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胥士詹>>動物部隊

雲台書屋

02、馬——士兵的無聲戰友
   

1.檔案摘抄


  馬,哺乳綱,馬科。草食役用家畜。耳小直立,面長。
  毛色複雜,有騮、栗、青、黑等。性溫馴而敏捷。壽命約30年。廣佈於世界各國,我國主要分佈在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有重挽、輕挽和騎乘三型、亦可兼作馱、乳等用。
  阿根廷科學家培養出的一種微型馬,身高僅三四十厘米,體重僅幾千克。這種馬成為國外王公貴族的收藏品。
  在莫斯科「蘇聯經濟成就展覽館」裡,有兩座馬的紀念碑,它們是紀念兩匹賽馬「喀巴德拉特」和「塞恩波利」的。
  這兩匹馬是賽馬中的佼佼者,曾在多次比賽中奪得桂冠。匈牙利也有一座馬的雕像,它是為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國犧牲的許多戰馬而建立的,台座上的題詞是「獻給忠實的朋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有3匹警馬獲得英國政府頒發的「迪金」勳章
   

2.布封筆下的馬


  法國作家布封有一篇精采的散文,為馬畫了一幅逼真的肖像。下面我們摘錄其中描寫馬的外形的一段。對其他動物的貶詞是否適當我們姑且不去管它,布封精心描繪的馬的「勻稱」和「優美」恐怕沒人會不同意。
  在所有的動物中間,馬是身材高大而身體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勻稱、最優美的;因為,如果我們拿它和比它高一級或低一級的動物相比,就發現驢子長得太醜,獅子頭太大,牛腿太細太短,與它的粗太身軀不相稱;駱駝是畸形的,而最大的動物,如犀,如象,都可以說只是些未定形的肉團。顎骨前伸本是獸類頭顱不同於人頭顱的主要原因,也是所有動物最卑賤的標識;然而,馬的顎骨雖然也大大地向前伸著,它卻沒有如驢的那副蠢像,如牛的那副呆像。相反地,由於它的頭部的比例整齊,它卻有一種輕捷的神情,而這種神情又恰好被頸部的美烘托著。馬一抬頭,就彷彿想要超出它那四足獸的地位;在這樣高貴姿態中,它和人面對面地相覷著;它的眼睛閃閃有光,並且形狀很美;它的耳朵也長得好,並且不大不小,不像牛耳太短,驢耳太長;它的髟毛正好和它的頭相稱,裝飾著它的項部,給予它一種強勁而豪邁的模樣;它那下垂而豐盛的尾巴覆蓋著並且適宜地結束著它的身軀末端;馬的尾和鹿、象等獸的短尾,驢、駱駝、犀牛等獸的禿尾都大不相同,它是密而長的鬃毛構成的,彷彿這些鬃毛就直接從屁股上生長出來,因為長出鬃毛的那個小樁子很短、它不能和獅子一樣翹起尾巴,但是它的尾巴雖然是垂著的卻於它很適合;因為它能使尾巴向兩邊擺動,所以它就有效地利用著尾巴來驅趕著蒼蠅,這些蒼蠅很使它苦惱,因為它的皮雖然很堅實、又生滿著厚密的短毛,卻還是十分敏感的。
   

3.馳騁疆場數千年


  就動物從軍來說,時間最長、數量最多、貢獻最大的當然是馬。軍馬先是挽車、後是供騎乘,在全世界範圍內,馳騁疆場數千年,直到今天還沒有完全在軍隊中絕跡。「它和人同受著戰爭的辛苦,同享著戰鬥的光榮;它和它的主人一樣,具有無畏的精神,它眼看著危急當前而慷慨以赴;它聽慣了兵器捕擊的聲音……」(法國作家布封語)。
  馬具有馱力、挽力和快速機動能力,是人類較早利用的牲畜。馬參戰最初是用來挽車。從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開始使用戰車起,到公元13世紀印度人最後使用戰車止,戰車曾馳騁沙場3000多年。中國是世界「戰車王國」。傳說在黃帝時期,中國就發明了車戰方法,打仗時大將站在車上。停戰休息時,便將車連接起來,圍成一圈,以保護中軍。只留下一隙,算是出入的門,叫做轅門。
  作為運輸工具的車輛大約在夏朝開始出現,夏朝末年廣泛用於戰爭。據戰史專家考證,四馬駕挽的戰車至少在公元前1300年的武丁時期就已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所以它的起始階段大致應當是在殷初或夏末,而單馬和雙馬的駕挽階段則應當更早。商湯滅夏之戰中,曾使用戰車70乘。商末的牧野之戰,武王出動戎車300輛。大約到了西周時代,馬拉戰車已成為陸軍的主要兵種和主要突擊力量。車戰的規模小者數百乘,大者上千乘。最大的一次是宣王南征,出動戰車3000乘。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戰車發展到頂峰,戰車不僅成為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而且成為軍事力量的標誌。軍隊的編制以戰車為基礎,實施進攻的戰鬥隊形以戰車為核心,中間一乘戰車,前左右方各配屬24名步兵,加上車上3名甲士,共75名,稱為乘。春秋時代,衡量一國國力的強弱、兵力多寡,都是以「乘」來表示。當時的大國,如秦、齊兩國戰車各多達8000乘。一次大的作戰,出動兵車多達4000乘。
  後來,為了同北方、西北方遊牧民族作戰,騎兵登上歷史舞台,並逐漸取代戰車。到了漢武帝時期,戰車被騎兵趕出了戰爭舞台。漢武帝發動的幾場對匈奴的戰爭,都是靠騎兵取勝的。其中公元前119年的一次戰爭中,曾出動10萬騎兵。
  歷代詩人無數軍旅詩章幾乎都離不開馬。我們順手抄錄幾首在下面:
  泰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都教馬度陰山。

  ——唐·王昌齡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唐·李白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賦先擒王。
  ……

  ——唐·杜甫

  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聲更干。
  碧眼胡兒三百騎,盡提金勒向雲看。

  ——宋·柳開

  群胡束手仗天亡,棄甲縱橫滿戰場。
  雪上急追奔馬跡,官軍夜半入遼陽。

  ——宋·陸游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

  ——明·戚繼光

  城頭一片秦時月,每到更深照黑河。
  馬上萬人齊仰首,不知鄉思是誰多?

  ——清·徐蘭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毛澤東

  這些詩句連起來,不就是一部生動形象的馬的從軍史嗎?
  與中國使用騎兵的同時,在亞洲的其他國家和歐洲國家中,也先後出現了騎兵。據說西方的騎兵最早出現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次等的貴族組成。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財富、佔有許多馬匹,買得起盔甲和好武器。古希臘由於多山不適宜騎兵機動,因此,很不重視騎兵。馬其頓地形較為平坦,對騎兵較為重視,到了公元前5世紀和前4世紀初,國王的貴族騎兵成為主要軍事實力。古羅馬最早的騎兵也是來自最富裕的階層。大約到了公元前300年的時候,古羅馬軍團(相當於現代軍隊中的1個師)有騎兵300人。從公元3世紀中葉至5世紀中葉,羅馬軍隊戰鬥編隊的核心,由步兵逐步讓位給騎兵,最後,騎兵不僅是古羅馬軍隊而且也是西方其他
  各國軍隊中最主要的兵種。騎兵在歐洲的戰場上稱霸了約1000年的時間。
  在近代戰爭史上,世界各國的騎兵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波蘭軍隊曾經用騎兵打敗了侵略者,保衛了自己的國家。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使用騎兵部隊與法西斯德軍作戰。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其騎兵的鐵蹄曾踏遍我國東北、華北、華東的廣大國土,給我中華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災難。美國的戰馬被稱之為「士兵的無聲戰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全部退出現役。
   

4.老馬識途


  春秋時,齊桓公率兵匯同燕國和無終國軍隊征伐孤竹國,並在孤竹國附近擊敗了逃往孤竹國的山戎大王和孤竹國大將黃花。到了晚上,齊桓公紮營休息,半夜裡黃花前來投誠,還拿著山戎大王的首級,並說孤竹國君答裡呵已逃往沙漠,孤竹國的都城是一個空城。
  第二天,齊桓公和燕莊公跟著黃花進了孤竹國都城,果然是一座空城。齊桓公讓燕莊公留駐在這裡,自己帶兵讓黃花帶路到沙漠中去追答裡呵。黃昏時分,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地人叫它「迷谷」,只見平沙一片,跟大海一樣無邊無際。大家都辨不清方向,齊桓公趕緊派人找黃花,可黃花早就沒影了,齊桓公這才反應過來,是中了黃花的詭計。這時,齊國的大臣管仲說:「我聽說北方有個『旱海』,是個很險惡的地方,恐怕就是這兒,我們不能再走了。」挨了一夜,第二天天亮,仍然不知怎麼走出去,人困馬乏,隨時都有餓死渴死的危險。這時,管仲猛然想起,狗和鴿子不管離家多遠,也不會迷路,便對齊桓公說:「馬也許認得路,不如挑幾匹當地的老馬,讓他們在前頭走,也許能走出去。」於是齊桓公便讓人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面領路。這幾匹老馬不慌不忙地走著,還真領著大隊人馬走出了迷谷。齊桓公馬上回兵孤竹國,殺掉了答裡呵和黃花,滅了孤竹國。
   

5.蒙古鐵騎縱橫歐亞


  公元1200—1300年,中國北部的蒙古族,由成吉思汗創建並由他的繼承者保持了一支15—24萬人的騎兵部隊。這支部隊由三個騎兵縱隊組成,每個縱隊有1萬騎兵,大體相當現代一個騎兵師。每個騎兵縱隊包括10個騎兵團,每團1000人;每個騎兵團包括10個騎兵連,每連100人;每個騎兵連10個騎兵班,每班10人,所有騎兵一般都騎馬作戰。為了確保和加強騎兵的機動性,每個騎兵都有一匹或幾匹備用馬。這些蒙古馬是經過極其嚴格的訓練的,不論嚴冬酷暑都生活在外面,具有極強的忍耐力,必要時可以連續行軍而不吃一點東西,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在最險惡的地形上通過。由於行軍時不需要為馬匹備帶飼料,士兵又自帶個人的裝備和食物,加之,大部分戰馬都是母馬,士兵都能喝馬奶生活,因此減輕了軍隊食品供應的負擔,不需要拖著龐大的後勤供應輜重車隊,也不必保留一個後方供應的基地。成吉思汗及其後代,憑借這支騎兵部隊,幾乎踏遍了整個亞洲和歐洲,所向無敵,建立了一個強盛的國家。
   

6.拐子馬難敵岳家軍


  金兀朮率大軍犯宋。金兵勇敢善戰,士兵們都身穿重鎧甲,前後用繩固定在一起,3匹馬並排聯結成一個整體,互相牽制,進退一致,名曰拐子馬。每次大戰時,金兵都用拐子馬打頭陣,橫衝直撞,宋軍難以抵敵。偃城戰役時,金兀朮率1.5萬騎兵進犯,其勢洶洶。未曾想這次拐子馬卻遇到了剋星——岳家軍。岳飛命令士兵,手持大馬闖入敵陣,不要抬頭看,只照准馬腿猛砍。由於拐子馬是互相聯結在一起的,一匹馬被砍倒,另外兩匹也就無法行走了。宋軍奮力砍殺,拐子馬再也不能施展它的威力,金兵大敗。
   

7.林則徐巧用「鴉片馬」


  這個故事發生在鴉片戰爭中。
  水路進攻失敗後,英國侵略軍變換手法,偷偷派騎兵步兵偷襲清軍。林則徐早就料到敵人的詭計,在經過一陣交鋒之後,故意向附近山溝緩緩敗退。洋騎兵步步進逼,長驅直入,一直追到林營附近。英軍想想不對,恐中林則徐的埋伏,準備返回。誰知這時候,所有戰馬都不聽指揮,英兵越勒緊,戰馬越是奮蹄奔騰向前,衝入林營。林則徐早布有神弓手,此時一陣雨箭,英兵個個被射落馬,全軍覆沒。
  洋人的戰馬因何不聽指揮?那是林則徐馴養的「鴉片馬」。原來,林則徐在一群戰馬的飼料中拌上鴉片煙,經過一段時間的飼養,戰馬也染上了「鴉片癮」。在一次戰鬥中,林則徐佯裝敗退,棄下戰馬,讓洋兵繳獲了那群馬。不出所料,在這場戰鬥中,敵人果然騎上繳獲的戰馬出擊。當戰馬逼近林營的時候,因條件反射,「鴉片癮」大發,就奮力地向前奔跑,哪會聽你指揮啊!
  英國人販鴉片毒害中國人。林則徐以英國的鴉片餵馬,讓它們去與英國人「搗亂」。這也算「以夷治夷」吧。
   

8.戰馬在紅旗下馳騁


  我軍在歷次革命戰爭以及建國後保衛祖國的鬥爭中,軍馬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僅廣泛用於交通運輸、後勤保障、救送傷員、馱槍馱炮、軍事通信等,還將其組成騎兵部隊,直接參加戰鬥。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和保衛國防的戰鬥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抗日戰爭勝利後,我軍建立了一支以蒙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騎兵部隊。這支部隊包括騎兵11師和16師,在保衛錫察盟根據地、反對國民黨大規模進攻的自衛戰爭中,經過無數次戰鬥。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馳名中外的平津戰役中,這支騎兵部隊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和毛澤東主席指示,協同察北騎兵旅和北嶽軍區地方兵團,解放張北、寶昌等察哈爾北部7縣廣大地區,從北面形成對張家口的包圍;同時,在張北一線阻擊從張家口突圍的敵人,阻擊遏制察北地區敵人對張家口守敵的增援,從而配合東北、華北野戰部隊攻佔了張家口。遼沈戰役發起後,騎兵第11師的馬隊相繼衝進張北城內,與北嶽軍區步兵一起,同敵人展開了逐街逐巷的爭奪,經10小時激戰,殲滅了守敵,解放了察北重鎮張北城。接著,我騎兵11師和察北騎兵旅,又將流竄到張北西面的敵鄂友山部暫編騎兵第12旅2000餘人擊潰,粉碎敵人突圍企圖。1948年12月24日,我軍攻下張家口後,少數殘敵向錫察草原逃跑。上級命令騎11師和騎16師追殲殘敵於錫察草原上,不讓其逃往綏遠。我英勇的騎兵健兒們,馬不停蹄,人不離鞍,晝夜兼程,縱橫馳騁在人煙稀少的千里草原上,迂迴、包抄、追殲敵人,在廣大人民群眾支援配合下,圓滿地完成平津戰役的作戰任務。隨後又參加了解放綏遠的戰鬥,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