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伊斯>>探索未解奧秘

雲台書屋

第四篇 南緯30度:蘊藏生命不朽的玄機


  「復活節島的四周是一望無際的海洋和天宇,寂靜和安謐籠罩著一切。生活在這兒的人們總是在諦聽著什麼,雖然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在傾聽什麼,並且總是不由自主地感到,似乎門庭之外有什麼超乎我們感覺之外的神聖之物存在著。」

  神秘的「未知大陸」

  1492年,哥倫布出海航行去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國——印度。他沒有找到印度,卻發現了一塊全新的大陸,在想印度都快想瘋了的哥倫布眼裡,它必然是印度,是充滿香料、財寶的富庶之國,大陸上的居民自然被稱為印度人。但是哥倫布做夢也沒想到這是一塊尚未為歐洲人發現的大陸,它既不是印度也不是中國,而是美洲大陸。在歐洲人弄明白之後,這塊新發現的大陸就被稱作「新大陸」或「新世界」,而歐洲則與之相對地被稱作「舊大陸」或「舊世界」。

  哥倫布的發現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航海探險家躍躍欲試,他們認為,除了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之外,還有一塊巨大的「未知的南方大陸」。

  1572年,西班牙著名航海家胡安·費爾南德斯在智利海岸邊發現了三座無人居住的小島,他以自己的名字給這一群小島命了名,這就是智利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

  胡安·費爾南德斯的發現雖然不大,但卻增強了他航海探險的信心。6 年後,他又揚帆前往東南太平洋去探險,希望能發現他的前輩和同時代的人尋找了多年的「未知的南方大陸」。

  胡安·費爾南德斯的航線和6 年前一樣,仍沿著南美洲的海岸往南航行。誰知,茫茫大海戲弄著胡安的船隻,驟然而起的風暴把他們吹離了南美沿岸,探險船像一葉浮萍似地隨風向西漂去。

  許多天過後,海風把胡安探險隊送到一塊遼闊的土地附近。這是什麼地方啊?水量豐沛的河流澆灌著土地,面龐白皙的居民衣著十分講究,舉止神情同智利人和秘魯人都迥然不同。胡安·費爾南德斯高興極了,認為這就是他那些不幸的前輩和倒霉的同代人所朝思暮想的南方大陸。遺憾的是,他沒有登上這塊新發現的土地就匆匆返航了。

  回國之後,胡安·費爾南德斯立即著手做全面的準備,打算率領一支探險隊再度駛往「未知的南方大陸」,進行一次規模巨大的詳細考察。為了保持自己對這一「神秘大陸」的發現權,他一直守口如瓶,沒有對外透露過自己這一驚人的發現。可是,胡安的準備工作還未完成,他就粹然死去了,世人也不知道他的這個發現,他也始終沒有成為哥倫布第二。直到幾十年之後,人們才知道這個西班牙航海家的發現。

  胡安·費爾南德斯真的發現了「南方大陸」嗎?

  答案是否定的。

  那麼他發現的是什麼地方呢?

  有人說就是今天的位於南太平洋海域、緯度為南緯30度的復活節島,但至今那些人還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確鑿證據。

  16世紀的西班牙編年史中,曾記載著航海家阿列瓦萊·孟達尼·傑·漢依拉在南太平洋發現了復活節島,但這功勞不算他的,因為沒有確實的證據能證明復活節島是他發現的。

  109 年後,即1687年,著名的英國大海盜愛德華·戴維斯奉英國女皇的命令,駕駛著「孤獨者幸福」號三桅巡洋艦,前往南太平洋尋找「未知的南方大陸」。他首先到達了海盜們最喜歡停留的太平洋的天然避難所加拉帕戈斯群島,然後掉轉船頭向南駛去。在南緯12度30分,距南美海岸150 裡格處,「孤獨者幸福」號突然劇烈地震盪起來。原來美洲大陸的秘魯沿岸發生了大地震,引起了海面劇烈震盪。這次地震摧毀了秘魯的卡亞俄城。戴維斯驚嚇過後,趕快駕駛著他的「孤獨者幸福」號向西南駛去。

  一天凌晨,離天亮還有兩個小時,「孤獨者幸福」號突然觸到了低低的海岸,熟睡的船員們被震耳欲聾的響聲驚醒,紛紛跑出船艙。他們擔心船被海浪拋到岸上擱淺,堅決要求戴維斯掉轉船頭駛到海上,等候天亮。戴維斯只好同意了。

  早晨,太陽出來後,展現在「孤獨者幸福」號船員們面前的卻是一片陸地!一座低矮平坦的島嶼!航海長利奧涅列·瓦依費爾詳細描寫了這個未知的海島:

  「我們離島有四分之三里格。由於早上十分晴朗,沒有霧或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島上的一切。在西邊大約12里格處,我們看到了一連串高高的丘陵,土地向前延伸了14-15里格,我們看到岸上有許多鳥類的羽毛。我多麼想上岸看看啊,但船長卻怎麼也不同意,太遺憾了。這個島在卡亞俄城以西500 裡格處,距加拉帕戈斯有600里格。」

  胡安和戴維斯都聲稱他們發現了「末知的南方大陸」,但人們都不相信。於是,更多的人們前往南太平洋,尋找這一神秘的「未知大陸」。

  1722年4月5日,荷蘭的著名海軍上將雅各布·羅格文率領一支分艦隊在胡安與戴維斯所到過的海域裡尋覓所謂的『南方大陸」。

  當時,他們正航行在一望無際的大洋上,負責照望的水手突然一發現遠方的海面上有一個綠點,看上去像是陸地,他立即向艦長羅格文匯報。羅格文聽到後驚奇不已,因為海圖上標明這裡沒有任何陸地。羅格文立即命令船隻駛向那裡。待船隻駛近後,他看到這確實是一個島嶼,於是便在海圖上用墨筆記下了一個點,並在黑點旁邊注上「復活節島」,因為那天正好是復活節。他可能不知道,他是在給世界上最令人困惑的一個島嶼命了名。

  這是一個三角形的島嶼,面積不大,還不到120 平方公里,既沒有一條河流,也沒有任何樹木,只有荒草在地上生長著,老鼠是該島唯一的野生動物。

  羅格文一行一踏上這個小島,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得目瞪口呆了。島上山巒起伏,層巒疊峰,拉諾·洛拉科火山的身影在蔚藍的天幕上顯得雄偉挺拔,島上有許多石頭塊砌成的牆壁、台階和廟宇。在該島的南部,他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石牆的殘跡,石牆的後面聳立著幾百尊氣勢恢宏、撼人心魄的巨大石像。這些巨大的石像面朝大海,排列在海岸邊,上面還刻著人物和飛鳥鳴禽的花紋。這些石頭人站立在巨大的石頭平台上,臉部的表情十分生動,有的安詳端莊,有的怒目而視,有的似乎在沉思默想,也有的滿臉橫肉,殺氣騰騰。在拉諾·洛拉科火山坡上,羅格文他們也看到許多這樣巨大的石像。

  這些石像至少有10米高,都是用整塊石頭雕成的。有的石像頭上還戴著巨大的石頭帽子,耳部有長長的耳垂。

  羅格文總共發現了500 多尊石像,此外,在拉諾·洛拉科火山口的碎石堆裡,還躺著150 尊未完成的雕像。那裡還有石鑄、石斧和石鑿等石製工具。

  羅格文海軍上將認為這座小島不是「末知的南方大陸」,也不是其他探險家們(胡安、戴維斯等)所看到的小島,而是一個新發現的島嶼。他召集全體人員開了一個會,擬定了一個宣佈發現一塊新土地的決議,分艦隊所有的艦長都在這一文件上簽了字。就這樣,復活節島被人發現,開始為外人所知了。

  荷蘭的艦隊司令羅格文最先發現了復活節島,但是有關復活節島的準確海圖還沒有。英國航海冒險家詹姆斯·庫克希望找到這座島嶼並繪製該島的海圖。

  庫克率船隊從新西蘭出發,向東太平洋進發,於1774年3 月找到了復活節島。所有人都為找到了復活節島而高興,因為為了找到該島,船長和船員們在海上航行達3 月之久,在這3 個月之內人們幾乎沒有見到一塊陸地。

  庫克是位工作嚴謹的探險家,他在發現復活節島當天的航海日誌中寫道:

  「這是個很難加以描述的小島,島上居住著波利尼西亞人,他們很像我以前所訪問過的其他南太平洋島嶼上的土著人。復活節島最為知名的景觀是那些巨大的古代雕像,這些用岩石雕出的石像分佈在該島沿岸各處,有些已經略有傾斜,有些已經倒在地上,每尊石都面對海洋,令人不可思議。這些雕像過去是,今後在某種程度上也仍將是一個難解的謎。我們搞不清它們是怎麼立起來的,也不知道島上是否一度住著一種巨人,島民們自己對這些雕像的來歷知之甚少,所以我和其他人對此也只能做些猜測。」

  復活節島上的重重謎團

  復活節島本身就像一個巨大的謎,其中又包含了難以計數的更小的謎,具體地講主要有以下這些:

  (1 )復活節島上的巨石像來自何處?考古學家發現,在該島拉庫的山脈上有幾個採石場。那裡的岩石好像切蛋糕一樣被人隨意切開了。採石場上躺著好多還沒有被加工的石料和只加工了一半的石像,當中一個石像的臉部已經雕鑿完了,後腦勺還跟山連著,只要再鑿幾下就行了。可是,雕鑿它的石匠卻沒有這樣做。看樣子,石匠好像忽然發現了什麼或者突然出了什麼事情,急急忙忙地跑走了。為何這些人會突然不做活了呢?

  有人說,復活節島當時可能發生了火山爆發,要不就是發生了狂風海嘯,石匠們為了活命,就扔下手裡的工作,四處逃跑了。

  復活節島上確實有三座火山,一座在島的中央,叫特雷瓦卡;一座在島的西頭,叫拉諾卡奧;一座在島的東邊,叫波利克。地質學家們仔細地考察了那些火山,發現復活節島是火山爆發形成的。不過,那些火山自從有了人類在這裡生活以後,就停止活動,早就成了死火山。這也就是說,復活節島上當時根本就沒有發生火山爆發。復活節島的居民們經常會碰到狂風海嘯這樣的災害,可用不著那樣驚慌呀。再說,災害過去以後,他們為什麼沒有回去再接著幹活呢?

  (2 )復活節島上的居民們管那些巨石人像叫「毛阿依」。有一些石像的頭上還戴著圓柱形的紅帽子,當地的居民管它們叫「普卡奧」。那些巨石人像有一部分立在島的四周,都站在用石頭搭成的祭壇和墳墓的平台上。可不知道為什麼,這些石像卻大都被翻倒在地上了。還有一些巨石人像分佈在東邊的洛拉科火山口和火山口外的山坡上。另外,有一些巨石人像在洛拉科火山口的下邊,好像在守衛著這個地方一樣。

  那麼,這些巨石人像代表著什麼呢?復活節島上的居民們為什麼要雕刻這些巨石人像呢?

  考古學家們去請教復活節島的居民,奇怪的是,他們也不知道這些巨石人像的來歷,他們沒有一個人親自參加過雕刻石像的活動。

  當年,荷蘭海軍上將羅格文離開復活節島以後,曾經寫過一部回憶錄,他說這些巨石人像是復活節島人崇拜的偶像。英國航海家卻認為,這些巨石人像是復活節島人為了紀念去世的酋長而雕刻的,因為復活節島人管這些石像叫做「阿利基」,「阿利基」是酋長或者首領的意思。而有些人提出一種大膽的說法,說那些巨石人像是天外來客建造的。

  (3 )復活節島上的這些巨石人像都特別重,光一頂石頭帽子最小的也有2.5噸,那最大的石頭帽子有十幾噸重。科學家們經過測量,從火山口斜坡上安放巨石人像的地方,它們之間的距離最近的有6 米、最遠的有100 多米。那麼,當時人們是用什麼辦法把那些沉重的巨石人像放到了現在的位置上的呢?

  如果把這些石頭帽子放到石像的頭頂上,或者把石像一個個運送到斜坡上、平地上,最起碼得有吊裝設備才行。假如利用最原始的滾木搬運和架樁起吊的辦法,也要有木頭呀。可是,考古學家們考察以後說,島上的土壤根本不可能生長出粗大的樹木。那島上有的只是一點點稀稀拉拉的小灌木。難道說,當時人們用的是草籐編成繩網把它們運去的?科學家們一做試驗,籐網套在那些幾十噸重的石像上用力一拉就斷了。

  (4 )考古學家們在考察的時候還發現復活節島上有一些巨石人像的後頸上竟然刻著文字。荷蘭海軍上將羅格文的回憶錄裡曾經記載著:他們登上復活節島上以後,在巨石人像附近發現過好多刻滿奇異文字圖案的木板。

  公元1863年的時候,法國一個叫埃仁·埃德洛的傳教士來到復活節島,說這些文字是「魔鬼的可怕咒語」,就把島上所有帶奇異文字的木板燒燬了。不過有的人覺得太可惜,偷偷地藏起了一些。所以,如今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的這種帶有奇異文字的木板總共只有26塊。

  復活節島上的這種奇異文字圖案,除了刻在木板上的外,另外還有。在島上一個叫奧朗哥小村前邊一大堆圓石頭上,就刻著許多鳥頭人身的奇異圖案。所以,有人也管復活節島叫做「鳥人之島」。

  那麼,復活節島上的這種奇異的文字是什麼意思呢?鳥頭人身的奇異圖案又代表著什麼呢?這又是一個難解之謎。

  (5 )復活節島上的人們管自己居住的地方叫做「吉比托奧吉·赫努阿」,意思是「地球的肚臍」,聽起來覺得這種叫法顯得非常奇怪。可是,當人們從高空往下觀看復活節島的時候,就會發現,復活節島人對小島的稱呼一點兒也不奇怪了。原來,復活節島正好是太平洋的中部,這裡正好是世界的中心,不就是「世界肚臍」嗎?

  難道說復活節島上的人們曾經從高空俯視過自己居住的地方,這好像不怎麼可能。那麼,是誰把這些告訴了他們呢?這又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

  (6 )復活節島上的巨石人像是個謎,島上刻有奇異文字的木板和鳥頭人身的奇異圖案是個謎,其實就連居住在復活節島上的人也是一個謎。

  科學家們經過考察研究後說,復活節島早在公元4 世紀的時候,也就是說在公元398 年就有人居住了。當初,荷蘭海軍上將羅格文在他的回憶錄裡說,那些衝著石像做祈禱的人們當中,「他們有的皮膚為褐色,就顏色深淺而言,他們與西班牙人相似,但也有膚色較深的人,而另一些人則完全是白皮膚,也有皮膚帶紅色的人」。看起來,復活節島上的居民不僅僅是一個民族,而是好多個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那麼,這麼一個小島為什麼會有這樣多的民族呢?他們又是怎麼來到這個小島的呢?

  古時候,人們沒有先進的航海工具,也沒有什麼導航的航海圖,要想漂過浩瀚的大海大洋來到一個誰也不知道的地方,簡直是不可能的。也許有人會說,當初哥倫布和麥哲倫他們不就是在沒有海圖的情況下,穿過茫茫大誨,發現了新大陸嗎?可是我們別忘了,他們雖說沒有什麼海圖,卻有著龐大的船隊呀,也有著一大批經驗豐富的水手呀。這麼說,難道復活節島上的居民是飛到這裡來的嗎?

  有人說復活節島上最早的居民是從太平洋島嶼來的,是玻利尼西亞人。不過,挪威著名的探險家托爾·海爾達卻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說,復活節島上有著奇異的文字,可是玻利尼西亞人從來就沒有過書寫文字的表達形式。這就是說,復活節島最早的人一定是來自有過文字歷史的民族。後來,海爾達爾在秘魯考察了一些日子,接著又在復活節島上進行考察,他發現復活節島上的巨石人像跟秘魯的蒂亞瓦納科的石雕人像有很多一樣的地方,它們的臉上都有著明顯的白人特徵。

  復活節島是迷人的!

  復活節島的眾多神秘之謎更為迷人!

  神秘誘人,不可思議,這就是復活節島給人的深刻印象。

  讓我們用一位考古學者的話結束上面的內容吧:「復活節島的四周是一望無際的海洋和天宇,寂靜和安謐籠罩著一切。生活在這兒的人們總是在諦聽著什麼,雖然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在傾聽什麼,並且總是不由自主地感到,似乎門庭之外有什麼超乎我們感覺之外的神聖之物存在著。」

  被詛咒的南馬特爾遺跡

  在南太平洋波納佩島的東南側,復活節島的西側有一個名字叫做「泰蒙」的小海島,人們也管它叫做「墓島」。那麼,它為什麼又叫做「墓島」呢?

  泰蒙島有一處往大海裡伸出去的珊瑚淺灘,淺灘上面聳立著89座高大雄偉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全都是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縱橫交錯搭起來的,大約有4 米那麼高。人們如果站在遠處望去,它們就好像是一座座怪石磷峋的山峰。人們要是走近了再一看,它們又好像是一座座神廟。有人說這些建築物是遠古時代人們的墳墓,它們之間環水相隔,形成了一個個的小礁島。所以,人們就管泰蒙島也叫做了「墓島」。

  泰蒙島是一個非常小的小海島,島上沒有玄武岩石頭,人們建造那些建築物用的玄武岩石頭都是從波納佩島運送過來的。當地人把這些建築物叫做「南馬特爾」,我們就管這些建築物叫做「南馬特爾遺跡」吧。在波納佩島人的語言當中,「南馬特爾」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眾多集中的家」,另一個是「環繞群島的宇宙」。

  泰蒙島上的南馬特爾遺跡有一半都是漫沒在海水裡邊。所以,人們只有在海水漲潮的時候,划著小船進去。海水退潮的時候,這些建築物的周圍就會露出一大片特別泥濘的沼澤地,小船根本進不去,人要是走上去特別容易發生危險。

  泰蒙島上的南馬特爾遺跡和復活節島的石像都處在太平洋當中,可前者卻沒有復活節島那麼有名。不過,南馬特爾遺跡充滿了離奇的傳說,使它蒙上了一層特別的色彩,使得它的神秘並不亞於復活節島的神秘。還有,南馬特爾遺跡到底是怎麼建造起來的,更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要想解開南馬特爾遺跡的這個謎團的難度也並不亞於解開復活節島之謎的難度。

  南馬特爾遺跡的那些古代墳墓,從來就沒有一點兒文字記載。據當地的人們說,關於那些古代墳墓的來歷,都是靠當地酋長一代一代地口頭傳授下來的。酋長們之間到底傳授的是什麼內容,只有酋長自己和可繼承酋長寶座的人才知道。另外,酋長們在口頭傳授那些古代墳墓來歷的時候,還有一條特別嚴格的規矩,就是絕對不能向外人、哪怕是自己的親屬洩露出去,不然的話,就會遭到詛咒,死神就會降臨到他們的頭上。當地的人們說,別以為這是在嚇唬人,因為這種可怕的事情確確實實地發生過呀!

  1907年,德國軍隊佔領了波納佩島。後來,有一個名叫伯格的德國人擔任了波納佩島第二任總督。據說,這個伯格總督對南馬特爾遺跡特別感興趣,尤其對埋葬著一個叫伊索克萊酋長的那座墳墓充滿了好奇,總想把墳墓挖開看一看。

  有一天,伯格想盡一切辦法,終於從當時酋長的嘴裡瞭解到了一些關於那座墳墓的情況。於是,他立刻下令挖掘伊索克萊的墳墓。沒想到,詛咒應驗了,死神降臨到了伯格的頭上。在他下令挖掘伊索克萊酋長墳墓還不到一天的時間裡,他就突然暴死了。

  19世紀的時候,有一個名叫伯納的德國考古學家聽說了南馬特爾遺跡的事情以後,也前來發掘文物。結果,死神很快就降臨到了這個伯納的頭上,他也同樣莫名其妙地暴死了。

  神秘的南馬特爾遺跡,可怕的詛咒,可怕的死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本侵略軍佔領了波納佩島。有一個名叫杉浦健一的日本學者,他表面上是個所謂的「學者」,可內心裡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侵略者。杉浦健一心想:南馬特爾遺跡裡面一定有大量的文物,這要是把它們弄到手,不僅可以寫出令人驚歎的學術論文,還可以得到數不清的財寶呀!可是,不瞭解那些古代墳墓的秘密,就沒辦法把它們挖掘開呀?那麼,怎樣才能得到那些古代墳墓的秘密呢?杉浦健一立刻命令幾個士兵去抓酋長。

  酋長被日本侵略軍抓來了。杉浦健一命令幾個士兵把刺刀對準了這個酋長,然後慢條斯理地說道:「你快點兒把那些古代墳墓的秘密說出來吧。你要是不說實話,這些士兵的刺刀可不是好惹的呀!」說完,他衝著酋長發出了一陣「嘿嘿嘿」的冷笑。酋長面對侵略軍的刺刀,想了想,只好把古代墳墓的秘密說了出來。

  沒想到,幾天以後,晴朗的天空突然亮起一道道閃電,隨著又響起了一陣陣霹靂。這個酋長正在房屋裡呆著,突然一道閃電闖進屋裡,一下子就把他擊死了。

  那個杉浦健一正在屋子裡,打算把記錄的古代墳墓的秘密整理一下,將來好出版成書。他剛把記錄整理好了,也突然暴死了。

  後來,杉浦健一的一個學生拿著他的那些古代墳墓的記錄,找到了一個名字叫泉靖的教授,請他繼續整理出版。奇怪的是,那個泉靖教授不久也突然暴死了。從那以後,再也沒人敢去幹這件事情了。

  就這樣,除了泰蒙島的酋長,不管任何人只要想得到南馬特爾遺跡的秘密,最後都得到了突然暴死的下場。那些洩露了南馬特爾遺跡的酋長,不管他是怎樣洩露的,同樣也得到了突然暴死的下場。

  南馬特爾遺跡是神秘的,那些詛咒顯得更加神秘!

  南馬特爾遺跡究竟是怎麼建造起來的呢?

  近些年來,一些學者陸陸續續到了波納佩島,對泰蒙島南馬特爾遺跡進行了考察。 他們都認為,南馬特爾遺跡這項工程簡直是太宏偉了,整個工程用了大約100萬根玄武岩石柱。這些石柱是從波納佩島北岸的採石場開鑿下來的,經過加工以後再用木筏子運送到泰蒙島上。冒險考古學家丹尼肯曾對「南馬特爾遺跡」作過考古報告,他在他的著作中寫道:

  我乘坐波音727 來到了「南馬特爾」,在兩個土著人的陪同下,我們經過了許多袖珍島嶼,然後南馬特爾島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一個和眾多島嶼相似的島嶼。這個小島與其他小島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擁有奇特的東西。萬神廟,小玄武岩城,史前居民的難以置信的靜謐去處,就在這個並不比一個足球場大的熱帶小島之上。突然之間人們就站在了這些史前史的佐證前面,而人們並沒有做好這種「相遇」的準備。

  如果人們極目四周,就會發現遺址地區雖是處在雜亂無章之中,但設施的平面圍仍然清晰可辨。就如同在做棍棒遊戲一樣,無數大小棍棒極重疊碼放,分層排列,井然有序。而這決不可能是隨便在這兒做的遊戲,因為這些棍棒都是些有數噸之重的玄武岩圓柱和玄武岩石塊。迄今為止的所有研究都認為,這些玄武岩棍柱是冷卻了的火山熔岩。但是,當我不得不一米一米來確定,火山熔岩完全依據標準,在大致相同的長度下凝結成六角或八角柱時,我疑竇頓生。

  鑒於在波納佩島北岸堆滿了柱狀玄武岩的事實,我準備不理會這些符合一定尺寸進行凝固的火山熔岩柱的愚蠢解釋並做出這樣的假定:這種第一流的和做了精密加工的建築材料,是在該島的北岸被切割開和進行加工的。波納佩島和南馬特爾島相距很遠,運送它是極其困難的。因為平均3-9米長,往往超過10噸重的玄武岩塊,可以說肯定要從波納佩島的北岸穿過迷宮似的叢林水道,經過幾十個同樣適合修建那些建築物的島嶼被運往南馬特爾島。之所以排除在陸地上運送它們的可能,基因為自太古以來的傾盆大雨,白天會反覆淹沒茂密的叢林,此外波納佩島是個多山的島嶼。如果人們甚至還接受這樣的看法,即叢林中的道路是隨意可以開闢的,並已擁有能翻山越嶺、鑽掘開挖沼澤泥潭的手段,那麼如此重物最終就能到達該島的東南角,然後人們再把它們裝到船上。

  當地人們對我解釋說,水上運輸大概是通過木筏子進行的。這是一種看法,不過這種看法與一位學者的另一種看法又相矛盾。他的看法是:原始土著人把這些玄武岩塊掛在他們的獨木舟下面,用這種方式減輕重量,然後再逐塊運往南馬特爾島。

  我自找麻煩,去數了數主體建築一邊的玄武岩塊。在60米長的一個地段上,共有1082個大柱子。該建築呈正方形,這四面外牆表明有4782個部分。我讓一個數學家幫我根據寬和高計算了一下,連同用於充填建築物的必要的玄武岩柱子的房間體積:主體建築「吞掉」了約3.2萬塊柱石。但是主體建築只是這個大建築的一部分。

  在這個島上有多條水道,多座墳墓,多處隧道和一面860 米長的大牆,大牆最高點為14.2 米。呈直角大牆的主要地段建在豐台上,也是用第一流的玄武岩細方石修建, 並呈階梯形。我自己大量的主要殿堂有80多個附屬建築物。如果人們把3.2萬這個數作為根據, 來估計一下僅這80個建築物所使用的玄武岩柱的數量大概是4 0 萬塊的話,與其說是太多,不如說是太少。如果人們刨根究底地計算一下,就會發現那些解釋是極其荒謬的。其荒謬處如:

  在時間上,當南馬特爾的建築物出現之時,所有研究者都證實,在波納佩島上與如傘狀況比較而言只有少量居民。在島的北岸的取石工作是困難繁重、費事艱辛和曠日持久的。穿越叢林運送加工好的石塊需要一大群身強力壯的男子漢。把這些大石塊捆綁到獨木舟下面,裝卸工的數量也是可觀的。一定數量的島上居民,最終也還得收穫椰子、捕魚和操心一日三餐。如果每日把4 噸或更多噸位的沉重的玄武岩大柱運抵南馬特爾的南岸,那麼即使以現有的「技術」能力,它大概也是一項巨大的值得欽佩的成就。鑒於那時無論如何還沒有工會,請讓我們設想一下:365 天日日都幹活,天天賣苦力,那麼每年要把1460塊玄武岩大石塊運到南馬特爾島,需要296 年,也僅僅是把材料運至建築現場。

  不,有人性的生物任何時候都不會愚蠢到這種地步:他們要毫無道理地去經受這樣的折磨。如果在波納佩島北岸已經有玄武岩採石場,那麼為什麼人們不就在主島上修建起這一建築物呢?人們為什麼要在一個遠離採石場的小島上修建它呢?

  難道就沒有令人信服的解釋?

  南馬特爾並非是座「漂亮」的城市,以前肯定也不是。那裡沒有浮雕,沒有雕塑,沒有塑像或者壓根兒就沒有原材料。那是一個使人戰慄、叫人難以接受的建築風格。把玄武岩塊僵硬、原始、讓人感到害怕地層疊堆積起來。這種建築很令人驚奇,因為南太平洋的海島居民始終以誇張方式用花紋圖案裝飾他們的宮殿或要塞。宮殿和要塞據說是國王朝賀或天神決定和解的場所。而南馬特爾的斯巴達克式的大牆工程排除了這自種可能。難道它是一個防禦工事?那些平台(它使登上建築物變得容易)證明用於這個目的是荒謬的:到底什麼時候把這樣一種機會提供給敵人使用呢?

  為了給「南馬特爾遺跡」之謎做出合理的解釋,我們再回到復活節島上,以復活節島的情況去推測南馬特爾的情況。

  幾乎全球各地自古就有大洪水的傳說,島嶼土著都普遍世代相傳著大洪水的故事。以復活節島為例,島上土著世代口述相傳,指出當地以前本來是塊名叫希瓦的大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沉沒的太平洲)後來被大洪水淹沒,大部分地區都淹沒在太平洋海底,只有復活節島、波納佩島、夏威夷島等諸島——這些當年的高山險峰尚突出於海平面。而夏威夷的正確發音和希瓦極為相似。太平洋島國斐濟的首都就叫蘇瓦。

  與復活節島遙隔萬里的新西蘭士著也把他們祖先的土地稱作希瓦,據他們的傳說,他們的祖先來自新西蘭東方的希瓦土地,後來因為陸地淹沒,才逃到現在的新西蘭。

  從全球地質化石等許多資料來看,在地球的旱季裡,海水大踏步地退縮,太平洋諸島都成了希瓦大陸的高山,富饒美麗的希瓦大陸孕育出了高度的文明——今天被稱之為太平洲的文明。這樣要建成南馬特爾巨石城、海底巨石城、復活節島巨石人像群和諸島巨石建築的人力、物力、技術力量都是具備的。

  後來洪水淹沒了希瓦大陸,倖存者不得不逃往大洋洲和太平洋的孤島——昔日的山峰上。

  從南馬特爾古城可以看出,它建有一道巨大的防洪牆,它與復活節島上的巨大石牆(後來被巨大的海洪摧毀了許多)是大洪水季節開始時,希瓦大陸的統治者們作為防洪用的。他們建造巨大的石像群,作為復活節島淹沒時在海洋上的標誌,還可立足其上作為暫時求援之用,這種海洪時退時淹的現象在復活節島上持續了若干年。

  由於後來洪水飛漲,許多地方都成孤島,人力分散、劇減,許多物質被淹沒,太平洲人不得不停下他們的巨大建設工程,所以復活節島還靜躺著300 多個規模更大的未完工的巨石像和波納佩島採石場留下很多剛開採準備使用的石塊。

  在山頂建城要比在山下費力得多,所以希瓦大陸最豪華的宮殿城市是在山下,即被淹沒在現在的太平洋海底,如南馬特爾的水下城,波納佩島上的土著世代相傳,距南馬特爾古城不遠的海底有一處淹沒的古城。1939年,潛水人員在附近海底發現保存得相當完整的街道、石柱、石像和住處。他們還從當地海底撈出十分珍貴的黃金與珠寶飾物,可見史前希瓦(太平洲)大陸人的科學技術已經非常發達。

  外星火建成的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的名字在世界上叫響之後,人們一提到它就說:「呵,那是一座失落的城堡,一座神秘的、難解之謎的失落的城堡。」

  正因為「馬丘比丘」神秘,因而成為了旅遊聖地。一位旅遊者因遊覽馬莊比丘而寫下了一篇頗為動人的遊記:

  曙光透過秘魯安第斯山脈料峭的濃霧,慢慢地照亮了有幾千年歷史的花崗石露台。一縷朝陽落在一根「印地華塔納」(印加人對「祭回柱」的稱謂)上,周圍穿著白色長袍的祈禱者身上便感到了一些暖意。三隻睡眼惺忪的羊駝披著一身髒兮兮的皮毛,懶散地或立或坐在高高聳立在神廟和馬丘比丘民房上的古門樓邊。

  去南美遊覽,不可錯過著名的印加遺址,這猶如游中國不得不看長城,游印度不得不看泰姬陵,游埃及不得不看金字塔一樣。對於那些對文化和宗教歷史懷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那兒是必須去朝拜的一個聖地。去馬丘比丘遊覽的最好時間是凌晨,因為一過早晨,大批經過3 小時火車和1 小時汽車旅行,來自庫茲科的遊客就會蜂擁而至。 中午時分,遺址旁邊推——一家酒店的停車場上停滿了汽車,操著6種不同語言的導遊喋喋不休地向遊客詳細地講解著每座建築的歷史,這兒的神秘氣氛就被破壞了。黎明時分到達要好得多,那時,濃霧籠罩著整個山區,萬籟俱寂,景區充滿了神秘氣氛。

  沿著印加小道徒步旅行去遺址的遊客在接近馬丘比丘的時候會獲得特別的樂趣。走在濃蔭遮蔽的小道上,經過古老的石門,慢慢向保存在我們記憶中的景色走去。背襯著兩座鬱鬱蔥蔥的山峰,一片高地上凸現出了一派城市建築的景象,一塊塊經過精心切割的大理石壘成了一座座風格粗樸的建築。徒步旅行者一般會在高高地俯視著風景區的羊駝旁邊停下來,卸下身上的重負,拿出水瓶和照相機,然後慢慢地朝神廟走去。

  大部分遊客乘汽車從狹窄的希拉姆·賓漢公路來到此處,這條路以1911年發現這座神秘城市的美國探險者希拉姆·賓漢命名,有14個陡峭的彎道。道路兩旁高聳的磚紅色牆上爬滿了青苔,牆腳處野花爛漫地開放著,偶爾還有幾座岩石圍成的露台點綴在山路兩旁。汽車至少要走1 個小時,才能從河邊爬行到廢墟,被羊毛衫和手套裹得嚴嚴實實的乘客才能邁上第一個台階,走進有門衛守護的大門。

  從入口處往裡看,馬丘比丘的宏偉景色迭次展開,就像一組系列照片一樣。在馬丘比丘和匯納比丘兩座山峰之下,一簇簇石質建築和綠草如茵的院子依次排列。城市的農業區裡密佈著層層石頭壘成的花園平台,其間有境蜒陡峭的小道穿過,通向傳統的門樓。購物區裡的道路則沒有那麼陡峭,分佈著許多神廟和茅草覆頂的屋子。

  無論你通過何種方式到達,馬丘比丘總能喚起你心中的敬畏之情。15世紀印加文化處於鼎盛的時候,這兒是印加帝國的統治範圍。當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新大陸的時候,橫掃了整個印加帝國,但從未到達過這個與世隔絕的城市。印加人的後裔蓋丘亞印第安人雖然知道這個地方,但在以後的幾個世紀裡也沒有問鼎這座被白雲和森林覆蓋的城市,直到20世紀初。

  恩特·希拉姆·賓漢1875年生於夏威夷,在耶魯和哈佛接受教育,據說,童年時他看過一副印加懸索橋的照片,從而迷上了印加文化。作為一個南美歷史專家,賓漢知道關於「消失的印加城市」的民間傳說,在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秘魯期間,據說經常有印加人撤退到山區後就不知方向。1911年,賓漢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對秘魯境內的安第斯山脈進行勘察,到達烏魯班巴峽谷的時候,一位當地農民告訴他們,河流上面有一座隱秘的城市。

  在較低的平地農作並生活在遺址以下山區的蓋丘亞人帶領著賓漢,穿過叢林,翻過懸崖峭壁, 整整走了一天, 來到了一塊高地。賓漢確信自己找到了傳說中的「消失的印加城市」,他馬上讓當地人把覆蓋在建築物上的籐蔓雜樹砍掉。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古城一方面得到了清理,另一方面也遭到了劫掠,無數的金銀財寶消失了。對古城充滿崇敬,對外國人的侵入深惡痛絕的蓋丘亞人要常常被禁止進入古城區。成箱成箱的瓷器、生物骸骨和岩石被運出了秘魯。

  向外界公佈自己「發現了」「消失的印加城市」後,賓漢獲得了很大的知名度及資金贊助。以後,他又一次回到這兒。儘管後來的探險者發現,印加人在埃斯皮裡圖潘帕的真正最後一個據點在烏魯班巴峽谷以外的密林深處,馬丘比丘仍然被世人認作是印加文化的建築象徵。

  作為一個農業中心、城堡或紀念中心,馬丘比丘卻坐落在蜿蜒奔騰的烏魯班巴河上方的安第斯山脈的2700米高空,位於曾經一度統治了大部分南美洲地區的印加帝國的政治和商業中心庫茲科西北大約40公里處。一些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判斷,該古城建於15世紀的帕查庫特克皇帝統治時期,問世紀初期以前一直有人居住。人們對它建造的目的及如何建成一直存在爭論。1983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人類自然和文化遺產之一,從而也成了追求精神啟蒙的人們的朝拜聖地。

  想真正瞭解馬丘比丘的建築情況、建築目的和衰亡過程的遊客,在他們追求知識的過程中一定會感到迷惑不解。印加人沒有文字歷史,他們使用基普庫納,即一套用繩子打結的方法,記錄歷史。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對古城的每個方面幾乎都存在爭論,導遊冊上含混不清,互相矛盾的解釋就反映了這種混亂狀態。面對這些遺址,印象比語言的作用更加有力,你只能對建築工匠、農民、星相學家和神職人員表示由衷的讚歎。

  包含3000多級台階的100 多座石梯把龐大古城的各個不同部分連接了起來。排列有序的露台抬高了高地的邊緣,使其與農業區的茅草頂小屋連接在了一起。台階蜿蜒通過門衛房、葬禮石和基地,通往徒步旅行者進入古城的印加小道。三隻幾乎亙古至今一直呆在這兒的羊駝默默地埋頭啃著草,並經常像驕傲的孔雀一樣,擺出姿勢讓旅遊者拍照。

  對星相學有興趣的遊客不妨在凌晨就開始遊覽太陽神廟,這兒被認為是一座天象觀測台。它的外形類似於墨西哥奇岑伊喳馬雅半圓形天文臺,呈圓形。太陽神廟的建築極好地體現了修建者的創造性,切割得極為精細的大理石沒有用一點水泥,完全靠精巧的設計壘堆在一起,渾然一體,非常堅固。

  像瑪雅人一樣,馬丘比丘的居民都是很好的天文學家,在這座圓形的神廟裡,據說藏有大量金銀和許多供奉太陽神的神像。著名的「印地華塔納」也具有同樣的功能,被認為是一種觀測天象的工具,頂上裝著一種用岩石刻成的類似於日晷的儀器,可以用來預測冬至和夏至的時間,以便人們安排播種和收穫。

  印地華塔納對懷有宗教興趣的人來說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因為對薩滿教和馬丘比丘的神秘色彩感興趣而來到此處的遊客一般在這兒,面對匯納比丘後面冉冉升起的紅日,開始他們一天的遊覽。他們也肯定會被聖石吸引住,這是一塊東西向放置的巨石,像黑板一樣平整,旁邊經常可以見到身穿黑袍的沉思者。據說,這塊巨石與英國南部索爾茲伯裡的巨石陣有相同的精神魔力。不知疲倦的旅遊者還會繼續前行,繞過聖石,通過一條蜿蜒曲折的小道,登上匯納比丘,俯瞰整個古城。體力更好的遊客可以慢慢走過墓地,遊覽噴泉和儉樸的宮殿。

  漫步走過馬丘比丘古城的每一個角落,或者停留在一堵石牆前,想像古城昔日的輝煌,你對古城的印象會越來越深刻。

  喜歡追索神秘世界的遊客把古城遺址認作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地方之一,也不止一個人認為,馬丘比丘是由「外星人」建成的。當你審視著一座座的神廟、墳墓和古城那無可比擬、匪夷所思的環境所在,這種看法也就不那麼荒誕了。為什麼一個文化要選擇這:一個無法到達的地方建立這樣一座紀念碑呢?為什麼他們的後人要選擇這麼一種悄無聲息的和平方式離開呢?為什麼現代朝拜者會被吸引到這兒的深山中,會執迷於這兒神秘的一切呢?

  旅遊者向人們提出了有關馬丘比丘的若幹不解之惑,這種種不惑之處等待學者、考古專家去解答。

  考古專家葛瑞姆·漢克撰文道:

  千辛萬苦進入這個荒野建立馬丘比丘城堡的人,一定受到很強的動機驅使。

  不論動機為何,選擇如此偏遠的海拉達2700米左右的險要地點興建城堡至少有一個好處:征服秘魯的西班牙軍隊和隨之而來的天主教傳教士,對印加文化展開全面掃除時並沒有找到這座城堡,因而讓它逃過一劫。事實上,直到1911年,當印第安古文化遺產開始受到西方人應有的尊重時,年輕的美國探險家賓漢才將他發現的馬丘比丘古城遺跡公諸於世。剎那時,我們眼前敞開了一扇奇妙的窗子。透過它,我們得以一窺哥倫布抵達前美洲文化的奧秘。在秘魯政府保護下,代表神秘的美洲古文化的馬丘比丘遺跡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免於遭受不法之徒的侵擾和掠奪。我們的子孫,世世代代都會為它的神奇感到迷惑,驚歎不已。

  人們仁立在古城南端一座高台上,放眼望去,只見整個廢墟覆蓋著青苔,層層疊疊,一路向北延伸。週遭的山峰隱沒在雲堆中,陽光偶爾破雲而出,灑照下來。

  在腳下的山谷中,可以看見聖河蜿蜒流經馬丘比丘城堡下的岩層,有如一條護城河環繞著一座雄偉的城廓。從高處望下去,河水映照著山坡上的熱帶叢林,顯得格外翠綠。河面上水光粼粼,煞是好看。

  馬丘比丘廢墟對面那座高聳的山峰,它的名字叫江納比丘,經常出現在旅行社的海報上。距離這座峰頂約莫100 米的山坡上有一座整齊的梯田。顯然,以前曾經有人爬上那兒,小心翼翼操作粑子,將陡峭的懸崖修建成一座代美的空中花園——也許,古時候這座花園真的栽滿鮮艷的花兒呢。

  在我看來,這整座古城簡直就是一件龐大的雕刻藝術品,由山丘、樹木、石頭和流水組合而成。它美得讓人心醉。這一輩子,我還沒看過那麼美麗的地方。

  儘管整座城堡散發著燦爛的光彩,但是,感覺上,我卻彷彿凝視著幽靈聚居的一座死城。它使我想起沉沒在海底的一艘船,陰森森,鬼影憧憧。城中的房屋鱗次林比,坐落在一排排長長的台階上。屋子都很小,只有一個房間,緊鄰狹窄的街道,建造得十分堅固耐用.樸素無華。相形之下,舉行祭奠的場所在建築上就講究得多。在大廟中砌有許多大石頭,其中一塊多邊形巨石打磨得十分光滑,長約3.6米,寬1.5米,厚1.5米,重量絕不下於200 噸。古代的建築工人如何將這麼巨大的石頭搬運上山?

  像這種石頭,馬丘比丘城中有好幾十塊,全都以各種角度連鎖在一起,組成一座宛如拼圖遊戲的牆壁。我數了一數,發現其中一塊石頭總共有33個角,每一個角都跟毗鄰的那塊石頭上一個相等的角緊密地接合在一起。在這座古城,到處可見巨大的多角形石頭和正方形石頭;稜角銳利得有如剃刀。此外,還有一些天然的、未經雕鑿的大圓石,被融合進整體設計裡頭。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奇特的、對西方人而言極不尋常的裝置,諸如「印地華塔納」,意思是「太陽神的拴馬柱」。它的底部是一塊光潔如水晶的灰色基石,雕刻成繁複的幾何圖形,裝飾著神龕和拱壁,中間豎立著一支粗短的、挺直的叉子。

  馬丘比丘古城到底有多古老?學術界的正統看法是:這座城堡的興建日期應該是公元15世紀左右。然而,一些備受敬重的學者卻敢於質疑,時時提出不同的意見。例如,1930年代,德國波茨坦大學天文學教授洛夫·穆勒找到確鑿的證據,顯示馬丘比丘古城在建築上的一些重要特徵,反映的是重大的天文現象。他以數學方式,仔細計算過去幾千年中星星在天空的位置(由於一種名為「歲差」的天文現象,星星的位置會隨著時間改變),得出這樣的結論:馬丘比丘城堡的最初設計和建設,肯定是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間」完成。

  在正統歷史學家眼中,這簡直就是信口胡說。如果穆勒的推算正確,馬丘比丘城堡的歷史就不是短短500 年,而是6000年了。這麼一來,它就比埃及的大金字塔古老得多(正統學者認為,大金字塔的興建日期約莫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

  關於馬丘比丘城堡的歷史,還有其他學者提出異於正統學界的意見。跟穆勒一樣,他們大多認為,這座城堡的部分遺跡,比正統歷史學家所認定的日期古老好幾千年。

  就像組合在馬丘比丘城堡牆上的多角形巨石,乍看起來,這個觀點似乎能夠配合其他碎片,組成一幅完整的拼圖,讓我們得以解開歷史之謎,一窺秘魯古老的面貌。維拉科查是這場拼圖遊戲的一部分。傳說中,他的首都設在帝華納科。這座偉大古城的廢墟,如今坐落在玻利維亞境內一個名為科堯的地區。

  如果漢克的假設「馬丘比丘的建設者」是遠古時代「維拉查科」的傑作成立的話,那麼,我們也可以這樣假設:「馬丘比丘」乃是「太平洲」倖存者的又一傑作。但他們為何偏偏將城堡建在海拔達2700米高的山峰之間呢?在如此高的地方修建城堡,連生計也成問題呀?這是不是「太平洲」人的陸路逃難者向他們的太空探索者留下的「醒目」標誌,以便「太平洲」的太空探索者找到「世外桃源」後回來發現他們,並將他們接走呢?

  陷入黑暗的城堡

  從秘魯向北進入玻利維亞,印第安人講起有關「維拉科查」的故事依舊那麼神奇。

  入侵南美的西班牙人,在征服地四處都能夠聽到有關維拉科查的傳說。傳說告訴人們:維拉科查是古代的創始之神。他在一片混飩、暗無天日之際創造了世界。他又讓太陽、月亮升起,於是地球有了光明。也就是在同時,他在現在的玻利維亞的蒂華納科用泥塑造了人和動物,並且賦予他們生命。他教給人語言、習俗以及藝術。後來,他又把一些人帶到各個大陸,讓他們在那裡定居。以後,他又帶著侍從到四處檢查,訓戒那些良知將滅的人,懲治那些忘恩負義的傢伙。最後,他在沿海某處向人們說了聲「再見」,就駕波逐浪,消失在大洋之上。但是,他說了他還要回來的。在佔領南美以前,這些西班牙人從來沒有聽到過白色諸神的傳說,他們無不驚訝地聽當地人說,一批太陽之子教給人類各種技藝,然後又消失了。而這些傳說都一致肯定太陽之子還會回來。

  玻利維亞的充滿隱秘的城市——蒂華納科城,這個謎一般的城市位於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離任何地方都很遠。從秘魯的庫茲科出發,要乘上幾天的火車和船才能到達這個城市。這個高原上的景象,看起來不像是地球上的,倒像是別的星球上的。這裡的氣壓很低,大約只有海平面氣壓的一半,空氣中氧含量也挺少。體力勞動對於任何一個非本地人來說,都是難以忍受的。但是,恰恰在這樣的高原上,曾經有一個大城市。

  在一塊塊100 噸重的砂岩上,壘上一塊塊60噸重的石塊,砌成了牆。巨大的石塊表面都琢磨得十分平滑,拼合處的角度也十分精確,用銅株連在一起。全部石工做得十分精巧。在一些重約10噸的石塊上發現了一些2.5米深的孔,這些孔的用途至今還沒法解釋。從同一塊石頭上開下來的好些塊5 米長的磨薄了的石板也無助於解開蒂華納科城隱藏的奧秘。1.8米長1.5米寬的石頭水管像玩具一樣散落一地。這些水管製作之精巧,令我們震驚。與如此精巧的水管相比,現在的水泥管真可稱是粗製濫造的。我們不免要問,蒂華納科城的祖先們在沒有工具的條件下製造這些水管,僅僅是為了消磨時光嗎?

  這個城市隱藏著什麼秘密?從別的世界來的什麼樣的信息在玻利維亞高原上等待著人們去解釋?我們又將從中窺探到一些什麼呢?

  號稱「世界考古最偉大發現之一」的「太陽門」就在蒂華納科城中。

  這是一座用一塊巨石雕成的建築,約有3米高,5米寬,整塊石雕的重量估計在10噸以上。太陽門的兩側面著據幅方形圖案,分列三排,簇擁著太陽門上方的一個會飛的神。此外,太陽門上還按有許多象形文字。

  最先嘗試釋譯這些象形文字的是考古工作者波斯納斯基和契什,後來,阿希敦繼承了他們的事業。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在1949年結束了此項研究。他聲稱,太陽門按刻的象形文字可能是一份天文歷。不過,這個天文歷獨具特色,與我們的太陽曆大相逕庭。它的一年不是365天,而是只有290天,並且,在一年的12個月中,有10個月只有24天,其餘兩個月25天。

  為了解開太陽門上這部奇妙的天文歷之謎,曾有許多科學家冥思苦想。這的確是個值得探討和十分令人費解的問題。因為按照我們現在掌握的科學知識,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從未加快過。非但沒有加快,現在自轉的角速度反而在減慢,大約過一百年轉一圈的速度就會減少0.l%。這樣看起來,在建造太陽門時,地球絕不會一年只轉29 0圈。也就是說,這部天文歷當時所反映的並不是地球自轉的實際情況。

  那麼這部天文歷代表什麼意義呢?莫非它包含有某種我們還不曾瞭解的宗教意義?它又是按什麼作為標準的呢?

  1553年,西班牙人侵佔了這塊地方。佔領者曾留下這樣的記載:「這裡的人無視神(西班牙人的神)的旨意,而遵照奇特的法律生活。」也有這樣的傳說:這些人以為西班牙侵略者是印加創世神——維拉科查重返地球,所以根本就沒有抵抗。

  有關蒂華納科城的歷史及太陽門的歷史到底有多古遠?這成為考古界爭論的焦點。

  但有關「維拉科查」這個神話般的人物,人們的爭論分歧卻不大。為了解開蒂華納科城和太陽門的修建時間為何時及修建者為誰?考古學家進行了充分的論證。

  還是先從「維拉科查」說起吧。

  坐在蒂華納科城地下神廟的地板上,有一張昂起脖子,仰望著的臉孔——學者們都說,這就是傳說中的維拉科查。許多世紀以前,有個不知名的工匠將維拉科查的肖像雕刻在一根高大的紅色石柱上。儘管他受風沙浸蝕,這座肖像所呈現的面容,卻依舊那麼樣和恬靜,流露出一股莫名的懾人力量……

  他的額頭寬闊,眼睛又大又圓,嘴唇豐潤,鼻子挺直,鼻樑雖然狹窄,卻向兩邊伸張到鼻孔。這張臉龐最引人矚目的特徵是他那造形奇特、令人望而生畏的鬍鬚,使他的下顎看起來比太陽穴寬廣。仔細一瞧,考古學家發現工匠在雕刻這座肖像時,刻意將他嘴唇週遭的皮膚打磨得光溜溜的,讓他的鬍鬚高高翹在臉頰上,跟鼻尖平行,然後沿著嘴角誇張地延伸下來,在下巴形成一撮威武的山羊鬍,再順著顎骨轉回到耳鬢上。

  在他頭顱兩側,耳朵上、下方,雕刻著奇異的動物圖形。嚴格說,奇異的並不是圖形,而是動物本身,因為他們看起來像體型碩大、舉止笨拙的史前哺乳動物,尾巴肥腫,四肢畸形。

  維拉科查的這座雕像,還有一些耐人尋味的特徵。例如,他的兩隻手和胳臂交疊在胸前,環抱著身上那件飄逸的長袍。長袍的兩邊雕刻著一條彎彎曲曲的長蛇,從地面蜿蜒攀升到維拉科查的肩膀。

  供奉維拉科查雕像的「廟宇」是露天的,坐落在一個長方形的大坑洞中,形狀像一座游泳池, 深達1.8米。廟堂的地板用堅硬平滑的碎石鋪成,約莫12米長、9米寬。牆壁十分堅固挺直,由許多塊大小不同、搭配得天衣無縫的方石組成,接合處完全不使用灰泥。沿著牆,每隔一段距離矗立著一根高大粗糙的石柱。

  維拉科像高約2.1米,坐北朝南,背對著的的喀喀湖古時的湖岸線。排列在這座樹立在廟堂中央、代表維拉科查的方尖形石碑後面的還有兩座比較矮小的石碑,顯然是代表維拉科查傳說中的門徒。

  在廟宇的西北角,就是舉世聞名的「太陽門」,它不但是一件也界級的藝術精品,而且被專家們看成是雕刻在石頭上的一套既繁複又精確的曆法:

  越仔細觀察這件雕刻品,我們就越相信,這套石雕日曆的設計和圖樣,絕不可能出自一位藝術家的奇想。它的圖紋充滿深刻的意義,清晰地記錄一位天文學家的觀測和計算……顯然這就是石雕日曆當初的功能,不可能有其他用途。

  整個蒂華納科古城最吸引人的就是這座「太陽門」。

  這座門巍然矗立,是用一整塊青灰色巨石雕鑿而成,乍看之下,它使我們聯想起巴黎的凱旋門,雖然規模小得多。屹立在蒂華納科古城廣場上,它有如一扇幽冥之門,連接兩個肉眼看不見的世界。整座門最神秘、最耐人尋味的特徵,是雕刻在東正面門擁上的那條所謂的「日曆橫飾帶」。

  在這條橫飾帶中間凸起的部分雕刻著一幅肖像。一般學者認為,像中人物就是維拉科查。太陽門下的橫飾帶是件造形優美勻稱的藝術品,雕刻著三排圖形,每排8個, 總共24個,羅列在飾帶中間凸起的維拉科查雕像兩旁。這些圖形雖被認為具有日曆功能,迄今卻沒有一位專家提出合理的解釋。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圖形都有一種奇異的、冷酷的、卡通式的特質,宛如一群機器人,邁著精確、僵硬的步伐,操兵似的走向(立在門循中央的維拉科查。這些圖形中,有些著鳥面具,有些長著鷹鉤鼻,每一個手裡都握著一種器械。這種「鳥面具」與復活節島上的「鳥人」十分相似。

  門相橫飾帶的底部,雕刻著一種「回紋」圖形:一系列代表階梯金字塔的幾何圖形,連綿不絕排列在門桅上,有些直立,有些倒立,據說都具有曆法上的功能。在右邊第三列上面雕刻的是一隻大象的頭顱、耳朵、長牙和鼻。這個發現令人驚異,因為美洲地區根本就沒有大象。不過,考古學家後來找到的證據卻顯示,在史前時代,美洲確實曾經有過大象。一種學名為「居維象亞科」的哺乳動物,曾經出現在南美洲,尤其是在安第斯山脈南端,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才突然滅絕。這種長牙鼻動物類似今天的大象,具有長牙和長鼻,模樣兒酷似蒂華納科古城太陽門上雕刻的「像」。

  雕刻在太陽門上的一群風格獨特的動物圖像中,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其他一些已經絕種的生物。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其中一種生物已經被辨識為「劍齒獸」。這是一種三趾兩棲哺乳動物,身長大約2.7米,肩高l.5米,模樣酷似犀牛與河馬雜交生下的一種體型矮胖粗短的動物。如同「居維象亞科」哺乳動物,劍齒獸在鮮新世(大約160 萬年前)末期,曾經活躍於南美洲,直到洪積世(大約12000 年前)結束時才絕種。

  這顯示,專家們根據考古資料所鑒定的蒂華納科建城日期——洪積世末期——極可能是正確的。這一來,正統歷史學界的看法——蒂華納科古城只有1500年歷史——就得面對更嚴苛的挑戰,因為當時的工匠顯然是根據實物雕刻太陽門上的劍齒獸圖表。值得一提的是,雕刻在太陽門橫飾帶上的劍齒獸頭像不下幾十處之多。這個醜怪動物的圖像,並不僅僅出現在太陽門,相反,在蒂華納科古城出土的陶器碎片上隨處可見它的身影。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好幾件雕刻品以完整的、立體的方式呈現這種古代生物的雄姿。此外,在蒂華納科發現的古生物圖形還包括一種已經滅絕的、在晝間活動的四足獸,以及一種學名為「後弓獸」,體型略大於現今的馬匹,足部有明顯三趾的古代哺乳動物。

  這些圖像顯示,蒂華納科古城有資格被稱為一本記錄古代珍禽異獸的圖畫書。這些動物雖然已經絕種,卻永遠保藏在石頭藝術中。

  然而,蒂華納科雕刻家的創作有一天卻驟然中止。此後,這座城堡就沉陷入茫茫黑暗中。這個悲慘的日子也記錄在石頭上——人類的曠世藝術傑作「太陽門」。

  建造城堡的「人」到底是誰

  當西方殖民者抵達美洲時,印加帝國的疆域幾乎覆蓋了南美大陸的太平洋海岸和安第斯山區。貫通這個大帝國的是一個龐大、精良的道路系統:兩條平行的縱貫公路,長達3600公里,一條沿太平洋海岸南下,另一條穿過安第斯山區。這兩條通衢大道路面鋪得十分平整,無數橫向道路貫穿其間。此外,這兩條公路也展現出一些設計和工程上的特色,格外引人矚目,諸如懸空的吊橋和穿過石崖的隧道。創造這個公路網的顯然是一個科技進步、紀律嚴明、格局恢宏的社會。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個公路網後來竟然成為侵略者的幫兇,西班牙軍隊入侵秘魯時,利用四通八達的道路系統,長驅直入印加帝國的心臟地帶。

  在秘魯,古老的印加城市庫茲科有一座城堡名叫薩克沙華曼。在城堡中,一座座巨大的門桅,彷彿為巨人造的石門,沿一排排迂迴曲折的高牆而修,其中有一個門振由一塊巨大的花崗石而造。這塊3.6米高1.l米寬的大石頭,重達 100多噸,肯定不是天然的產物,而是人工雕鑿成的。經過一番雕琢(工匠的手沒看起來極為輕巧流暢,彷彿在揉搓一堆蠟或灰泥似的),石面上呈現出各種形狀的稜角,和諧得有如交響樂一般。跟這塊花崗石井然不紊並列在一起的,還有許多耐人尋味的多角形大石頭,有些安置在它上方,有些在下方,其他則豎立在兩旁。

  這些精心雕鑿的大石頭中,有一塊高達8.4米,重達361 噸(約相當於500 輛家庭用轎車)。望著這塊石頭,人們心中禁不住會湧起一連串疑問。

  印加人(或者更早的其他民族)如何有能力從事規模龐大的石頭工程?他們怎麼能夠將這些巨大的石頭切割、雕鑿得如此精確?他們使用什麼交通工具,從數十英里外的採石場搬運來這些大石頭?他們採用什麼方法,不費吹灰之力,就將這些石頭挪來挪去,懸吊在半空中,組合成一道道壯觀的石牆?根據一般學者的看法,這個民族連車輛還沒有發明,更不必說擁有能夠舉起數十塊奇形怪狀、重達100 噸的大石頭,將它們排列成迷宮樣三度空間圖案的機械。

  早期的殖民地史學家目睹這些巨石時,也感到十分困惑。例如,16世紀西班牙史學家維加探訪薩克沙華曼城堡時,就曾驚歎不已:

  探訪這座城堡前,實在很難想像它的奇特設計。親眼目睹這座城堡後,才發現它在整個建構上的確稱得上鬼斧神工,使人懷疑它是魔鬼的傑作,絕非出自人類之手。整座城堡使用無數巨大的石頭構成,令人不禁驚歎:當初印第安人如何採集,如何搬運這些石頭……如何以無比精確的手法雕鑿這些石頭,將它們堆疊成一座城堡?當時的印第安人並未擁有足以穿鑿、切割、打磨這些石頭的鋼鐵器械,也缺乏能夠搬運這些石頭的牛和車輛,因為這些石頭體積實在太龐大,而當時秘魯的山路也委實過於崎嶇……

  維加也提到一樁耐人尋味的逸聞。根據他在《印加皇朝述評》一書中的記載,古時有一位印加君主,試圖傚法興建薩克沙華曼城堡的先人,在工程上建立地的功業。他打算從數英里外運來一塊巨石,樹立在城堡中,以增添它的光彩:「2 萬餘名印第安人牽引著這塊大圓石,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進發……。途中,石頭忽然墜落懸崖,壓死3000餘名工人。」這段記載顯示,當時的印加人並未具備這種建築技術,以至於釀成數千工人慘死的悲劇。

  當然,當憑這件事並不能證明什麼。然而,維加的報導卻加深了人們對這座偉大城堡的疑惑。人們望著聳立在眼前的石堡,心中不免懷疑,它極可能是某個更古老、科技上卻更先進的民族在印加時代之前興建的。

  對考古學家來說,精確地鑒定道路和干石牆之類的建築物的興建日期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因為它們的建材不含任何有機化合物。在這種情況下,碳一14和熱發光鑒定法根本派不上用場。儘管新的鑒定法,諸如氯一36正在積極發展中,但距離實際的應用還很遙遠。因此,在鑒定技術取得突破之前,一般「專家」對印加文化的看法,大多只能視為猜測文辭,充滿主觀成見。由於印加人長期「使用」薩克沙華曼城堡,有些學者就據此斷定,這座古堡是印加人「建造」的。「建造」和「使用」是兩碼子事,中間怎能畫一個等號呢?說不定,印加人來到此地時,看見有一座現成的城堡,就毫不客氣地搬進去住,據為己有。

  庫茲科城中的石造建築物,施工品質之精良,已經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在這座古城中仔細查訪後,考古學家卻驚異地發現,這兒的所謂印加石造建築,以考古學的標準來衡量,絕非全都是印加人的作品。這個族群的確擅於使用石頭,毫無疑問,庫茲科地區許多紀念碑確實出自他們之手。但是,城中一些比較出色的建築物,看來似乎是印加之前的文明所建的。種種跡象顯示,印加人的主要貢獻在於修復古建築,而不在於興建。

  同樣地,貫穿龐大印加帝國全境,設計十分精良的公路網,也可能不是印加人修建。上文提到,兩條平行的幹道自北向南穿越印加國境:一條沿著太平洋,一條通過安第斯山區。西方殖民者入侵之前,印加帝國總共有24000 多公里路面平整、經常使用的道路,而一些學者一直以為這些全都是印加人修建的。經過仔細查訪後,考古學家現在敢斷定,這個公路網極可能是印加人從更早的文明繼承下來的。他們的貢獻在於修復、保養一個早已存在的交通體系。事實上,專家們到現在都不能確定(雖然他們不願承認),這些令人歎為觀止的公路究竟有多古老,負責修建的人到底是誰。

  根據古老的傳說和神話,以及有關復活節島的考古證據,許多專家認為,「庫茲科」及秘魯的道路是維拉查科人——一群赤髮、滿臉鬍鬚、皮膚的白皙,號稱「大海浪花」的異鄉神秘人。而這群異鄉神秘人就是來自復活節島的母國——太平洲,一個遠古時代有著高度文明的國度。維拉查科人是因為「太平洲」的沉沒才向東遷移南美大陸,向西移至澳洲、非洲,乃至亞洲……

  神秘的「人鳥」儀式

  在對復活節島考古的過程中,考古學家以雄辯的證據證明了復活節島的土著並非復活節島的原住民,他們來自於復活節島以西的波利尼西亞島。復活節島的神秘雕像的歷史比土著人的歷史早幾千年。土著人之所以說復活節島是「地球的肚臍」,是他們的神告訴他們的,而非他們的創造,那麼,他們的神又是什麼呢?

  使復活節島的研究者感到意外的是,復活節島居民所崇拜的偶像竟完全不同於波利尼西亞諸島,卻相似於美拉尼西亞群島。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對「人鳥」的崇拜。

  復活節島的聖城奧朗戈,位於島西南端的拉諾·洛拉科火山口旁,它是復活節島的祭把中心。離它不遠的海面上有三座小島:莫多一依基島、莫多一努依島和莫多一卡奧卡奧島。島上山石聳立,危巖疊峰。復活節島人就在奧朗戈和這些小島上舉行挑選「人鳥」的儀式。

  「人鳥」儀式是由島上各部族各自選派一名英武的勇士,渡海游到莫多一努依島,端坐在島上的洞穴中,恭候海燕的到來。復活節島人虔誠地相信,海燕是偉大的神麥克麥克派來的使者。

  第一個得到海燕蛋的戰士,飛步跑到屹立在海邊的山巖上,對等候在海邊的本部族代表高喊道:「快剃頭!蛋是你的!」然後,他就躍身跳入波濤起伏的海中,洗淨鳥蛋,再用帶子把它繫在頭上,划動雙臂,游回復活節島。

  當他上岸後,他就拿著鳥蛋,飛快地跑到奧朗戈。按照島上的傳統,第一個把鳥蛋送到奧朗戈的人,不管他是哪個部族的,他都是全島的領袖,對全島享有一年的統治權。他將被剃光頭髮和眉毛,被命名為坦加塔·瑪努,即「人鳥」。而這一年就用他的名字來稱呼,島民們把他當做神的化身來尊敬。這種挑選「人烏」的儀式,年復一年,代代相傳,一直到1862年秘魯海盜襲擊復活節島時,最後一個「人鳥」死去了,這種儀式才終止。

  在這種儀式的最初階段,到小島上取鳥蛋的勇士們是島上各部族的首領,後來才改由各部族的戰士去。在島上記載的坦加塔·瑪努的名冊中,像編年史一樣把這些取到鳥蛋的首領名字記下來。在人們發現的一本名冊上,就記載著86位首領的名字, 但它並不完整。 1915年,人們在奧朗戈的山巖上發現了111 幅手拿海燕蛋的「人鳥」畫像,其中的五、六幅被運到聖地亞哥和其它城市的博物館中展出。但巖畫也不能代表挑選人鳥的總次數,因為這種儀式很早以前就有了,奧朗戈早在幾百年前就有人居住了。

  這種儀式代表什麼呢?島上各種傳說以及到過復活節島的航海家、學者和傳教士都證明了,「人鳥」崇拜在復活節島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為島民們挑選出領袖,而且也是為了紀念神靈。

  《眾神之車》一書的作者厄裡希·封·丹尼肯認為,復活節島上的「人鳥」崇拜表現的不是地球人,而是外星人,是天外來客。他說:「復活節島遠離任何大地和文明,但島上的居民卻比任何別的國家都更熟悉月亮和星星。」「踏上這一小塊土地的第一批歐洲傳教士,使得人們對這個島的神秘歷史更加無法瞭解了。傳教士燒燬了有象形文字的木板,禁止當地古老的祭祖儀式,廢除種種世代相傳的習俗。可是,儘管這些道貌岸然的紳士做得這樣徹底,他們還是不能阻止當地居民稱呼他們的島為『鳥人之地』。直到今天,他們仍然這樣稱呼。一個口頭的傳說告訴我們,古代一些會飛的人曾在這裡著陸,並點燃了火焰。大睜著雙眼的飛行生物巖畫更加證實了這個說法。」

  考古學家弗朗西斯·瑪澤爾也認為,「復活節島確有某些我們無法說明或者我們暫時還無法解釋的地質秘密。這促使人們十分嚴肅地對待外星來客的可能性。外星人可能拜訪過復活節島,所以復活節島全島都受到了某種光線的照射,這在復活節島居民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印象一直保留至今。」

  復活節島的宗教是比較獨特的。復活節島人雖是波利尼西亞人,但他們卻不供奉波利尼西亞諸島所敬重的神邸,波利尼西亞人心目中的諸多主神都沒有在復活節島上佔有應有的位置,而被波利尼西亞諸島所不瞭解的諸神卻被復活節島人虔誠地供奉。在復活節島上,麥克麥克神居於諸神之首,「人鳥」儀式就是為了紀念他而舉行的。一些科學家認為,奧朗戈山巖上的麥克麥克神畫像是一個來到波利尼西亞的偉人的容貌,他有著一對大眼睛,海豹式的身軀上長有一張人臉。坦加塔·瑪努也被島民們敬為偉大的神,人們把它看做為「鳥主」和「鳥的統治者」的化身,它主宰著大地和海洋,是太陽和月亮、生命和人的創造者,而波利尼西亞諸島卻從未有過「人鳥」崇拜。

  在奧朗戈的山巖上,還有許多圖畫,例如巨大的蘆葦船、船上的雙葉漿和張著正方形船帆的傳統的波利尼西亞船隻、黑色的海燕等,還有波利尼西亞諸島所沒有的、以「正在哭泣的眼睛」為主題的畫,畫上的人有一對長耳朵,頭上射出萬道靈光,眼淚正奪眶而出。這是復活節島咒語中所說的雨神希洛的畫像:

  啊!雨水,希洛成串的淚珠兒,

  你降落到地面上時,

  正搏擊不息。

  啊!雨水,希洛成串的淚珠兒。

  復活節島古代居民的主要水源是雨水,他們認為,從天空落下的雨就是雨神希洛那成串的眼淚。

  巖畫上的黑海燕畫得十分誇張,它正大張著嘴,聲波從嘴中呈扇形地散開,表明海燕正在發出尖利刺耳的叫聲。還有一幅畫上畫著一種半人半獸的怪物,它有彎曲的背,長長的手和腳。復活節島到處都可以看到用黑色、白色和紅色顏料畫著海豹、海龜和海鳥、魚類的巖畫,以及有一對大眼睛的麥克麥克神畫像和只有幻想中才存在的奇特生物畫像。

  復活節島的「鳥人」崇拜,為我們解開「地球的肚臍」之謎打開了一道窗口。丹尼肯說:「復活節島是宇宙來客的落腳處之一。」

  但為何「宇宙來客」會選擇這樣一個彈丸之地呢?

  如果按丹尼肯所言,其實,在地球上留下諸多神秘遺跡的地方,都有「宇宙來客」、「外星人」的印痕!而我們並不相信這樣的假設。

  據考證,復活節島遠古時並非一個孤零零的小島,它是沉沒於太平洋中的古大陸——太平洲的一部分。「宇宙來客」來到復活節島時,那時還是一塊巨大的陸地。「宇宙來客」有著先進的飛行器,他們可以在高空中看見和確定復活節島的位置,因此,他們將這一居於「地球的肚臍眼」上的陸地作為了他們降臨的優越地點。這是丹尼肯的又一解釋。

  另一說法是,地球上曾出現過幾次高度的文明。沉沒的太平洲就是這幾個高度文明中的之一。當時太平洲的人們有了高度發達的文明,他們擁有飛行器,他們在地球上找到了「世界的中心」,那便是如今的復活節島所處的位置。他們在復活節島這兒修了如同機器人般的高大雕像,以便他們在天空飛行時可以找到降落的標誌。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