨著現代生活。被媒介廣泛報道的「生活脖,特別觸及年輕的幾代人。「地鐵、工作、睡覺」的生活公式表達了這種生活的單調。因此,人們渴望通過消遣,發生與日常的麻醉節奏的真正決裂。「消遣」的語言學意義就是:使散心,就是投入一項遊戲活動,以找到暫時忘記煩惱的方法。

  休閒和消遣意味著尋找樂趣、愜意,感到舒服,給自己的個性提供發展的機會,尋找協調。

  在消遣中,人們還找到遊戲的價值。遊戲也是休閒的一個方面,形形色色的遊戲是發洩的主要工具,通過遊戲,可以解除緊張,解放在勞動和大多數社會生活中被強加於個人的所有規章所壓抑的衝動。亞里士多德討論希臘悲劇時曾說,悲劇通過引起人們憐憫和恐懼的感情使人的情操得到陶冶。觀眾參與演員的演出,進入向他們展示的悲劇中,由此引起種種在想像中發洩和在舞台表演中解決衝突的現象。現代戲劇和電影具有相同的功能,演出既能提醒日常的環境,又能躲進想像之中,還能幻想人對其生活形勢的把握。電影作為現實的翻版,給予使現實屈服於人的意志的幻覺,演出則給予一種嘲弄每天壓迫我們的現實的感覺。這就是遊戲對人的情感的淨化作用。

  遊戲不僅是觀看他人演出,也是積極參加。如一項體育活動,也是一種精神和生理解放的可能。遊戲的本質是一個無動機的行為,除了其本身無其他目的,是無目的的能量消耗。從這個意義上說,遊戲是一種解放,而勞動則必須有用。

  娛樂活動,休閒取消不惜一切代價必須達到一個確切結果的約束。在娛樂時,人們只服從自己毫無拘束地選擇的原則,以達到自己預定的結果,沒有任何強制或外界的義務來干擾個人的選擇。

  消遣還對社會關係有利。大多數遊戲以集體為特點,以一組、一隊或熟悉的圈子為範圍,以交換為前提。休閒的精華就產生於這種交換、交流。「真正的快樂總是分享的快樂」。遊戲甚至還能加深社會感情,激勵團體的人際關係。

  參加體育活動的年輕人,學習社會生活的規則會比通常快得多。在此學習遵守和服從一個共同目標,接受集體規則和同心協力的必要性。同時,可以看到,經常從事一項集體體育運動的成年人,同時有好的社交。

  遊戲能夠縮小社會差異,方便社會交往,很多遊戲使不屬於同一社會階層的人能夠互相交流。遊戲經常是走出一個狹隘的社會圈子,進入其它社會天地。其他行為。其他信仰的機會。

  休閒除了放鬆與消遣兩種功能之外,還具有發展功能,它能給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多種個性提供發展機會,以避免線性生活方式所引起的生理或智力的衰退。業餘愛好者,即是在某些非職業活動中找到使自己個性得到發展機會的人。

  創造性娛樂,如繪畫、音樂、形體表演等,經常會在個性發展中帶來最大的滿足。在娛樂中感覺到需要繼續獲得教育的人很多,因為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知識的老化越來越快。

  繼續教育使知識深化制度化。不久的將來它可能極其重要,教育階段變得更頻繁、更長、更多樣化,如果勞動者自己感到需要繼續教育,並選擇時間,它將進入休閒範圍。

  休閒的前景將會怎樣?哪些將是明天或後天的娛樂?

  人們歡迎一年中各種小休假或延長周未。因為二者能中斷日常工作和擁塞的交通強加於人的節奏,能逃離城市,擁有進行各種娛樂活動的相應的時間。隨著靈活工作時間制的發展,最終趨於由企業或部門解決勞動時間和休閒時間的分配。

  勞動時間的自由治理,將對未來的娛樂產生重要的影埃未來將有哪些娛樂?其發展趨勢如何?日常的娛樂變化很小,因為日常的空閒時間增加很少,家庭活動仍是日常娛樂的主要支柱。個人用於娛樂設備開支的猛增勢頭不減,彩色電視機進一步普及,VCD的家庭擁有量劇增。信息的迅速發展將刺激電視機的新作用。錄像機之類的錄音、複製機械或高保真成套設備繼續發展。它們將日益控制家庭休閒時間。

  短期旅遊形式也會大幅上升,戶外娛樂的要求也會越來越多,自然環境中娛樂區的使用大大提高。同時戶外的體育娛樂將發生同樣的變化,徒步遠足或其他形式的出遊比今天有更大的發展,所有與大氣、環境質量相連的娛樂形式將佔據越來越多的未來休閒時間。

  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中國父母,請緊跟這新世紀的生活時尚!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