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中國科普佳作精選>>方宗熙>>古猿怎樣變成人

雲台書屋

選編後記

陳天昌


  方宗熙教授是一位遺傳學專家,又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這本選集收進了他幾十年來創作的眾多科普圖書中的3種小冊子,即早期的成名作《古猿怎樣變成人》,70年代創作的《生命進行曲》,以及他病故前創作的最後一部科普作品《科學的發現——揭開遺傳變異的秘密》。《古猿怎樣變成人》講從古猿到猿人、現代人的進化;《生命進行曲》講整個生物的進化;《揭開遺傳變異的秘密》講遺傳學基礎知識,遺傳和變異是人類和生物進化的基礎。這3種小冊子自成一個系列。這3部作品具有的共同特點是可讀性比較強,也比較通俗易懂,青少年讀者還可通過具體事例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

  《古猿怎樣變成人》第1版出版於1952年,1958年、1965年、1977年、1984年分別作過修訂或部分改寫,旨在根據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情況,修改和補充一些材料。一本科普讀物,修訂重排4次之多,這在國內是很少見的。在人類起源的問題上,還有不少難解的謎。本書所描述的人類起源和演變過程,所討論的問題,以及提供的回答,有一部分是有比較充分的科學根據的,有一部分只代表作者個人的意見或科學推測,是還應該進一步探討的。1989年,我國湖北鄖縣發現南方古猿頭骨化石,年代大約距今一二百萬年。據報道,我國著名古人類學家賈蘭坡研究員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的發現可以跟北京猿人的第一個頭蓋骨發現的意義相比。如果方宗熙教授還在世,一定會把這一發現增補到本書裡去的(本書「中國的古猿」一節中提到過在湖北巴東和建始發現過南方古猿的牙齒化石)。現在作者已經不能再做這一項工作了,乘本書收入《中國科普佳作精選》重排的機會,把這一重大發現在這裡記上一筆,算是補充這一缺憾。這本小冊子前4版都用的是筆名方少青(紀念恩師莊少青),從第5版起改用本名,意在能更好地直接聽取讀者的意見。現在這本小冊子已收入箱裝的「青年文庫」(新編本),由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出版發行。

  《生命進行曲》是50年前陶宏先生編譯的一本優秀科普讀物,原由解放前的開明書店出版。70年代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籌劃編輯出版大型的《少年百科叢書》,葉至善先生把編這套叢書的打算告訴了方宗熙教授,請他參與編寫這套書中的一兩個選題。他說十分願意再給少年讀者寫點兒什麼。過了幾天,葉至善先生把那本講達爾文進化論的《生命進行曲》交給他,請他修訂補充,他馬上應承了下來,並從頭到尾認真改寫了一遍。書名照舊,沒有改動;內容已參照科研新進展修訂刪去了一些陳舊的材料,增加了一些我國和國際上的新材料;文字上盡量改寫得簡明易懂,動大手術全部改寫過。所以出版社決定作新書出版,只在後記裡提到了陶宏先生早期的工作。該書1978年出版,1989年又選入《少年百科叢書》(120種精選本),裝箱成套出版發行。這本小冊子由他的夫人江乃萼協助完成,所以由兩人署名出版。

  《科學的發現——揭開遺傳變異的秘密》是方宗熙教授病故前創作的最後一部科普作品,1986年10月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可惜他還沒有來得及見到樣書,就謝世作古了。遺傳和變異是人類和生物進化的基礎。這本小冊子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以及「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這樣的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遺傳和變異現象講起,講生物的各種性狀是怎樣由親代傳遞給子代的?為什麼患色盲症和血友病的絕大多數是男孩子?用什麼方法來改變動物和植物的遺傳性和培育新品種……經過100多年的探索,遺傳學家在實驗中發現了許多遺傳規律,解答了上述問題。通過一系列科學發現的小故事,介紹了遺傳學方面的基礎知識。這本小冊子也已被收入《少年百科叢書》(120種精選本),裝箱成套出版發行。該書也由他夫人江乃萼協助完成,所以也由兩人署名出版。

  從50年代初起,我就十分喜歡閱讀方宗熙教授創作的科普作品。當時,作為責任編輯,我承擔了《古猿怎樣變成人》(早先的幾版)、《米丘林學說》(1955年)、《達爾文學說》(1956年)等的文字加工和配圖、查對資料等工作。作為責任編輯,是他多部科普作品的最早的讀者之一。後來我從中國青年出版社調入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擔任《少年百科叢書》的複審、終審工作,又成了方宗熙教授後期著作的終審者,也是最早的讀者中的一個。

  受方宗熙教授的影響,特別是受我國老一輩科普編輯家、著名科普作家和我的恩師賈祖璋先生的引導,我從1955年起也業餘從事科普創作。在應約撰寫回顧自己的科普創作道路的長文《三十三年一揮間》「摸索前進」一節中,我曾提到,「寫過幾篇文章以後,我在平時工作、閱讀中,就很注意琢磨、比較、學習中外科普作家的創作特點和寫作技巧」。在分析了前蘇聯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別萊利曼等的創作特點和寫作技巧之後,提到「國內科普作家中鄭文光的作品跟方宗熙的作品也不是一個路子。鄭文光研究員的作品文筆秀麗,很有文采。比如他的《飛出地球去》,我就仔細琢磨過,很有美學欣賞價值。作為責任編輯,我加工整理過幾本方宗熙教授的作品,如《古猿怎樣變成人》、《米丘林學說》、《達爾文學說》等,他的作品脈絡清楚,很有條理。這幾本書幾乎用了同一個模式,即每章有幾個小節,每小節標題下又分一、二、三、四……每個小節末尾都有一個小結,全書結尾還有一個提綱挈領的總結,叫人看了清清楚楚,也容易記住一些什麼,很有特點……」(見《中國少兒科普作家傳略》第361頁,希望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

  方宗熙教授不僅是一位遺傳學家,他在文學上也很有造詣。解放以前他在新加坡任教的時候,曾寫過一部連載小說《心花》;到英國倫敦大學當研究生的時候,也曾不斷給新加坡《風下》雜誌和《現代週刊》寫「倫敦通訊」,寫倫敦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世態炎涼等等。

  他在新加坡時就開始了科普創作活動,發表過不少有關生物學的科學小品,如《公雞變母雞》、《子女為什麼像父母》、《換血救命》、《細菌是怎樣生活的》、《為什麼要研究生物學》、《談姑表結婚》、《從白癡低能講起》等。可惜這些作品都已散落海外,國內無人見到過。他夫人江乃萼後來曾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中文圖書館和華僑中學的圖書館尋找過,都未能找到寫祖國之戀的小說《心花》和早期發表的科學小品。

                   1998年11月24日

  
上一頁 b111.net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