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中國科普佳作精選>>方宗熙>>古猿怎樣變成人

雲台書屋

五、古猿怎樣變成猿人
  

古猿過渡到猿人的第一步:到樹下來生活

  

(一)


  我們知道,作為人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的某一類古猿,例如埃及古猿或者其他晚期古猿,是森林動物,一般居住在樹上。而猿人不是森林動物,他們在地面上生活。現在要問:什麼因素使森林裡的古猿變成猿人呢?森林裡的古猿發展成猿人大抵經過哪些步驟呢?
  首先,這種古猿必須離開森林,到地面上來生活。以後才逐漸發展成能夠直立行走的古猿。這種直立行走的古猿開始只能主要使用天然的物體作為工具,以後才逐漸發展成能夠製造工具的猿人——早期猿人。
  在這裡,重要的問題是:森林裡的某種古猿怎樣演變成直立行走的古猿。
  這主要是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就是由樹上的生活方式轉變成地面上的生活方式。  

(二)


  什麼因素會使森林裡的古猿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呢?
  一般認為這跟地理變遷相聯繫,跟環境變化相聯繫。我們知道,氣候會發生變化,引起大片森林的逐漸消失。我們也知道,地殼的表面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時常在變動的。低的地方會逐漸變成高的地方,高的地方會逐漸變成低的地方;海會變成陸,陸會變成海。我國古代的人們所說的「滄海桑田」,就是這回事。在這海陸變遷過程中,氣候也可以發生變遷。
  地理和氣候的變遷必然要影響到有關的植物和動物的生活。
  知道了這個道理以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已知的事實來談一談猿人的起源了。
  猿人究竟起源在什麼地方,現在還沒有定論。非洲和亞洲都是可能的地方。現在已知的材料,表明非洲東部是猿人的一個重要發源地。亞洲南部包括我國的西南地區可能是猿人的另一個發祥地。
  從距今5億年前開始,我國的西藏和它的周圍地區一直是一片汪洋。到了距今6000萬年前,這塊地方才逐漸上升,變成陸地。以後又進一步隆起變成高山。1966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在海拔4800米的高山地區發現了一種生活在海裡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喜馬拉雅魚龍,有力地證明了那裡曾經是一片海洋。
  地勢的變遷不是孤立的事件。跟這相聯繫的是氣候的變遷和生物的演變。在地勢的變遷中,原來溫暖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寒冷的地方,寒冷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溫暖的地方。原來潮濕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乾燥的地方,乾燥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潮濕的地方。
  大約在一二千萬年以前,喜馬拉雅山一帶本來是比較低窪的地方,那裡有溫暖的氣候,有茂密的森林。後來那裡的陸地緩慢地隆起,終於變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
  地勢升高以後,氣候也跟著發生變化。原來溫暖潮濕的氣候逐漸變得乾燥而且寒冷。這必然會引起熱帶森林的逐漸消滅。
  在其他某些適宜的地區,特別是非洲南部和東部,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主要是氣候的變遷,由比較潮濕的適宜於森林生長的氣候,逐漸變成比較乾燥的不適宜於森林生長的氣候,這必然會引起森林的消失。  

(三)


  當然,森林的消失是一個長時期的歷史過程。在那裡,變化是逐漸發生的。
  什麼樣的變化呢?
  一般講來,這是草原代替森林的變化,也是草原和森林的鬥爭過程。這也是比較能耐乾旱的植物代替不能耐乾旱的植物的過程。
  於是,茂盛的熱帶森林逐漸減少,本來是連綿不斷的大森林逐漸變成了樹林的島嶼,東一簇,西一簇。
  於是,逐漸出現了開闊的地面。這是說,草原逐漸代替了森林。
  本來生活在林子裡的動物呢?
  在氣候逐漸發生變化、熱帶森林逐漸消失的過程中,生活在那裡的動物,大概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有的被迫逐漸向南方遷移,或者向有熱帶森林的地方遷移,有的仍舊留在原來的地方生活。
  留下來的動物,依靠遺傳的變異,在長時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在身體構造上和生理上發生了變化。變得好的,能夠適應新環境的,繼續生活下去,並且得到了發展,演變成新的種類。變得不好的,不能適應新環境的,就逐漸被淘汰掉了。這就是達爾文所說的自然選擇的道理。
  生活在那裡的古猿呢?它們會怎樣呢?  

(四)


  生活在那裡的古猿——森林裡的古猿,也大抵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有的轉向南方,或者去尋找新的森林,仍舊過著熱帶森林或亞熱帶森林的生活;有的留在原來的地方,逐漸過著地面上的生活。
  這就是說,某種森林裡的古猿的後代逐漸分成了幾支,或者至少分成了兩支,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一支是現代類人猿的方向。這一支堅持在熱帶森林裡生活,繼續做森林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它們的牙齒,特別是犬齒,更加發達起來,繼續用來做有效的防禦和攻擊的武器。在這過程中,它們的頜骨和眉脊更加突出。這樣,它們的頭部就逐漸發展成現代類人猿的樣子。同時,由於樹上生活的需要,前肢繼續發展起來,終於變得比後肢長些。這就成了現代類人猿的四肢。
  另一支是人類的方向。這一支的出發點可能是拉瑪古猿一類的動物。它們逐漸適應於開闊地面上的生活。它們逐漸演變,變成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那樣的一類動物。從現在的化石材料看來,南方古猿的原始類型已經習慣於地面上的生活,能夠直立行走,它們能夠利用天然的「工具」,還不能自己製造石器的工具。從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進一步演變,變成進步類型的南方古猿,能夠製造非常原始的石器工具,這就已經是早期猿人了。在從古猿經過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到早期猿人的演變過程中,必然地引起了手和腳的進一步分工,出現人的手和腳。
  也在這過程中,由於生活上的變化,它們逐漸少用頜部和牙齒做武器。於是,在歷史過程中,它們的頜部逐漸短縮,牙齒特別是犬齒逐漸縮小,腦量逐漸增大。這樣,它們的頭部就逐漸發展成為人的樣子。  

(五)


  現在要問:人類的方向是怎樣發展起來的?這也就是說:在地理和氣候的變遷過程中,沒有遷移到森林裡去的古猿怎樣過日子呢?或者說,生活在開闊地面上的古猿怎樣對付新的環境呢?
  古猿大概跟現代的類人猿一樣,過的是群的生活。群起初可能不很大,但是至少是三五成群的。
  它們主要的食物本來是果實、嫩葉和一些可吃的植物根,特別是塊根。它們有時也吃些小動物或鳥蛋。現在由於氣候的逐漸改變,樹木逐漸稀少了。於是可吃的果實逐漸地、不知不覺地變得越來越少了。為了維持生活,它們就得經常到地面上來尋食,挖可吃的根,找可吃的蟲子,甚至比較經常地捕捉小動物吃。
  過去,用樹枝去挖挖植物的塊根做食物,本來是一種偶然的動作。現在,由於環境的變化,由於生活的需要,逐漸地變成經常的動作了。
  過去,用石頭去敲破堅硬的果實本來是一種偶然的動作。現在,由於生活的需要,用石頭去敲破硬的東西,包括動物的頭骨在內,逐漸地變成經常的動作了。
  這樣,在時間的流逝中,在生活需要的逼迫下,它們在樹下活動的時間逐漸地長起來了。就這樣,逐漸地,它們跟森林生活告別了。
  可以這麼說,飢餓把它們趕下樹來。  

(六)


  到樹下來生活,到地面上來生活,這對於古猿的習性是一種巨大的變化。  

  
  圖1-5-1 古猿到樹下來生活

  在地面上,它們過的是新的生活。在那裡,它們會有更多的敵人。另一方面,在那裡,它們會有新的食物。於是,它們要經常用「手」去尋找食物和對付敵人。
  這樣,前肢就不能像以前那樣經常作為行走的器官,而應該逐漸作為尋食和禦敵的器官了。這是一種萌芽狀態的「勞動」器官。
  我們知道,它們是完全能夠這樣做的。這是因為本來它們的前後肢已經有了初步的分工,它們已經有了能夠握物的「手」了。
  還有,它們本來也已經能夠勉強直立行走。現在,在新的環境中,在新的需要下,它們的前後肢會進一步分工:前肢向手的方向發展,後肢逐漸專門做行走的器官。這樣的分化顯然對人類祖先的生存有利。
  這就是說,到樹下來生活,在新的需要下,它們逐漸變成直立行走的動物。於是手得到了解放。它們不再是四隻腳或四隻手的動物了。
  這就標誌著勞動器官的出現。
  所以恩格斯認為從樹上到地面上來直立行走,是類人猿向人類發展中的有決定意義的一步。他說:「這些猿類,大概首先由於它們的生活方式的影響,使手在攀援的時候從事跟腳不同的活動,因而在平地上行走的時候就開始擺脫用手幫助的習慣,漸漸直立行走。這就完成了從猿轉變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1
  
  1《自然辯證法》第149頁。

  這樣,直立行走的新型動物終於一步步登上舞台了!  

(七)


  以前,它們在地面上碰到猛獸,常常要爬到樹上去。現在,它們漸漸不這樣做了。
  猛獸來了,它們有的手執樹枝,有的手拿石頭,大呼大喊,揮舞樹枝,拋擲石頭,就可以把猛獸趕跑了。  


  
  圖1-5-2 南方古猿依靠集體力量,依靠手,利用天然的石塊、樹枝去禦敵,去尋食。

  這樣,它們用手,用天然的「工具」,用智慧,用集體的力量,逐漸地戰勝了猛獸。
  從此,它們的生活比較自由了:它們有了更大的活動範圍,更大的生存空間。
  從此,它們經常地、集體地從一座小林子走到另一座小林子。起初是蹣跚地走著,以後就能夠稍稍挺直身子,昂著頭走路了。
  這樣,由於挺起胸膛,它們能夠看得更遠,更容易發現遠處的敵人和食物了。
  這當然是一個緩慢的演變過程。但是那時候,它們有的是時間啊。
  茂盛的大森林要變成稀稀疏疏的小林子是一個漫長的緩慢的過程。
  在這過程裡,人類的祖先逐漸學會了昂起頭走路,學會了用手使用天然的「工具」,或者製造一些粗糙的「工具」。它們學習的能力提高了。
  這時候,它們是人還是一般動物呢?
  這是一種過渡性的生物,是從森林裡的古猿過渡到猿人的橋樑。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屬於這一類。它們還不能製造石器的勞動工具。
  恩格斯曾經把人的起源分成兩個階段:一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一是「完全形成的人」。1列寧(1870—1924)也提出過「本能的人」和「自覺的人」,說「本能的人……沒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自覺的人卻區分開來了」。2現在看來,「正在形成中的人」可能相當於「本能的人」,它們的智力還不夠發達,或者它們的手和腦的合作還不夠好,它們只能利用天然「工具」,還不會用石塊製造工具。它們是屬於過渡性的生物。
  
  1《自然辯證法》第152∼153頁。
  2《哲學筆記》,《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90頁。

  總之,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存在一些過渡類型不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一次變化就使一種生物變成另一種生物,這在生物進化中是罕見的事。
   

猿人的出現

  

(一)


  首先出現的是早期猿人,可能分佈在若干地區。這包括一部分能夠製造工具的進步類型的南方古猿,也可能包括在我國雲南發現的元謀猿人。
  關於早期猿人的生活年代,現在還沒有統一的意見,因為材料還不充分。一個意見認為他們大約從距今三四百萬年前開始,到一百多萬年前消失。
  早期猿人的主要特徵是:直立行走,能夠製造粗糙的石器,腦子比較小,最大的可以達到800立方厘米,比晚期猿人的腦子小一些。
  從所發現的材料看來,早期猿人可能已經是獵人了。他們主要依靠集體的力量過日子。他們會合作捕捉比較大的動物例如鹿和羊之類來吃。  

(二)


  早期猿人的進一步發展,就是晚期猿人。對晚期猿人的生活,我們瞭解得多一些。
  從1921年起,在北京附近周口店地方的一座名叫龍骨山的山上,陸續發現了不少古人類化石。特別是1929年12月2日,發掘到第一個頭蓋骨,它很像人的頭蓋骨。經過研究,知道這是猿人的頭蓋骨。這種猿人定名叫中國猿人或北京猿人。在分類學上叫直立人。
  但是,解放以前所發現的北京猿人化石材料,特別是其中5個完整的頭蓋骨,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被弄得下落不明瞭。解放以後,在黨的領導下,經過我國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又在那裡發掘到許多北京猿人的材料。特別是在1966年,又挖掘出一個頭蓋骨。
  北京猿人居住的是天然的山洞,這地方現在是北京市的遠郊區,是一片山谷。半山上有洞穴,可惜已經大半傾倒了。我國科學工作者從這掩埋的山洞裡發掘到了非常豐富的猿人化石材料。  

  
  圖1-5-3 北京猿人

  什麼樣的化石材料呢?
  有猿人本身的化石,有猿人的勞動工具,有猿人的生活遺跡,有動物的化石。
  就猿人本身的化石來說,有頭蓋骨、下頜骨、牙齒、四肢骨等,一共大約包括了40個北京猿人。其中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
  就猿人的勞動工具來說,那裡有幾萬件粗糙的石器。此外,還有一些可能當工具使用的骨片和鹿角。這些石器已經有幾種比較固定的型式,例如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人們有根據認為,這些都是北京猿人在生活需要中創造出來的。
  就猿人的生活遺跡來說,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山洞裡有很厚的灰燼層。其中有一個灰燼層達6米厚。在灰燼層裡面還發現有重要的東西:那裡含有被燒過的骨、角和石頭,又有一些燒焦了的木炭。
  這說明了什麼呢?
  這充分說明了北京猿人能夠用火。
  能夠用火,這在人類進化中是另一件大事。
  就動物的化石來說,在北京猿人的洞穴裡所發現的動物種類有腫骨鹿、斑鹿、劍齒虎、野豬、老鼠、馬、鬣狗、羚羊、水牛、獼猴、鴕鳥等,不下100種。
  最值得注意的是腫骨鹿和斑鹿的化石特別多,各有2000多個個體。老鼠的骨化石也很多,並且這些骨頭有燒過的痕跡。想來北京猿人是吃這些動物的。這表示北京猿人是獵人,善於打獵。有理由認為,在北京猿人的食物單裡,肉類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從地層的研究知道,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大約在距今50萬年前,或許還要早一些。  


  
  圖1-5-4 北京猿人可能當工具使用的骨片和鹿角
  


  
  圖1-5-5 斑鹿(左)和腫骨鹿(右),它們是北京猿人的食物

  1963年和1964年發現的藍田猿人化石,有頭蓋骨、上下頜骨和牙齒等,基本上和北京猿人相同,只是頭蓋骨比北京猿人厚一些。
  從地層的研究知道,藍田猿人生活的年代比北京猿人更早,可能在距今80萬年前。  


  
  圖1-5-6 頭骨的比較:上,類人猿;中,北京猿人;下,現代人。
  

(三)


  現在要問:晚期猿人在自然界裡的位置怎樣呢?是人的成分多還是猿的成分多呢?
  讓所發現的材料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從發現的材料知道,北京猿人的額部低平,腦殼比較粗厚,眉脊相當突出,唇部向前伸,沒有下頦。這些是近似類人猿的特徵。
  另一方面,北京猿人的腦量相當發達,平均有1000立方厘米,比南方古猿大約大了一倍。他們的四肢骨跟現代人的基本相似。這表示他們能夠很好地直立行走。科學上在一開始研究他們的時候,就把他們在分類上叫做「直立人」,就是根據這一點。只是後來才知道,其實比他們早的南方古猿也已經能夠直立了。北京猿人又有許多石器和一些骨器,又能夠用火。這表明他們能夠勞動。這些完全屬於人的特徵。
  這就是說,北京猿人雖然在身體結構上還有一些類人猿的性質,但是他們已經比早期猿人更接近現代人,具備了更多的人的性質。
  因此,北京猿人已經不僅不再是猿——一般的動物,而是人,而且是比早期猿人更進步的一種人。他們是從早期猿人過渡到現代人的一個重要階段的代表。
  還有一件值得指出的事實:北京猿人具有現代蒙古人種的一些特徵。例如北京猿人的面部比較短,鼻骨比較寬,顴骨很高而且向前突出,門齒呈鏟形等。
  因此,從地理分佈講,從形態特徵講,有理由相信北京猿人就是現代蒙古人種的祖先。  


  
  圖1-5-7 北京猿人(女性)頭部復原像
  

(四)


  前些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又在北京猿人的研究中,發現了一件有意義的事。他們比較了北京猿人和現代人的肢骨和頭骨,發現北京猿人的手腳,尤其是手比較進步,但是頭部還比較原始。換句話說,北京猿人是這樣一種動物,他具有一個跟現代人基本相同的身子,卻配上一個在某些方面還近似類人猿的腦袋。
  怎樣解釋這個事實呢?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勞動器官(手)比思想器官(腦)先發達。這就是說,手足分化、手的發展先於腦的發展。這同樣表明,勞動在人類的起源和進化中起主導的推動作用。
  這個進化過程可以大略表示如下:
  直立行走→手作為勞動器官的出現→人的腦
  這就支持了恩格斯的理論:在勞動的影響下,古猿逐漸發展成人。  

(五)


  應該指出,晚期猿人的化石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發現過。例如,在印度尼西亞,人們發現了爪哇猿人。在德國,人們發現了海德爾堡猿人。在非洲,人們發現了毛裡坦猿人(也叫阿特拉猿人)和舍利猿人。這些猿人的性質,都是跟北京猿人很相近的。
  這樣看來,過去在遠古時代,晚期猿人由於他們生活能力的提高,曾經生活在世界的許多地方,分佈很廣。
  分佈很廣,這就表明這個生物類型在發展中。
  看來勞動已經賦予猿人以特殊的能力,使他們能夠生活在一般靈長類所習慣生活的地區以外。生物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一般的靈長類,如猿、猴之類,主要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地方。  

(六)


  可笑的是人們還「發現」了一個假的猿人化石,那就是在英國「發現」的所謂「辟爾唐人」,也叫「曙人」。
  經過是這樣的:1911年,在英國辟爾唐地方,工人們在採掘石子的時候,發現了幾塊人類頭骨的化石,就交給一個做律師的地主,名叫陶遜(1886—1938)。後來據說陶遜自己也發現了一塊下頜骨。他就把這些材料一起交給一位專家去研究。專家研究以後,認為這是一種猿人,理由是他的下頜骨不是人的,是屬於類人猿的,而頭骨卻是現代人的類型。
  於是,人們開始相信,英國以前也有猿人住過,而「發現」猿人的是陶遜。
  這樣,陶遜就自然地出了名。
  儘管這樣,當時仍然有一些人抱著懷疑的態度。他們認為那頭骨是智人的頭骨,那下頜骨是古猿的下頜骨,兩者並不屬於同一個體。
  1953年,英國有3位學者應用新的科學方法,分析了「辟爾唐人」的化石標本,結果發現那個下頜骨不是人的,也不是古猿的,而是現代類人猿黑猩猩的。
  於是,人們才明白過來,知道過去受了騙。原來這是陶遜所佈置的一個可恥的騙局。
  騙術揭露出來了:原來是陶遜拿了黑猩猩的一塊下頜骨,用一種叫做重鉻酸鉀的化學品把它染成棕紅的顏色,顯得古老,來冒充化石。
  科學界被他欺騙了整整41年。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可恥的欺騙呢?這不是跟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名利思想相聯繫的嗎?
  某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在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支配下,為了追求個人「名譽」,是會在科學的幌子下,在追求真理的煙幕下,幹一些不可告人的勾當的。
  毛澤東同志指出:「科學家是老實人。」1真正的科學工作是實事求是的工作,是老老實實的工作,跟資產階級的名利思想毫無相同之處。
  
  1《毛澤東選集》第3卷,1953年第2版,第824頁。

  因此,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裡,我們黨要求所有科學工作者,要按照黨的教導,認真改造世界觀,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使科學工作能夠真正為人民服務。
   

石器的製造

  

(一)


  人類的祖先是怎樣開始真正的勞動的呢?是怎樣製造出第一件石器的呢?
  從偶然使用天然「工具」到經常使用天然「工具」,從經常使用天然「工具」到製造工具,這些都是漫長的過程。
  人類的祖先,在新的環境裡,為了生存,得使用天然「工具」去尋食,去禦敵。這樣,就開始經常地使用天然「工具」了。不消說,它們也會偶然製造一些「工具」。南方古猿中的原始類型,也就是不能經常自覺地製造工具的類型,就是這一進化階段的代表。
  在這過程中,可吃的植物性食物逐漸減少,特別是到了乾旱季節或者冬天,情形更加嚴重。人類的祖先逐漸更多地尋找肉類食物。
  肉食是怎樣開始的呢?
  過去,它們已經吃過一些小動物,比較大的動物的肉也偶然吃過。吃比較大的動物的肉可能是這樣學會的:獅子、老虎或者其他猛獸咬死了一隻野鹿,飽餐一頓之後,滿足地走開了。好奇的人類祖先,由於飢餓,會被殘屍引誘過來。
  它們把野鹿的殘屍看了又看。有的竟然學著獅子或者老虎的樣,用嘴去咬鹿肉。
  於是,它們發現鹿肉是可以吃的,又是可以充飢的,味道也不壞,特別在飢腸轆轆的時候。
  吃比較大的動物的肉一開了頭,嘗到了甜頭,模仿的就逐漸多了。
  從此,只要原野上出現一具死獸的殘屍,人類的祖先就會群集在它的周圍。
  以後,人類的祖先也可能自己去打鹿吃,這可能是這樣進行的:它們三五成群合作圍撲一隻鹿,把它打死,然後分著吃。
  於是,人類的祖先就不時用獸肉來補充素食的不足,過著艱難的生活。
  可是,人類的祖先一開始肉食,並且越來越多地用肉來充飢,人類祖先的身體,特別是腦子,就可以得到比較好的養料。這是因為動物含的蛋白質比植物含的蛋白質更適合人體的營養啊。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從只吃植物轉變到同時也吃肉……是轉變到人的重要的一步。肉類食物幾乎是現成地包含著為身體新陳代謝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材料;它縮短了消化過程以及身體內其他植物性的就是跟植物生活相適應的過程的時間,因此贏得了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材料和更多的精力來過真正動物的生活。這種在形成中的人離植物界越遠,他超出於動物界也就越高……既吃植物也吃肉的習慣,大大地促進了正在形成中的人的體力和獨立性。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肉類食物對於腦髓的影響;腦髓因此得到了比過去多得多的為本身的營養和發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就能夠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善地發展起來。」1
  
  1《自然辯證法》第154∼155頁。

  就是這樣:人類的祖先起初常常追隨在野獸的後面,等著吃殘肉,像現在的若干猛禽那樣。
  接著,它們逐漸學會用叫聲,用樹枝,用石頭,來嚇走那些野獸,從猛獸的嘴裡奪走食物。
  以後,它們學會了自己合群去打野獸吃。
  人類的祖先逐漸變得比以前聰明了。  

(二)


  起初,它們用自己的牙齒去咬取死獸身上的肉。後來它們偶然利用天然尖利的石塊去刮割獸肉,感到方便得多了。於是它們學會經常利用尖利的石塊來做工具了。
  這樣,手裡的尖利的石塊,就起到牙齒的作用了。這就彷彿是牙齒長在手上似的,更好使用了:「牙齒」變得很長,很靈活了。
  但是,天然的、尖利的石塊是會用壞的,也並不是到處可以找到的。
  怎麼辦呢?
  慢慢地,逐漸地,它們模仿用石頭去敲破堅果的辦法,用一塊石頭去敲碎另一塊石頭。只要敲打得好,就可以得到尖利的小石塊。
  第一件勞動工具——石器,就這樣製造出來了。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為在人類的起源中,這是一次決定性的質變、飛躍。
  人類出現了!這就是早期猿人。
  應該用「他們」去代替「它們」了。
  當然,第一次自覺地製造出石器並不是容易的事。當中一定經過許多嘗試和失敗。但是,一旦能夠在所敲破的石頭中找到一些合適的工具,他們是會在已有的經驗上提高敲擊技術的。
  同時,他們也還會從經驗中瞭解什麼性質的石頭適宜於製造工具,到什麼地方可以找到這種石頭。
  不消說,製造出來的石器是很粗糙的,並且每一塊石器的形狀也不一樣,例如,在北京猿人的洞穴裡所發現的石器就是這樣。南方古猿的石器更是這樣,更粗糙些。
  這樣的石器叫做舊石器。以後經過上百萬年,人們才曉得進一步把石器磨光。那是新石器了。
  早期猿人的石器就是舊石器的開始,這也是人類文化的開始。這屬於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北京猿人的石器雖然有不少進步,也屬於舊石器。  


  
  圖1-5-8 北京猿人的石器:用石英製成的尖狀器
  

(三)


  最早的石器雖然很粗糙,但是這是生物和人類進化史中的新生事物。自覺地、經常地製造工具的工作一開始,人類祖先就有了一種其他一切動物所沒有的大本領了。
  現在,他們不但會使用天然的「工具」,而且會製造若干類型的工具了。
  這表示什麼意思呢?
  這表示真正的勞動的開始。這是一個過程:從完全動物式的「勞動」,經過某些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經常利用天然「工具」的「勞動」,逐漸過渡到某些進步類型的南方古猿和直立人製造工具的勞動。
  所以恩格斯指出:「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1
  
  1《自然辯證法》第154頁。

  在勞動史上,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啊。
  同時,在地球上展現了一部新的歷史——文化史。文化史是跟勞動工具的自覺製造分不開的。  

(四)


  獲得這一個偉大進步並且開始有文化的,不是一般動物,不是任何一種動物,而是猿人,就是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
  現在,他們已經不是一般的動物了:他們在生活方面和身體構造方面已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了。他們的生活逐漸以勞動作為基礎。他們的身體構造,由於勞動和直立行走的影響,得到了不小的改造:適宜於拿工具進行勞動的手發展了。在這過程中,大腦也相應地發達了,智力也提高了。於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合更好了。
  可是,他們還只是人的開端。他們跟現代人有重大的區別。他們,例如早期猿人,在某些身體特徵方面還沒有脫離動物——類人猿的狀態:他們有低下的前額,有突出的眉脊,有發達的頜骨和牙齒,這使唇部比較突出。北京猿人也基本上是這樣。
  不能忘記,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啊。
   

火的利用

  

(一)


  自從我國科學工作者在周口店北京猿人的洞穴裡發現了厚厚的灰燼層以後,大家承認:至少是晚期猿人(直立人)一定會用火。
  但是,猿人例如北京猿人怎樣學會用火呢?
  這還是一個謎。
  讓我們來猜猜這個有趣的謎吧。可以想到,天然的野火有時是會發生的。這種野火的發生有種種不同的原因:或者由於火山噴發,或者由於閃電燒著了樹木,或者由於潮濕的草堆發生自燃。
  但是不管由於哪一種原因,野火一燒起來,在適宜的條件下,常常不會一下子熄滅。
  起初看到火,猿人大概跟別的動物一樣,是很害怕的,不敢去接近它。
  可是猿人跟別的動物已經不一樣,他們有手,能夠用手拿著木棍去接觸火,不必用自己的肉體去接觸火了。
  還有,在看到火的時候,他們有時也可能嗅到燒烤獸肉的香氣。以後他們也可能吃到野火燒過的獸肉,發覺燒過的肉比沒有燒過的肉味道更好。
  可能就這樣,他們逐漸對火發生了興趣,對火有些好感。於是,什麼地方出現了野火,他們就會到那裡去把火來利用一番了。
  火漸漸地變成他們的朋友了。
  大家知道,好朋友經常會幫助做許多事的。火也這樣。
  可是,野火不是經常會遇到的。野火燒過了一陣,它就熄滅了。  

(二)


  大概就在這個跟火接近的過程中,他們逐漸地認識了火的脾氣。他們知道火的脾氣很大,過分親近不得。知道火怕水,火碰到雨水就要熄滅。為了保護火,必須設法不讓它跟水接觸。知道如果用木頭去「喂」火,火可以燃燒得更久些。
  於是,發生了一個問題:怎樣把野火帶回家裡,並且讓火長久不滅?如果在家裡有個不滅的火,這多好啊!
  經過一些時間,猿人例如北京猿人終於逐漸學會把火帶到洞穴裡去。洞穴裡是雨水淋不到的地方。火在那裡不會遇到雨水。他們還學會用乾燥的野草和樹枝不斷地去「喂」火,把火「養活」在家裡。
  我們是怎麼知道這一點的呢?
  這是從北京猿人洞穴裡存在那厚厚的灰燼才知道的。從那個事實,我們知道北京猿人曾經長期地把火「養活」在家裡。  


  
  圖1-5-9 北京猿人生活想像圖。已經知道把火「養活」在洞穴裡。
  

(三)


  把火「養活」在家裡不是小事。它對於猿人的生活是有極大的好處的。
  現在他們可以利用火更好地防禦猛獸了,因為不管哪一種猛獸都不敢親近火。
  現在他們晚上不會感到寒冷難受了。這在寒冷的冬天是特別重要的。
  現在他們的食物又發生改變了,他們有了一些烤熟的肉可以吃了。原來不能吃的植物,特別是某些植物的種子和塊根,經過火烤,變得可以吃了。
  現在,他們的食物單擴大了。通過火的燒烤,有毒的食物變成沒有毒的,不好吃的食物變成好吃的,不容易消化的變成容易消化的了。這就縮短了食物消化的過程,增強了他們的健康。
  這就是說,猿人一學會了用火,就增強了自己抵抗敵人的力量,使自己更加能控制自然,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有保障,更加豐富起來;同時也使自己的身體可以得到一些更好的養料。
  這樣,由於用火,猿人就獲得了新的知識,就更加有智慧,更加離開了動物的狀態,更加表現出人的性質了。
  所以恩格斯指出,火的使用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是「新的有決定意義的進步」。1
  
  1《自然辯證法》第155頁。

  火給人類的進化帶來了光明!
   

山洞的爭奪

  

(一)


  猿人在地面上生活必然發生住的問題。
  住在哪裡比較好呢?
  從發現的材料看來,早期猿人多半住在湖濱河岸地區。這種地方容易取得食物,又容易得到水。
  晚期猿人開始住進山洞裡,北京猿人就是最好的例證。但是山洞的附近一定要有水源。
  由樹居到穴居是一個大變化,這是怎樣發生的呢?
  自從飢餓把人類的祖先——古猿趕下樹來以後,它們對於樹林並不是沒有依戀之情的,因為樹上總比樹下安全啊。所以想來當時它們白天總是三五成群地在地面上尋食,到了晚上,它們,尤其是那些比較弱小的,就回到樹上去安睡。我們知道大猩猩現在就是這樣生活的。
  起初,在地面上,白天如果碰到強大的敵人,它們會跑到樹下,一下子就躲到樹上去。
  但是,樹林附近的食物也像樹上的食物那樣,逐漸變得稀少了。為了生活,它們得成群結隊走到離林子稍遠的地方去。
  有時,它們走得太遠了,到了晚上,它們就會來不及回到小林子裡睡覺。
  怎麼辦呢?
  如果沒有別的地方好睡,它們可能只好三五成群地睡在草叢裡。
  草兒軟綿綿的,也有一定的保暖作用,可以睡得很舒服。
  只是,如果半夜裡有猛獸突然來侵犯它們,它們就可能要吃苦了。
  怎麼辦呢?
  它們大概會一齊發出叫聲,揮舞樹枝來驅走猛獸,或者撿起石頭向襲來的猛獸投去。
  在這生存鬥爭的過程中,終於從經常利用天然「工具」發展到能夠經常製造工具。這樣,古猿就發展成了人——早期猿人。
  早期猿人還是跟他們的祖先一樣,白天在地面上活動,晚上就在地面上睡覺。
  他們可能發現在湖濱兩岸地區,夜間猛獸來的比較少。晚上就到這些地區去睡,比較安全一些。
  可是碰到下雨怎麼辦呢?
  起初,他們多半像猩猩那樣,沒有好辦法,只好手抱著頭,一任風吹雨打。
  後來,他們慢慢學會走到附近有突出的岩石下面去避雨。
  後來,他們就像洞熊那樣,注意哪裡有山洞,就索性躲到山洞裡去了。
  山洞不僅可以避風雨,而且比較溫暖,在那裡睡覺很舒服。於是他們就逐漸以山洞為家了。
  這樣就開始了穴居。山洞就是最古老的房屋。  

(二)


  可是,山洞多半是有「主人」的。洞熊和鬣狗就常常以山洞為「家」。這就發生了爭奪山洞的鬥爭。
  誰勝誰負呢?
  依靠大家的團結,依靠雙手和智慧,依靠手裡的武器,人類的祖先是有辦法把洞穴裡的野獸趕出來的。於是他們把洞穴變成自己的家。
  跟野獸爭奪洞穴也是一個長期的鬥爭。洞熊、鬣狗和別的野獸不肯輕易地放棄他們的「家」。
  一直到猿人學會把火「養活」在家裡,他們才能夠比較長期地佔領洞穴。因為洞裡有了火,火會保護人。野獸怕火,就不敢再進入這山洞了。
  就是這樣,經過長期的鬥爭,山洞終於成了人類居住的地方:一個比較安全的家出現了。
   

新世界的誕生

  

(一)


  在猿人形成的過程中,舊的世界——人類祖先所居住的森林世界,逐漸結束了。人類祖先所過的完全動物式的生活,也逐漸結束了。
  舊的世界是怎樣結束的呢?
  這一方面可以歸因於氣候的變遷,一方面可以歸因於人類祖先的艱苦奮鬥。
  可能發生這樣的氣候變遷:地球的某些地區變得越來越乾燥了,森林逐漸被草原所代替。
  或者發生這樣的變遷:地球越來越冷了,冰原逐漸向南方移動,不斷地在擴張著自己的地盤。
  氣候在改變著:春天來得更遲,冬天來得更早了。
  森林跟寒冷作戰,步步退卻,幾乎把自己的地盤全都讓給草原了。這時候如果還有一些森林,那也跟以前的不一樣了。這是一些耐寒的松林和雲杉林,它們不會產生出古猿所需要的水果、嫩葉和塊根。
  這樣,依靠森林生活的許多動物,包括森林裡的古猿,就不能繼續按老方式生活下去了。
  怎麼辦呢?怎樣對付新的環境呢?人類的祖先如果沒有掙斷那條把它們鎖在森林裡的鎖鏈,如果還用老的方式生活,那麼它們只有一個歸宿:隨著森林世界的消失而消滅。
  但是森林裡的古猿的後代——南方古猿和直立人,特別是直立人,他們的身體已經有了適應這種新的環境的內在條件。他們已經有了超過一般猿類的雙手,有了超過一般猿類的大腦。他們依靠著雙手和智慧,依靠勞動,早已掙斷那條鎖鏈了。他們已經不是森林動物,而是可以到處為家的新的生物——人類了。
  生命的世界並沒有完結。它只是在變化著,醞釀著,作為更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舊的世界、人類祖先的那個世界結束了,新的世界就在這舊世界裡誕生出來。這就是人類起源中所表現的新陳代謝。毛澤東同志指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抵抗的規律。」1生物和人類的進化正是這樣。
  
  1《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311頁。
  

(二)


  新世界的主人是以手執著粗糙石器的猿人昂著頭、成群地出現的。
  這就是說,新的真正的勞動是新世界的基礎。這不是以前的那種動物式的本能性的「勞動」,而是在腦力勞動指揮下的富有變化的勞動。
  現在(這說的是幾百萬年以前的事啊),世界上有一種新的生物——猿人,在那裡活動著。他們過著群居的生活。他們常常三五成群,到山上,到原野,到河邊,去尋找可吃的食物。他們手裡拿著自己製造的石器、骨器和木棍。他們碰到敵人,碰到吃人的豺狼,不是像以前那樣,用嘴、用牙齒去咬,而是用手裡的武器去對付了。
  他們活動的範圍不斷在擴大著,生存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在變化著,發展著。
  他們有的已經分佈到北方來。北方是有寒冬的。在漫長的冬天裡,猿人是怎樣過日子的呢?
  在颳風飄雪的日子裡,猿人就躲在洞穴裡,依靠自己以前從外面帶回來的火,依靠狩獵得來的獸肉,驅退了寒冷,趕走了飢餓。
  風停了,雪止了,他們就三五成群地到外邊去偵察獸群,追逐野鹿,並且勇猛地跟熊和狼作鬥爭。
  他們也得做別的事。比方說,他們必須出去採集一些樹枝、木頭和乾草,拿回洞穴裡「喂」火,小心不讓火熄滅。毫無疑問,他們在生活中會安排一些人,特別是老人和婦女,來專管「喂」火的工作。
  想來就是這樣,猿人例如北京猿人,依靠集體勞動,依靠火,度過了漫長的、嚴寒的冬天。
  世界並沒有結束啊,它只是按照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在變化著,發展著。
  生活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是富有冒險性的。可是前途卻是光明的。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